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4日 星期五

蘇錦坤〈日本正倉院《聖語藏》顯示的異讀〉



〈日本正倉院《聖語藏》顯示的異讀〉,《正觀》10576-106頁,南投縣,台灣
----
http://www.tt034.org.tw/userfiles/Satyabhisamaya/Satyabhisamaya_105-02.pdf
----
 

目錄

1. 前言

2.《大正藏》錄文與《聖語藏》異讀均訛誤

     2.1 於隣無所作

     2.2 三十六刀

3.《聖語藏》的重要異讀

     3.1日日身蒙塵土

     3.2 億年設福業

3.3其身善解脫    

4. 《聖語藏》異讀的商榷

4.1 浚輸涅槃

     4.2 膿癡凡夫

     4.3 埏埴作器

     4.4 孰能擇地

5. 難以判定的異讀

6. 結語


1. 前言

 

在《大正藏》的校勘註記當中,常出現來自「聖」或「聖乙」的異讀。依據末木文美士的論文,開元四年(西元716)日僧玄昉入華取回經典,日後在日本展開寫經事業,這也就是所謂的「天平寫經」,正倉院至今保留著「天平寫經」的大量記錄。[1] 這些「天平寫經」統稱為《聖語藏》,「聖」字代表依據正倉院「天平寫經」所出的校勘註記,「聖乙」則代表依據「天平寫經」另一抄本所記的異讀。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如此解釋《大正藏》校勘註記的版本代號:

在《大正藏》的略符表中就只有【聖】、【聖乙】這二個略符。已知『正倉院聖語藏本』即天平寫經,略符作【聖】--〈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中的天平勝寶經,也屬於天平寫經。而略符作【聖乙】者,略符表註明為『正倉院聖語藏本別寫』。從〈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中『正倉院聖語藏本』有隋經、唐經、天平勝寶經等推測,『正倉院聖語藏本別寫』或即為『正倉院聖語藏本』隋經或唐經。[2]

 

雖然如此,此一解說最後仍然補敘:「至於然否?有以待將來方家針砭」,代表執筆者對此一解說仍有猶豫,不是完全確定。

依據飯田剛彥〈正倉院・聖語蔵経巻について〉(關於正倉院「聖語藏經卷」)一文,正倉院的經卷於明治43(西元1897)開始分類整理、修整,[3] 於昭和5(西元1930)完成《正倉院聖語蔵経巻目録》,內容分「寫經之部」、「版經之部」及「雜書之部」。「寫經之部」分為以下六類:[4]

1類,隋經(8點,22)

2類,唐經(30點,221)

3類,天平十二年(西元740)御願(126點,750)

4類,神護景雲二年(西元768)御願(171點,742)

5類,甲種寫經(90點,316)

6類,乙種寫經(290點,2012)

 

「版經之部」分為以下四類:

7類,寬治版(1點,8)

8類,宋經(12點,114)

9類,甲種版經(7點,54)

10類,乙種版經(33點,703)

 

《大正藏》校勘註記的【聖】、【聖乙】這二個略符,恐怕不是「天平寫經」四個字所能涵括;【聖】、【聖乙】兩個略符應該是指上述「寫經之部」的六類,但是,詳細的指稱範圍恐怕需待進一步分疏、研究。

本文選取《大正藏》當中僅出現【聖】【聖】與其他異讀不同的校勘註記,以校勘的方法論證此類異讀的價值,而不去辨別該處「聖語藏」異讀來自「寫經之部」六類之確切來源。筆者純粹引述此類校勘註記,並未親自翻檢索所謂的《聖語藏》。

本文所舉的《大正藏》校勘註記可以分為下列四類:

1.      正倉院「聖語藏經卷」的異讀與《大正藏》的錄文均可能是訛誤。

2.      正倉院「聖語藏經卷」保存了可貴的異讀。

3.      正倉院「聖語藏經卷」的異讀是明顯的訛誤。

4.      難以判定正倉院「聖語藏經卷」的異讀與《大正藏》的錄文的正誤或優劣。

 

本文經常提及「宋、元、明藏」、「元、明藏」或「聖語藏」,以單引號(「」)表示,此類稱謂指「引用《大正藏》頁底註」的「校勘註記」,筆者並未親自去檢閱《思溪藏》(《大正藏》「校勘註記」所指的「宋藏」)或《普寧藏》(《大正藏》所指的「元藏」)。但是筆者借助東京大學總合圖書館的「萬曆版大藏經(嘉興藏/徑山藏)デジタル版」網址,作為「明嘉興藏》」查核異讀[5]

 

2.《大正藏》錄文與《聖語藏》異讀均訛誤

 

在一些特別的經例,《大正藏》經文的校勘註記僅記錄了正倉院「聖語藏經卷」的異讀;在筆者考察之下,發現兩者都可能已經發生了抄寫訛誤。以下為筆者所舉的例證。

 

2.1 於隣無所作

 

《雜阿含1213經》,尊者婆耆舍所說的第一首偈頌為:

當捨樂不樂,及一切貪覺,

   於隣無所作,離染名比丘。[6]

 

 「聖語藏」在第三句「隣」字的異讀為「憐」。

《雜阿含1213經》的對應經典為《別譯雜阿含229經》與《相應部8.2經》。

《別譯雜阿含229經》的對應偈頌為:

棄捨樂諸著,及不樂著者,

 捨衣貪嗜覺,不造煩惱林。[7]  

 

《相應部8.2經》相當的偈頌為:

Aratiñca ratiñca pahāya, sabbaso gehasitañca vitakka;

Vanatha na kareyya kuhiñci, nibbanatho arato sa hi bhikkhu.

(完全捨斷不喜樂與喜樂,以及家居的思惟;

不應於任何處培作欲林,不喜樂的無欲者,他確實是一位比丘。)[8]

 

可以見到與第三句「於隣無所作」對應的是「不造煩惱林」,與「不應於任何處培作『欲林vanatha』」;所以,《雜阿含1213經》此一偈頌第三句的「隣」字或「聖語藏」異讀的「憐」字,都應該是「林」字。

筆者認為,原譯可能是「林」字,兩者因「音近」而訛寫作「隣」字或「憐」字。[9]

 

2.2 三十六刀

 

《中阿含163經,分別六處經》有一句「三十六刀」不易理解其意涵:

三十六刀當知內者,此何因說?有六喜依著,有六喜依無欲,有六憂依著,有六憂依無欲,有六捨依著,有六捨依無欲。[10]

 

對應經典巴利《中部137經》的用詞為「chattisa sattapadā,智髻比丘與菩提比丘的《《中部》英譯》作the thirty-six positions of beings三十六種眾生狀態」。[11]

漢譯《鞞婆沙論》的相當敘述可供參考:

應說十八,如說十八意行。應說三十六,如三十六刀。[12]

 

「聖語藏」在《鞞婆沙論》「三十六刀」的異讀為「三十六勾」。

由於古代寫本常出現「口」形寫作「ㄙ」形,所以「聖語藏」的「三十六勾」可能是「三十六句」,正是反映了「padā」的翻譯(此處字義應為「狀態」,翻譯者誤當作「句」)

玄奘也翻譯作「句」,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世尊說為三十六師句」。[13]

筆者認為,《中阿含163經》此處的原譯可能是「句」字,因「字形相近」而訛寫作「刀」字;另一方面「聖語藏」在《鞞婆沙論》也因「字形相近」而寫成「勾」字。[14]

不管是《中阿含163經》的「三十六刀()」或玄奘《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的「三十六師句」,就文義而言均應作「三十六種眾生狀態」。

 

3. 《聖語藏》的重要異讀

 

正倉院「聖語藏經卷」保存了一些重要的異讀,可以用來訂正《大正藏》錄文的訛誤,請見以下筆者所舉的經例。

 

3.1 日日身蒙塵土

 

《雜阿含1147經》提到波斯匿王來詣佛所:

時,波斯匿王日日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15]

 

「聖語藏」於「日日」兩字作「白日」。

《雜阿含1147經》的對應經典為《別譯雜阿含70經》,後者的對應經文作:「波斯匿王於日中時,乘駕輦輿,往詣佛所,身體塵坌。」[16]

此處應以「聖語藏」的異讀「白日」為恰當。首先,對應經典《別譯雜阿含70經》提及波斯匿王於日中往詣佛所,並非日日前往;其次,波斯匿王統領王事,如說「日日往詣佛所」,也是不合常理。

 

3.2 億年設福業

 

雜阿含1234經》:

若人於世間,億年設福業,

 於直心敬禮,四分不及一。[17]

 

 第二句「億年設福業」,「聖語藏」作「竟年設福業」。

雜阿含1234經》的對應經典為《別譯雜阿含61經》和《相應部3.9經》

《別譯雜阿含61經》此一偈頌作:

假使修諸祀,及與事火法,

 修此欲求福,行此諸祠祀,

 滿足一年中,不如正身立,

 一禮敬向佛,四分中之一。[18]

 

 此一偈頌也與下面兩頌相當。

《出曜經》:

若人禱神祀,經歲望其福,

 彼於四分中,亦未獲其一。[19]

 

《法集要頌經》:

若人禱神祀,經歲望其福,

 彼於四分中,亦不獲其一。[20]

 

因此,「聖語藏」作「竟年設福業」與其他對應經文相符。

 

3.3 其身善解脫

 

《雜阿含1317經》迦葉天子在世尊前說偈:

比丘修正念,其身善解脫,

 晝夜常勤求,壞有諸功德,

 了知於世間,滅除一切有,

 比丘得無憂,心無所染著。[21]

 

《雜阿含1318經》也是迦葉天子在世尊前說另一首偈:

比丘修正念,其心善解脫,

 晝夜常勤求,逮得離塵垢

 曉了知世間,於塵離塵垢,

 比丘無憂患,心無所染著。[22]

 

這兩首偈頌的前四句用語相仿,除了前者第二句為「其身善解脫」,後者為「其心善解脫」;前者第四句為「壞有諸功德」,後者為「逮得離塵垢」。

 《雜阿含1317經》此處的校勘註記顯示,「聖語藏」的第二句與《雜阿含1318經》同樣作「其心善解脫」在第四句則作「懷有諸功德」而非「壞有諸功德」。

《雜阿含1317經》的對應經典為《別譯雜阿含317經》和《相應部2.1-2.2經》《雜阿含1318經》的對應經典為《別譯雜阿含316經》和《相應部2.1經》[23]

 《別譯雜阿含316經》:

比丘能具念,心得善解脫,

 諸欲有所求,逮得無垢處。

 能知於世間,有垢及無垢,

 捨離一切有,亦無諸畜積,

 是名為比丘,有勝利功德。[24]

 

 《別譯雜阿含317經》:

比丘能具念,心得善解脫,

 願求得涅槃,已知於世間。

 解有及非有,深知諸法空,

 是名為比丘,離有獲涅槃。[25]

 

筆者考量對應經典的偈頌用語,「聖語藏」的異讀很有可能是「原本翻譯團隊」的用字。

 

4. 《聖語藏》異讀的商榷

 

在筆者考察之下,部分正倉院「聖語藏經卷」的異讀可能是訛誤,而《大正藏》的錄文才是正確的用語。以下為筆者所舉的例證。

 

4.1 浚輸涅槃

 

《雜阿含568經》: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者。云何順趣、流注、浚輸?』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26]

 

「聖語藏」在上引經文的四處「浚輸」均抄作「後輪」。

《雜阿含568經》的對應經典是《相應部41.6經》,相當的巴利經文為:

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yā vuṭṭhitassa khoāvuso visākhabhikkhuno vivekaninna citta hotivivekapoa vivekapabbhāra.[27]

(出「想受滅定(滅盡定)」的比丘的心斜向遠離的、傾向遠離的、匯聚向遠離的。) [28]

 

《中部44經》也出現同一經文,對應的《中阿含210經》的翻譯作:

比丘從滅盡定起已,心樂離、趣離、順離。[29]

 

從相關經文理解,此處「聖語藏」的異讀「後輪」應該是訛誤,此為「浚輸」,因字形相近而發生失誤。[30]

《相應部35.241經》有近似的用語:

nibbānaninna … nibbānapoa nibbānapabbhāra.[31]

 

對應的《雜阿含1174經》翻譯為:「臨趣、流注、浚輸涅槃。」[32]

此處「聖語藏」抄作「趣、流注、浚輪涅槃。」應以原錄文為較合適。

 

      4.2 膿癡凡夫

 

《雜阿含1170經》:

如彼癩人,為草葉針刺所傷,膿血流出;如是愚癡凡夫,其性弊暴,六觸入處所觸則起瞋恚,惡聲流出,如彼癩人。 [33]

 

「聖語藏」在第四句如是愚癡凡夫」作「如是膿癡凡夫,顯然是受到前面「膿血流出」的影響,是校勘所謂的「因上下文相涉而誤」。[34]

 

4.3 埏埴作器

 

《法句經》卷1〈無常品 1〉:

譬如陶家,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人命亦然。[35]

 

《聖語藏》「埏埴」兩字作「埏垣」。

其實,「埏埴作器」是援引《荀子》:

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36]

 

《說文》:「埴,黏土也。[37]

《一切經音義》卷76:「埏埴(…案:埏,柔也、和也、擊也。埴,土也;黏土曰埴。[38]

 

從《一切經音義》註釋的文意,可以解釋作:「黏土為埴,揉和黏土為『埏、挻』,『埏埴』統稱作陶器的材料及動作」。

可見,《聖語藏》作「埏垣」,此一異讀不可遵從。

《法句譬喻經》有同一偈頌:

譬如陶家,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人命亦然。[39]

 

 此處的「埏」字,《聖語藏》的異讀作「」字,並未記錄「」字有任何異讀。由此可知,正確用字應作「埏埴」或「埴」

 

4.4 孰能擇地

 

《法句經》卷1〈華香品 12〉:

孰能擇地,捨鑑取天?

 誰說法句,如擇善華?[40]

 

《聖語藏》「擇地」兩字作「擇墜」。

此處應以「擇地」為是,因為此首偈頌為「問偈」,緊接的下一首偈頌為「答偈」,答偈用的也是「擇地」

學者擇地,捨鑑取天;

 善說法句,能採德華。[41]

 

《法句譬喻經》也可以得到同樣的佐證:

孰能擇地,捨鑑取天?

 誰說法句,如擇善華?

 學者擇地,捨鑑取天,

 善說法句,能採德華。[42]

 

《法句譬喻經》此處的「學者」,《聖語藏》與「宋、元藏」作「覺者」。

巴利《法句經》45頌是「答偈」的對應偈頌:

Sekho pathavi vicessati, yamalokañca ima sadevaka;

Sekho dhammapada sudesita, kusalo pupphamiva pacessati.

(有學能審查地界、地界的諸天、與閻魔的境界,

有學能善解(如來的)善說法句,如同巧匠採花。)

 

第一句「學者」與巴利偈頌的「sekho有學」相當,「sekho有學」在佛教術語意指「(四聖四賢為八賢聖,)除去阿羅漢不算的七種位階」,也就是「初果向、初果得、二果向、二果得、三果向、三果得、四果向」等七個位階,這不能翻譯作「覺者」。

《聖語藏》的異讀顯然不恰當

 

5. 難以判定的異讀

 

《大正藏》校勘註記中,單獨出自「正倉院《聖語藏》」的異讀(標記為:【聖】)有不少是明顯的抄寫訛誤。這是在其他版本都未出錯的情況下,單獨地出現訛字。

例如《法句經》卷2〈地獄品 30〉:「可羞不羞,非羞反羞,生為邪見,死墮地獄。」[43] 校勘註記提及此處的「反」字,《聖語藏》作「及」字,同樣模式的訛字在《法句經》共有三處,另有一處將「反」字抄作「久」字。但是,《聖語藏》也有不少處在「反」字並未出錯。

再舉一例,《法句經》卷2〈道利品 38〉:「美說正為上,法說為第二,愛說可彼三,誠說不欺四。」[44] 校勘註記提及此處的「二」字,《聖語藏》作「一」字,這也是明顯的訛誤[45]

但是,正倉院「聖語藏經卷」顯示的異讀也有些是很難論斷其對錯是非,甚至很難評判其間的優劣得失。本文僅舉一特例來討論。

《法句經》卷1〈刀杖品 18〉:

雖倮剪髮,長服草衣, 

 沐浴踞石,奈癡結何?[46]

 

第二句「長服草衣」的「長」字,「宋、元、明藏」作「被」字,「聖語藏」則作「杖」字。第四句「奈癡結何」的「癡」字,「宋、元、明藏」和「聖語藏」都作「疑」字。

這一首偈頌也在《法句譬喻經》出現:

雖倮剪髮,長服草衣, 

 沐浴踞石,奈疑結何?[47] 

《法句譬喻經》第二句「長服草衣」的「長」字,「宋、元、明藏」在此作「杖」字,和上述「聖語藏」的異讀吻合。第四句「奈疑結何」的「疑」字,並未出現其他異讀。萬金川於2022522日的演講上傳影片當中,並列了《高麗藏》初雕版與再雕版《法句譬喻經》的照片,顯示了「初雕版」的「杖服草衣」,在「再雕版」卻成為「長服草衣」。[48] 法國所藏的敦煌殘卷 P.2381 是《法句經》抄本,此一首偈頌第二句為「杖服草衣」,第四句則與「聖語藏」同為「奈疑結何」。[49]

《法句譬喻經》接下來的下一首偈頌為:

不伐殺燒,亦不求勝,

 仁愛天下,所適無怨。[50]

 

《大正藏》校勘註記提及「所適無怨」,宋《思溪藏》作「所適無患」;《高麗藏》初雕版作「所過無患」,而再雕版則作「所適無怨」。

回顧《法句經》,此處第四句作「所適無怨」而無其他異讀,[51] 法國所藏的敦煌殘卷《法句經》抄本(P.2381),此句亦作「所適無怨」。

這意味著《高麗藏》的「初雕版」與「再雕版」所依據的經本不同,究竟哪一版本才是反應《開寶藏》的經文,值得進一步探究。

從對應偈頌巴利《法句經》141頌來看,對「長服草衣」譯文的判讀似乎幫助不大:

Na naggacariyā na jaṭā na pakā, nānāsakā thaṇḍilasāyikā vā;

Rajojalla ukkuikappadhāna, sodhenti macca avitiṇṇakaṅkha.

(裸行外道、髻髮外道、塗泥外道、絕食外道、臥地外道(睡在地面,不用草芥等作為鋪墊)、塗灰外道、汗流外道(於令人冒汗不止的地點修練)、蹲踞外道這類行為,不能令未斷除疑惑的人清淨。)

 

6. 結語

 

唐人寫經為人類瑰寶,在文化、書法、佛教文獻等面向都是彌足珍貴的文物。這當中尤其是日本正倉院《聖語藏》的隋唐寫經,以及依據此類遣唐僧帶回經本,而在日本的謄寫抄本,都能或多或少地反應某一文獻在該年代的版本特性,在佛典校勘及漢語史都是一大研究利器。

雖然這些古代寫本遺珍都是價值連城的文化瑰寶,但是,如《開寶藏》為奉皇帝敕令開雕,在人力、物力都是一時之選,後繼的《思溪藏》、《崇寧藏》、《磧砂藏》、《嘉興藏》也都謹守其規矩。邊疆敦煌的寫本或日本遣唐僧帶回的經本雖有可能比上述雕本優秀,但是事實上,不可能每份鈔本都能達到如此水準。

對於古代漢譯佛典的「異讀」,一般讀者容或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推想。例如認為「宋版」大藏經的錄文就優於「明版」大藏經,「明版」大藏經的錄文就優於《大正藏》;或者認為「敦煌遺書寫卷」的用字就會比《高麗藏》或《大正藏》正確;或者認為日本遣唐使帶回的經本及其轉抄本的用字就會比《高麗藏》或《嘉興藏》正確;這樣的期待與事實不符。大抵版本之間的用字差異,應該如司法斷案,校勘取捨應持平而論,不能因年代早晚、寫本或雕本而有所偏頗。

另一方面,有時古代抄本即使出現訛錯,仍有其參考價值。例如顧滿林〈慧琳音義與《道地經》校讀劄記〉指出,[52] 《道地經》經文中出現的「盟血」、「盟」,[53] 其實是「𧗕」字,因「形近而訛」,[54] 抄寫成「盟」字,原字意為「膿」。這樣的推理雖然通情入理,可是整部大藏經除了《解脫戒經》出現一次𧗕」字之外,其餘典籍竟未曾出現此字,所以此一推理尚缺確證。幸而「聖語藏」在此處保留了一個異讀,雖寫成訛字「盟」,後面音訓仍然是「奴東反」(音「農」),幫此一推論提供一個有力的例證。[55]

筆者此文以《大正藏》僅出現【聖】的校勘註記為例,說明即使是以所謂的「正倉院聖語藏本」為依據,這樣的校勘仍需仍需透過謹慎的考察來定其是非

-----------------------------

**本文承蒙李周淵博士提供多篇論文作為參考資料,在此致謝;兩位審稿老師詳細批閱,指出不少疏漏,在此銘謝。

[1]   末木文美士(2000)〈日本佛教目錄學的形成——以《東域傳燈錄》為中心〉 (CBETA, ZW07, no. 66, p. 423, a21-24)余崇生(1998:50-51)〈從漢刻藏經到日本經藏出版之考察〉:「5. 《聖語藏》,註:日本正倉院藏有天平寫本、隋寫本、宋版、日本寬治版等,合稱為聖語藏。往往一經有多種寫本,所以在大正藏的校記裏屢見有『聖乙、聖丙』者即指此也。

[2]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網址:(https://cbeta.org/data-format/ver.htm)2022/7/6

[3]   正倉院是東大寺的倉庫,位於東大寺大佛殿的西北;正倉院及正倉院寶物在明治時代捐贈給皇室,二戰後由宮內廳常設正倉院辦公室負責管理。

[4]   飯田剛彥〈正倉院・聖語蔵経巻について〉(2011:90-91)

[5]   東京大學總合圖書館「萬曆版大藏經(嘉興藏/徑山藏)デジタル版」網址(https://dzkimgs.l.u-tokyo.ac.jp/kkz/)此一網址係由大蔵経研究推進会議・SAT大蔵経テキストデータベース研究会作成2022/7/6

[6] 《雜阿含1213經》(CBETA, T02, no. 99, p. 331, a3-5)

[7] 別譯雜阿含229經》(CBETA, T02, no. 100, p. 458, a7-9),《大正藏》第四句錄文「不造煩惱林」,「元、明藏」作「不造煩惱枝」,考量巴利對應偈頌,應以「林」字為合適

[8] 菩提比丘的《《相應部》英譯(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譯為:Having abandoned discontent and delight, and household thoughts entirely,/ One should not nurture lust towards anything; the lustless one, without delight-- he is indeed a bhikkhu.’(Bodhi 2000:281, also 457, n. 492)。筆者參酌巴利偈頌及菩提比丘英譯而進行此處漢譯,以下偈頌漢譯皆同

[9] 請參考張涌泉、傅傑《校勘學概論》,(2007:38),〈(二) 因音近而誤〉

[10] 中阿含163經》(CBETA, T01, no. 26, p. 692, c16-19)

[11] Nyanamoli and Bodhi 《《中部》英譯(The Middle Len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1995:1070)

[12] 鞞婆沙論》(CBETA, T28, no. 1547, p. 435, c28-29)

[13]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CBETA, T27, no. 1545, p. 718, a25)

[14] 請參考張涌泉、傅傑,(2007:35-38),〈(一) 因形近而誤〉

[15] 《雜阿含1147經》(CBETA, T02, no. 99, p. 305, b7-8)

[16] 《別譯雜阿含70經》(CBETA, T02, no. 100, p. 398, c10-11)

[17] 《雜阿含1234經》(CBETA, T02, no. 99, p. 338, b9-10)

[18] 別譯雜阿含61(CBETA, T02, no. 100, p. 395, a28-b2)

[19] 出曜經(CBETA, T04, no. 212, p. 727, a26-27)

[20] 法集要頌經(CBETA, T04, no. 213, p. 789, b25-26)

[21] 《雜阿含1317經》(CBETA, T02, no. 99, p. 361, c13-16)

[22] 《雜阿含1318經》(CBETA, T02, no. 99, p. 361, c27-p. 362, a1)

[23] 此兩經對應經典的編列,諸家略有差異。如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1983/1994:325, n.11-12),列《別譯雜阿含316經》和《相應部2.1-2.2經》為《雜阿含1317經》的對應經典;《別譯雜阿含317經》和《相應部2.1-2.2經》為《雜阿含1318經》的對應經典。佛光版《雜阿含經》()(1983:2204-2205, n.2, n.5),列《別譯雜阿含316經》和《相應部2.1經》為《雜阿含1317經》的對應經典;《別譯雜阿含317經》和《相應部2.2經》為《雜阿含1318經》的對應經典。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2014:95, n.4, 96, n.3),列《別譯雜阿含317經》和《相應部2.1-2.2經》為《雜阿含1317經》的對應經典;《別譯雜阿含316經》和《相應部2.1-2.2經》為《雜阿含1318經》的對應經典。

[24] 別譯雜阿含316經》(CBETA, T02, no. 100, p. 480, a6-10)

[25] 別譯雜阿含317經》(CBETA, T02, no. 100, p. 480, a17-20)

[26] 《雜阿含568經》(CBETA, T02, no. 99, p. 150, b26-c1)

[27] 相應部41.6經》(S iv 295)

[28] 菩提比丘的英譯為: ‘Householder, when a bhikkhu has emerged from the attainment of the cessation of perception and feeling, his mind slants, slopes, and inclines towards seclusion.’(Bodhi 2000:1324)。筆者將經文 viveka 翻譯為「遠離」以呼應英譯的 seclusion (Bodhi 2000:1444, n.306)提到:「《相應部註》指此處viveka 意指『涅槃 nibbāna』。

[29] 中部44經》(M i 301)《中阿含210經》(CBETA, T01, no. 26, p. 789, b10-11)

[30] 「浚輸」對應的是巴利 vivekapabbhāra’ (viveka 遠離pabbhāra傾向、導向)PED(414-415): bending, inclining, sloping; fig. tending or leading to. 請參考張涌泉、傅傑,(2007:35-38),〈(一) 因形近而誤〉

[31] 相應部35.241經》(S iv 180)

[32] 《雜阿含1174經》(CBETA, T02, no. 99, p. 314, c22-23)

[33] 雜阿含1170(CBETA, T02, no. 99, p. 312, c28-p. 313, a1)

[34] 請參考張涌泉、傅傑,(2007:38-39),〈(三) 上下文相涉而誤

[35] 《法句經》(CBETA, T04, no. 210, p. 559, a12-14)

[36] 《荀子集解》〈23性惡篇〉(1972),卷十七,第五頁

[37] 說文解字注》(1985:683下欄)

[38] 一切經音義》(CBETA, T54, no. 2128, p. 800, a20)

[39] 《法句譬喻經》(CBETA, T04, no. 211, p. 575, c5-6)

[40] 《法句經》(CBETA, T04, no. 210, p. 563, a23-24)

[41] 法句經(CBETA, T04, no. 210, p. 563, a24-25)

[42] 法句譬喻經(CBETA, T04, no. 211, p. 584, c27-29)

[43] 法句經》(CBETA, T04, no. 210, p. 565, b14-15)

[44] 法句經》(CBETA, T04, no. 210, p. 574, c14-15)

[45] 對應的偈頌均在該處作「二」字,如:《出曜經》卷11〈誹謗品 9〉:「善說賢聖教,法說如法二,念說如念三,諦說如諦四。」(CBETA, T04, no. 212, p. 667, a5-6)。《法集要頌經》卷1〈語言品 8〉:「善說賢聖教,法說如法二,念說如念三,諦說如諦四。」(CBETA, T04, no. 213, p. 781, b28-c1)

[46] 法句經》(CBETA, T04, no. 210, p. 565, b14-15)

[47] 《法句譬喻經》(CBETA, T04, no. 211, p. 592, b3-4)

[48] 萬金川演講上傳影片:「藏海一滴漢文大藏經漫談」,2022522日,影片網址:(https://youtu.be/fr-sZcAi9sk?t=7562),《高麗藏》初雕版與再雕版並列《法句譬喻經》的照片位於影片時間 2:06:00《高麗藏》初雕版顯示的經名抄寫作「法句喻經」。

[49] 法國所藏的敦煌殘卷 P.2381請參考網址: (https://gallica.bnf.fr/ark:/12148/btv1b8303274r.r=Pelliot%202381?rk=21459;2)2022/7/6

[50] 《法句譬喻經》(CBETA, T04, no. 211, p. 592, b4-5)

[51] 《法句經》(CBETA, T04, no. 210, p. 565, b16)

[52] 顧滿林〈慧琳音義與《道地經》校讀劄記〉(2015:311-312)

[53] 《道地經》「肌肉盟血香」(CBETA, T15, no. 607, p. 233, a1),「便墮盟血唾涌泥」(p. 233, c25-26),「如盟者」(p. 235, c19-20)

[54] 請參考張涌泉、傅傑,(2007:35-38),〈(一) 因形近而誤〉

[55] 《解脫戒經》:「不得生草上大小便、涕唾、歐吐、𧗕 (奴東反)血,應當學。」(CBETA, T24, no. 1460, p. 664, c26-27),【聖】於該字作「盟」字。此處《嘉興藏》的用字「𧗕」是正確的,請見(https://dzkimgs.l.u-tokyo.ac.jp/kakouzou/106_1/canvas/0053.json/miradorView)2022/7/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