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中阿含72經》修光明想---法友飛鴻 89

pict 523

親愛的掃葉人:

《中阿含72經》卷17〈2 長壽王品〉:「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如是我等常共和合,安樂無諍,一心一師,合一水乳,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樂住止。世尊!我等得光明便見色,彼見色光明尋復滅。」(CBETA, T01, no. 26, p. 536, c13-17)

《中阿含72經》卷17〈2 長壽王品〉:「我心中有何患,令我失定而滅眼,眼滅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見色,彼見色光明尋復滅?」(CBETA, T01, no. 26, p. 536, c21-23)

「得光明便見色,彼見色光明尋復滅」、「失定而滅眼」這兩句是什麼意思?

法友

====================

親愛的法友:

很湊巧地,光明想也是我跟邱大剛學習過程中反覆詢問的問題。 2013年 10月 19日,邱大剛與我在法鼓山上跟無著比丘也問了相關問題,相關的解說,稍後再轉述此一解說。
但是,我必需在此作一鄭重提醒,這是一個禪修的問題,請不要光憑文字理解,進一步的理解必須跟禪師當面請教

Anālayo, Bhikkhu, (2011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jjhima-nikāya, Vol. 1 & 2,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New Taipei City, Taiwan.

在書中 734 頁解說《中阿含72經˙長壽王本起經》有關「光明想」的討論。不過,在文字解說之前,我要特別強調,這是禪修的問題,如要得到更精確的理解,應該面對面請教像無著比丘這樣的禪師,也許,文字上的解說仍然與實際情況有一些差距。

書中735頁將此光明解釋作對應的 MN 128 經中敘述的「光明的禪相 nimitta」

So kho pana no obhāso nacirasseva antaradhāyati dassanañca rūpānaṃ; tañca nimittaṃ nappaṭivijjhāmā.

《中阿含經》卷17〈2 長壽王品〉:「世尊!我等得光明便見色,彼見色光明尋復滅。」(CBETA, T01, no. 26, p. 536, c16-17)

依照我所理解的「解說」,當修定專注時,會引發「光明的禪相」(不是一定會引發,也不是非引發不可,只是引發「光明的禪相」是相當普通的現相,而且此一「光明的禪相」是「共外道」的,所以得之不喜,失去不憂)。

簡單言之,心有五蓋則失去「光明的禪相」,心不定則「光明的禪相」會閃爍不定時亮時暗,當時無著比丘的解說是:「光明的禪相」太亮也不合宜,太暗也不合宜。

不過,這是禪修,應依禪師而修,聽取禪師的指導,我不是禪師,我只是一隻鸚鵡,重述別人的講說而已。別人的感冒藥,我吃了也許會有效,也許會無效。

《中阿含經》卷17〈2 長壽王品〉:「我心中有何患,令我失定而滅眼,眼滅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見色,彼見色光明尋復滅?』」(CBETA, T01, no. 26, p. 536, c21-23)

在書上735頁,註 246 引《清淨道論》:

Vism 125.1, describes the progress of meditation, based on a kasiṇa object, as proceeding from a first apperception of the meditation object, via the ability to remember and thereby mentally see this meditation object with closed eyes, the uggahanimitta, to the stage when this memory image becomes a very bright, clear, and stable mental image, the paibhāganimitta , heralding the entry into jhāna.

依此《清淨道論》的解說,在修 kasiṇa object 的過程,能「精神地見到」(不是以肉眼去見到) 這一所修的禪相,如有障礙,就不能見到(「精神地見到」)或見到而又失去此一「見」,這可能就是「滅眼、眼滅」的意思,也因此失去光明的禪相。

《中阿含98經》修身念處的十二個次第:

   (1) four postures (2) awareness of unwholesome state

   (3)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4) happiness from seclusion 離生喜樂

   (5) happiness from concentration 定生喜樂

   (6) happiness from absence of joy 無生喜樂

   (7) purified mind 清淨心

   (8) be mindful of perception of light 念光明想

   (9) mindful of contemplating objects and memory of it

善受觀相 ,善憶所念

(10) contemplation bodily parts and dirty things in it.

  (11) contemplation of 6 elements of bdoy.

  (12) contemplation of 5 decaying stages of corpse.

《中阿含98經》卷24〈4 因品〉:「「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憶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晝夜亦然,如夜晝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明心,心終不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CBETA, T01, no. 26, p. 583, a21-28)

==================== 光明想 =====================

2013年10月19日邱大剛與蘇錦坤訪談紀錄

Ken:『福嚴會訊』上有和帕奧禪師的訪談,當中提到如何練習「光明想」。進入禪支,出禪支後,此時禪支會產生很強的光明,然後……

無著比丘:我認識帕奧禪師、曾和他當面見過。我相當了解他教導的禪修體系與方法,因此不須要重覆一項項念給我聽,而可以直接提出問題。

Ken:我想請問這方法有沒有怪怪的?(其實,Ken 是將這方法與《中阿含72經》:「世尊!我等得光明便見色,彼見色,光明尋復滅。」(CBETA, T01, no. 26, p. 536, c16-17)兩者相混淆。)

無著比丘:這沒有「怪怪的」啦。這不是《尼柯耶》中講明的修法,但是出自南傳上座部所開發出來的方法。這也是好方法,雖然你不一定喜歡。我很尊敬帕奧禪師,他的系統也讓很多人受益,就讓他們繼續修習其系統吧。

Ken:請問要怎麼培養「光明想」呢?

無著比丘:如果你想要培養「光明想」,你可以跟帕奧禪師的系統學,取得其指導,我不教如何培養「光明想」;就我個人而言,由於《尼柯耶》中佛陀及其弟子沒有特別去修此法門,因此我也沒有特別培養這樣的禪修系統。但有其他人喜歡修此法門、能從中受益,那也是好方法。

Ken:但《中阿含經》中有提過定中的「光明」呀?

無著比丘:《中阿含經》中提到定中的「光明」只是在定中自然發生的,是很自然發生的。當心念專注時,很多人都會有這「內在光」(inner light)的體驗。帕奧禪師則不只用光明來開發定,而是進一步利用它來作為觀察內在、外在的工具。

經中明載的「光明」是自然發生的,甚至連基督教也有靈光的體驗,我的基督教朋友就曾跟我解釋過這種現象。

你可以利用這光明而加深定境,透過知覺這光明,讓這光明穩定、清晰,你和這光合為一體:你變成光的一部份、或會覺得光往你來涵蓋,你和光兩者合為一體,達成主、客的統一,對你來說就是全神貫注。

Ken:這會不會有點嚇人?

無著比丘: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沒什麼好怕的。或許當你感到困惑時,會害怕,但並沒什麼真的值得害怕的。這是正面的,但並不是什麼禪定成就,而只是一個徵象,顯示你是很集中的。也不是什麼娛樂就是了,就像吃飽飯,有滿足感,這只是自然的現象。

David:這樣回想起來,《中阿含經》第72經中阿那律的確是用「光明」來判別自己在失去光明時,修定是出了什麼狀況?是因為昏沈?睡眠?掉舉等不同的因素而失去光明,因此可以一一補強,而加強定境。

無著比丘:的確,就是如此,《中部尼柯耶》第128經就是如此記載。上學期在德國漢堡大學所我開的一門中阿含經比較研究的課中(http://www.buddhismuskunde.uni-hamburg.de/fileadmin/pdf/analayo/lectures2013.htm),就探討過這則問題。這課的內容有提供線上下載,在Lecter 2中提到的。加上線上參與者,今年這課有47國來的450位學生。(不過下學期是另外主題的課了,而不是四阿含或五尼柯耶的課。)

無著比丘在德國漢堡大學開的課中:

http://www.buddhismuskunde.uni-hamburg.de/fileadmin/pdf/analayo/lectures2013.htm 其中 Lecture 3 01:13:50 開始以及 Lecture 4 中有探討蠻多《中阿含經》第72經中光明(禪相)的議題。

從《阿含經》中只有很少的經文提到禪相,可合理推論禪相不是必要的,但對於有禪相的人,可以利用禪相來加深定力。

從經中的原理來看,禪相甚至不一定是光明或是形色,也可以「喜」作禪相(因為初禪、二禪有喜支),例如很多打坐的人不會生起光明,但會生起「喜」。只是對於禪修指導老師來說,學生以「光明」為禪相比較容易指導,因為這是很容易描述的;學生以「喜」為禪相就比較難指導,因為較難描述,要夠經驗的老師。 (David註:原來之前我訪談時問的「喜心的觀照」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info/permalink/462876907155327/ 似乎就是這種狀況。)

入定時是否能觀照?南傳一般是認為不行,因為入定是「心一境性」,不會「分心」,而要在出定時觀照。但在這課堂上學者對此有各種不同的意見,台灣聽到的翻譯是主流看法,但似乎也有人有異議。(我聽不懂那些有異議的到底是學生還是學者還是都是。)

無著比丘表示「三摩地」的特性並不單只是「心一境性」,還有其它的特性(他引用一部巴利經但我沒記下),例如心念住、法念住時。

無著比丘個人的看法是(他有強調是個人看法):完全地投入禪支時,沒有辦法「觀照」;而剛出禪支時,像是人先潛到水裡,然後把頭提到水面上,這時是可以「觀」的。這時算是在水裡嗎?也算。算是在水上嗎?也算。這時可以觀照是合理的,只是文字解釋上的問題。

部份學者提出有巴利經描述佛弟子在入定時,也有提到觀照,無著比丘的看法是早期經典的特性是不會非常嚴謹的釐清一些文字細節,而是「指月指」,因為那時的人照著做很快就會了,看到月亮就不須要多說,不像後代論師講究文字細節。

       nimitta 是「相」的意思(用在禪定當中出現的徵相才稱作禪相),很多經典強調「不能執著相」,原文就是不能執著 nimitta。涅槃則是 a-nimitta,無相的。另外還有「無相三昧」等,其中的「相」就是 nimitta。

掃樹葉的(正在扮演鸚鵡) 敬上

2 則留言:

Wildkid 提到...

感謝師兄,我原本就是在您這邊看到的,只是忘記完整的敘述,也記錯了內容

末學有幾個問題,可以幫我代問法師嗎??

1.就是安那般那的最初所緣為息,以專注力慢慢會有遍作相(有些人沒有遍作相),取相到似相,一直到專注於息等同於專注於伺相時才移轉所緣於似相上,五蓋鎮伏,入近行,隨順、種性,安止。而這相是依每個人的想蘊不同而有差異,跟最初的禪修所緣也有關,例如某些遍處取相為動搖,於似相則不動搖,又安般與風遍同樣以觸取最初所緣,但禪相卻是不同,結果也不同,以出入息風為最初所緣的禪修者能於非意外死亡前知道死期,而風遍不能。

末學比較好奇的是以「喜」作禪相,最初的所緣為什麼 ??


2.像北傳阿含經中有些沒有對應的經如:

(八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

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識法;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思惟,於彼法生厭、怖畏、防護;生厭、怖畏、防護已,以甘露門而自饒益,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捨離,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同樣結構的經文一共有四經一直講到四禪,這些經文很明確的講到修止禪與佛教特有的觀禪差異,很可惜並末學沒有查到南傳經典的對應。

關於阿含經中止禪部分少有詳述,末學認為是因為這些修法在佛陀以前便有,例如現法涅槃論其中四類有認為初禪到四禪的一境性為涅槃的觀點,因此沒有詳述止禪,末學認為是因為當時修行風氣盛,關於止禪部分共外道並不需詳述所致。

有些比丘在加入僧團前便具有世間禪定,因此在聽聞佛說時將所緣移轉至(於彼色、受、想、行、識法;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思惟..... )而證果,甚至有根本不認得佛陀的修行人在聽完佛陀教導之後立刻證得三果。

那問題來了,若是以喜為所緣,這當然可行,但是喜是心所這是修奢摩他嗎?
這點也請教法師。








Wildkid 提到...

關於
入定時是否能觀照?南傳一般是認為不行,因為入定是「心一境性」,不會「分心」,而要在出定時觀照。但在這課堂上學者對此有各種不同的意見,台灣聽到的翻譯是主流看法,但似乎也有人有異議。(我聽不懂那些有異議的到底是學生還是學者還是都是。)

http://jimingxuefo.blog.163.com/blog/static/16689617320123159375933/
大航法師的一篇論文,末學覺得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