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造竹紙》:「一時書文貴重,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南方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起再造,名曰『還魂紙』。」
黃裳 《金陵五記·旅京隨筆·關於「澤存書庫」》:「當南京淪陷之初,滿街都是舊書,沒有人敢買,也沒有人買得起;這些書大抵連造『還魂紙』都沒人要,大多燒火而已。」
出土於敦煌石室的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寫本《救諸眾生苦難經》就採用還魂紙,其背面有三塊未及搗碎的故紙殘片,考古學家鑒定其為再生紙。另外,據元代馬端臨(公元1208-1323)《文獻通考》卷九《錢幣考》記載南宋時,湖廣(即湖北)等地的紙幣會子,曾經採用還魂紙。除了採用故紙回槽的循環再造方法外,早在漢代時,古人還直接在字紙背面重新寫字或印刷,稱為「反故」,這些用作反故的紙多為官府文牘。
今天,辦公室裡用影印機廢紙作便條紙,古時候叫「反故」;「再生紙」古時候叫「還魂紙」。
張曼娟有本以再生紙印成的書:〈百年相思〉
她在自序中說:「然而,那些紙張連同墨痕融銷、再製,留存著前世的相思與記憶,再入紅塵。古代中國人看見這種對人事的依依繾綣,深情眷戀,稱之為『還魂紙』。
郭立誠1991年出版了散文集『還魂紙』。
以下引自
http://post.books.com.tw/schoolpaper/blog/27936.htm
推薦人:金甌女中楊媜茱同學
這是一本記載史書的書,卻用散文小品的方式,讓人能輕鬆愉快的去品味,不僅能讓人瞭解當時的工藝,也能知道古人寧靜雋永的生活。
在「北平小孩兒的零食」中,敘述舊時北平小孩的零嘴,像是打糖羅擔子的匣裡放各式各樣的點心:梨膏糖、花生糖、酸棗片、江米糰、麥芽糖做的蔥管糖和藕糖。而「家家戶戶做布鞋」中,提到做布鞋從鞋幫、鞋底都要先做夾襯,夾襯有布和紙的,在下天萬里無雲、艷陽高照的時候,先將拆洗好的舊衣、破被單準備好,再用麵粉調製一大盆漿糊,貼上第一層布,如此貼上三、四層,就可放在烈日下曬至傍晚乾透,送到製鞋師傅即可。
作者郭立誠說:「我是從舊時代走過來的人,對於舊有的事物有過相當時間的接觸,比現在年輕人清楚一些,所以,動筆去寫些古老的事物,目的是為他們留下紀錄。」
「還魂紙」便是紀錄古老技工的書,能讓人知道如何善用現在科技技術」將科技的災害降到最低」這是作者的寫此書的本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