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司法正義何時破繭重生?---王美琇

pict 30

以下引自《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31/today-p10.htm

《星期專論》司法正義何時破繭重生?

◎王美琇

二○○六年扁案爆發,一群司法人員隨即對扁政府的政務官展開天羅地網的司法追殺。然後,一個接著一個被以貪污罪或圖利罪起訴求處重刑,經過五年以上的官司纏訟,最後,被起訴的政務官幾乎全都獲判無罪。

有人問我:為什麼這些檢察官要這樣濫權起訴?其實目的只有一個:要把扁政府和民進黨打成「貪腐集團」,而他們也真的達到目的。二○○八年政黨再度輪替,民進黨下台,國民黨馬英九上台執政。

破繭/檢行動的緣起

雖然他們達到目的,但是司法公信力卻因此跟著陪葬。這種認知也反映在兩年前政治大學所做的民調:「七成四的民眾不信任司法。」

司法是處理社會爭議的最終法律機制,更是維繫社會正義的最後防線,如果司法失去人民的信賴,它又如何來維繫社會的公平正義?

在這樣的思考下,我和一群有正義感的朋友、律師們在半年前開始企劃啟動了「司法正義:破繭/檢行動」。我們認為,如果沒有對這些濫權起訴的檢調司法人員採取法律控告行動,就等於繼續縱容他們在「有權無責」和終身職的保護傘下為所欲為,繼續傷害無辜人民、傷害司法公信力和民主價值。

推動「破繭/檢行動」的目的並不是要報復,主要是希望遏阻司法的不公不義,讓司法正義能夠破繭重生。因為,司法沒有正常獨立,司法會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民主法治的價值就蕩然無存;司法沒有公平正義,個人的自由、名節、人權、生命和財產都會遭受極大的威脅與傷害。

在我走訪和說服司法受害者出面控告檢察官的過程,我深刻感受到,司法的不公不義對人的傷害實在非常巨大。

司法迫害的影響深遠

在吳明敏案中,他八十八歲的老母親受傷最重。她收到南投地檢署寄來的起訴書後,驚慌失措地問吳明敏:「你是不是要被關五年?還要罰三千萬?房子是不是要賣掉?要不要找你妹妹們湊錢?」這位老母親擔憂兒子的安危,經常風塵僕僕到台中、北港和高雄各地廟宇求神拜佛,祈求兒子平安度過厄運。她也常坐在黑暗的客廳角落無助地發呆、口中念念有詞。這一切看在吳明敏教授的眼中,讓他痛徹心扉,縱使最終獲判無罪都無法抹去心中的陰影。

謝清志是旅美航太博士,因參加海外民主運動而被國民黨名列「黑名單」。一九九三年李登輝總統解除黑名單後,他心繫故鄉台灣,渴望鮭魚返鄉。他向夫人發出內心的吶喊:「你讓我回台灣,我一輩子都會感激你,否則我會遺憾終生!」一九九五年他終於回到台灣,也在扁政府的力邀下出任國科會副主委,更為解決南科高鐵振動工程而全力以赴。

為了高鐵減振工程,謝清志邀集一流的科學家和專家學者來評審,並與施工廠商討論會商,終於完成這項世界創舉的高難度減振工程。可是萬萬沒想到竟然被依圖利罪起訴。起訴他的檢察官朱朝亮,更在本案審理過程中對媒體公開放話:「檢察官辦案不一定是要當事人被判有罪,但至少要讓他們得到教訓!」

除了謝清志外,檢察官還把一堆學有專精的科學家、建築師和學者起訴,最後全都獲判無罪。但這些單純的讀書人和科學家卻受傷非常重。他們在一審法庭上的最後陳述,說起自己名譽受損和家人的擔憂受怕,幾乎都哽咽不止。

曾參與工程評審的蔡崇興教授指出,他本著為國家、為公益的熱忱參與評審卻被起訴,造成名譽上難以彌補的損失和傷痛,從此以後不再為台灣擔任任何評審工作。他說,這些評審委員被起訴,已經造成相當多有熱忱為國家付出心力的人裹足不前,這是台灣社會最大的損失!

南科減振案已經傷害了一堆科學家,「宇昌抹黑案」又歷史重演。為了抹黑蔡英文,他們故技重施,再度傷害許多想為台灣的生化科技拚出一條活路的科學家。

吳澧培前資政也被捲入所謂的「洗錢案」。幾十年來,吳澧培在美國為台灣的外交出錢出力,晚年落葉歸根貢獻鄉土,沒想到卻被司法凌辱他的人格和名節。他無法接受這樣的屈辱,也不希望後人繼續被司法迫害,所以他再度挺身而出。在控訴記者會上他沉痛地說:「我已經八十多歲了,這條老命要跟你配了!」

許添財案也是標準冤案。台南海安路地下街是台南人的痛,一九九一年市議會通過「海安路地下街和地下停車場工程」,歷經國民黨時代兩位市長,不斷追加預算都無法順利完工,直到許添財市長上任後誓言完成,而他真的在短短十八個月就做到了,讓海安路商機重現,重啟市政新里程。

一個解決問題的魄力市長,竟然成為檢察官眼中的罪犯?此案被起訴十人,長達五年的司法纏訟,最後全部獲判無罪。

還有蘇治芬案和邱義仁、高英茂等十多案,最後也都無罪定讞。可是,過程中他們所受的傷害,恐怕一生都無法彌補。

讓司法正義破繭重生

資深律師顧立雄感慨地說:「日本檢察官的起訴定罪率是九成,只要案子被法官判無罪,他們會深刻檢討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反觀台灣檢察官的起訴定罪率是三成,而且他們完全沒有反省。我想,這是檢察官集體失去了榮譽感吧!」

台灣的民主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同樣的,司法正義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如果公民社會的監督力量不夠強大,司法不會正常化;如果政治人物不能積極推動立法或修法來約束司法人員的濫權妄為,也許,下一個受害者就是你。

台灣的司法正義何時破繭重生?答案在勇於批判的公民社會和健全的監督制衡體制;當然,也在所有司法人員的心裡─如果他們的良知未死。

(作者王美琇為專欄作家)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PDF電子書

pict 158

諸位法師及老師們:

頌吉祥 !

無著比丘( Bhikkhu Anālayo)《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PDF電子書已經全文上網了,歡迎下載閱覽。

請連結下列網址就可以看到下載點: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Sati_index.htm

再次深深感謝各位為此書付出的心血,願在菩提道上,以法共勉,以法利益世間。

香光書鄉出版社

住址:60444台灣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之1號

電話:05-2541267 傳真:05-2542977

網址:http://www.gaya.org.tw/

FB :https://www.facebook.com/xianguan.fans

https://www.facebook.com/#!/xiang.guang

電郵:publisher@gaya.org.tw

摘要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

無著比丘 Bhikkhu Anālayo著

香光書鄉編譯組:釋自鼐、釋恆定、蘇錦坤、溫宗堃、陳布燦、王瑞鄉 譯

本書作者無著法師結合了在斯里蘭卡裴拉甸尼亞(Peradeniya)大學的博士研究,以及身為禪修僧親身實修的成果,試圖在初期佛教經典和哲學的脈絡下,依據《念住經》所解釋的念住修習,詳細探索「念住」的義涵及實修方法。

對於任何一位殷切地想踏尋並追隨佛陀解脫道的人而言,「念住」及其正確的修習方法是何等核心的議題!有鑑於此,作者特別以四部《尼柯耶》的主要經典和第五《尼柯耶》中較早期的經典為主要文獻來源,來考察佛陀對於「念住」的最初教導。

本書第一章探討「念住」(satipaṭṭhāna)整體。接下來三章探討「念」(sati)的涵義和「定」的角色。第五章討論《念住經》介紹每一種禪修法後,重複出現的通用教導──「重誦」。從第六章起,依序詳細的檢視身、受、心、法的隨觀,這是念住「直接之道」實際修習最重要的內容。而關於法隨觀,自第九章起,逐章解說諸蓋、五蘊、六入處、七覺支及四聖諦等禪觀法。接著討論證悟、涅槃的涵義。最終突顯出「念住」的關鍵及重要性。

作者期望書中的建議和省思,不但能為念住的修習開拓新視野,也鼓舞讀者進入念住的實修,追隨佛陀示導的解脫之道。

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綜述「直接之道」的整體層面

第二章 《念住經》中「定義」的段落

第三章 念(SATI)

第四章 定的相關性

第五章 念住的「重誦」

第六章 身

第七章 諸受

第八章 心

第九章 諸法─諸蓋

第十章 諸法—五蘊

第十一章 諸法—六入處

第十二章 諸法—七覺支

第十三章 諸法—四聖諦

第十四章 證悟

第十五章 結論

作者簡介

無著比丘 Bhikkhu Anālayo
1962年生於德國
1995年於錫蘭剃度出家,
2000年於錫蘭裴拉甸尼亞(Peradeniya)大學,以研究「念住」完成博士學位。
任職德國漢堡大學副教授,臺灣法鼓佛教學院研究員,斯里蘭卡國際佛教學院教授,並參與《佛教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of Buddhism, PTS)多所貢獻。

重要著作: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jjhima-nikāya,(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Research Series), 2011.
The Genesis of the Bodhisattva Ideal, Hamburg University Press, 2010.
From Grasping to Emptiness, Excursions into the Thought-world of the Pali Discourses (2),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2010.
From Craving to Liberation, Excursions into the Thought-world of the Pali Discourses (1),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9.

Publications by Bhikkhu Anālayo

http://www.buddhismuskunde.uni-hamburg.de/fileadmin/pdf/analayo/publications.htm

推薦短文

本書對禪修根本佛典─《念住經》詳盡的文獻研究,有助於填補學術界在初期佛教方面一個長期存在的明顯鴻溝。無著法師煞費苦心、嚴密詳盡地整理巴利三藏中的經典、現代學術論著和當今禪師們的教學,使原本如此簡潔的《念住經》,變得饒富深義,明明朗朗地呈現在當代佛法學子的眼前。

作者的分析,結合了學術研究者不涉入的客觀性,以及修習者參與式的關切;對後者而言,禪修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非是一門研究課題。因而,對初期佛教學者,和認真的禪修者來說,本書顯然深具價值。

當代西方巴利經藏權威,佛教環球賑濟創辦人──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本書以《念住經》作為核心的文獻研究,在通往證悟的修行途徑上,有更明確的、直接的方向。誠如作者所說──期望為修習念住開拓新的視野。這是一本深具禪修指導的書,是禪修者要詳讀的教科書。

香光尼僧團方丈,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釋悟因


無著法師對於佛陀有關「念住」教說,提出了徹底且全面性的研究。本書值得被大力推薦,不僅是緣於作者檢視了初期佛典中的禪修教導,及相關的巴利注解書的傳統解釋;也因為當代佛教學者及禪師們的觀察和詮釋,都被囊括其中。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印度宗教的資深講師──魯柏.葛汀(Rupert Gethin)

流通方式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
一、紙本書:請向「
台灣學生書局」訂購。 Tel: (02)2392-8185
二、
電子書:此書電子檔,已全文刊載於香光資訊網,供眾免費下載閱讀。


[香光資訊網] [香光書鄉] [法悅叢書]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風骨泠冽的鐵面御史「王建煊院長」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辦公室主任賴素如捲入貪污案件,監察院長王建煊今(29)日受訪表示,「我認為他(馬英九)應該更要連任黨主席」。

我完全贊成此一主張:
1. 聖人的話,怎能不聽?

2. 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吳伯雄等歷任國民黨主席,都沒有遇到身邊的親信捲入貪腐弊案的危機,我也認為王聖人的話是正確的,危機越深,更要鞏固領導中心!那怕再爆個幾樁貪腐弊案,更增加連任黨主席的正當性與必要性!

3. 全台灣的公務人員、民意機關,就以監察院與監察委員最合適作職務推薦了。建議「監察院」把「監察權」還給「立法院」,而把「職務推薦權」攬在身上不要放出去!

知我者,莫過於鐵面御史!風骨泠冽!

以下引自〈今日新聞 Nownews〉
http://www.nownews.com/2013/03/29/301-2920393.htm

賴素如涉貪 王建煊:馬總統更要連任黨主席

2013年3月29日 17:25

記者林修卉/台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辦公室主任賴素如捲入貪污案件,黨內已出現反對馬英九連任黨主席的聲浪。監察院長王建煊今(29)日受訪表示,連任黨主席跟幾個貪污的案子,兩者不應聯結在一起,「我認為他(馬英九)應該更要連任黨主席,因為黨主席加總統,兩個力量在一起才夠大」。

由於高麗菜價崩盤,王建煊拿出2萬多元的特支費,採購1000顆雲林高麗菜,贈送給監察院與審計部的員工。他說,目前產地1公斤6元,他以9元購買,希望對農民有幫助,也希望政府多注意農民辛勞。

對於台北雙子星案,王煊說,賴素如是否貪污,現在還不能定罪,只能假定她將來被定罪的話,這種現象發生當然不好,但貪污不好的事被揭發出來,應該比較好,也對社會有警惕作用,「抓出來比較好,比不抓好嘛!」

至於馬英九是否應續任黨主席,王建煊表示,連任黨主席跟幾個貪污的案子,兩者不應聯結在一起,「我認為他應該更要連任黨主席,因為黨主席加總統,兩個力量在一起才夠大」。

王建煊認為,這個時候肅貪效果更大,若沒有黨和立法院的配合,效果會比較差,所以鼓勵馬總統兼任黨主席,而且為何有這種人在身邊,應痛定思痛,好好整頓一下。

他還說,前行政院副祕書長林益世和賴素如都是明日之星,但權力大了以後,都容易腐化,所以權力要節制。

讀詩會 26:雨聲

pict 285
台北士林區有一個「雨聲新村」,不知當年是何來由取了這樣一個名字。詩詞當中,以吳文英《踏莎行》「隔江人在雨聲中」,最為意在言外,纏綿悱惻。
吳文英《踏莎行》:
「潤玉籠綃,檀櫻倚扇。繡圈猶帶脂香淺。榴心空壘舞裙紅,艾枝應壓愁鬟亂。
午夢千山,窗陰一箭。香瘢新褪紅絲腕。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愁怨。」
王國維《人間詞話》提到此句:
介存謂:夢窗詞之佳者,如『水光雲影,搖蕩綠波,撫玩無極,追尋已遠。』余覽《夢窗甲、乙、丙、丁稿》中,實無足當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愁怨』二語乎?」
版主我為此還特別作了一副集句對聯:
「歸帆遠懸天色外;
隔江人在雨聲中。」
陳與義《懷天經智老因訪之》也提到雨聲:
「今年二月凍初融,睡起苕溪綠向東;
   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消息雨聲中;
西庵禪伯還多病,北柵儒先只固窮;
忽憶輕舟尋二子,綸巾鶴氅試春風。」
頷聯可以單獨作一副對聯:
「客子光陰詩卷裡,
杏花消息雨聲中。」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人民會面對公平的司法?還是要碰運氣去賭遇上的是那一位司法人員?

pict 286

司法應該改革了,否則當事人總要碰運氣。

人民會面對公平的司法?

還是要碰運氣去賭遇上的是那一位司法人員?

台語「動詞篇」

IMG_3039

HC  叮囑,「許多部落格裡關於台語的貼文,通常很少討論『動詞』」,他要我多寫一些這類報導。「台語的動詞」問題在流動性太大,有時很難「坐實」此音的「本字」,也就是有「推斷」而沒有「文證」,類似「確定某人是殺人兇手,卻沒有起訴他的足夠證據」。

例如稱我作「大叔」的「魚美人」部落格「哲學之道,寧靜兮革命」:

http://isilme0103.blogspot.com/search/label/%E5%8B%95%E8%A9%9E

,就收有 49個動詞,但是,「書證」不多,即使有「書證」,也很難說是「鐵證如山」。

從「捲」字,就可以看出台語的「動詞」有多難學。「捲一根香菸來抽」是用「捲kon2」,「把袖子捲起來」是用「pih」,「把窗簾捲起來以下」,是用「giu2 (拉)」,「捲『一捲春捲』」則要說成「kau3-tsit-kau3-lun7-piann2」。

我就陸續列幾個動詞吧。

1. 變:「變 pien3」。「變魔術 pien3-moo5-suk」,「七十二變 tshit-tsap-li7-pien3」。

2. 變:「變 pinn3」。台語稱「玩把戲、作弄人」為「變猴弄 pinn3-kau5-nau7」。「變不出花樣來 pinn3-bu5-loo7-lai」。

3. 步行:「部輦 poo7-len2」。

4. 扒:「扒 pe1」。台語不講「划龍船」,而是說「扒龍船 pe1-leng5-tsun5」。

5. 扒:「扒 pe1」。台語講「光吃飯」的動作為「扒」。「怎會只吃白飯沒配菜? na3-eh-kan1-na7-pe1-png7-bu5-phue3-tsai3」。「那一口飯怎不趕快吃掉,趕快去上學?hit-tshui3- png7-ia7-buaih-kin2-pe1-pe1-le, thang1-ho2-khih-thak-tseh」。

6. 剝:「剝 pak」。「一條牛剝兩層皮 tsit-tsiah-gu5-pak-no7-liann2-phue5」。台語不講「剝落」,「油漆剝落了 lak-tshak-ah」。

7. 剝:「掰,剝 peh」。「剝橘子 peh-kam1-ah」。

8. 搏感情:「puah-kam2-tseng5」,意指「特別做些事來搏取好感」。

9. 掰:「掰 peh」。「掰橘子 peh-kam1-ah」。

10. 背:「背 ainn7」。「背孩子 ainn7-gin2-ah 背囝仔」。

11. 背:「反背 huan2-pue7」。「欺師背祖 khi1-su1-pue7-tsoo2」,背叛師門。

12. 抱:「抱 pho7」。「人抱嬰,你抱狗 lang5-pho7-inn1, li2-pho7-kau2」。

13. 報:「報應、報告 po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 sien7-iu2-sien7-po3, ook-iu2-ook-po3, m7-si7-put-po3, si5-kan1-bi7-to7」。

14. 爆炸:「碰 poon7」。「爆米香 poon7-bi2-phang1」,「隧道」叫「poon7-khang」,因為是「用炸藥炸出來的洞」。

15. 爆炸:「爆炸 pook-tsah」。「一顆未爆彈 tsit-liap-iah-be7-pook-tsa3-eh-tsa3-tuann5」。

16. 磅:「磅 poon7」,通常是指量重量較高的物品。「磅體重 pon7-the2-tang7」,「第一憨,種甘蔗去給會社磅 te7-it-gon7, tsen3-kam1-tsiah-khi7-hoo7-hue7-sia7-poon7」。

17. 迸:「迸 piak」。「孫悟空無父無母,從石頭迸出來的 sun1-moo7-khon1-bu5-peh-bu5-bu2, tui2-tsiok-thau5-piak-tshut-lai3-eh」。「出紕漏了tai7-tsi3-piak-khang1-ah」。

18. 煏:「煏 piak」。「煏豬油 piak ti1-iu5」,「煏香腸 piak-ien1-tshiann5」。用一鍋油去煮東西為「炸 tsinn3」,用一層油烹煮食物為「煎」,用火去把食物裡頭的油逼出來為「煏 piak」。

19. 嫖妓:「開查某 khai1-tsa1-boo2」。

20. 破:「破 phuah」。「碗破了 uann2-phuah-khi3-ah」。

21. 破:「破pho3」。「破產 pho3-san2」。

22. 呸面:「pui3-bing7」,意思是「作的事會讓他人吐口水在他臉上」。用在輸了不認帳,答應的事反悔不承認。

23. 呸塞子:台語讀音為「phui3-thak-ah」,「塞子」意指「軟木塞」,以前沒有瓶蓋之前,都是用軟木塞,用牙齒咬出後,會「呸」的一聲隨處吐掉。「呸塞子」指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24. 呸嘴涎:台語讀音為「phui3-tshui3-luann7」,吐口水,唾棄。

25. 刨(動詞):「khau1」。台語「khau1」的用字待考證。削皮為「khau1」。台語稱用言語諷刺為:「khau1-se2 刨洗」。或者指稱為「khau1」。

26. 剖:「剖 pho3」。「剖豆 pho3-tau7」。

27. 剖:「剖 phuah」。「剖腹 phuah-pak」。

28. 糜爛:「mi5-luann7」,這是指一個人很殷勤,百折不撓、棄而不捨。

29. 罵:「罵 ma7」,「罵 me7」。

30. 埋:「埋 tai5」。「扛去埋 kng1-khi3-tai5」。

31. 埋:「埋 bai5」。「埋伏 bai5-hook」。

32. 買:「買 be2」。「買,買,馬四隻腳 be2, be2, be2-si3-ki1-kha1」。

33. 買傢俱:「合家私 hak-ke1-si1」。

34. 賣:「賣 be7」。「賣身葬父 be7-sin1-tsoon3-hu7」。

35. 磨:「磨 bua5」。「磨墨 bua5-bak」。「推石磨」台語叫「磑石磨 e1-tsiok-bo7」。

36. 扶:「扶 hu5」。「孔明扶助劉備 khon2-menn5-hu5-tsoo7-lau5-pi7」。

37. 浮:「浮 phu5」。「從水裡浮出來 tui3-tsui2-te2-phu5-tshut-lai5」。

38. 發:「發 huat」。台語稱「長」為「發」。「長牙齒」台語為「發嘴齒 huat-tshui3-khi2」,「長新芽」台語為「發牙 huat-gie5」,「發霉」台語為「生菇 senn1-koo1」。

39. 反彈:台語不說「反彈」,而是說「倒彈 to3-tuann7」。

40. 分:「分開 hun1-khui1」。「他兩人已經分離好幾年了 in7-lon7-lang5-i2-kenn1-hun1-kui1-kui2-loo7-ninn5-looh」。

41. 分:「分給 pun1-hoo7」。「把蛋糕分給弟妹 ka7-ke1-lon7-ko1-pun1-hoo7-ti1-ti1-me1-me1」。

42. 放尿: 「paun2-lio7」,又稱「旋尿 suan7-lio7」,小便。

43. 放屎:「paun2-sai2」,大便。

44. 放生:「hoon3-senn1」,買被抓的活的動物放到原野、溪流、大海,大便。

45. 放聲:「paun2-siann1」,放開喉嚨大聲地哭、唱歌、呼喊。

46. 糴:「糴米 tia7-bi2」。

47. 點:「點 tiann2」。「點燈結綵 tiann2-teng1-kat-tshai2」。「點名作記號 tsiann2-biann5-tsok-ki3-ho7」,特別作記號,特別注意這個人。

48. 丟掉:台語讀音為「tam3-hinn3-kak」。「擲 ket」、「投 thau5」。

49. 讀:文音「thook」,「讀書thook-su」。語音「thak」,「讀書 thak-tsheh」。

50. 毒:「thau7」,台語稱下毒藥去毒死動物或人。「大將軍被毒死了 tai7-tsiong1-kun1-khit-hoo7-lang5-thau7-si3」,「這是毒死老鼠的毒餌 tse1-si7-thau7-niau2-tshi-eh-niau2-tshi2-io7」。

51. 賭博:「博繳 puah-kiau2」。

52. 賭咒:「咒詛 tsiu3-tsua7」。

53. 刴:「刴 took」。「刴豬腳 took-ti1-kha1」。

54. 動:文音「動 ton7」,語音「動 tang7」。「像一條蟲一樣,動來動去,沒一時靜止 tshiunn7-tsiy-bue2-tang5, giang7-giang-tang7, bu5-si5-tiann7」。「第二憨,選舉運動 te7-li7-gong7, suan2-ki2-un7-ton7」。

55. 兜羹:「tau1-kinn1」,把「太白粉、番薯粉」加入湯裡做羹。

56. 打油:「打油 tah-iu5」。

57. 打人:「phah-lang5」。

58. 擋:「擋 ton3」。「別阻擋我 mai3-ka1-gua-tsoo2-ton3」。「站住,別動 ton3-leh, mai-ting2-tang7」。

59. 糶:「糶 thio1」,賣米。台語稱物品銷路好、利潤高為「真好糶 tsin1-ho2-thio1」。

60. 踢:「that」。

61. 吐:「吐 thoo3」。「口香糖要吐出來 tshiu7-ninn1-thng5-ai3-thoo3-tshut-lai5」。

62. 推:「推 the1」。「推辭 the1-si5」。

63. 推:「推門 sak-mng5」,「把門推開 ka7-mng5-sak-khui3」。

64. 推:「推 thui1」。「推拿 」台語只說「推 thui1」,不說「推拿」。台語說「擒拿khim5-na2」。「推」,演變成「揍人」的俏皮話。

65. 痛:「thiann3」,「痛疼 thiann3-thang3」意思是「疼惜」,「疼痛 thang3-thiann3」意思是「疼痛」。

66. 痛:「痛風thioon3」。

67. 刣:「thai5」,台語稱殺為「刣 thai5」。「刣豬 thai5-ti1」、「刣人 thai5-lang5」。

68. 投:「投 thau5」。「棄暗投明 khi3-am3-thau5-beng5」。

69. 扭:「扭動 gio2」。「扭屁股 gio2-kha1-tshng1-hue1」。

70. 扭:台語不講「扭到腳」,而是說「拐到腳 kuainn7-tio7-kha1」。

71. 輾:「輾gien2」。「輾成碎片 gien2-hoo7-iu3」,「輾」是「磨成碎片、細粉」。

72. 輾:「輾 kau3」,輪子壓過去。「被車輾過去 khi3-hoo7-tshia1-kau3-kue3-khi3」。

74. 輾:「輾 ka2」,把米去殼。「碾米店 bi2-ka2-ah」。

75. 挪位子:「喬 tshiau5」,「挪個位子 tshiau5-tsit-ui7」。

76. 拿:「拿na2」。「擒拿khim5-na2」,「拿na2」。

77. 拿:「拿 the7」。「拿書給我 tsheh-the7-hoo7-gua7」。

78. 詈:「詈 le」,兇狠地罵。「真會罵 kin1-gau5-le2」。

79. 流:「流 lau5」。「人情放水流 lin5-tsenn5-paun3-tsui2-lau5」(事過境遷,人在人情在,人去人情無)。

80. 流:「流 liu」。「流浪 liu5-loon7」。

81. 量:「量 liunn5」,測量。「量衣 liunn5-san1」,量尺寸作衣服。

82. 量:「量 lioon7」,估計。「量你也不敢 lioon7-li2-ia7-m-kann2」。

83. 落:「落 lo7」。「花謝落土 hue1-sia3-lo7-thoo5」。「下大雨 lo7-tua7-hoo7」。

84. 落:「落 lak」,「掉漆 lak-tshak」。

85. 拉:「拉 giu2」。「幫忙拉一下 tau3-giu2-tsit-eh」。

86. 拉肚子:「漏屎 lau3-sai2」。

87. 爛:「爛 luann7」。「爛掉了 luann7-khi7-ah」。

88. 「luann3」:狗或動物在身上磨蹭。「他在他爸身上磨蹭 i1-ti7-in1-lau7-be7-senn1-khu1-teng2-te3-luann3」。

89. 拐:「拐騙 kuai2-phen7」。「一下子就被他騙走tsit-eh-to7-sui5-hoo7-i1-kuai2-khi7」。

90. 拐:台語不講「扭到腳」,而是說「拐到腳 kuainn7-tio7-kha1」。

91. 管:「kuan2」。「管他的! kuan2-thai3-i1」。「他每樣事都要管 i1-tak-hang3-tai7-tsi3-to1-beh-kuan2」。

92. 管:「tshap」,「別理他 mai3-tshap-i1」,「管東管西 tshap-siau5-tsap-phinn7」。

93. 滾:「滾 kun2」。「在滾燙的水煮過」或「煮到水滾」,「再滾一下 koh-kun2-tsit-eh」。

94. 滾:「滾 kun5」。「食物在煮滾之後,轉成小火繼續煮到食物爛熟」,「滾豬腳 kun5-ti1-kha1」。

95. 摃:「khoon3」,拿棍子打。「摃圓 khoon3-uan5」,原先是用棍子打成肉漿,再用滾水煮成肉丸。

96. 蓋:「蓋 kam3」。「剩菜要用桌罩蓋起來,才不會招惹蒼蠅 tsai3-bue2-ai3-ioon3-to3-ta3-kam3-khi3-lai5, tsah-be7-lia2-hoo7-sinn5」。

97. 蓋房子:「起厝 khi2-tshut」。

98. 划船:台語不講「划船」,而是說「篙船 ko3-tsun5」。

99. 划龍船:台語不講「划龍船」,而是說「扒龍船 pe1-leng5-tsun5」。

100. 划拳:台語不講「划拳」,而是說「喝拳 hua3-kun5」。

101. 開:文讀「khai1」,語讀「khui1」。「開工大吉 khui1-kang1-tai7-ket」。「衙門八字開,沒錢莫進來 gie5-mon5-pat-li7-khai1, bo5-tsinn5-book-tsin3-lai5」。

102. 開:「開 kai1」,花錢。 「吃一頓飯,花這麼多錢 tsia7-tsit-tng3-bng7-khai1-tsia3-tsie7-tsinn5」。「開查某 khai1-tsa1-boo2」,是「嫖妓」。「開查某間 khui1-tsa1-boo2-kenn1」,是「經營妓女院」。

103. 喝:台語稱「喝水」、「喝茶」為「lim1-tsui2」、「lim1-te5」、「ha1-te5」。

104. 喝:台語稱「大聲說話」為「喝 huah」。「喝水會堅凍 huah-tsui2-eh-ken1-tang3」。

105. 含:「kam5」,「嘴裡含著一粒滷蛋 tshui3-lai7-kam5-tsit-liap-loo2-lng」。

106. 含:「包含 pau1-ham5」

107. 「汲水」,從井裡打水,「汲水 tshiunn7-tsui1」。

108. 接:「接 tsiap」。「接骨 tsiap-kuk」。

109. 接:「接 sin5」。「接住 sin5-khit-laih」。

110. 結:「結 kat」。「點燈結綵 tiann2-teng1-kat-tshai2」。「他們兩個人褲帶綁在一起 in1-lon7-e5-khoo3-tua3-kat-sio1-liam5」。

111. 結:「結 ket」。「冤仇結很深 uan1-siu5-ket-tsiann1-tshim1」。ie7

112. 借:「tsiok」。「孔明借箭 khon2-bien5-tsiok-tsng3」。

113. 儉:「khiam7」。「儉很多錢 khiam7-tsiann1-tsie7-tsinn5 存了很多錢」。「儉儉仔用 khiam7-khiam7-ah-ion7 節省著用」。

114. 捲:「捲kon2」。「捲一根香菸來抽 kon2-tsit-ki1-hun1-lai5-pok」,是用「捲kon2」。

115. 煎:「煎 tsien1」。「煎菜頭粿 tsien1-tshai3-thau5-kue2」,用一鍋油去煮東西為「炸 tsinn3」,用一層油烹煮食物為「煎」,用火去把食物裡頭的油逼出來為「煏 piak」。

116. 剪:文音「剪 tsien2」。「剪綵 tsien2-tshai2」。語音「鉸 ka1」,「剪刀 ka1-to1」。

117. 捲:「kon2」,「把棉被捲起來 ka7-mi5-phue7-kon2-khih-laih」是用「kon2」。

118. 捲:「ka2」,其實就是「絞」字,特別是用在把線或繩子捲好時。「把電線捲好 ka7-tenn7-suann3-ka2-hoo1-ho2」,是用「ka (絞)」。

119. 捲:「把袖子捲起來 ka7-tshiu2-ng2-pih-khiah-i7」是用「pih」。

120. 捲:「把窗簾捲起來以下 ka7-thang1-li1-ah-giu2-khiah-i7」,是用「giu2 (拉)」。

121. 捲:「捲『一捲春捲』」則要說成「kau3-tsit-kau3-lun7-piann2」,是用「捲 kau3」。

122. 敲:「kha3」。「敲竹桿 kha3-iu5」。

123. 欠:「欠 khiam3」。「欠錢過年 khiam3-tsinn5-kue3-ni5」。

124. 搶:「搶劫 tshiunn2-kiap」。

125. 請:「請 tshiann2」,指「邀請、請客」。「買賣算分,請客不論 be2-be7-sng3-hun1, sio1-tshiann2-bu5-lun7」,買賣時算帳分明,請客時就不論誰請客得多少。

126. 請:「請 tshiann3」,指「聘雇」。「找人來上油漆 tshiann3-lang5-lai5-iu5-tshat」。

127. 請:「請 tsheng2」,指「申請 sin1-tsheng2」。

128. 「取水」,台語說「拿水 the7-tsui」,登山時,要到水源取水時,說「我去取水來作飯 gua2-khi3-the7-tsui2-lai5-tsu2-png7」。

129. 謝:「謝 sia7」。「謝天謝地,鱟勺飯篱 sia7-thng1-sia5-te7, hau7-sia1-png7-le7」。

130. 相親:「sioon3-tshin1」,介紹男女見面以撮合婚事。

131. 相爭:「sio1-tsinn1」,搶著爭先。

132. 相爭:「sio1-tseng1」,打架。

133. 相吻:「sio1-tsim1」,接吻

134. 許願:「下願 he7-huan7」。

135. 旋尿:「suan7-lio7」,又稱「放尿 paun2-lio7」,小便。

136. 旋緊:「轉緊 tsun7-hoo1-an5」

137. 織:「tsit」。「作磁得吃缺,織席的睏椅 tso7-hui5-eh-tsuah-khi3, tsit-tshio7-eh-khun3-i2」。

138. 擲:「擲 ket」。「擲石子 ket-tsiok-thau5 」。

139. 煮:漳州腔「tsi2」,泉州腔「tsu2」。食物擺在水中烹調為「煮」,泛稱一切烹飪為「煮」。「這條魚不要用煎的,用煮的tsit-bue2-hi5-ah-mai3-ioon7-tsien1-eh, beh-ioon7-thu2-eh」。

140. 煮藥:tsuann1-io7-ah

141. 注意:「斟酌 tsim1-tsiook」,也有人說「注意 tsu3-i3」。

142. 「抓癢 pe5-tsiunn7」。

143. 抓:「抓 liah」。「抓龍 liah-leng5」(按摩),「抓豬 liah-ti1」(到農民家去載購買的豬宰割)。

144. 抓:「抓 sa1」。「滿天全是金條,要抓沒半條 buann2-tinn1-tsuan5-kim1-tiau5, beh-sa1-bu5-puann3-tiau5」。

145. 抓:「抓 pe5」。「抓癢 pe5-tsiunn7」。

146. 抓:「抓 liau3」,「用指甲抓到流血 ioon7-tsonn2-kah-liau3-kah-lau5-hueh」。

147. 抓:「lak」,「抓在掌心,掌握」,「她把鑰匙抓在手心 i-tsu7-so2-si5-lak-tek-tshiu2-thau5」。「他大權在手 khuan5-lon2-lak-tek-i-e-tshiu2」。

148. 轉:文讀「tsuan2」,語讀「tsng2」。「到二林,轉車到集集線 kau3-li7-lim5, tsuan2-tshia1-kau3-tsip-tsip-suann7」。「不會轉匝 beh-hiau2-tsng2-seh」(土直,作事不知變通)。

149. 撞:「相撞 sio1-loon3」。

150. 炸:「炸 tsinn3」。「炸『油炸粿』tsinn3-iu5-tsia3-kue2」。用一鍋油去煮東西為「炸 tsinn3」,用一層油烹煮食物為「煎」,用火去把食物裡頭的油逼出來為「煏 piak」。

151. 炸:「炸 tsak」。「爆炸 pook-tsak」。

152. 遮:「遮 lia1」。「遮太陽 lia-lit-tau5」。

153. 展:「展tien2」。「展覽 tien2-lam2」。「現寶 tien2-po2」。「展風神 tien2-hon1-sin5」,展示自己的能幹。

154. 蒸:台語稱為「炊 tshue1」,「用蒸籠蒸饅頭 ioon-lang-sng-tshue1-man2-tho5」。

155. 爭:文讀「tseng1」,語讀「tsinn1」。「相爭 sio1-tsinn1」,「楚漢相爭 tshoo2-han3-sioon1-tseng1」,「爭權奪利 tseng1-khuan5-tuat-li7」。

156. 除草:「搓草 so1-tshau2」。

157. 觸:「tak」,「觸」有「角」字旁,「牛相觸 gu5-sio1-tak」,「撥算盤 tak-senn3-puann5」。「只會在牛稠裡觸死牛母 gu5-tiau5-lai7-tak-si2-gu5-bo2-eh-liann5」。

158. 觸:「接觸 tsap-siok」。

159. 踹:「tsam3」。

160. 春:「剩下 tshun1」。「春諾多錢 tshun1-ua7-tsie7-tsinn5 剩下多少錢?」。

161. 舂:「tseng1」,「舂米 tseng1-pi2」。

162. 差:「tsha1」。相差,「一丈差九尺 tsit-tong7-tsha1-kau2-tshioh」。

163. 差:「差 tshe1」。「差牛追馬 tshe1-goo5-lek-be2」。

164. 趁:「趁 than3」。「趁熱吃掉 than3-sio1-tsiah-tsiah-le3」。

165. 趁:「用捕鼠器捕老鼠 ko7-niau2-tshi2-giap-ah-ton1-niau-tshi2」,「ton1」(讀音與華語「燈」一樣)疑似「趁」字。

166. 唱:「唱 tshiunn3」。「唱歌 tshiunn3-kua1」。

167. 唱聲:「唱聲 tshian3-siann1」,大聲講出來,常被寫成「嗆聲」。

168. 唱名:「唱名 tshian3-biann5」,大聲叫名字。

169. 秤:「秤 tshin3」。「秤斤秤兩 tshin3-kin1-tshin3-liunn2」。

170. 侍奉:台語不稱「侍奉」,台語講「奉侍 hong7-sai7」,這個音有些地方走音而成為「奉侍 hong7-tshai7」。

171. 侍候:提供服務,「su1-hau7」。

172. 閂:「閂 sng」,「tshuann3」。

173. 殺:「刣 thai5」。「殺頭犯 thai5-thau5-huan7」,「人家已經上太空了,我們還在這裡殺豬公 lang5-i2-kenn1-tsiunn7-thai3-kong1-ah, lan2-iah-tsi7-tsia1-thai5-ti1-kong1」。

174. 殺:「殺 sak」。「暗殺 am3-sak」。

175. 賒:「賒 sia1」。「用賒的 ioon7-sia1-eh」。

176. 守:「守 siu2」。「守本分 siu2-pun2-hun7」。

177. 守:「守 tsiu2」。長時間守候在一個地方,或長時間待在一個地方,叫「tsiu2」。「他整天待在賭場 i1-kui1-kang1-tsiu2-ti7-te7-kiau2-kenn1」。

178. 扇:「扇sien3」。「扇嘴頰 sien3-tshui3-phe2」(甩耳光)。「扇東風 sien3-tang1-hon1」。

179. 搧:「搧 ek」。「搧扇子 ek-khue1-sinn3」。

180. 煽:「煽動 sien3-tong7」。

181. 商量:台語不稱「商量」,台語講「參詳 tsham1-siang5, tsham1-sioong5」。

182. 染:「ni2」。「白白布染成黑 beh-beh-poo3-bek-ka1-gua2-ni2-kah-oo1」(硬是要誣賴我)。

183. 染:「liam2」。「感染到肝病 kam2-liam2-tio7-kuann1-prnn7」,「汙染 u3-liam2」

184. 攘:「攘lang2」。把褲帶或裙帶的位置拉高,「雙手抱雙孫,無手通攘裙 siang1-tshiu2-po3-siang1-sun1, bo5-tshiu2-thang1-lang2-kun5」。

185. 剉:「剉 tshuah」。「把物品或食物刨成一絲一絲」,「挫蕃薯籤 tshuah-han5-tsi5-tshiann1」,「剉冰 tshuah-penn1」。

186. 剉:台語稱「猛力突然拔起來」為「剉 tshuah」。謔稱「人死」為「剉起來 tshuah-khi7-lai3」,謔稱「拉肚子、嚇破膽」為「剉屎 tshuah-sai2」。

187. 猜:台語稱為「iok」,「猜謎 iok-bi7-tshai1」。

188. 猜酒拳:台語稱為「豁拳 huah-kun5」。

189. 算:「算 sng3」。「千算萬算,不如天一畫 tshen1-sng3-ban7-sng3-m-tak-tik-thng1-tsit-ue7」。

190. 算:「算 suan3」。「神機妙算 sinn5-ki1-biau7-suan3」。「算術 suan3-sut」。

191. 塞:「塞 thak」。「廁所塞住了 pen7-soo2-thak-tiau5-leh」,「塞車 thak-tshia1」。

192. 移:「gi5」,「移個位子 sua2-tsit-ui7」。

193. 挹:「挹 iunn2」。「挹水 iunn2-tsui1」。

194. 醃:「醃sinn7」。「他醃一些蔭瓜 i1-sinn7-tsit-kua2-ah-im3-kue1」。

195. 要:「要 beh」。「要吃不討賺 beh–tsiah-m-tho2-than3」。「像要又像不要 beh-na2-m」。

196. 舀水:「khat-tsui2」。

197. 咬:「咬 ka7」。「咬牙切齒 ka7-gie5-tshiet-khi2」。

198. 油:「榨油 tsinn1-iu5」,為將「花生」、「茶籽」壓榨出油來。「炸油 tsuann3-iu5」為將「動物宰殺之後,將肥肉部分加熱,釋放出油來」,「油炸」豆腐則為「tsinn3」。

199. 吟:「 gim5」。「吟詩作對gim5-si1-tsook-tui3」。

200. 飲:「飲 im2」,「飲酒作樂 im2-tsiu2-tsook-look」。「飲 lim1」,「飲茶 lim1-te5」。

201. 怨嗟:埋怨、懷恨。「uan3-tshe3」。

202. 吻:「親 tsim1」。

203. 嘔氣:「au2-khih」。

,,,,,,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郭良鋆《經集》與《雜阿含345經》---法友飛鴻 55

2012-10-13 11.55.31

2013.3.27 PM 8:42 HC 提問:

Ajita 提問:「世上那些考察萬物的人,那些學生,他們應該有什麼樣的行為?」

佛陀答:1039「比丘不應該貪戀愛欲,應該心境平靜,精通萬物,富有思想,四處遊蕩。」----載《經集‧彼岸道品》,《經集》(巴利語佛教經典), 作者:郭良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本: 第1版2008/2012, .頁-170-71

=========================

郭良鋆曾到錫蘭留學,據他書上所說,這本《經集》是他在學習巴利文獻的過程中,一邊聽老師講解,他一邊翻譯成中文。這本書翻譯得非常不理想,我想翻譯時他對佛教的教義並不了解,甚至對《阿含》與《尼柯耶》一無所知,所以使用的翻譯詞彙不夠精確,甚至誤解了一些偈頌。

老實說,比較理想的翻譯是像

Norman, K. R., (1995), The Group Discourses II, PTS, Oxford, UK.

他針對幾個巴利《經集》版本作校勘,並且比對《義釋 Niddesa》對《經集》的註釋,藉此更正或澄清《經集》的詞彙拼音與字義,並且以其本身數十年梵文、巴利文獻的研究為基礎(他除了著作此一範圍的專書以外,在學術期刊發表了近百篇的 Philology 學術論文),才進行翻譯。

此本巴利《經集》的英譯,稱為「經集 The Group Discourses II」的原因是,在此之前,他已經翻譯過一次《經集》,這是他對《經集》的第二個譯本。

相對之下,郭良鋆的《經集》譯本當然完全高攀不上是一本學術著作了,以這一譯本作為佛教入門書籍是帶有相當高的風險。

國內《經集》的譯本還有元亨寺《南傳大藏經》的譯本,與法鼓山出版的達和法師譯本。元亨寺版基本上以日本《南傳大藏經》的《經集》為藍本,譯文並不通順,有時「詞不達意」,讀不懂譯文的意向。達和法師的譯本,在校勘、註釋都不完備,單純的字句翻譯對讀者沒有多大幫助。在此向達和法師建議,與其只是翻譯字句,倒不如直接翻譯《大義釋》、《小義釋》,如此翻譯,讀者既讀得到經文,也讀得到註解。

基本上,《經集》的妥善譯本仍然是一個空洞,有待國內巴利學者煉石補天,來彌補這一兩千年佛教傳入漢地以來的遺憾。

HC 此一疑問,我將近五年前,早在 2008.4.21就已解釋過了。(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http://yifertw.blogspot.tw/2008/04/1_21.html

在此,我只針對「問偈」 1038頌與「答偈」 1039頌作回答。當然,如要作全盤的理解,仍然應該從《彼岸道品》第一偈 976頌開始讀起。

--------------------------------------

郭良鋆譯

1038 「我問你,世上那些考察萬物的人,那些學生,他們應該有什麼樣的行為?你是智者,請告訴我,可尊敬的人啊!」

1039 「比丘不應該貪戀愛欲,應該心境平靜,精通萬物,富有思想,四處雲遊。」

--------------------------------------

達和法師譯

1038 「於此世,若已察覺諸法者,若正在學者與凡夫,彼等之行為,受吾之問賢者請說!師尊!」

1039 「於諸欲不可貪求,意不可混濁,一切法之善巧者,比丘應有正念遍行。」

--------------------------------------

巴利經文

1038 Ye ca saṅkhātadhammāse, ye ca sekhā puthū idha;

Tesaṃ me nipako iriyaṃ puṭṭho pabrūhi mārisa.

1039 「Kāmesu nābhigijjheyya, manasānāvilo siyā;

Kusalo sabbadhammānaṃ, sato bhikkhu paribbaje.

--------------------------------------

K. R. Norman 英文翻譯

1038 「Those who have considered the doctrine, and the many under training here;

(being) zealous, tell me when asked, sir, their way of life.」

1039 「A bhikkhu would not be greedy for sensual pleasures. He would be undisturbed in mind.

Skilled in all mental states, he would wander about, mindful(ly).」

=========================

元亨寺譯

所有法之察悟者(阿羅漢),及茲一般之有學,

彼等行動(行道),問我尊智者(佛)請語我。

=========================

郭良鋆的譯文將「saṅkhātadhammāse」譯作「考察萬物的人」是不正確的。和法師譯作「已察覺諸法者」,元亨寺譯作「所有法之察悟者」,這是不將「saṅkhāta」當作「數、計數」解釋,而是解釋為「覺悟」。《小義釋》明白指出「saṅkhātadhammāse」意指「阿羅漢」。

郭良鋆的譯文將「sekha 有學」譯作「學生」是不正確的,「sekha 有學」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這八個修證階位除了四果(阿羅漢)以外的七個位階都稱作「sekha 有學」。

所以「已經了悟佛法的弟子與各種有學」就是指已達到「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這八個修證階位的賢聖。

文將「sato 具念的」譯作「心境平靜」也是不正確的。

1038 頌 sekhā puthū 。達和法師譯作「正在學者與凡夫」,其實 K. R. Norman 和菩提比丘都譯為「各種有學」,是把 puthū 譯為「種種的、各個的」。此句,《瑜伽師地論》譯為 「及有學異類」,「異類」可能是要表達「各種」的意思。《大智度論》就明顯而精確地譯為:「如佛問舍利弗、如《波羅延經》阿耆陀難中、偈說:『種種諸學人』。」《雜阿含345經》也是譯作「若復種種學」,達和法師可能是把 puthū 當作「puthujjana 凡夫」翻譯,很顯然地,「凡夫」無法達到「心不貪、意不染,善巧於諸法,而具念」的境界,如此解讀是不正確的。

「mārisa」是「朋友(平輩相稱)」,郭譯「可尊敬的人」或達和法師譯「尊師」,《瑜伽師地論》譯為「大仙」,都有待斟酌。巴利1038頌「nipako」,郭譯「智者」,達和法師譯「賢者」,《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與《雜阿含345經》都未譯出此字,菩提比丘的英文翻譯為 discreet,稱這位 mārisa 是思慮周詳的、謹慎的。K. R. Norman 的英文翻譯為 zealous,稱這位 mārisa 是熱誠的。版主認為應翻譯作「智者」較為貼切。

巴利「iriya」,古譯為「威儀」,意指「行、住、坐、臥」,具有兩種字義,一是慣用的「泛指身體的各種姿態」,一是指「行為」,此處應是意指「行為」,「Tesaṃ me nipako iriyaṃ, puṭṭho pabrūhi mārisa」,漢語文意與字的前後次序有關,(如「黃狗咬白豬」),巴利文義則與各字的格有關,和字的次序較無關聯(如「黃狗咬白豬」,「狗」字與「豬」字,用主格的字為動作者,用受格的字為動作的承受者。「黃」與「白」如形容「主格的名詞」就用主格,如形容「受格的名詞」就用受格),就漢字順序為「他們的,被我,智慧的,行為,問,回答,朋友」,依照各字的格與動詞的時態(tense),此句為「我問他們的行為,聰明的朋友,請回答」。

===================

1038頌,菩提比丘的英文翻譯為:
Those who have comprehended the dhamma,
And the manifold trainees here:
Asked about their way of conduct,
Being discreet, tell me, dear sir.

那些已經了悟諸法的(阿羅漢)弟子與各種有學,
他們應該有怎麼樣的行為?考慮周詳的朋友,請為我解說。

這也就是《雜阿含345經》「如我所說,《波羅延耶》阿逸多所問:『若得諸法數,若復種種學;具威儀及行,為我分別說。』」(CBETA, T02, no. 99, p. 95, b11-14)

同一偈頌《大智度論》卷3〈出序品、共摩訶比丘釋論〉:「如佛問舍利弗、如《波羅延經》阿耆陀難中、偈說:『種種諸學人,及諸數法人,是人所行法,願為如實說。』

《雜阿含345經》的對應經典是《相應部尼柯耶,SN 12.32》。「得諸法數」,巴利文作Sankhatadhammase,意為「已數盡諸法者』,指『窮究諸法』或『已證悟諸法』之阿羅漢。這在和 David Chiou 的討論中,已詳細解析過了。

1038偈,楊郁文依據巴利文的翻譯為:『所有已證悟諸法者,及諸有學與凡夫們;此等輩(應該)具備(那些)之威儀,我所尊敬者,請為我解說。』法數 Sankhatadhamma之數為sankhata,是sankhayati的過去分詞,此字有兩種意義:一為計數,一為開顯、開悟,此字應譯為『已經悟法的人』,譯為「法數」是不恰當的。

「問偈」的句意很簡單,僅僅是問「阿羅漢與諸有學(所謂的四聖八賢)是有怎樣的行為?」只是翻譯得複雜難懂而已。

1039 頌的回答是不應繫著貪欲,善巧於諸法,以清淨心、具念地遊方乞食。

在此理解之下,《雜阿含345經》的經義就較清晰而容易理解了。

《雜阿含345經》卷14:「舍利弗白佛言:「真實。世尊!世尊!若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從食集生,若真實即是滅盡,覺知此已,比丘於滅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數法。」」(CBETA, T02, no. 99, p. 95, b21-25)

==========

《瑜伽師地論》卷19:

1038 「若諸善說法,及有學異類,彼常委能趣,請大仙為說。
1039    不耽著諸欲,其心無濁染,於諸法巧念,是苾芻能趣。」(CBETA, T30, no. 1579, p. 386, c2-5)

=========

《瑜伽師地論》在1037頌與1038頌之間還有兩首偈頌,是《彼岸道品》〈阿逸多問〉所無的,K. R. Norman 博士指出這兩頌是 1110頌與1111頌,有趣的是,不僅玄奘法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有此兩偈,現存的梵文殘卷也有此兩偈頌。

為什麼《瑜伽師地論》在《彼岸道品》第一問〈阿逸多問〉的地方,會出現第十四問〈烏陀夷問〉的偈頌?

是《經集》《彼岸道品》第一問〈阿逸多問〉沒有此兩偈比較正確?還是《瑜伽師地論》有此兩偈才正確?

1110 How is consciousness stopped for one who wanders mindfully? Having come to ask the Blessed One, let us hear that word of yours.
1111 If a person does not enjoy sensation, internally or externally, in this way consciousness is stopped for him wandering mindful(ly).

1110 云何念所行,諸識當永滅?
今請垂方便,為釋令無疑。

1111 於內外諸受,都不生欣樂;
如是念所行,諸識當永滅。

========================

從上述討論可以得知,如果依譯文的字句表面意思來解釋《雜阿含345經》,是會誤解經義而解釋不通,這說明為何「現代的經文注釋,對照閱讀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

三界火宅

pict 11

部落格《銀碗盛雪》提到「耆那教」經典(Uttarajjhāyā 19: 22-3)也有類似「三界火宅」的講法。

===================

以下引自部落格《銀碗盛雪》

http://mormolyca.blogspot.tw/2013/03/blog-post.html

猶如宅出火,家主盡所能,
但取其珍寶,非精髄不取。
如是此世間,老與死火燒,
我將自度脫,願准我請求。
jahā gehe palittammi*1 | tassa gehassa jo pahū /
sārabhaṇḍāṇi nīṇei | asāraṃ avaijjhai ||
evaṃ loe palittammi | jarāe maraṇeṇa ya /
appāṇaṃ tāraissāmi | tubbhehiṃ aṇumannio || (Uttarajjhāyā 19: 22-3)
*1: Hermann Jacobi譯作As when a house is on fire.
--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妙法蓮華經》卷二)
traidhātukaṃ co yatha tanniveśanaṃ subhairavaṃ duḥkhaśatābhikīrṇam /
aśeṣataḥ prajvalitaṃ samantājjātījarāvyādhiśatairanekaiḥ //
(Saddharmapuṇḍarīka Sūtra 3.86)
--
感謝Yifer學長協助找出《阿含》所對應的段落:
   This passage is much closer to Jainism's passage.
  《別譯雜阿含87經》卷5:

「譬如失火家, 焚燒於屋宅,
宜急出財寶, 以置無火處。
生老病死火, 焚燒於眾生,
[22]宜應修惠施, 賑[23]眾於貧窮。
」(CBETA, T02, no. 100, p. 403, c24-28)
[22]宜=可【宋】【元】【明】。[23]眾=濟【宋】【元】【明】。

確實此處《別雜》的陳述跟耆那教偈頌更為接近,查了一下相對應的還有AN 3.52 Dutiyadvebrāhmaṇasuttaṃ:
'‘Ādittasmiṃ agārasmiṃ, yaṃ nīharati bhājanaṃ;
Taṃ tassa hoti atthāya, no ca yaṃ tattha ḍayhati.
‘‘Evaṃ āditto kho loko, jarāya maraṇena ca;
Nīharetheva dānena, dinnaṃ hoti sunīhataṃ.

而菩提比丘的《增支部》英譯註釋中又提及可於SN 1.41 Ādittasuttaṃ發現相對應段落;
‘‘Ādittasmiṃ agārasmiṃ, yaṃ nīharati bhājanaṃ;
Taṃ tassa hoti atthāya, no ca yaṃ tattha ḍayhati.
‘‘Evaṃ ādittako loko, jarāya maraṇena ca;
Nīharetheva dānena, dinnaṃ hoti sunīhataṃ.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論文十誡(附送一條)

2012-10-13 09.18.15

以下引自《豆瓣網》〈書生柏小齊的日記〉

http://www.douban.com/note/268181749/

論文十誡(附送一條)

2013-03-24 23:21:32

第一條:你要早早定下題目,下力氣搜集資料,要掘地三尺,搜刮乾淨,連湯都不能給後來人留一口。

第二條:不要等資料收集齊全後才動手寫論文,資料是永遠收集不完的,在盡量滿足第一條的情況下,越早動手寫論文越好,論文思路是越寫越清晰的,越想只能越糊塗。

第三條:在初進入一個領域時,要學會按圖索驥,先做研究綜述,相關論文的注釋將引導你找到更多的論文和材料,就像羊羔引導狼找到羊群一樣。

第四條:無論你做的是什麼題目,都要盡可能引用其他語種的相關研究: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不會的語言可以請同學幫忙翻譯論文摘要和目錄——這已足夠你裝得煞有介事,沒有人會仔細看你的每一個注釋。唯有這樣,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你才能顯得有一個國際化的視野。

第五條:投稿要趁早,心黑臉皮厚,一稿多投,死纏爛打,隔三天就給期刊編輯部打一個催命電話。拿到用稿通知了也不能鬆懈,只有刊出才能算數。若不能以質量取勝,就以數量取勝,反正很多高等學校主管招聘的人員也不懂學術,他們更喜歡量化的指標。

第六條:寫博士論文時要多和同學交流,這並不是為了拓寬思路,畢竟你們每個人的研究題目差異太大——交流是為了讓你懂得,其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為寫不出論文而痛苦。

第七條:論文卡夾時不要尋死覓活,不要抽菸酗酒死宅看美劇,要出去跑步游泳健身K歌,要去掉身上的陳腐死氣,實在熬不住了,多想想第六條,無論在何時,命都要比論文更重要。

第八條:你要和導師搞好關係,隨時做好延期的準備,但你要明白,博士延期最多只能到八年,這是捲舖蓋滾蛋的最後期限。

第九條:不要對工作抱有太大的期望,作為清貧學術仔,想留帝都就不要想有房子。或者,你可以考慮去三線城市的三流大學,青山綠水,房價幾千,安家費多的有十餘萬。

第十條:即便完成了論文,找到了工作,你也不要高興太早。還有比博士論文更恐怖的終極問題在等著你,這是來自地獄的聲音,惡魔的追問,無處不在,無孔不入:買房了嗎?結婚了嗎?生孩子了嗎?

——願論文之神保佑你,阿們。

====================

2013-03-25 00:09:40 以梦为马 (鲁迅正能量)

再加一條:在定題目時千萬千萬不要想:「這論文會對社會有什麼用?」想這個,跟咒自己全家早點死沒區別。哪怕你清楚除了你、導師之外,頂多只有答辯委員會幾個秃頂老人家翻翻,從此之後真的就是一坨廢紙。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校勘札記 1:佛典校勘與認字

pict 204
佛典校勘中,如 CBETA 以電腦程式比對各本差異,詳細而正確地記載各版的異讀,這只是校勘的第一步,第二階段是利用古典校勘學「本校、他校、對校、理校」的方法,配合出土文物與「跨語言文本的比較研究」,對各種異讀作一個取捨,藉此訂誤、補脫,顯明經義、判別篇章,乙正字句段落,依此才能作出翻譯史、佛教史、思想史的正確判斷。
佛典校勘中,「認字」是第一要項(有時「認字」還需「聲韻學」知識)。例如,《雜阿含1019經》卷36:「熾然修梵行,已洗諸非小。」(CBETA, T02, no. 99, p. 266, a11),「非小」應是「非水」。《雜阿含1224經》卷46:「有事大弟子者」(CBETA, T02, no. 99, p. 334, a10),「事大弟子」應如【宋】【元】【明】版作「事火弟子」。《別譯雜阿含52經》卷3:「若信外道大聲聞者,亦言供養我師大聲聞」(CBETA, T02, no. 100, p. 390, c5-6)。「外道大聲聞」、「我師大聲聞」應作「外道火聲聞」、「我師火聲聞」。
這樣子的校勘是在「刻本(雕本)」的基礎上進行「異讀」的檢校。實際上,現存漢譯佛典最早的版本是《開寶藏》,據說存世僅餘十幾卷,又價值連城,不易見到,更不用說翻閱、登錄經文了。學者較容易接觸到的元明以前的刻本是《高麗藏》(初刻版及二刻版)、《房山石經》、《趙城金藏》、《磧砂藏》,即使是南宋《思溪藏》也不是尋常大學教授能夠翻檢得到的。
而這些「刻本(雕本)」大藏經的內容,是來自「寫本大藏經」,將前人的寫本轉抄、轉錄,會面臨一個「認字」的問題。如同潘重規在〈敦煌卷子俗寫文字與俗文字之研究〉指出的,古代的寫字習慣經常是「字形無定、偏旁無定、繁簡無定、行草無定、通假無定、標點無定」,因此,辨別出個別「抄書手」的書寫習慣也是重大課題。
例如,趙鑫曄〈敦煌寫本《諸文要集》校勘劄記〉(《敦煌學研究》2009年第2期)指出「敦煌寫本《諸文要集》」抄錄為「荊巖藏玉」,「藏」字其實是「閏」字(作「潤」字通假),此卷抄手慣於將部首「門」寫為“clip_image002”,三位學者誤將此字下加一「壬」誤認為「藏」,應該是「閏」字。
又如「石」字,或被抄錄作「石」字或「名」字,其實是「問」字,這必須認清抄手的書寫習慣。
========================

施貫子 提到...


最近看到新書書目,很意外的看到有《高麗大藏經初刻本輯刊》 .全81冊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9787562160328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編 16開精裝
不知有沒人對這套書有所的評價? 若依據網路文章介紹,高麗藏初雕本有半數藏在日本寺院中,並不對外公開,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又如何可能取得,並進行整理出版?究竟這套書是真的高麗藏初雕本嗎? 令人懷疑。
2013年3月17日上午10:54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臺大中文學報》創刊號---舊書誌之 12

P1150180

這本《臺大中文學報》創刊號,印行於1985年11月,其實算不上是什麼舊書;與1968年出版的《華岡佛學學報》 第一期相比,《華岡佛學學報》算是台灣出版的第一本佛教學術期刊,具有更為獨特的意義。

但是,與另一本台大出版的學術期刊《文史哲學報》相比,這本書讓我受益更多,總是喜孜孜地翻閱,幾乎達到愛不釋手的程度。比如說,第一期91頁杜其容的「說《詩經》死麕」,在校勘與詮釋的課程上,給我踏實地上了一課,每隔一段期間,我總要重新批閱一次,給自己警惕、啟發。

毛子水的〈《論語》經文訂〉,王叔岷的〈《莊子》校詮,〈內篇˙逍遙遊〉第一〉,讓我像是在最高學府親炙大師學習一樣,快樂地學習。

P1150181

昨天和冷板凳一起吃飯,板凳先生兩眼瞪著電視機上台灣職棒24年開幕戰,有一搭沒一搭地應付我「墨家、法家淵源不深」以及「《洛陽伽藍記》的佛教樣貌和台語語料」的話題,從書上飄然滑下一張紙,赫然是一封「邀稿信件」。

P1150182

冷板凳頗為驚訝,年代已經到了2003年,還寫這麼文謅謅的書信,讓他這位「摩登原始人」大開眼界,冷板凳說:「你看,這句『來稿請附磁片及列印稿三份,逕送或寄台灣大學中文系辦公室轉《臺大中文學報》編輯委員會收』,分明就是白話,這是『文白夾雜』,在作文評分上應該扣分。」他也問說:「『耑』此,這是什麼意思?」

「耑」字就是「專」字,只是「尺牘」最後的套語,慣例是用「耑此」,而不用「專此」。

冷板凳又指著這封邀稿信函說:「你看,措詞如此謙恭、客氣,什麼『素仰先生學殖深厚,著述宏富,謹請惠賜鴻文,以光篇幅』,如果真是這樣,為何要被邀稿者還去影印三份,寄到編輯委員會?寄一份不是比較節省郵資嗎?收到稿件,編輯委員會再去複印三份轉給其他審稿教授,這樣對原作者不是比較恭敬嗎?可見這是老套,語言文字用上敬語,其實還是把你當成一般的投稿者。真的是編輯委員會敬重的學者,又竭誠邀稿的話,肯定是主編要親自往訪懇請賜稿的。」

冷板凳之言,恐怕有幾分道理

冷板凳問我手頭上有否其他雜誌期刊的邀稿信函,可以比較一下,白話文學到底走了多遠。很可惜,現實總是殘酷的,版主我,從來只是「投稿」,從來沒有享受到「邀稿」的尊榮。

附帶一句,我報導的舊書,有幾本是來自 HC 去台大校園清掃垃圾的成果,這一本也不例外,是被當作過期的期刊拋棄在外。

聖嚴法師:「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能行」

pict 271

以下引自法鼓山網站
http://www.ddm.org.tw/ddm/master/main.aspx?cateid=200&contentid=11297
---摘自法鼓文化出版之《人行道 》 ---

【聖嚴法師開示】何謂修行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做修行。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

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功夫。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能行」。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功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嗔、癡、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

所以,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那麼,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樂,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慧,得到身心安樂。這就是修行。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無三四」與「礙尿」

pict 70

歌仔戲中仍然用一些現代少用的台語,演員也許只知道意思,卻不知道這樣的讀音為何是這個意思。

譬如說,戲中對白常用到「無三無四」、「無三四」,依照用法的前後句義,似乎是「沒模沒樣」、「不長進」、「不像個人樣」。

我小時候已經很少在日常用語聽到街坊鄰居這麼講,最強烈的印象就是出現在歌仔戲中(我從未在布袋戲聽到這個詞)。但是,同樣住在彰化市的鄰居賴和卻在他的作品中寫為「不肖不似」,看來這樣的寫法比較有道理,主要是說「子女不肖,不成材」,歌仔戲中也說成「丈夫無賴、不成材」。

至於「礙尿」,2009年有一個提神飲料,一位老外在電視上怪腔怪調地講:「無損胃各不愛尿。」這個詞小時倒是常聽人說,正確寫法是「礙藥」,意思為「妨礙藥性」。通常中藥會有「忌口」的食物,吃了會妨礙藥性的發揮,後來彰化人說事情不順,就說「這件事有一點礙藥、礙藥」。

對於歌仔戲中對白用到「無三無四」、「無三四」,其實「三」的寫音並不準確,原來的語音是比較接近「寫」、「奢」的讀音,只是無法確定是「第一音(陰平)」、「第二音(陰上)」、還是「第三音(陰去)」。

《台灣半桶師雜記》有不同的看法,轉載於此:

http://hik-u-tw.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7007.html

「非關研究---鴨能人語」的時,去想著陸龜蒙《奉和襲美酒中十詠‧酒旗》這首詩:

搖搖倚青岸,遠蕩遊人思。
風欹翠竹杠,雨澹香醪字。
才來隔煙見,已覺臨江遲。
大旆非不榮,其如有王事。

tsia5 的「思」-字,愛讀去聲 (案,「遲」亦讀去聲,直利切)。
白居易的詩亦有揢「思」押去聲兮,像:
《府西亭納涼歸》「思」佮「地、轡、事、次、吏、意、味」叶;《早秋晚望,兼呈韋侍郎》「思」佮「地、利、至、寄、翅、事、醉」叶。

《琵琶行》:
絃絃掩抑聲聲思,
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
說盡心中無限事。

周祖謨講「思」箸韻書內面有去聲一音,意思著是講白居易 tsia5 的用韻無問題,阿「思」毋通讀做平聲。

「思」的去聲字是相吏切,心紐志韻,台語話音讀 si3,佮「四」共音,「四」是心紐至韻,「志、至」台語計有發 -i。

「聲聲思」著是「聲聲悲」的意思,隈 (ui3) 伊下骹的詩文著看會出來。

另外,李群玉《懷初公》:
不見休上人,空傷碧雲思。
何處開寶書,秋風海光寺。

這角的「思」嘛讀去聲,參「寺」叶韻,佮「空傷」對應,嘛是「悲」的意思。

「思」做「悲哀、悲悼、憂傷」解說,敿「無寫」共款,從 (tsing5)《詩經》的時代著有 a7。

《小雅‧四牡》:「我心傷悲」,朱熹《詩經集註》:「傷悲者,情思也。」

《小雅‧雨無止》:「鼠思泣血」,《集註》講:「思,息嗣切。鼠思,猶言癙憂也。」嗣,祥吏切,邪紐參心紐台語嘛有發 s-,「邪」台語講 sia5、「心」講 sim1。朱熹「思」箸 tsia5 的音切,參咱今仔「四」的話音相 kang5。

《史記‧卷一百 (〇) 三》:「萬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長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有人揢「哀思」解說做「哀念」,郭在貽講這毋著。郭氏認為「哀思」佮「哭泣」相對成文,攏是同義複詞,「思」著是「哀」的意思。郭氏講「思」-字古早有悲哀、憂愁之義。伊引用《文選》卷十九張華《勵志》:「吉士思秋」,李善注:「思,悲也」做旁證。咱 tsia5 有人解說做「悲悼」,共款會通,「思秋」著是「悲秋」。

《爾雅‧釋詁》:
悠,傷,憂,思也;懷,惟,慮,願,念,惄,思也。
箸《方言‧第一》嘛有類似的記載:
悼、惄 ……,傷也。
慎 …… 惄 ……,憂也。
鬱悠、懷、惄 …… 慎,思也。
悲,《說文》、《廣韻》,痛也;《玉篇》,哀痛也。
痛,《廣韻》,傷也。
傷,《玉篇》,憂思也。
「悲哀、悲痛、悲思、悲傷、悲痛、哀思、哀傷、哀痛、憂思、憂傷」計是共款意思。
「思」嘛會使解說做「無寫、憐、相憐哀」 (案,見下文) 。

● 台語「bo5 sia2 si3」本底是做「悲慘、可憐」解說,後 -來嘛衍伸做「不幸、無采」咧用,例:
1. 彼個嬰仔 (a1,隨前變調) 手骨割一下,血水仔 tshap8 tshap8 tin1,去綻幾仔針,有影 bo5 sia2 si3。 (做「可憐、不幸」攏會使)

2. 彼個嬰仔手骨割一下,血水仔 tshap8 tshap8 tin1,因為無錢納健保費,健保卡去與健保局鎖卡,病院毋收,有影 bo5 sia2 si3。 (做「悲慘、可憐、不幸」攏會使)
(案,
健保局箸頂個月初講鎖卡仍可就醫健保鎖卡放寬,看病優先是頂個月初才研議兮,「彼個嬰仔」拍算箸八月底受傷兮的款,真正 bo5 sia2 si3 + est )

3. 張雨生發生車禍,三十一歲著英年早逝,誠 bo5 sia2 si3。 (解說做「無采」,準「英年早逝」改做「過身」,著會當解說做「可憐、不幸」)

4. 細漢父母早過世,親像無兄甲無弟。是我命運無寫四,無情兄嫂那阿姨。 (kan1 naN7 會使做「悲慘、可憐、不幸」)
(
「改編金姑看羊歌上本」)
5. bo5 sia2 si3,飼囝去搬戲。 (做「悲慘、可憐、不幸、無采」攏會使)

6. in1 後生都欲會做替手 -兮啊,煞與拍損 -去 (「死 -去」的意思),bo5 sia2 si3 喔! (做「悲慘、可憐、不幸、無采」攏會使)

另外,「bo5 sia2 si3」亦會使做「悲哀」來解說,「悲哀」參「悲慘」有時仔無啥 kang5,例;
國中著欲出業啊,ABC二六字都寫未透,實在有夠 bo5 sia2 si3。 (這是「悲哀」,毋是「悲慘」)

● 台語「bo5 sia2 si3」有人寫做「無捨施」,講是神明無施捨保庇真可憐,無施捨著是無捨施;講這無根據啦,罔聽著好。「施捨」台語「施捨」讀 si1 sia3,「捨施」哪會變讀 sia2 si3?

《方言‧第十》:
無寫,憐也。
沅、澧之原凡言相憐哀謂之嘳,或謂之無寫,江濱謂之思。
我認為「bo5 sia2 si3」是寫做「無寫思」,音、義有合,有「書證」亦有「證書」。

「無寫四」 內面,虎豹 - 2009,07,13,16:54 有留言:
您也認為是「無寫勢」否
2009,07,14,19:00 簡單回覆:
我認為是「無寫思」。
《史記》、《方言》、《文選》等計有語例。

============================

2013.3.23

版主按語:雖然「半桶師」反對寫成「無捨施」、「無捨無施」,版主仍然認為「無捨施」、「無捨無施」是可能的來源之一,應該是早期台灣「羅漢腳」找不到人施捨,稱「無捨施」、「無捨無施」以表達狼狽之狀,而不是指神明毫無施捨。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問我這個佛教徒的問題

pict 10

最近〈YING. 的日記〉部落格中〈塵事〉一文,勾起我一些記憶。有一些人將我當作「佛教徒」發問;這些人有的是初見面,有的是數面之緣,有些是老朋友,有些是天主教徒、基督教徒,有些人是佛教徒;而我從小學到現在,有時候在基督教,有時候燒香拜佛參禪持咒,有時候我確定我反對佛教,我不是佛教徒;有時候我自認識佛教徒,卻不確定是否夠資格被稱作是「正信的佛教徒」。

事隔多年,這些問題值得我重新檢討當初所給的對答。

1. 不信阿彌陀佛,怎麼能稱作是佛教徒?

2. 如果大家都出家去了,不出三十年就亡國滅種了?

3. 出家人怎可以不素食?

4. 如果你主張「無我」,那麼我能否拿這把桌上的鑰匙把你這一部車開回我家?

5. 你們佛教徒為何要燒金紙?

6. 《宗鏡錄》卷32:「掘凡夫之乾土。見諸佛之水泉。抽二乘之焦芽。結常樂之果實。變毒藥而成甘露。轉酥酪而作醍醐。定父子而全付家珍。拂權迹而頓開寶藏。」(CBETA, T48, no. 2016, p. 603, c29-p. 604, a3)

為何要學「小乘焦芽敗種」之學?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為不美。熬而食之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種之後得美者。便熬而種永無生理。世人亦爾。以菩薩曠劫修行因難行苦行以為不樂。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羅漢速斷生死其功甚易。後欲求佛果終不可得。如彼燋種無復生理。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種熬胡麻子喻)

===================

以下引自《豆瓣網》〈YING. 的日記〉

塵事

2013-03-09 10:13:41

http://www.douban.com/note/265615333/?type=rec#sep

6. 和一位來自大陸的訪問學者一起吃飯。她兒子也在。我們的話題圍繞宗教與文學。起先這個男孩子在房間一角做他自己的事,悶不吭聲,後來他突然插入我們的談話。

「你怎麼看待十字軍東征?」這是他問我的第一句話。

我沒有立即作答。心裡想到,倘若一個中國人劈頭便被人問,你如何看待鴉片、纏足……該也很窘吧。

男孩見我不響,又一串質詢——概括說來便是歷數教會史上的種種惡行。

他的母親坐在一邊,臉色看著看著變得緊繃。

「你說的都是史實。」我說。

男孩微微一怔。旋即問:「那你怎麼看待?」

「我是這樣想的,」我說,語調遲緩,「當我聽到別人力斥教會史上的種種罪惡,種種荒唐和污垢,我時常在心裡覺得,許多批評的聲音,其實是善意的:之所以有這些批評,是因為批評者認為,基督教應該是比教會的歷史、比一些基督徒的所作所為要更好的東西。他們批評的是基督徒,不是基督教。真正讓他們不滿的是,基督徒為什麼沒有將基督信仰付諸實踐?所以,每當我聽到像這樣的批評的聲音,我並不會生氣或心懷敵意;恰恰相反,我覺得對方在本質上是善意的,他(她)的質疑也應該成為基督徒捫心自問的問題:如何活出信仰,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將信仰付諸實踐?」

7.
對話繼續。

這個男孩子還有一樁不滿,在他目睹一場洗禮之後:「太可憐了!父母安排孩子受洗,小嬰兒什麼都不懂,就被洗了,被洗了腦了……他連自己的選擇都沒有!」

我問:「為什麼你覺得他連自己的選擇都沒有?」

他說:「這不是明擺的嗎?這個嬰兒長大就成了基督徒,成了教會的一分子,就這樣從小被洗腦!」

我本來想問他,換到一個西方人的角度,會不會覺得一個在大陸長大的孩子,從少先隊到青年團,同樣被洗了腦。但想了想,覺得應該尋一個更好的例子。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我說,「一個在中國出生、在中國長大的人,他(她)一直浸泡在中國文化裡,你認為他(她)有沒有可能獨立思考中國文化,甚至對中國文化提出批判?」

「當然有可能。」

「那你為什麼假設一個在基督教文化裡成長的人就沒有這樣的可能呢?」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雜阿含70經》:「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

2012-05-01 15.00.02

《雜阿含70經》卷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苦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云何有身苦邊?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苦邊。云何有身集邊?謂[15]受,當來有[16]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云何有身滅邊?即此[17]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寂、沒,是名有身滅邊。是故當說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8, b16-26)
[15]受=愛【元】【明】。[16]〔愛〕-【宋】*【元】*【明】*。[17]受=愛【宋】【元】【明】。[*16-1]〔愛〕-【宋】*【元】*【明】*。

上述所引經文「謂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113經作:「謂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在宋、元、明藏是作「謂愛,當來有,貪喜俱,彼彼樂著」。

其實這是一個「定型句 pericope」,巴利經文的意思是「It is this craving that leads to renewed existence, accompanied by delight and lust, seeking delight here and there. 謂此愛欲是『導致當來有』、『貪與喜樂伴之而來』、『於此處、彼處,到處尋覓喜樂』」。(Yāyaṃ taṇhā ponobhavikā nandīrāgasahagatā tatratatrābhinandinī.)

我們可以在此經看到,古人有些經典的翻譯,相當忠實。例如:

taṇhā 譯為「愛」,這是十二緣起的一支。

「貪喜俱,彼彼樂著」的「喜」是 nandī.

「樂(著)」是 abhinandī.

「貪喜俱,彼彼樂著」的「貪」是rāga.

tatratatra 是「彼彼」。

此句比較清晰而準確的漢譯可以參考:

《中阿含13經》卷3〈2 業相應品〉:「謂此愛,受當來有,樂欲共俱,求彼彼有,是謂知苦習如真。」(CBETA, T01, no. 26, p. 435, c29-p. 436, a1)

類似的「定型句」可以參考《雜阿含71經》、《雜阿含123經》、《雜阿含233經》、《雜阿含344經》《雜阿含1307經》

《雜阿含71經》卷3:「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有身集」(CBETA, T02, no. 99, p. 18, c4-5)

《雜阿含123經》卷6:「謂當來有愛,貪、喜俱,於彼彼愛樂,是名有身集」(CBETA, T02, no. 99, p. 40, b1-2)

《雜阿含233經》卷9:「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CBETA, T02, no. 99, p. 56, c6-7)

《雜阿含344經》卷14:「云何食集如實知?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實知。」(CBETA, T02, no. 99, p. 94, c3-4)

《雜阿含1307經》卷49:「何等為色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CBETA, T02, no. 99, p. 359, b2-3)

經文:「謂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依《中阿含13經》與巴利經文而訂正為「謂愛,受當來有、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訂正後,《雜阿含70經》的經文為:

《雜阿含70經》卷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苦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云何有身苦邊?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苦邊。云何有身集邊?謂愛,受當來有、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云何有身滅邊?即此愛,受當來有、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寂、沒,是名有身滅邊。是故當說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關於「有身滅邊」的經文:「即此愛,受當來有、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寂、沒」,可以將修飾「愛」的「受當來有、貪、喜俱、彼彼樂著」暫時移去,全句就成為「即此愛,無餘斷、吐、盡、離欲、滅、寂、沒」,也就是說:「即此愛無餘斷、無餘吐、無餘盡、無餘離欲、無餘滅、無餘寂、無餘沒」,「無餘斷」意即「斷盡無餘」,「無餘吐」意即「吐盡無餘」,「無餘盡」意即「除盡無餘」,「無餘離欲」意即「欲離盡無餘」,「無餘滅」意即「滅盡無餘」,「無餘寂」意即「完全寂滅無餘」,「無餘沒」意即「完全消失無餘」。

請參考下一篇相關論文:

溫宗堃、蘇錦坤,(2011),〈《雜阿含經》字句斠勘〉,《正觀雜誌》57期,37-117頁,南投縣,台灣。

http://www.tt034.org.tw/pdf/96list_frame.htm

2013.3.21

============

此處,我留意到「受」及「當來有愛」:

《雜阿含70經》卷3:「云何有身邊?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邊。云何有身集邊?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云何有身滅邊?即此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寂、沒,是名有身滅邊。」(CBETA, T02, no. 99, p. 18, b19-24)

跟底下這些同樣提到「受」及「當來有愛」的出處相較:
  • 《雜阿含71經》卷3:「云何有身?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云何有身集?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有身集。云何有身滅?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是名有身滅。」(CBETA, T02, no. 99, p. 18, c2-6)

  • 《雜阿含123經》卷6:「何等為有身?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云何有身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於彼彼愛樂,是名有身集。云何有身滅?謂當有愛,喜、貪俱,彼彼愛樂無餘斷、捨、吐、盡、離欲、寂、沒,是名有身盡。」(CBETA, T02, no. 99, p. 40, a29-b4)

 

  • 《雜阿含1307經》卷49:「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為色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云何為世間滅?若彼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餘斷、捨、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CBETA, T02, no. 99, p. 359, a29-b5)
顯然的,《雜阿含經70經》大概是在「當來有愛」前多了一個「」罷了。我在想,假如《雜阿含經70經》的「謂」及「即此」的「」是指前述的「五受陰」(由於「五受陰」而導致「當來有愛」),不知這樣是否說得過去?

因為「當來有愛」是《雜阿含》的「定型句」,T1547《鞞婆沙論》也出現多次;假如《雜阿含70經》此處要更改句型,我們是要謹慎考慮其修訂之必要性的。倘若真的要改,除了照你說的改句型(這手術複雜一些),也可以按其他出處的用字慣例把「受」拿掉就好了(這手術簡單多了)。

Maha  2013.3.22

=============================

Dear Maha,

是的,如你所說,在《雜阿含經》的「句例」裡,除了《雜阿含70經》作「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之外,其他「句例」都作「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因此,直接將「受」字當作冗字刪去,來得簡單明白,又無須更動太多處經文。但是,當考量「經義詮釋」上如何解釋這一句,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

如果只刪去「受」字,經文成為「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從此處的標點來看「經義」,可以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是,所謂「集」就是「俱起、俱生的『當來有愛、貪、喜』三項」,在句子結構上,我們必須釐清:「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一句,還是兩句?各句的主詞、動詞又是什麼?(例如說,「彼彼樂著」的主詞是什麼?如果詮釋成主詞是「彼彼」,動詞是「樂著」,那麼「彼彼」在「經義」上怎麼解釋?)

第二種是,所謂「集」就是「當來有愛」一項,留下來的問題是「當來有愛」如何詮釋?是「當來的『有愛』」?還是「當來有的『愛』」?在句子結構上,「貪、喜俱」的主詞、動詞是那幾個字?「彼彼樂著」的主詞、動詞又是那幾個字?

我們看一下《雜阿含71經》、《雜阿含123經》、《雜阿含233經》、《雜阿含344經》、《雜阿含1307經》都是在解釋「身集」、「食集」、「世間集」、「色集」,閱讀經文後,試問「世尊的教導裡,造成『身集』、『食集』、『世間集』、『色集』的是什麼?標點是否恰當地反應此一『經義』?」更重要的,是反省那一種解釋、校勘、標點,比較能夠反映對應經典的巴利經文?

基本上,我是從「經義詮釋」與「漢巴對照」的立場來談,在「是非對錯」上,在「句義」的斟酌上,「多數」不見得絕對可靠。

我們先集中在《雜阿含1307經》上:

《雜阿含1307經》卷49:「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為色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云何為世間滅?若彼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餘斷、捨、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CBETA, T02, no. 99, p. 359, a29-b5)

何者為「色集」?在巴利《尼柯耶》與漢譯《阿含》中解釋得完全一致, 這是十二緣起的一支:「愛 taṇhā」。

《雜阿含42經》卷2:「云何色集如實知?[2]愛[3]喜是名色集」(CBETA, T02, no. 99, p. 10, a13-14)[2]愛=受【宋】*【元】*【明】*。[3]喜+(樂)【宋】【元】【明】。

單卷本《雜阿含27經》卷1:「何等色習如本知?愛習為色習,如是色習為知。」(CBETA, T02, no. 101, p. 499, a2-3)

《七處三觀經》卷1:「何等為色習如本知?愛習為色習,如是色習為知。」(CBETA, T02, no. 150A, p. 875, b20-21)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10〈非問分〉:「云何比丘知色集?如比丘以愛集知[11]色。」(CBETA, T28, no. 1548, p. 597, b15-16)[11]色+(集)【宋】【元】【明】【宮】。

對應經典 SN 22.57 也是同樣的敘述。

《雜阿含41經》卷2:「云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CBETA, T02, no. 99, p. 9, b13-14)

《雜阿含60經》卷3:「[5]愛喜集是色集」(CBETA, T02, no. 99, p. 15, b15-16)
[5]愛=受【宋】*【元】*【明】*。


所以,世尊在《雜阿含70經》解說的「色集」正是十二緣起的「愛」支,而不是五蘊的「受」。

如此,比對《中阿含13經》與巴利「定型句」,可以知道造成「身集」、「世間集」、「色集」的正是「貪愛 taṇhā」,而此「貪愛 taṇhā」是導致「受當來有、貪喜俱,彼彼樂著」,「彼彼樂著」的主詞是「貪愛 taṇhā」,「受當來有、貪喜俱」的形容詞(子句)也是形容「貪愛 taṇhā」。

《中阿含13經》卷3〈2 業相應品〉:「謂此愛,受當來有,樂欲共俱,求彼彼有,是謂知苦習如真。」(CBETA, T01, no. 26, p. 435, c29-p. 436, a1)

(Yāyaṃ taṇhā ponobhavikā nandīrāgasahagatā tatratatrābhinandinī.)

「但是,經文究竟該作「受當來有」呢?還是「當來有」呢?

基本上,以漢巴句義,以及菩提比丘的譯文:It is this craving that leads to renewed existence, 和《中阿含13經》卷3〈2 業相應品〉:「謂此愛,受當來有」,仍然以「受當來有」為合適。

你所提及《鞞婆沙論》的譯文作「當來有愛」,

《鞞婆沙論》卷8:「當來有愛是習、是習諦,餘愛及餘有漏法雖習,非習諦。當來有愛滅是盡、是盡諦。餘愛及餘有漏法滅雖盡,非盡諦。」(CBETA, T28, no. 1547, p. 470, b22-24)。

此句玄奘譯為「招後有愛」,相當於「『受當來有』的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7:「招後有愛是集是集諦。餘愛及餘有漏因是集非集諦。招後有愛盡是滅是滅諦。」(CBETA, T27, no. 1545, p. 397, b5-7)

2013.03.23, PM 11:30

=================

Dear Maha,

你提及:

我在想,假如《雜阿含經70經》的「謂」及「即此」的「」是指前述的「五受陰」(由於「五受陰」而導致「當來有愛」),不知這樣是否說得過去?

我想,經文的「五受陰」是 SN 22.22 的

Rūpupādānakkhandho, vedanupādānakkhandho, saññupādānakkhandho, saṅkhārupādānakkhandho, viññāṇupādānakkhandho

對應於「受」的巴利經文是「upādāna」,對應於「蘊」的是「khandho, khandha」,所以「受受陰」是「vedanupādānakkhandho」,第一個「受」是五蘊的「受vedanā」,「陰」是「khandho」,第二個「受」字是「upādāna」,在水野弘元的《パ-リ語辭典》是解釋作「n. [upa-à-dà-ana] ① 取, 取著, 執著. ② 燃料. -kkhandha 取蘊.」,也就是說「五受陰」的另一種譯名為「五取蘊」。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8:「答如契經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非愛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是名苦聖諦。」(CBETA, T27, no. 1545, p. 402, b7-9)

說「集」是「執取」,雖然不是「全無道理」,可是,這樣的說詞缺乏「經證」。

2013.3.24, AM 10:30

卓嘎Sitatārā 阿姨的簡介:《翻譯名義大集》的版本

pict 72

此篇是 卓嘎Sitatārā 阿姨在2011年2月13日的貼文,卓嘎Sitatārā 阿姨在豆瓣網的佛學領域裡,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政通人和,人脈通三江,生意通四海,可說是熟讀兵書,聲名顯赫。

本版主推敲古譯,斟酌梵、巴文字,向來倚重《翻梵語》、《翻譯名義集》、《一切經音義》等等「字書」,可惜無緣引用此《翻譯名義大集》。

=================

以下引自《豆瓣網》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563810/

【轉】《翻譯名義大集》的版本

卓嘎Sitatārā

來自: 卓嘎Sitatārā(不發威當老娘是Hello Kitty啊!) 2011-02-13 02:03:15

《翻譯名義大集》是一部梵藏對照詞彙集。漢傳佛教也有梵漢對照的詞彙集,像《翻梵語》、《翻譯名義集》、《枳橘易土集》等等,不過那是總結前代翻譯中出現的詞彙,而《翻譯名義大集》是為藏譯製定的標準,性質不同。這個標準是官方制定的,如果有人不遵守,自造譯語,就會被殺頭;而以前翻譯的經典也據之加以修訂。因此,藏譯佛經以準確著稱,現在我們根據藏譯可以大致推出梵文原本。

《翻譯名義大集》共收詞彙及短句9000餘條,按250多個佛教分類排列。至於它的成書年代,沒有明確記載,但在赤德松贊時期的《語合二章》裡已經提到了此書。現在四種版本《丹珠爾》裡都有收錄。

《翻譯名義大集》既是翻譯標準,又可看作梵藏詞典,因此從19世紀以來,受到東西洋學者的重視,而他們的研究又影響到了國內。目前除了四種《丹珠爾》之外,此書還有以下刊本:

1、亞歷山大•喬瑪著,E.D.羅斯整理:《梵藏英詞彙對譯:〈翻譯名義大集〉》第1部分1910年,第二部分1916年,第三部分1944年,加爾格達。

2、S.朱利安、E.福考科斯:《翻譯名義大集:佛教四語對照詞典(梵藏漢蒙)》法國國家圖書館,1856-57年,巴黎。

3、A.席符內爾:《佛教梵藏蒙三語對照詞典目錄》,1859年,彼得堡。

4、明納耶夫:《佛教研究》,1887年,彼得堡。

5、米羅諾夫:《翻譯名義大集》,《佛學叢書》13,1910-1911年,彼得堡。

6、荻原雲來:《梵漢對譯佛教辭典》1915年,丙午出版社。

7、榊亮三郎:《梵藏漢和四譯對校翻譯名義大集》,京都文科大學叢書3,1916,京都文科大學。

8、R.維拉:《五語對照佛教術語詞典》,《西藏叢書》19卷,1961年,新德里。

9、L.錢德拉:《四語對照翻譯名義大集:梵藏漢蒙佛學名詞詞典》,《西藏叢書》277卷,1981年,新德里。

10、石濱裕美子、福田洋一:《新訂翻譯名義大集》,東洋文庫,1989年,東京。

11、青海藏文研究社:《漢藏合璧分解名義大集》,1932年,西寧石印本。

12、《藏漢對照丹珠爾佛學分類詞典》,1991年,民族出版社,北京。

13、拉西色楞:《明慧寶鏡》,1998年,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呼和浩特。

最早研究的《翻譯名義大集》西方學者是喬馬(Csoma),他在十九世紀末進藏學習時發現此書,(有人認為他看到的是奈塘版《丹珠爾》),並完成了英譯,但生前沒有發表。去世之後又經過一段時間,這部手稿被發現,而遲至1910年才開始出版,1984年完整的一卷本作為喬瑪遺著第4卷出版於布達佩斯,因此對於後來學者們的研究幾乎沒有發生影響。

1853年,一個俄國探險隊在北京得到了一部《翻譯名義大集》抄本,收藏在俄國外交部亞洲司圖書館。除了梵、藏文之外,這個抄本上還有漢、蒙譯文,出自不知名的僧侶之手。1856年,法國著名學者S.朱利安將這個抄本借到法國,為期一年。他請E.福考科斯幫忙抄寫了一個副本,後來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這個副本抄得不夠好,但是對後來的研究發生了很大影響。

明那耶夫教授根據俄國收藏的幾種抄本和一種《丹珠爾》,整理出了《翻譯名義大集》梵文部分,作為他的著作《佛教研究》的附錄出版於1887年。後來米羅諾夫也出版了一個梵文本,基本就是前者的翻版,不過加上了詳盡的索引。

南條文雄在歐洲遊歷時聽說朱利安抄本後,與笠原研壽共赴巴黎,經法國政府許可,將此抄本借到日本領事館十天,抄寫了梵漢文部分。回國後,他的抄本在朋友間傳抄,也使日本佛學界開始重視此書,並最終出現了荻原雲來和榊亮三郎各自整理的版本。荻原和榊都曾留學歐洲學習梵文,因此他們並不滿足于南條輾轉抄來的內容,而直接去抄寫朱利安的抄本,並參考了明納耶夫本。榊亮三郎本的藏文部分,也參考了大谷大學收藏的北京版《丹珠爾》。兩人整理的版本各有特色。荻原本除了多種索引之外,還附有大量注釋。而最大的特色,是除了原來的漢語翻譯之外,還從漢文藏經中儘量尋找出相應的譯語,這樣一來就成了梵漢佛學詞彙的對照。後來荻原將這個工作一直繼續下去,最終的成果就是《梵和大辭典》中的漢譯部分。平川彰在此基礎上加以擴充,又編成《佛教漢梵大辭典》。榊本則是保留了藏譯,又加上和譯。直到現在,它們都是《翻譯名義大集》流傳最廣的版本。

《新訂翻譯名義大集》的作者石濱裕美子和福田洋一是日本著名的西藏學專家,目前石濱裕美子是早稻田大學教授,福田洋一是大谷大學教授。他們認為《翻譯名義大集》已有的版本很不完善。一方面是很多版本都建立在俄國和法國抄本的基礎上,一些重要的本子反而沒有被利用,像各種版本的《丹珠爾》。另一方面是蒙文譯語的整理很不充分。所以他們依據的材料,除了俄國和法國抄本之外,還有四種藏文和北京版蒙文《丹珠爾》,當然還有荻原雲來和榊亮三郎的版本。梵文部分,因為前人已經作了很多校勘工作,所以《新訂》只是用榊本、荻原本和德格版《丹珠爾》以及俄國抄本對勘。藏文部分則是用俄抄本和四種藏文《丹珠爾》對勘。蒙文分兩種:俄國抄本和蒙文《丹珠爾》。總的說來,《新訂翻譯名義大集》運用的材料比較豐富,而且羅列各種異文,不做過多的評判,是個資料性很強的版本。

此後還有兩個重要的版本。1932年青海藏文研究社將《翻譯名義大集》的藏文部分抽出來,加上漢譯,抄寫石印,名為《漢藏合璧分解名義大集》。其中的漢譯,應該是依據荻原本和榊本。這個版本印數極少,現在很難看到了。民族出版社對其中藏文部分作了校訂,1991年出版排印本,名為《藏漢對照丹珠爾佛學分類詞典》。這是目前比較可靠的藏文本,但是略去了原序,是一個缺憾。1998年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拉西色楞教授《明慧寶鏡》,是梵藏漢蒙四種語言對照的《翻譯名義大集》。此書按蒙文順序編排,梵文依據《新訂翻譯名義大集》,藏文依據藏文《丹珠爾》,漢文依據《藏漢對照丹珠爾佛學分類詞典》,蒙文依據蒙文《丹珠爾》。不過我看書中的藏文,應該就是翻印《藏漢對照丹珠爾佛學分類詞典》,所以此書最有價值的還是蒙文部分。拉西色楞教授在蒙文佛教文獻研究上很有造詣,曾經整理過三世章嘉的《智慧之源》,所以他對蒙文部分的校訂還是很有價值的。

年後開始收集《翻譯名義大集》的各種版本。www.archive.org上有米羅諾夫、榊亮三郎兩個版本,美中不足的是榊本的照片曝光過度,有的地方不夠清晰。日本國會圖書館網站上有荻原本,卻沒有第一部分“緒言”,很奇怪,只好去國圖找了。喬馬遺著也是在國圖找到的。《藏漢對照丹珠爾佛學分類詞典》、《明慧寶鏡》都是從孔網上買的,順便買了一部《智慧之源》。《新訂翻譯名義大集》頗費了一番周折,終於從國內某個大學圖書館複印到了。27號掃完,修了一下,做成電子版發到國學數典了,有興趣的朋友去看看吧。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419838&extra=page%3D1
http://blog.myspace.cn/e/407280259.htm

卓嘎Sitatārā

卓嘎Sitatārā (不發威當老娘是Hello Kitty啊!) 2011-02-13 02:10:29

法鼓佛教學院有《翻譯名義大集》電子版(梵藏漢)
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glossaries/
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glossaries/files/ddbc.mahavyutpatti.tei.p5.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