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轉貼】:刻印藏經與整理佛典


以下引自《豆瓣網》,商務印書館網址:https://site.douban.com/commercialpress/widget/notes/191350022/note/544631375/

刻印藏經與整理佛典

2016-03-12 12:54:44
  金陵刻經處是晚清著名學者楊仁山先生一手創辦起來的。楊仁山先後從日本和朝鮮等國尋回了《中論疏》、《百論疏》、《唯識述記》、《因明論疏》、《華嚴三昧章》等約300種國內早已散佚的隋唐佛教著述,加以刻印流佈,中國佛教宗派學說得以復明。1907年,歐陽竟無赴南京追隨楊仁山居士學習佛法。1911年,楊仁山居士逝世,歐陽竟無主持金陵刻經處編校、刻印事業。他冋憶:“予之所事,承先待後之事也。釋迦以至道救世,承其後者事乃在於流通。迦葉、阿難,結集流通;龍樹、無著,闡發流通;羅什、玄奘,翻譯流通。自宋開寳雕版於益州,至予師楊仁山先生刻藏於金陵,為刊刻流通。先生之徂西也,付囑於予曰:‘我會上爾至,爾會上我來,刻藏之事,其繼續之。’予小子頓首稽首,敬以將命,夙夜不敢康。師創金陵刻經處五十餘年,予繼支那內學院二十餘年,合揚州磚橋一部分之版,殆將萬卷。”經過闡代人的努力,刻經處經板上萬,成為當代中國佛教文化的最寶貴財富之一。

  歐陽竟無為了保全刻經處經版,不遺餘力。辛亥革命軍攻打南京,他堅守刻經處四十餘日。此後他埋頭整理佛典,著述注疏,自述“夫所謂願者:《大藏提要》、《晚年定論》二書而已。《提要》分兩段:前考據,後義理。考據段,之眞偽,譯善、版善,必求精審以餉學者,此一段事,千年以來,已無作者矣。義理段,則文之脈絡,科判本以銷文,反因藥而加病,今須廢科判法,以文法敘次,敘次已,應抉擇經義。談到經義千年以來更蕪穢不治。第一,分部不確當;第二,各溺其所宗而誣概全域;第三,膚淺氾濫充棟汗牛,乃無一紙切當示要之論。今須革弊興利,成一不刊之典籍,斯誠非易易矣。”在弟子呂澂等人的支持下幾十年來刻經處整理與刻印了《般若》、《華嚴》、《瑜伽》、《涅槃》等大部頭經典,完成了《大藏提要》,成為歐陽竟無“會通融冶為晚年論定之作”。

  歐陽竟無整理佛典,態度認眞,治學嚴謹,認為“則以藏貌雖存,藏眞早喪。一喪於金沙雜聚,而魚目篡珠;二喪於浩渺無津,而久墮簡陋;三喪於義深文澀,而屏棄誰披?經律論撰,但日增加,宋元明清,從無整理。嗟乎!瓊瑰雖備,棄不莊嚴;海藏空羅,任其潰壅。遂使既得金而反礦,久握珠而還貧。教不能行,藏不能讀,藥不能醫,豈不冤哉!故茲之刻藏整理為宗,以為是先務之急也。”鑒於佛教經籍卷帙浩繁,編次混亂,錯訛迭出,給後人的學習和研究帶來重重困難,他強調“整理舊存。此有二事:簡別眞偽,一也;考訂散亂,二也。眞偽之簡別,在不輕置信,在讀書細心,終於無漏引生,知其相應與否。至為此初基者,則多聞也。多聞乃膽大,乃心細,乃眼明,而有判別。又舊存之書多有散亂,必考較異譯,論其短長,為之勘定,而後可讀。……發展新資。此亦有二事:借助梵藏文,一也;廣采時賢論,二也。梵藏文中要籍未翻者極夥,如能參閲其書,多所依據,立論乃確。時賢議論不必盡當,惟讀書有由反面而見正面者。”刻經處要精選要典,慎擇版本,嚴加校勘,編輯刻印通過多次認眞檢査及精美設計,“藏本方式,用木版刻,大小遵金陵方冊本而統一之,分合流通各視其便。二,編校方面,分三期進行:初期編校稿本,次期編刻並進,三期專事校版。三,刻版方面,亦分三期:初期訓練帶徒,次期分局帶徒,三期各局進行。”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最後編選刻印成《藏要》三輯,收入經律論七十三種。許多經論都以不同漢譯本,以及梵文本、巴利文本、藏文本等多種版本詳加校勘,品質堪稱上乘。其中“菩薩藏中,聲聞藏中之經律論,西土此方著述,既抉其要分為六輯以為《藏要》。又抉經律論最要者為第一輯,是為要中之要,猶呪中之心中心也。可以便讀,可以知概。”成為一部眞正供學習、研究佛學者使用的權威經典。

  歐陽竟無除了領導勘刻佛經之外,還親自動手撰寫序言,敘其源流及要旨,論說精審,內容簡捷扼要。如民國七年(1918年)刻成《瑜伽師地論》後五十卷,並做長敘一篇,闡發慈氏法相唯識學一本十支的奧義,發前人之所未發。他介紹經典時,尤其注意綜合的關係,指出經典的影響及其重點,如:“《阿毗達磨》多談法相,屬境義邊;《十地》說修,屬行義邊;《佛地》說證,屬果義邊。以言乎經,經莫重於是。菩薩依地入住出三,入地加行,《攝大乘》有論;住地正行,《十地》有論;出地究竟,《佛地》有論。以言乎論,論莫切於是。《對法》、《瑜伽》見釋迦、彌勒學,《十地》、《攝論》及其所釋見無著、世親學,《成唯識論》、《佛地經論》見護法、親光學。玄奘、窺基開此土之始,護法、親光結西域之終。以言乎學,學莫賅於是。因學以了論,因論以明經,因經而知見正;是故當談護法、親光學,當談《佛地經論》。”介紹《心經》,言“此文從《舍利子般若》抉出,旨要唯是表第一義諦,更無其餘。如《十二門論》,抉《中論》十二義,示空三昧,入涅槃門,旨要唯是一空義也。又如咒之有心中心。十六分六百卷如咒,《心經》寥寥幾句如咒心。故不讀六百卷,不足以讀寥寥幾句;而不讀寥寥幾句,又不足以讀六百卷也。”全面介紹了《心經》與各種經典的關係。還如“在《辨法法性論》說分別是無,與彌勒非空非不空宗有無並舉不合,不得視為彌勒學。此學說異也。而又五論未決,無梵可核,更分別與計度譯名有違,故云翻譯不可不愼耳。”而“最要是《大密嚴經敘》文,乃漸晚年論定之學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