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

〈台灣閩南語用字參考表〉:「贌、廍、湳、渧」

P1010083

在網址,右上角「只檢索正字」的上方,有一個「附收字查詢」,點進去之後可以選擇〈台灣閩南語用字參考表〉、〈台灣客家語用字參考表〉、〈韓文專用漢字參考表〉、〈日文專用漢字參考表〉、〈漢語方言用字參考表〉等等。

版主的義工範圍僅在〈台灣閩南語用字參考表〉,首先提幾個字來討論。

一般來說,字典包含三個基本功能:形、音、義。大部分較完整的字典會提供詞例。

形:字怎麼寫。
音:字怎麼讀(講、說)
義:這個字是什麼意思。
詞例:這個字造詞、造句的例子。

對於某個「台語」的字要怎麼寫,這牽涉到「台文正字」的問題,「台文正字」有幾點重要性:

1. 讓台語和「古漢語」的音韻系統做連結。這就是「台語七音」為何要維持「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的標音方法,如此可以回溯到《說文》、《爾雅》、《釋名》、《切韻》、《玉篇》、《一切經音義》的古代字書、韻書的系統回去。這是《台語史》的重要資料。

2. 用字標準化,不要讓一些傖人肆無忌憚地造字,一不小心還會讓後人必須去學一些無用的僻字,降低台文的學習意願,荼毒學子、貽害後代。同時「台文用字」要和「漢語通行字(好啦,我雖然不喜歡如此稱呼它,就是有些人稱呼的「國字」或「國語通用字」啦)」有最大程度的和諧與互通,不要讓同時學習「台文」和「現代中文」的中小學生,在學習過程發生混淆、迷惑或者過重的學習負擔。

3. 「台文正字」作札實了,能糾正錯誤的讀音,分辨語音訛轉的時代因素與地理因素。

4. 「台文正字」作札實了,可以藉「字形」來正「字義」。

版主認為,〈台灣閩南語用字參考表〉以「台文正字」做得最沒有學術水準,這是用「想當然爾」的思考模式而率意為之的態度。在個人網站發表當然是個人自由、無可厚非,但是在台灣「教育部」的網站一宣布,當然會被誤當成「標準答案」,而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問題(對一些台語研究的前輩來說,這是盜用公器,把私人意見當作國家標準)。

版主當然話說得過重了一點,但是,總算有個平台、有個基本資料作基礎,希望大家以此基礎繼續訂正改善,希望不要灰心喪志而擱置不理。得第三項弱了一點。

版主在「台文正字」的相關貼文提到過,「台文正字」首先要分開「外來語」和「擬聲字」,在敲定某個台語用詞、用字時,要有「書證」,最好能有「行、音、義」的契合。

在「釋義」方面,基本上〈台灣閩南語用字參考表〉是把「詞例」當作「釋義」,我想,負責人員只要去買一本《國語日報字典》,想像這本字典如果是把「詞例」當作「釋義」,會變成怎樣的面貌,這樣的面貌是否還適合小學生使用?答案是很明白的。

以「廍」字為例,這是無法迴避的用字,在台灣史、當代的地名都用到此字。網址僅用「糖廍」,其實台語大多數是稱「蔗廍 tsia3-phoo3」。

以「渧」為例,網址標音為「te」,詞例是「渧水」、「共水渧予焦」。依照

《一切經音義》卷3:「滴數(…作渧,俗字也。…)。」(CBETA, T54, no. 2128, p. 327, a21-22)

「渧」是「滴」的俗字,不知為何這裡一定要用僻字「渧」?

以「湳」為例,網址標音為「lam」,詞例是「落湳」、「湳田」,未收「坔」字,如「坔田準路」。

以「贌」為例,網址標音為「pak」,詞例是「包贌」、「贌田」。

這樣的解說,其實還有很大的改善餘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