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佛典語言學書目:重貼2009年11月29日續補

IMG_2711
版主舊電腦(High Price)送修後依然故障,只好報廢,重貼舊文。現在用的是舊電腦「ㄚ蘇」已經超過十年高齡,雖慢了一點,到是蠻硬朗健康的(無線網卡已經故障),就是電池壽命不長,即使2008年買了新電池,仍然五分鐘後就斷水斷電,老是要一條線接著電源。
=====================
書本、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A.《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B.《佛教音義研究》,2006,徐時儀、陳五雲、梁曉虹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中國。
Norman, K. R. (1997), A Philological Approach to Buddhism—The Bukkyo Dendo Kyokai Lectures 1994,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佛教語言學)

布歇 (Daniel Boucher)
1. 〈犍陀羅語與早期漢譯佛經的再思考--以《妙法蓮華經》為個案〉,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4,1998。《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113-195,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潘重規
2.〈敦煌壇經新書〉,1994,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台灣。
苗昱、梁曉虹
3.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私記》整理與研究》,2014,鳳凰出版社,南京市,中國。
梅維恒(Victor Mair)
4.〈《賢愚經》的原典語言〉,《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2005,pp. 424-444,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梅迺文
5.〈竺法護的翻譯初探〉,《中華佛學學報》第9輯,1996,pp. 49-64,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方廣錩
6.《〈慧琳音義〉與唐代大藏經》,載《藏外佛教文獻》第八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7月。
方一新
7. 〈東漢六朝佛經詞語札記〉,2000,《語言研究》,2000.2。
8. 〈《興起行經》翻譯年代初探〉,2003,《中國語言學報》,第十一期,276-284頁,商務印書局,北京市,中國。
9. 〈作品斷代和語料鑒別〉,2004,《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簡報》,2004.1,pp. 16-29,杭州市,中國。
10.〈從中古詞彙的特點看漢語史的分期〉,2004,《漢語史學報》第4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11. 〈早期漢譯佛經的被動句〉,2004,高列過,《第五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語法史研討會》論文集(II),2004 。
12. 〈《太子慕魄經》非安譯辨〉《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長沙市,中國。
13. 〈翻譯佛經語料年代的語言學考察--以《大方便佛報恩經》為例〉,2005,《古漢語研究》,第三期。
14. 〈《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翻譯年代考辨〉,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238-261頁,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15.〈從部分佛教慣用語看《分別功德論》的翻譯年代〉,2011,《漢文佛典語言學》102-113頁,法鼓佛教學院主編「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法鼓佛教學院合辦,台北市,台灣。
方一新、高列過
16. 〈《分別功德論》翻譯年代初探〉,2003,《浙江大學學報》,2003.5,杭州市,中國。
17.〈題安世高譯《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考辨〉,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 輯,pp. 345-373,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18.《東漢疑偽佛經的語言學考辨研究》,2012,人民出版社,北京市,中國
丁邦新

19. 《中國語言學論文集》,2008,北京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董琨
20. 〈漢魏六朝佛經所見若干新興語法成分〉,1985,《研究生論文選集,語言文字分册(一)》,江蘇古籍出版社。
21. 〈同經異譯與佛經語言特點管窺〉,2002,《中國語文》第6期,pp. 559-566。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台灣。
董志翹
22. 〈《高僧傳》詞語通釋(一)、(二)〉,(1999, 2000),《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 3輯,pp. 251-267,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23. 《中古文獻語言論集》,2000,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24. 〈中世漢「被」字句的衍變及發展〉,2000,《中古文獻語言論集》,329-349頁,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25. 《中古近代漢語探微》,2007,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26. 《漢語史研究叢稿》,2013,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譚代龍
27. 〈漢譯佛經人名研究初探〉,2004,《漢語史研究期刊》第7輯,2004,pp. 146-155,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聶志軍
28.〈唐代景教文獻詞語研究〉,2010,湖南人民出版社,長沙市,中國。
那體慧 (Jan Nattier)
29. 《A Guide to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 初期漢譯佛教經典導論(從東漢到三國)》,2008,日本,京都,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李維琦
30. 《佛經釋詞》,1994,湖南省,岳麓書社。
31. 《佛經續釋詞》,1999,湖南省,岳麓書社。
32. 〈佛經釋詞再續(六則)〉,2002,《古漢語研究》第2輯,p. 89-92。
33.〈佛經釋詞再續〉,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154-158,上海教育出版社。
34.〈考釋佛經中疑難詞語例說〉,2003,《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2卷第4期。《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22-335,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35.《佛經詞語匯釋》,2004,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小榮
36. 《漢譯佛典文體及其影響研究》,2010,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梁曉虹
37. 《漢魏六朝佛經意譯詞研究》,1982,南京師大。2001《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6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38. 《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1991,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1《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6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39. 《佛教與漢語詞彙》,2001,台北市,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133-147。
40. 〈論漢梵合璧造新詞〉,2001,《佛教與漢語詞彙》,佛光山,台北市。《佛教漢語研究》,2009,284-306頁,朱慶之編,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41.〈從語言上判斷《舊雜譬喻經》非康僧會所譯〉,1996,《中國語文通訊》40期。
42. 《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
盧巧琴
43. 《《五陰譬喻經譯人的綜合考證》,2009,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杭州市,中國。
44. 《東漢魏晉南北朝譯經語料的鑒別》,2011,浙江大學出版社,杭州市,中國
龍國富
45. 〈從語言接觸看漢譯佛經中連接詞「若」的特殊用法〉,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p. 137-145,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46. 《姚秦譯經中疑問句尾的「為」》,2003,《古漢語研究》第2期。
47. 《姚秦譯經助詞研究》,2004,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呂麗華
48. 〈《警寤本生》---Jāgarajātaka 譯注及語義分析〉,2011,《中華佛學研究》第5期,1-25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顧滿林
49. 〈東漢譯經外來詞初探〉,2000,四川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50. 〈試論東漢佛經翻譯不同譯者對音譯或意譯的偏好〉,200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379-390,巴蜀書社。
51. 〈東漢譯經中半音譯半意譯的外來詞簡析〉,2003,《漢語史研究集刊》第6輯,pp. 319-326,巴蜀書社。
52. 〈東漢佛經中的數詞及與數有關的表達方式〉,2004,《漢語史研究集刊》第7輯,pp. 217-227,巴蜀書社。
53. 〈今存漢文佛典用語與僧祐《出三藏記集》的矛盾〉,2004,《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師範大學。
54. 〈東漢佛經音譯詞的同詞異形現象〉,2005,《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pp. 325-337,巴蜀書社。
55. 〈漢文佛典音譯詞的節譯形式與全譯形式〉,2006,《漢語史研究集刊》第9輯,pp. 161-177,巴蜀書社。
56. 〈漢文佛典中 Kapila-vastu 一詞的音譯形式考察〉,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345-373,巴蜀書社。
57 〈漢文佛典中『訛略』一語的五種用法〉,2008,《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1輯,pp. 308-335,巴蜀書社。
58 〈佛經語料與佛經用語散論〉,201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市,中國
高明
59. 《中古史書詞匯論稿》,2008,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市,中國。
高列過
60.〈東漢佛經詞語補拾〉,2002,《唐都學刊》第18卷3期。
61. 〈東漢佛經被動句疑問句研究〉,2003,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中國。
62. 〈東漢佛經疑問句語氣助詞初探〉,2004,《古漢語研究》第4輯。
63. 〈東漢佛經句法的語言接觸現象〉,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p. 128-136,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湘榮
64. 〈鳩摩羅什同支謙、竺法護譯經中語詞的比較〉,2002,《古漢語研究》第2輯(pp. 75-79)。
胡敕瑞
65.《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2002,成都市,巴蜀書社。
66.「爾許」溯源---兼論「是所」、「爾所」、「如所」、「如許」等指別代詞〉,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65-74,上海教育出版社。
67.〈從概念出發的詞語比較研究---以《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為例〉,《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 183-198,2002,巴蜀書社。
68. 〈《道行般若經》與其漢文異譯的互校〉,2004,《漢語史學報》第4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27-146。
69.〈中古漢語語料鑑別述要〉,2005,《漢語史學報》第5輯,p. 270-279,上海教育出版社。
70. 〈漢譯佛典所反映的漢魏時期的文言與白話--兼論中古漢語口語語料的鑒定〉,2012,《國學研究》第30卷,pp. 211-240,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柏棋
71. 〈上座部佛教之正統論與語言觀〉,《從聖典到教史---巴利佛教的思想交涉》146-176頁,2009,明目文化,台中縣。
黃征
72. 〈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要論〉,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11。
73. 《敦煌語言文獻研究》,2016,浙江大學出版社,杭州市,中國
黃仁瑄
74. 《唐五代佛典音義研究》,2011,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黃優良
75. 〈中古阿含部佛經詞語例釋〉,2005,《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p. 100-103
何亮
76. 〈中古漢語約量時段的表達〉,2006,《漢語史學報》第6輯,pp. 102-115,上海教育出版社。
何九盈、蔣紹愚
77. 《古漢語詞匯講話》,2010,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何亞南
78. 〈漢譯佛經與後漢詞語例釋〉,1998,《古漢語研究》第1期。
79. 〈漢譯佛經與傳統文獻詞語通釋二則〉,2000,《古漢語研究》第4期。
漢譯佛典語言研究編委會
80. 漢譯佛典語言研究,2014,語文出版社,北京市,中國。
季琴
81. 〈支謙譯經所反映的東漢三國時期的新詞〉,2005,《宗教學研究》第3期。
季羨林
82. 《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1995,台北市,東初出版社。
83. 〈論梵文 ṭḍ 的音譯〉,(1996),《季羨林文集》第四卷「中印文化關係」,12-53頁,江西出版社。
姜南
84.〈佛經翻譯中格範疇的系統對應〉,《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2輯,2009,pp.20-43,巴蜀書社。
蔣禮鴻
85.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1997,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齊冲
86.〈漢語音譯佛經詞彙中省音現象的分析〉,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130-143,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西谷登七郎
87. 〈六朝譯經語法之一端(以《增一阿含經》為中心)〉,1958,14,《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
辛島靜志
88. 《佛典語言及傳承》,2016,中西書局,上海市,中國。
89.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2000,《文化的餽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3-74,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90. 〈《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與異譯及梵本對比研究〉,2001,《漢語史研究集刊》第4輯,pp. 313-327,巴蜀書社。《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07-321,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91. 〈《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中的難詞〉,200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199-212,巴蜀書社。
92. 〈《撰集百緣經》的譯出年代考證--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簡介〉,2006,《漢語史學報》第6輯,p. 49-52,上海教育出版社。
93. 〈早期漢譯佛教經典所依據的語言〉,2007,許文堪翻譯,《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293-305,巴蜀書社。(Underlying Language of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 Christoph Anderl and Halvor Eifring eds.,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Christoph Harbsmei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Oslo, 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2006, pp. 355-366》)
94. 〈早期漢譯佛教經典的語言研究--以支婁迦讖及支謙的譯經對比為中心〉,2010,《漢語史學報》第10輯,pp. 225-237,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徐真友 (Richard Spahr)
95. 《關於佛典語言的一些研究》,1997,萬金川譯, 《正觀雜誌》,第一期,p. 68-83,南投縣名間鄉,正觀出版社。《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196-210,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徐時儀
96.《慧琳音義研究》,1997,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中國。
97. 〈佛經音義中有關織物的詞語--佛經音義外來詞研究之一〉,2002,梁曉虹、陳五雲,《漢語史學報》第2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44-150。
98. 《佛經音義概論》,2003,徐時儀、梁曉虹、陳五雲,大千出版社汐止鎮,台灣。
99. 《佛經音義與漢語詞彙研究》,2005,梁曉虹、徐時儀、陳五雲,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100. 《玄應眾經音義研究》,2004,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101. 〈玄應《眾經音義》所釋西域名物詞考〉,《漢語史研究集刊》第7輯,2004,pp. 282-295,巴蜀書社。
102.〈玄應《眾經音義》所釋外來詞考〉,2004,(第二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湖南大學。
103.《佛經音義研究》,2005,(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徐時儀、梁曉虹、陳五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04. 〈佛教音義所釋外來詞考〉,2005,《漢學研究》第23卷第一期,台灣,漢學研究中心。
105. 《佛教音義與漢語詞匯研究》,2005,商務印書局,北京市,中國。
106. 〈《一切經音義》所釋外來詞考〉,2008,(第三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台北市,台灣。
107. 《《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2009,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108. 〈略論佛經音義的校勘——兼述王國維、邵瑞彭、周祖謨和蔣禮鴻所撰《玄應音義》校勘〉,2010,《吳越佛教》第五卷,人民出版社,北京市,中國。
許理和(Erik Zurcher)
109. 〈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1977,(英文發表於《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十二卷第3期,1977。漢譯為蔣紹愚譯,發表於《語言學論叢》第14輯,1987)。。《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75-112,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110. 〈關於初期漢譯佛經的新思考 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 (英文為《From Benares to Beijing: Essays on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之中的一篇論文, edited by Koichi Shinohara and Gregory Schopen, 1991, Oakville-New York-London, Mosaic Press。漢譯為顧滿林譯,發表於《漢語史研究集刊》第4輯,2001,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志村良治
111. 〈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1995,江藍生、白維國翻譯,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張建勇
112. 〈中古律部漢譯佛經語詞札記〉,2005,《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p. 85-86。
張金泉
113.〈P. 2901 佛經音義寫卷考〉,1998年1月,《杭州大學學報》第28卷1期,杭州市,中國。
張涌泉
114.〈敦煌本玄應《一切經音義》敘錄〉,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564-579,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115.《漢語俗字研究》,2010,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張永言
116.〈漢語外來詞雜談〉,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p. 1-14,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117.語言學論集》,2015,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朱慶之
118.《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1992,台北文津出版社,台北。
〈漢譯佛典在原典解讀方面的價值舉隅〉,1999,《學術集林》卷六,2000,pp. 223-235,上海遠東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119. 〈佛典與漢語音韻研究〉(20世紀國內佛教漢語研究回顧之一),2000,《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輯,2000,pp. 302-320,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120. 〈佛典與漢語語法研究〉(20世紀國內佛教漢語研究回顧之二),朱冠明,2306,《漢語史研究集刊》第9輯,2006,pp. 413-459,巴蜀書社。
121. 〈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一)〉,200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176-192,巴蜀書社,中國。
122. 〈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二)〉,2003,《漢語史研究集刊》第6輯,pp. 328-344,巴蜀書社,中國。
123.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1990,文津出版社,1992,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台灣。
124. 〈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及其對漢語詞彙的影響〉,《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pp. 247-262,中國。
125. 《佛教混合漢語初論》,2001,《語言學論叢》第24輯,商務印書館。《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1-32,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126. 《佛教漢語研究》,2009,商務印書局,中國。
朱冠明
127. 〈移植:佛經翻譯影響漢語詞彙的一種方式〉,2008,p.169-182,《語言學論叢》第37期。
竺家寧
128. 《佛經語言學專輯》,1998,《香光莊嚴》55, 56兩期,嘉義縣竹崎鄉。
129. 〈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詞義的研究〉,2007,《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5期(96年6月),嘉義縣竹崎鄉。
130. 〈《慧琳音義》與佛經中的名詞重疊現象〉,2006,《第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徐時儀、陳五雲、梁曉虹編,pp/ 83-108。
周美慧
131.〈西晉竺法護譯經音譯詞研究〉,2006,商務印書館,《語言學探索:竺家寧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61-77頁。
周祖謨
132.《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2004,學苑出版社,北京市,中國。
陳秀蘭
133. 〈對許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一文的幾點補充〉,1977,《古漢語研究》第2期。
134. 〈魏晉南北朝與漢文佛典的被動式研究〉,《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長沙市。
135. 〈魏晉南北朝文與漢文佛典語言比較研究〉,2008,中華書局,北京。
陳淑芬
136. 〈《慧琳音義》引玄奘《藥師經》梵漢詞彙對比〉,2013,《中正漢學研究》總第22期,中正大學國文系,嘉義,台灣。
陳文杰
137.〈再論中古漢語的處所指代結構〉,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431-449,巴蜀書社。
儲泰松
138. 〈「毗嵐」的流變及其相關問題〉,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38-42。
139. 佛典語言研究論集,2014,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蕪湖市,中國。
施向東
140. 〈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1983,《語言研究》第1期,中國。
141. 〈梵漢對音與古漢語的語流音變問題〉,天津大學,天津市,中國。
史光輝
142. 〈從語言角度判定《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非支讖所譯〉,2005,《漢語史學報》第5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280-286。
釋德安
143.〈《無量壽經》譯者考--以佛經語言學為研究主軸〉,2005,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嘉義,南華大學竺家寧。
釋果暉
144.〈安世高譯經的考察〉,2008,《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34頁,台北,法鼓佛教學院。
釋宗舜
145.〈竺家寧〈《慧琳音義》與佛經中的名詞重疊現象〉商榷〉,2008,《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23-134頁,台北,法鼓佛教學院。
曾良
146. 《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2006,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南昌市,中國。
147. 《敦煌佛經字詞與校勘研究》,2011,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市,中國。
蔡佳玲
148.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2007,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金川。
曹廣順
149. 〈中古譯經與中古漢語語法史研究〉,2002,《第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市,台灣。
曹廣順、遇笑容
150. 〈也從語言上看 《六度集經》與《舊雜譬喻經》的譯者問題〉,《古漢語研究》第2期,1998。
151. 〈從語言的角度看某些早期譯經的翻譯年代問題--以《舊雜譬喻經》為例〉,《漢語史研究集刊》第3輯,2000,pp. 424-444,巴蜀書社。《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48-357,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蘇錦坤
152. 〈初期漢譯佛典疑難詞釋義〉,2013a,《福嚴佛學研究》8期,123-185頁,新竹市,台灣。
153. 〈漢譯佛典新式標點舉例〉,2013b,《正觀雜誌》66期,39-111頁,南投縣,台灣。
孫尚勇
154. 〈佛經偈頌的翻譯體例及相關問題〉,2005,《宗教學研究》,66期,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pp. 65-70。
155.〈中古漢譯佛經偈頌體式研究〉,2005,《普門學報》,181-220頁,台北市,普門學報社。
孫立堯
156. 〈論初期五言詩的「四言格調」〉,2006,《古典文獻研究》第九輯,246-262頁,南京市,中國。
姚孝遂
157. 《許慎與《說文解字》》,1983,北京中華書局。
顏洽茂
158. 《南北朝佛經複語詞研究》,1981,遼寧師大。
159. 《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彙研究》,1994,杭州大學博士論文,杭州大學出版社。
160. 〈魏晉南北朝佛經詞釋〉,1996,《杭州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p. 52-59。
161. 〈《大正新修大藏經》平議二題〉,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200-206,上海教育出版社。
162. 〈說「逸義」〉,《古漢語研究》第4期,2003。
顏洽茂、荊亞玲
163.〈試論漢譯佛典四言格文體的形成及影響〉,2008,《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83-93頁,台北,法鼓佛教學院。
溫宗堃、蘇錦坤
164. 〈《雜阿含經》字句斠勘〉,2011,《正觀雜誌》57期,37-117頁,南投縣,台灣。
金川
165. 《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辯》,1998,南投縣名間鄉,正觀出版社。
166. 《龍樹的語言概念》,1995,南投縣名間鄉,正觀出版社。
167. 《佛經語言學論集--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2005,南投縣名間鄉,正觀出版社。
168. 〈梵本《維摩經》的發現與文本對勘研究的文化與思想轉向〉,2009,《第四屆印度學研討會》,南華大學主辦,嘉義縣,台灣
169. 〈《維摩詰經》支謙譯本的點校--兼論該一經本的譯者歸屬及其底語言〉,2015,《佛光學報》新一卷第二期,101-232頁,宜蘭縣,台灣。
汪維輝
170. 《佛經『齊』字解詁》,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216-220頁,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171. 《《齊民要術》詞匯語法研究》,2007,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力
172. 〈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1982,《龍蟲並雕齋文集》第3冊,中華書局,北京,中國。
王雲路
173. 〈中古漢語論稿〉,2011,中華書局,北京,中國。
王鍈
174. 〈唐宋筆記語辭匯釋〉,2001,北京,中國。
于亭
175.〈玄應《一切經音義》版本略考〉,2006,商務印書館,《語言學探索:竺家寧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11-26頁。
176.《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200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俞敏
177. 〈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1999,商務印書館,《俞敏語言學論文集》,236-250頁。
俞理明
178. 《漢魏六朝佛經代詞新探》,四川大學。
179. 《東漢佛道文獻詞彙研究的構想》,2005,《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pp. 16-30,巴蜀書社。
俞理明、顧滿林
180. 《東漢佛道文獻詞彙新質研究》,2013,中國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遇笑容
181. 《梵漢對勘與中古譯經語法研究》,2006,《漢語史學報》第6輯,p. 61-67,上海教育出版社。
182.〈理論與事實:語言接觸視角下的中古譯經語法研究〉,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pp. 121-127,上海教育出版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