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反思辛島靜志〈說一切有部法義「篡入」法藏部《長阿含經》的漢譯《十上經》〉一文的論點〉的結語

辛島靜志(1958-2019)此篇論文以多文本對勘的方式,指出《長阿含10經》在「三法」與「四法」兩個章節的「宋元明藏異讀」不是一般校勘所見的「衍、脫、倒、訛」,[1] 也不是訂正誤譯的詞彙,而是有人依據經本「改譯」。[2] 至於為何僅改譯此兩章節(或者說,大量的改譯僅出現在此兩章節),其原因未明。[3]

筆者贊同辛島靜志的主張:上述「三法」的「十項綱目」之1, 2, 3, 7, 8, 9」六項異讀與「四法」的「十項綱目」之1, 4, 8, 9, 10」五項異讀為出自「改譯」。古代某位(或某幾位)不知名的譯者依據新到文本辛苦翻譯,譯出之後不將其單獨作為「新譯經本」,而僅是默默地將多項「新譯」替換「舊譯」,此一替換還成為主流經版之一;就筆者的校勘經驗與閱讀所及,這是絕無僅有的例子。

辛島靜志在文中主張「宋元明藏異讀」為「新譯」,《大正藏》正文所代表的「《高麗藏》群」為「原譯」,其中一個理由是:「他從《正法華經》、《妙法蓮華經》、《道行般若經》文本研究中,已經證明了《開寶藏》、《高麗藏》和《金藏》較接近原讀」。

筆者雖然贊同「三法」與「四法」兩個章節的「宋元明藏異讀」為新譯,但是對辛島靜志陳述的理由不敢苟同。在此筆者再舉一例。

《大正藏》在《中阿含經》卷59的卷末出現「121字」:

[9]若有斷樂欲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供養三善根,三痛三覆露,

 相法三不覺,愛敬無厭足。[4]

 

頁底註[9]的標示為:「若有斷樂…厭足百二十一字聖宋元明大異出卷末【聖】」。同時,在卷末「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一萬七百七十二字)第五後誦)」之後,[5] 以每行低一格的格式排列了以下 213字:「『…[15]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佛說如是歡喜奉行。」[6] 頁底註[15]的標示為:「若有以下二百十三字依元本出校合【宋】【元】【明】」。

實際上,所謂的「121字」並不是《中阿含經》正文,而是出自《增壹阿含經》卷12的卷末(《增壹阿含22.10經》及卷末攝頌),外加「《中阿含經》正文」的「若有斷樂」四字:「『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供養三善根,三痛三覆露,

相法三不覺,愛敬春無足。[7]

此處的校勘狀況顯示,《大正藏》正文依照慣例錄出《高麗藏》經文,此一錄文是出自後期的「篡入」,反而是「宋元明藏異讀」保存原貌。

另外,「四法」當中:「云何四退法?謂四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云何四增法?謂四無扼:無欲扼、無有扼、無見扼、無無明扼。」[8] 這一段經文的「扼」字在「宋元明藏異讀」都作「枙」字。此一現象也出現在長阿含9經》與《雜阿含490經》,[9] 不能因此而主張五十卷本《雜阿含經》的「宋元明藏異讀」也是晚起,仍需要更多細節的探討。所以,哪一版本的藏經顯示的異讀較接近原貌,須逐一審定個別的經典,不能依此例彼

當年辛島靜志教授在法鼓山發表此篇英文論文時,筆者也恭逢盛會,只可惜當年只請教關於部派隸屬的問題,而忽略了較廣泛的校勘問題。此後,在他來台參加研討會和留駐台灣清華大學的短期講學期間,筆者有幸能在公開和私下場合跟他學習。辛島靜志教授不嫌棄筆者鄙陋,常在百忙之中抽空以電郵回答筆者的提問,對筆者而言,可以說是亦師亦友。

辛島靜志教授不幸在2019於學術生命力最旺盛的 61歲去世,隔年左冠明教授(Stefano Zacchetti, 1968-2020) 52歲的英年去世,兩年之間折損了兩位以跨語言文本研究對漢魏兩晉的初期漢譯佛典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真令人扼腕嘆息!僅以本文向辛島靜志教授致敬。



[1]  張涌泉、傅傑,(2007:36-64)「衍」,書中稱為「衍文」,指誤增的字詞。「脫」,書中稱為「脫文」,指脫漏的字詞。「倒」,書中稱為「錯亂」,指亂了次序的內容。「訛」,書中稱為「訛文」,指錯字。

[2] Karashima(2014:230).

[3] 筆者的師友有人主張,修改此兩章節是因「此兩章節為指導禪修所需」,但這是猜測,缺乏文獻根據或史料佐證。

[4]   《中阿含經》(CBETA, T01, no. 26, p. 800, b19-27)

[5]   中阿含經》(CBETA, T01, no. 26, p. 800, b28-29)。「宋、元、明藏」無「一萬七百七十二字」及「第五後誦」

[6]   《中阿含經》(CBETA, T01, no. 26, p. 800, c1-14)

[7]   《中阿含經》卷59的卷首已列攝頌涵蓋〈例品〉的212-222經:「一切智(212)、法嚴(213),鞞訶(214)、第一得(215),愛生(216)及八城(217)阿那,律陀二(218, 219),諸見(220)、箭與喻(221),比例(222)最在後。」(CBETA, T01, no. 26, p. 792, c10-12),「箭與喻」,「宋、元、明藏」作「箭興喻」。因此,卷59的卷末攝頌為《增壹阿含經》所有,位於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608, c27-p. 609, a6),此一攝頌的詮釋,請參考蘇錦坤(2010:80)

[8]   長阿含10經》(CBETA, T01, no. 1, p. 53, b16-19)

[9]   雜阿含490經》:「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扼者。云何為扼?』扼如流說。」(CBETA, T02, no. 99, p. 127, a8-9)這一段經文的三個「扼」字在「宋元明藏異讀」都作「枙」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