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雜談「閱讀漢譯佛經」之一


底下所說的「上一則貼文」,相當繁瑣;為了讓臉友讀來不起煩惱,我將它列為〈雜談「閱讀漢譯佛經」之二〉。
原貼文日期:2022/9/20
-----
蘇錦坤:
在上一則貼文我提到「其中以第一項『純讀經文』為最不可靠」,我在此作補充說明。
因為古譯經文有「梵文原本失誤」(梵文是方便稱呼,原文可能是犍陀羅語、俗語或佛教混合梵語)、「誤譯」、「抄寫訛誤」、「篇章錯落」等等問題,再加上對漢字、漢詞古今字義的誤解,所以《雜阿含經》經文不易讀懂。
而且,在多次「《雜阿含經》讀書會」得來的印象,有時候導讀師兄以為他自己讀懂了,其實是讀錯了。
-----
法友胡國堅:(2020/9/20)
  如果漢文素養夠,或許可以大致甚至全部讀懂,但舊式漢文教育制度(方式)早已褪去,我們現代人漢文養成的程度常常無法「抓住」漢字語意,閱讀佛經或漢文經典,如有其他輔助方法,自然不宜忽略。例如我自己讀解深密經,有些地方要靠英文譯本,才能了解玄奘法師的譯文。(現代人和古代人的解釋,有時覺得完全沒講清楚,有點懷疑他們是否未能讀懂經文而跳開了⋯)
-------
蘇錦坤回答:(2020/9/20)
  不是的,我們都讀不懂漢譯佛經。我不是指「知行合一」的「懂」,我是指「文從字順、明白句義」的「讀懂」。
  以下五個例子,如該學者未受過漢、巴對照閱讀的訓練,再強的漢學基礎也讀不懂下列字句的意思。
1. 《雜阿含經》卷2:「陰根陰即受,二陰共相關,名字因二味,我慢疾漏盡。」(CBETA, T02, no. 99, p. 15, b2-3)
2. 《雜阿含64經》:「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CBETA, T02, no. 99, p. 16, c8-10)
3. 《雜阿含1178經》:「優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隨出家;我今不久亦當隨去。如空野大龍,乘虛而遊,其餘諸龍、龍子、龍女悉皆隨去,我亦如是,執持衣鉢,易養易滿。』」(CBETA, T02, no. 99, p. 318, b2-5)
4, 《雜阿含1021經》:「欲者是偈因,文字莊嚴偈,名者偈所依,造作為偈體。」(CBETA, T02, no. 99, p. 266, b9-10)
5. 《雜阿含1079經》:「楞耆者,謂無明」(CBETA, T02, no. 99, p. 282, c1)
-------
  辛島靜志老師說過:
辛島靜志 Karashima Seishi,〈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1997,裘雲青翻譯,原載《俗語言研究》1997年4期,1998年5期。收錄於《佛教漢語研究》(朱慶之編),33-74頁。33頁:「但,正是因為思想是通過語言表現、通過語言流傳的,所以說,思想並不脫離於表現它的語言,而是存在於表現它的語言本身之中。不正確地掌握語言,便不可能正確地理解思想。今天我們應該首先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不懂佛教漢文。認定自己讀得懂,便會無意中不斷犯錯誤;知道自己讀不懂,便會開始考察為什麼讀不懂,這樣就會打破自己的理解,重新認識漢譯佛典。如果我們從為什麼讀不懂這一疑問起步,從語言方面仔細研究漢譯佛典,就會發現,漢譯佛典不僅是研究漢語史的重要資料,同時在我們探討有關佛典的產生、發展等問題時必不可少。研究這方面的問題,僅靠梵語佛典還遠遠不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