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聚散有時,後會無期 --- 6,對於阿含經典的研究建議

我在佛學研究期刊發表的論文大致有三類:「跨語言文本的法句經研究」、「阿含、尼柯耶比較研究」與「漢譯佛典文獻學」。第三類是基於前兩類的研究基礎,所發展出來的論文。
剛開始時,我的想法是標點與詮釋漢、魏、西晉的初期譯經,後來逐漸將輪廓描繪成,以現存文獻為基礎去理解與詮釋:
1. 巴利文獻的初期樣貌與初期巴利文獻所呈現的初期佛教。
2. 初期漢譯佛典的詮釋和它所呈現的初期漢地佛教的樣貌。
3. 以翻譯的觀點去考察初期漢語佛典的翻譯。

上述這三項必需考慮「文獻年代層」及「譬喻故事」兩個議題。
我選定的範圍是「阿含、尼柯耶」,次序則從「相應部、雜阿含」、「中部、中阿含」、「增支部、增一阿含」、「長部、長阿含」;這是出於我老年讀經,需要集中注意力,以免閱讀得太空泛而浪費時間。
對大部分設定阿含經典為研究範圍的佛教學者來說,一開始面臨的問題是文獻浩瀚,如果讀個一輪(漢譯四阿含及巴利四部)恐怕要花五六年,甚至十多年。我的建議是,先讀「雜阿含經二十選」或選讀《雜阿含經》裡的十部經,再針對自己設定的目標去細讀。基本上,如果你選定的題目是《雜阿含經》,那就必需先速讀一遍完整的 1362經,如果選定的題目是《中阿含經》,那就必需先速讀一遍完整的 222經,完整地閱讀文獻資料是無法迴避的基本工作。
其次,就必需進入精讀、細讀階段,最好是能作跨語言文本的對照閱讀。以我的經驗為例,我最初作的兩個題目是「《雜阿含經》與《別譯雜阿含經》的攝頌研究」和「寶唱《經律異相》所引的阿含經》」。第一個題目就必需先速讀《雜阿含經》與《別譯雜阿含經》,再編列「對照目錄」,其次才就攝頌涵蓋的經作漢巴對照閱讀。第二個題目我用了取巧的方法,我並未閱讀整本《經律異相》,而是用了幾個不同的搜尋,將《經律異相》引到阿含的內容引出,再去作對應經典的比對。這也包含了一項急不來的工作:「編列對應經典」。「對應經典」的編列可以參考赤沼智善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不過此書已近百年,需訂正之處不少,近年來都直接用 suttacentral.net 的網站。不過,衷心給個建議,有心研究四部四阿含的同學還是需要自己編訂「對照目錄」。
---------
如果目前心中還沒有論文題目時怎麼辦?或者找不到論文題目怎麼辦?
我的方法可能不適合大多數同學,我對此類提問的答案是「找不到論文題目,就不寫」。我通常是在閱讀經典或名家論文時,有題目出現;而不是去找題目。如果現實生活需要找個題目來寫論文,我的建議是去作漢巴經文對照閱讀,從差異中去尋找答案。例如巴利《小部》第五經《經集》的第一章〈蛇品〉第九經《雪山夜叉經》(Hemavata Sutta),與漢譯的《雜阿含1329經》、《別譯雜阿含328經》、《義足經》第十三經《兜勒梵志經》、《佛說立世阿毘曇論》第四品〈夜叉神品〉 並列對照閱讀,比對經文的異同,藉此來理解經文的脈落,解讀晦澀難懂的經文,並且試圖「還原」漢譯經典的「本貌」。
----------
我在佛學研究期刊發表的論文大致有三類:「跨語言文本的法句經研究」、「阿含、尼柯耶比較研究」與「漢譯佛典文獻學」。跟後兩個類別有關的論文有 25篇:

1. 〈寶唱《經律異相》所引之阿含經〉,(2007)《福嚴佛學研究》2期,91-160頁,新竹市。

2. 〈《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2008)《正觀》45期,5-80頁,南投縣。

3. 〈《雪山夜叉經》---漢巴經典對照閱讀〉,(2009a)《正觀》48期,69-142頁,南投縣。

4. 〈《雜阿含經》攝頌初探---兼談印順導師在《雜阿含經》攝頌研究的創見〉,(2009b)《福嚴佛學研究》4期,89-139頁,新竹市。

5. 再探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對〈《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的回應〉(2009c)《正觀》51期,1-30頁,南投縣。

6. 〈《增壹阿含經》攝頌初探〉,(2010a)《福嚴佛學研究》5期,59-114頁,新竹市。

7. 〈從後說絕---單卷本《雜阿含經》是否將偈頌譯成長行〉,(2010b)《正觀》55期,5-104頁,南投縣。

8. 溫宗堃、蘇錦坤,(2011a),〈《雜阿含經》字句斠勘《正觀》57期,37-117頁,南投縣,台灣。

9.〈漢譯佛典校勘舉例---論印順導師與佛典校勘(2011b)《福嚴佛學研究》6期,23-72頁,新竹市,台灣。

10. 《七處三觀經》研究(1)—《七處三觀1經》校勘與標點---兼對 Tilmann Vetter Paul Harrison 論文的回應〉,(2012a),《福嚴佛學研究》7期,1-74頁,新竹市,台灣。

11.《七處三觀經》結構與譯者---兼對 Paul Harrison 論文的回應〉,(2012b)《正觀》62期,99-192頁,南投縣,台灣。

12. 初期漢譯佛典疑難詞釋義〉,(2013a),《福嚴佛學研究》8期,123-185頁,新竹市,台灣。

13. 〈漢譯佛典新式標點舉例〉,(2013b),《正觀》66期,39-111頁,南投縣,台灣。

14. The Uddānas and Structural Aspects of the Ekottarika-āgama’, (2013c). Research on the Ekottarika-āgama (Taishō 125)195-233頁,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台灣。

15. 〈「讚佛偈」--兼論《雜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異同〉,(2014),《法鼓佛學學報》15期,67-108頁,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台灣。

16. 〈屈大成〈姉崎正治有關《雜阿含》整編之研究〉讀後感〉,(2016a) 發表於學術網站:(https://www.academia.edu/21453822/%E5%B1%88%E5%A4%A7%E6%88%90_%E5%A7%89%E5%B4%8E%E6%AD%A3%E6%B2%BB%E6%9C%89%E9%97%9C_%E9%9B%9C%E9%98%BF%E5%90%AB_%E6%95%B4%E7%B7%A8%E4%B9%8B%E7%A0%94%E7%A9%B6_%E8%AE%80%E5%BE%8C%E6%84%9F)

17. 試論對照目錄的「對應經典」與「參考經典」---以《中阿含》為例〉,(2016b) ,《正觀》76期,105-196頁,南投縣,台灣

18. 〈「一詞多譯」現象的探討及省思(2016d) ,《福嚴佛學研究》11期,75-116頁,新竹市,台灣

19.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書評〉(2016c) ,《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365-90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20. 〈寫本與默誦---《別譯雜阿含經》的翻譯議題〉,(2019a)《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541-91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21. 〈晝度樹與合歡花 --- 悼念辛島靜志教授〉,(2019b)《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5133-135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22. Su, Ken, (2020a), ‘Notes on the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or of the Shorter Chinese Saṃyukta-āgama (T 100)’, Research on the Sayukta-āgama, Dhammadinnā, Bhikkhunī (ed.), pp. 843-880, DILA, New Taipei City, Taiwan.

23. 初期漢譯佛典疑難詞釋義(2)〉,(2020b),《福嚴佛學研究》15期,121-145頁,新竹市,台灣。

24. 〈《大正藏》頁底註的訛誤---以第一、二冊為主〉,(2021)《正觀》971-31頁,南投縣,台灣

25. 蘇錦坤,(forthcoming),〈反思辛島靜志〈說一切有部法義「篡入」法藏部《長阿含經》的漢譯《十上經》〉一文的論點〉,(2021)《正觀》991-31頁,南投縣,台灣

另外,我在佛學研究期刊發表的 16篇相關論文的翻譯:

菩提比丘原文

1.1 〈再訪「井水喻」--探索 SN 12.68 Kosambi 拘睒彌經的詮釋〉,《正觀》,第38137-1692006年九月。

1.2 〈二十一世紀僧伽的挑戰〉,《福嚴會訊》,第11期,2006年七月。

1.3〈《中部尼柯耶》閱讀地圖〉(https://www.academia.edu/7280127/%E8%8F%A9%E6%8F%90%E6%AF%94%E4%B8%98_%E4%B8%AD%E9%98%BF%E5%90%AB_%E8%88%87_%E4%B8%AD%E9%83%A8_%E9%96%B1%E8%AE%80%E5%9C%B0%E5%9C%96_2006_)

無著比丘原文

2.1 〈巴利口誦傳統的形式與功能〉,(2006)《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2006年九月,台灣,嘉義縣,南華大學。

2.2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助四阿含解讀巴利經典 I〉,(2007a)《正觀》,第42期,2007年九月。

2.3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助四阿含解讀巴利經典 II(2007b)《正觀》,第43期,2007年十二月。

2.4 〈中阿含比較研究摘要〉,(2007c),《福嚴佛學研究》第二期,2007年五月)

2.5 〈巴利與漢譯經典中天使(Devadūta)的意涵〉,(2008a),《福嚴佛學研究》第三期,2008年五月。

2.6 〈誰說的法、誰說的話〉,(2008b)《正觀》,第47期,5-27頁,2008年十二月

2.7 〈《優陀那》的結集〉,(2008c)《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2008年十月,台灣,中和放生寺與南華大學協辦。

2.8 〈註釋書對阿含經文的影響〉,(2009)《正觀》,第48期,1-48頁,2009年三月。

2.9 〈諸部《阿含經》中的「受」〉,(2011),《香光莊嚴》10688-101頁,20119月。

2.10 〈初期佛教婦女的證悟解脫---四眾弟子與比丘尼僧團的建立〉(2013),《福嚴佛學研究》8期,1-48頁,新竹市,台灣

2.11 〈初期佛教文獻中的「治療」〉(2015),《福嚴佛學研究》10期,1-18頁,新竹市,台灣

2.12 〈巴利《優陀那》結集的發展〉(2017)《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4153-181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Bhikkhu Anālayo 原作:The Development of the Pāli Udāna Collection’, Journal of Indian and Buddhist Studies, Bukkyo Kenkyū, 《佛教研究》, Vol. 37, pp. 39-72, Tokyo, Japan.)

作者:Rod Bucknell 白瑞德教授原作:

3.1 〈回溯印度語系原典〉,(2017)《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4141-152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Rod Bucknell 原作:‘Taking Account of the Indic Source-Text’, Translating Buddhist Chines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Konrad Meisig (Editor), pp. 3-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