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輕笑

P1000834

可是此中幽情,

到底無人知曉,

唯有樹上黃鸝,

記取歌中輕笑。

P1000828

孤帆遠懸山色外;

隔江人在雨聲中。

夢裡似曾遷海外;

醉中不覺到江南。

輕笑    徐訐 詞 黃友棣 曲


你灑了滿室衣香,撒了一地輕笑,
於是你匆匆外出,留下門簾飄搖。
我乃遍拾遺笑,編成美麗歌謠,
還把你半怒全瞋,算作裡面曲調。
等到晨曦升時,我將它掛到桃梢,
他日桃花再春,鄰人都稱花嬌。
但往來唯有黃鶯,學唱花頂歌謠,
引來遠近來客,齊說鶯歌美妙。
可是此中幽情,到底無人知曉。
唯我癡心長記,歌中是你輕笑,
如你他日歸來,已失當年愛嬌,
記取黃鶯聲中,是你瞋怒輕笑。

蘇東坡<過嶺南詩>

七年來往我何堪?,又試曹溪一勺甘。

夢裡似曾遷海外,醉中不覺到江南。

波生濯足鳴空澗,霧繞征衣滴翠嵐。

誰遣山雞忽驚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Yahoo 知識網 紫龍的回答

吳文英〈踏莎行〉

潤玉籠綃,檀櫻倚扇,繡圈猶帶脂香淺。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壓愁鬟亂。

午夢千山,窗陰一箭,香瘢新褪紅絲腕,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

[譯文]

柔潤如同白玉的肌膚,罩著菲薄透明的紗衣。用羅絹團扇輕輕遮蔽著淺紅的櫻桃小口。脖頸上圍著繡花圈飾,還散發著淡淡的脂粉香氣。大紅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紋重重疊起,艾草枝兒斜插在舞亂的髮髻上。

午夢迷離,醒來時夢中的景象已經相隔於千山萬里之外。只見窗前的月影不斷東移,光陰像箭一樣飛逝,手腕上紅絲線勒出的印痕剛剛褪去。江面上的雨聲淅淅瀝瀝,卻無法望到思念中的你。只有蕭蕭的晚風吹著菰葉,那境味簡直就像已經到了秋季。

[簡要評析]

這首〈踏莎行〉是詞人端午節憶蘇州去姬的感夢之作。作者所懷念的,所夢見的是他深深愛戀而後來離去的一位姬人。這首詞不用典,也不堆砌但在構思上專寫作者內心的意識,用跳躍變幻的方式表達作者的感受,句子間亦無虛字相連,敍述上無層次,詞意上更無脈絡可尋,屬典型的意識流手法,所以並不易理解。上片寫夢中所見舞女舞後睡態的嬌美,下片寫夢醒後所感到的孤獨淒涼。上片虛景實寫,本是夢中所見,但對美人容顔的嬌美,扣緊端午風俗節候寫其裝束、丰姿、神態,刻畫得十分生動逼真,使人覺得所賦仿佛就是眼前的實景。“換頭點睛,卻只一夢,惟有雨聲菰葉伴人淒涼耳”(陳洵《海綃說詞》)。下片之妙,在於結尾兩句把醒後所聞所見只是風聲雨聲的情境表現出來。“生愁怨”三字爲主體感受,寫其淒涼冷寂的心境,與上片夢境中的美人溫馨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力地突出了孤獨索寞的淒苦習境。"

樓主評語:隔江人在雨聲中,不說思念,思念之情氤氳裊繞。
有些版本說<晚風菰葉生秋怨>,應該是<生愁怨>,
這有難處,一是前面已經有一「愁」字,此處不宜重複。
二是此處若再用一愁字,顯得把怨說得太重、太露骨了。
會把詩的韻味破壞掉。
用<生秋怨>,也有難處,既是端午,離秋還有一段日子,
秋怨未免說得太早。

(或許可以不把插艾枝當作端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