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原夢系列5 潘朝成:找回平埔族之名

潘朝成

版主注意到學者潘朝成,是因為閱讀雜誌《歷史台灣》(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五期,報導「族群歷史、文化與認同:台灣平埔原住民國際學術研討會」,提到潘朝成的主張:「平埔族因漢化而消失」是謬誤。

版主大略知道這樣的謬論,但是不知道此一謬誤的詳細論述。

==========================

以下引自《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4302

【記者陳威任專題報導】如果一個人直到步入中年,才發現自己真正身分時,還會想到應該為自己的族群做些什麼嗎?1956年出生在花蓮的潘朝成(木枝.籠爻,Bauki Anao),直到1993年才發現自己的噶瑪蘭族血緣,從此踏上尋根探索之路,開始參與噶瑪蘭族的復名運動,並透過鏡頭留下平埔族人的記憶。

中年才知原民身分

2002年12月25日,噶瑪蘭族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第11族,很難想像在復名過程中積極參與、爭取恢復平埔族群尊嚴族名的潘朝成,竟然是一直到步入中年時,才發現自己真正的身世。

潘朝成說,雖然家人閉口不提原住民身分,但是在自己童年回憶中,有一次客家籍的母親語氣平靜的告訴自己:「朝成,你是平埔仔哦!」自己跑去問祖母時,祖母卻說:「憨孫咧!阮是福佬人啦!」那時候並不懂長輩所隱瞞的事情,也不曾聽過平埔仔這個字眼,只是從小到大,腦海裡不時會浮現「你是平埔仔哦」這句話。

「1993 年8月18日,我和往常一樣背著相機,按照計畫到新社部落拍照。沒想到竟然意外發現自己是噶瑪蘭族的後裔。」潘朝成說,當時到花蓮新社部落的豐年祭現場,看到許多宜蘭同宗的伯父以及台東縣長濱鄉的伯父。當時就在想,這些老親戚怎麼會在炎熱的夏天來參加原住民的豐年祭呢?

潘朝成說,豐年祭結束之後,在開車回家的路上,腦海裡一直在思索家族與噶瑪蘭的關係,回家後他直接問父親:「咱們是不是Kavalan(噶瑪蘭)?」起先父親低頭不語,但禁不住自己再三追問,才慢慢說出了一句話:「大概是吧!」

重新建構自我認同

潘朝成說,父親這一句話讓他內心震撼不已,打破了過去一直以來認為自己是漢人身分的想法,自己當時心中一直有個問題:「為什麼過去長輩要隱瞞自己的身分?」因此他決心要去尋找噶瑪蘭族在歷史上不幸的遭遇以及隱瞞身分的辛酸。

「在50、60年代,台灣社會仍充滿歧視,原住民身分會被歧視被譏笑,如果有原住民身分,就連工作待遇都有差別。」潘朝成說,一個噶瑪蘭人有權利承認自己是噶瑪蘭人,所以為了要重新建構噶瑪蘭認同,他回到部落,學習傳統文化,並且以紀錄片及相片來保存噶瑪蘭族的影像。

「我也不明白為什麼在知道自己是噶瑪蘭族後,會想去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應該是身上某個基因在驅使我去挖掘。」潘朝成說,大概是祖靈在引導自己去做該做的事情,在長期投入噶瑪蘭族復名運動的耆老偕萬來領導下,除了投入復名運動外,自己也持續用相機與攝影機,記錄著平埔族群文化議題。

走向紀錄片之路

談到紀錄片工作,潘朝成說,他本來從事平面攝影創作,後來得知公視在開辦原住民影像工作者的培訓,就決定以噶瑪蘭族的身分報名參加,但是由於當時台灣原住民只有9族,社會普遍對於平埔族群的印象都是已經漢化,即便同樣是原住民社群,其他原住民族群對於平埔族群也相當陌生。

「當年只有我一個平埔族來報名,後來也破例錄取了。一起參加受訓的原住民看見我很好奇,一直說:『喔!平埔族長這樣。』但其實平埔族除噶瑪蘭族外,還有很多族群。」潘朝成受訓結束後,開始以平埔族群作為拍攝題材,當時覺得應該先把自己家族的故事以及噶瑪蘭的遷移歷史弄清楚,所以拍了《鳥踏石仔的噶瑪蘭》,除了讓官方知道噶瑪蘭族的文化還沒完全消失,也成為點燃噶瑪蘭復名運動的導火線。

走過噶瑪蘭復名運動,對於近幾年包括西拉雅族等平埔族群積極爭取正名,潘朝成說,原民會所提出的反對理由,都不是理由。他表示,過去以番制番的歷史出現在台灣各種族群,不僅只在平埔族上,公部門不能以其他族群的認同與情感作為認定平埔族群的依據,此外,如果以文化純不純作為依據,在原住民族漸漸進入都市的同時,原住民的文化還會純粹嗎?

累積在地影像資料庫

目前在慈濟大學傳播系任教的潘朝成表示,如果要培育原住民紀錄片人才,應該結合各地的部落大學及在地大專院校,提供有心要學的族人訓練及設備。他認為,如果能夠累積在地族人所記錄的作品,將會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

「新媒體也是原住民可以考慮的方向,不一定每個人都要拍紀錄片,只要用簡單的攝影器材或手機,紀錄下部落的大小事,就能夠發展出屬於在地的社區媒體。」潘朝成說,能不能敘述出好的故事是其次,重要的是在地族人可以做紀錄,成為地區性的影像資料庫,累積能量夠了,自然能成為紀錄片工作者。

跑過全台多個平埔族群部落,也讓潘朝成累積許多影像資料。他說,未來希望能整理出《我的原住民之旅》,讓大眾社會了解平埔族群的問題。

(原夢系列報導由台灣立報與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共同策劃)

===================

那一年,版主姪兒有一位要好的女朋友論及婚嫁,嫂嫂卻以女生是客家人為由而反對(台灣舊俗:「閩客不通婚」),姪兒向我求救。

我拿著兩百年的老家譜跟嫂嫂說情,家譜上記載開台祖,男生名叫「哥」,女生名叫「妹」,我們是「客家人」啊!

為何不能跟「客家人」結婚?

嫂嫂說:「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以前是客家人,現在是台灣人。」

後來呢,這對苦命鴛鴦各自婚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