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連雅堂:《台灣語典》自序

日臺大辭典

連橫曰:「余台灣人也,能操台灣之語而不能書台灣之字,且不能明台灣之義,余深自愧。夫台灣之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其流既遠,其流又長,張皇(1)幽渺(2),墜緒(3)微茫,豈真南蠻鴃舌(4)之音,而不可以調宮商(5)也哉!」

余以治事之暇,細為研求,乃知臺灣之語,高尚優雅,有非庸俗之所能知;且有出於周秦之際,又非今日儒者之所能明。余深自喜,試舉其例:泔(6)也、潘也,名自禮記,臺之婦孺能言之,而中國之士夫不能言。夫中國之雅言,舊稱官話,乃不曰泔而曰飯湯;不曰潘而曰淅米水,若以臺語較之,豈非章甫(7)之與褐衣(8),白璧之與燕石(9)也哉!又臺語謂穀道(10)曰尻川(11),言之甚鄙,而名甚古。尻字出於楚辭,川字載於山海經,此又豈俗儒之所能曉乎!至於累字之名,尤多典雅,糊口(12)之於左傅,搰力(13)之於南華,拗蠻(14)之於周禮,停困(15)之於漢書,其載於六藝九流,徵之故書雅記,指不勝屈。然則臺語之源遠流長,寧不足以自誇乎!

余既尋其頭緒(16),欲為整理,而事有難者,何也?臺灣之語,既出自中國,而有為中國今日所無者,苟非研求文字學、音韻學、方言學,則不得以得其真,何以言之?臺語謂家曰兜(17)、兜圍也,引申為聚。謂予曰護,護保也,引申為助。訬(18),訬擾也,而號狂人。出,出入也,而以論價。非明六書之轉注、假借,則不能知其義,其難一也!臺語謂鴨雄為鴨形,《詩.無羊篇》,雄〔口十〕(二字合文)于陵」反,與蒸競崩同韻。又〈正月篇〉,雄與陵懲同韻。復如查甫之呼查哺,大家之呼大姑。非明古韻之轉變,則不能讀其音,其難二也!臺語謂無曰毛,出於河朔;謂戲曰遙,出於沅水;謂拏曰扐(19),出於關中。非明方言之傳播,則不能指其字,其難三也!

然而余臺灣人也,雖知其難,而未敢以為難,早夜以思,飲食以思,寐寤以思,偶有所得,輒記於楮(20),一月之間,舉名五百,而余之心乃自慰矣。嗟夫!余又何敢自慰也。余懼夫臺灣之語,日就消滅,民族精神因之萎靡,則余之責乃婁大矣(21)

余既整理台語,復懼其日就消滅,悠然以思,惕然以儆(22),愴然以言。烏乎!余聞之先哲矣,減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23),敗人之綱紀(24),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余又聞之舊史氏矣,三苗之猾夏(25),熏鬻之憑陵(26),五胡之俶擾(27),遼金西夏之割據,愛新覺羅氏之盛衰,其祀忽亡,其言自絕,其不絕者,僅存百一於故籍之中,以供後人之考察。鳥乎!吾思之,吾重思之,吾能不懼其消滅哉。

今之學童,七歲受書,天真未漓(28),咿唔(29)初誦,而鄉校已禁其台語矣。今之青年,負笈東土,期求學問,十載勤勞而歸來,已忘其台語矣。今之縉紳上士,乃至里胥小吏,遨游官府,附勢趨權,趾高氣揚,自命時彥,而交際之間,已不屑復語台語矣。顏推之氏有言:今時子弟,但能操鮮卑語,彈琵琶以事貴人,無憂富貴。噫!何其言之婉而戚也!

余以僇民(30),躬逢此阨(31),既見台語之日就消減,不得不起而整理,一以保存,一謀發達,遂成台語考釋,亦稍以盡厥職矣。

曩者余懼文獻之亡,撰述台灣通史,今復刻此書,雖不足以資貢獻,苟從此而整理之、演繹之、發揚之,民族精神賴以不墜,則此書也,其猶玉山之一雲,甲溪之一水也歟!

──選自《台灣語典》

題解

連橫《台灣語典》著成於日治時代,先於《三六九小報》以「台灣語講座」專欄連載,但連載未完; 1957年由其子連震東重予整理陳漢光校訂出版,為中華叢書之一,1963年台銀經研室重排出版,為台灣文獻叢刊第161種,1987年金楓出版主再行排印出版,有台語學者姚榮松之導讀。

《台灣語典》是第一部考釋台語詞源的開山之作,雖然由於時代的限制,有部分觀念上與考訂上的缺點(如認為台語有音必有字),但整體而言仍是一部極具歷史意義的巨著。自序二編強調他對台語逐漸失落的焦慮與矢志保存並研究發揚台語的宏願,值得今日台灣所有的子民借鏡三思。

作者

連橫(1878.2.17~1936.6.28),初名允斌,字雅堂,乳名神送,譜名重送,家人呼曰老送官仔,字雅堂,號慕陶,及長,改名橫,字天縱,又字武公(或謂係號),又號劍花。台南市馬兵營人(今新生路台南監獄以東台電服務處以北空地)。1897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攻讀俄文,同年回台與陳瘦雲等組浪吟詩社,1898年入台澎日報(後之台南新報)社,1905年赴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聞報》,鼓吹排滿而被查封。不得已回台,仍入台南新報社為漢文部主編。1906年與趙雲石等創立南社,後又加入櫟社。1912年中華民國創立,乃赴中國一遊,經日本時曾當選福建日本僑商國會議員,辭不就。抵上海,主編華僑聯合會發行之華僑雜誌。1913年曾入新吉林報社,該報被禁後與一日人創辦《邊聲報》,未幾停刊。1914年任清史館名譽協修,是冬返台,再入台南新報社。1919年移居台北。1924年創刊《台灣詩薈》。翌年停刊。1926年移居抗州西湖,翌年回台北。1928年開辦雅堂書局,次年停辦。1931年回台南。1933年移居上海。後即逝世於此。

生前及死後出版著有《台灣通史》,(1320~1921年)、《大陸詩草》、《寧南詩草》、《雅堂文集》、(1964年2月)、《劍花室詩集》(1954年10月)、《台灣詩乘》(1950)、《台灣語典》(1957年8月)、《雅言》(1958年8月)、《雅堂先生餘集》(1974年1月)、《雅堂先生集外集》(1976年10月)。

【註釋】

  1. 張皇:擴大、壯大。

  2. 幽渺:精深微妙。

  3. 墜緒:將要失傳的傳統。

  4. 鴃舌:喻蠻夷難懂的語言。鴃,伯勞鳥。

  5. 調宮商:合乎音律。此指合乎台語之漢字。

  6. 泔:音ㄍㄢ,台語音am2。

  7. 章甫:古代禮冠,以黑布製成,始於殷代,殷亡存於宋,為讀書人所戴的帽子。此喻高等文化。

  8. 褐衣:粗布衣,此喻低等文化。褐,音ㄏㄜˊ。

  9. 燕石:普通石頭。

  10. 穀道:五穀所經之道,指肛門。

  11. 尻川:台語音kha-chhng。尻:華語音ㄎㄠ,指臀部。

  12. 糊口:華語音ㄏㄨˊ ㄎㄡˇ,台語音kou5-chhui3。

  13. 搰力:搰,華語音ㄏㄨˊ ㄏㄨˊ,用力的樣子。《莊子.天地》:「搰搰然,用力甚多。」搰力,台語音kut-lat8。

  14. 拗蠻:華語音ㄠˋ ㄇㄢˊ,台語音au2-ban5,蠻橫不講理。

  15. 停困:台語音theng5-khun3,休息之意。

  16. 頭緒:條理。

  17. 兜:華語音ㄉㄡ,台語音tau。

  18. 訬:華語音ㄔㄠ,輕佻狡滑。台語音siau2,狂也。

  19. 扐:華語音ㄌㄜˋ,台語音liah8。

  20. 楮:華語音ㄔㄨˇ,植物名,樹皮可造紙,因作為紙之代字。

  21. 婁大:重大也。婁,多次,同「屢」。

  22. 惕然以儆:惕,小心謹慎;儆,警覺。

  23. 隳人之枋:隳,音ㄏㄨㄟ,毀壞;枋,即「柄」,周禮春官太宰有掌八枋之語,即統治者駕馭臣下的八種手段。隳人之枋,意即破壞一個國家的有效統治。

  24. 綱紀:指國家的綱常秩序。

  25. 三苗之猾夏:古代苗族之侵擾中國。

  26. 熏鬻之憑陵:熏鬻,匈奴;憑陵,仗勢欺人。

  27. 俶擾:音ㄔㄨˋ ㄖㄠˇ,擾亂。

  28. 漓:薄。

  29. 咿唔:讀書之聲。

  30. 僇民:罪人,指被日本殖民統治。

  31. 阨:困厄,災難。

版主按語:

以上用字與現行台文常不相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