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自西元2015年起迄今),元亨寺已授權「電子佛典集成學會」(以下將 Cbeta Taiwan 簡稱為 CBETA)將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納入 CBETA 的佛教文獻大集成之中。
一方面,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仍然是今日最完整的巴利三藏的漢譯;另一方面,由於 CBETA 的傳播,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也從只有學者能點閱,進階到一般民眾也能廣泛閱讀的情境。
由於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排版印刷時的校勘工作不夠踏實,原書有不少「錯字」、「別字」,也有一些「漏譯」的情況。但是,其中也保留、翻譯了當年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有不少地方相當值得參考。
這裡提醒三件事:
- 引用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時,一定要複查巴利原文。
- CBETA 可能要考量對明顯而容易辨別的錯字附加「校勘註記」,以協助讀者。
- 漢語佛教界應該趕快重新翻譯整套《南傳大藏經》及其註釋。
在漢語世界裡,佛教出版物的校勘一直是一個問題,我在下一篇貼文再顯示即使「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佛學學術論著,也是錯謬接續不斷。
--------
以下列舉四例校勘元亨寺版《中部》經文。
--------
1. 元亨寺版《中部128經》卷14:
「猶如王打勝,而以拾國土,獨行那伽象[12],猶如於林中。」(CBETA, N12, no. 5, p. 145, a14-p. 146, a2 // PTS. M. 3. 154)
[12]那伽云云 原本有 mātaṅg, araññe va nāgo 以 mātaṅgo araññe va nāgo 譯之。
莊春江老師的翻譯是:
「如果不能得到賢明的朋友:住於善良、堅固的共行者,就如國王捨去已征服的王國後,如象獨自走在森林中一樣。」
這是相當於「Rājāva raṭṭhaṃ vijitaṃ pahāya, eko care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的翻譯。 所以,元亨寺版《中部128經》應作:
「猶如王打勝,而 已捨 國土」。
--------
2. 元亨寺版《中部137經》卷15:「如是言:『於此等中,依此等而拾此等。』」(CBETA, N12, no. 5, p. 224, a13 // PTS. M. 3. 220)
此為《中阿含163經》卷42〈根本分別品 2〉:「於中『斷彼成就是』者」(CBETA, T01, no. 26, p. 693, b12)
『斷彼成就是』與『依此等而拾此等』均是相當於「Tatra idaṃ nissāya idaṃ pajahathā」的譯文。
元亨寺版《中部137經》此處應作:
「如是言:『於此等中,依此等而 捨 此等。』」
--------
3. 元亨寺版《法句經》176頌:
「違犯一者法,及說諸妄語,
不信來世人,無惡而不作。」
(CBETA, N26, no. 9, p. 31, a2 // PTS. Dhp. 26)
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 musāvādissa jantuno;
Vitiṇṇaparalokassa, n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
這一句子的結構是:「jantuno n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 這樣的人無惡不作」,而用三個形容詞來形容「jantu 人」(jantuna 為屬格(genitive)是作此動作(無惡不作)的人)。
這三個形容詞是「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 違犯一法的」、「musāvādissa 說妄語的」、「Vitiṇṇaparalokassa 不相信有來世的」,這樣的詮釋似乎是較多人遵循的古義。
所以我的譯釋是「違犯此一法、說妄語、不相信有來世的人,他(會)無惡不作。」
也就是說,第一句「違犯一者法」應作「違犯一法者」。
----------
4. 元亨寺版《法句經》397頌:
「斷一切結縛,彼實無畏怖,
離無著繫縛,是名婆羅門。」(CBETA, N26, no. 9, p. 53, a12 // PTS. Dhp. 57)
Sabbasaṃyojanaṃ chetvā,
yo ve na paritassati;
Saṅgātigaṃ visaṃyuttaṃ,
tam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第一句是「斷除一切結」,
第二句是「不再有熱切的渴望」,
第三句是「Saṅgātigaṃ 無著、克服執著」。
「visaṃyuttaṃ 離軛」,似乎是指「離群獨居,不被四事供養所繫縛」。
如《瑜伽論記》的解釋:「云何捨遠離軛?謂於遠離邊際臥具等者。景云:『阿蘭若處為遠離彼故,臥具最是下品,故名邊際。若住此處遠離眾惡,遠離人所習近,雖住空林似寂靜室。何者住此遠離之中,如牛被軛不得縱逸,今時遠棄捨之,不生欲樂,故捨遠離軛』。」(CBETA, T42, no. 1828, p. 692, c25-p. 693, a1)。
各家將「paritassati」等同於「paritasati」而譯作「渴望、熱惱」,似乎不宜譯作「畏怖、恐懼」。
整首偈頌譯作:「斷盡一切縛結,不再有渴愛,
克服一切執著而離軛(獨居),我稱他為婆羅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