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2022年發表的該年最後一篇論文,此文大約於2015年開始寫起,到了2018年左右,已經斷斷續續寫了三、四次,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寫好這個題目。2021年夏末,終於集中心力將此文定稿,經過半年整修才送出投稿,《福嚴佛學研究》的審稿老師給了幾個重大的建議,終於將這位多災多難的孩子送出門。
------《大毘婆沙論》是《發智論》的釋論,與《發智論》合稱「阿毘曇身及義」;《發智論》為迦旃延尼子所作,《大毘婆沙論》則是「古說一切有部」論師對《發智論》的詮釋。《大毘婆沙論》有三種漢譯本,以玄奘大師的翻譯(T1545)為最完整、精嚴。《發智論》有兩種漢譯本,分別是:「僧伽提婆與竺佛念譯的《阿毘曇八犍度論》(T1543)」與玄奘大師翻譯的《阿毘達磨發智論》(T1544),至今尚未發現存世的《發智論》寫本,此論僅存於漢譯。
玄奘大師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第200卷如此敘述:「〈伽他納息〉所有義趣如文易了,故不復釋。」(CBETA, T27, no. 1545, p. 1004, a2-3),也就是說,《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並未留下對〈伽他納息〉的解釋,所謂〈伽他納息〉,是漢譯兩本《發智論》的最後一節,包含十六首(其實是十七首)偈頌及逐句詮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的編者認為這些偈頌簡單明瞭,不需額外解釋。
我的論文發現,即使是古代的巴利《法句經註》也不明白某幾首偈頌的意涵,實際上,不符「如文易了」的描述。
我的論文逐頌逐句解釋偈頌的文意,並且翻譯為當代華語,也對此一格式作了一些猜測。
蘇錦坤,(2022),〈《阿毘曇八犍度論》〈偈跋渠〉與《阿毘達磨發智論》〈伽他納息〉的偈頌釋譯〉,《福嚴佛學研究》17期,1-64頁,新竹市,台灣
https://www.academia.edu/93982201/_%E9%98%BF%E6%AF%98%E6%9B%87%E5%85%AB%E7%8A%8D%E5%BA%A6%E8%AB%96_%E5%81%88%E8%B7%8B%E6%B8%A0_%E8%88%87_%E9%98%BF%E6%AF%98%E9%81%94%E7%A3%A8%E7%99%BC%E6%99%BA%E8%AB%96_%E4%BC%BD%E4%BB%96%E7%B4%8D%E6%81%AF_%E7%9A%84%E5%81%88%E9%A0%8C%E9%87%8B%E8%AD%AF_In_Chinese_2022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