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兩篇我來轉述關於「不信」、「不知恩」、「穿牆而盜竊」與「變吐」等翻譯詞句的問題
--------
中括號為玄奘的譯詞
1. 「Assaddho 不倚賴信的」,不信。[不信]
2. 「akataññū 知無為的」,不住知、不往知。[不知恩]
3. 「sandhicchedo 切斷(與輪迴的)連結的」,斷際。[斷密無容處]
4. 「Hatāvakāso 斷除對善與惡的期望」,害望。[恒希望]
5. 「vantāso 以捨棄物、布施物維生」,捨離望。[變吐]
--------
「Assaddho」有「對佛、法、僧不起信仰」與「不倚賴信的」兩種字義,雖然支謙《法句經》透漏「無欲」的可能字義,但是,作為「不倚賴信的」解釋,也可以在經中得到支持。
《雜阿含574經》:「時尼犍若提子語質多羅長者言:『汝信沙門瞿曇得無覺無觀三昧耶?』
質多羅長者答言:『我不以信故來也。』」(CBETA, T02, no. 99, p. 152, c5-7)。
對應的《相應部48.44經》也作同樣的敘述:「大德!余非信世尊,有無尋無伺之三昧,有尋伺之滅盡。」(CBETA, N16, no. 6, p. 377, a9 // PTS. S. 4. 298)。
因為質多長者自敘已親身體證,而不是「未證」而倚賴「信」。
《相應部48.44經》也作同樣的敘述,世尊問舍利弗是否相信此一敘述:「修習『信、進、念、定、慧』等五根,可以「立足於甘露(不死)、到達於甘露的彼岸、而究竟於甘露(不死)。
舍利弗回答,自己是親身體證,而不是「未證」而倚賴「信」。
-------
類似的問答還有,
《雜阿含351經》卷14:爾時,尊者那羅語尊者茂師羅言:「有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有如是正自覺知見生,所謂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CBETA, T02, no. 99, p. 98, c3-6)
《雜阿含313經》卷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經法,諸比丘崇向,而於經法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CBETA, T02, no. 99, p. 90, b28-c2)
依據菩提比丘此文,經文「異信、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應解釋作「不依信仰,不依個人喜好,不依口耳傳授的傳統(經文),不依內省的推理,不依深思熟慮而接受的見解」。
-------
將2. 「akataññū 知無為的」,翻譯作「不知恩」是遵循古代譯詞,翻譯者也知道這是「知『非恩』」,而非「不知恩」。而「非恩」意指「涅槃」。但是,翻譯作「不知恩」有知恩不圖報的詞意。
《大智度論》卷70〈問相品 49〉:「餘處說『佛不知作人』(佛為知『不作』者),恐人疑,是故說:『佛知一切法無作相』。『知一切法無作相』故,言『無作人』,不以不知恩分故,名『不知作人』。」(CBETA, T25, no. 1509, p. 550, b17-22)。
玄奘翻譯的《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6〈論品 4〉:「不知恩者,謂涅槃智。有為名『恩』,無為『非恩』。『知非恩』故,名不知恩。」(CBETA, T31, no. 1606, p. 773, b26-27)
將「akataññū」理解為「akata-ññū」這是知無為者。
將「akataññū」理解為「a-kataññū」(kataññū=katavedin)這是「非-知恩者」(不感激、不回報的人)。
-------
「sandhicchedo 切斷(與輪迴的)連結的」在梵語《優陀那》29.23 為saṁdhicchettā 可以解釋為 house-breaker 破屋而入者,強盜。
這是《出曜經》翻譯為「穿牆而盜竊」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