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191:顧法嚴《佛陀的啟示》的誤譯


----------
英文《佛陀的啟示》出版於1959年,顧法嚴翻譯於1979年。
誠如 PTS 前會長諾曼博士對巴利文獻的期望:「尚未翻譯的文獻要趕快翻譯,已經翻譯的文獻需進行再譯。」
《佛陀的啟示》的漢譯已經過了四十年,這四十年來台灣學佛人士對巴利文獻的認識已經長進了不少。
不指當年誤譯的地方必須訂正,張澄基博士的按語和「補註」也應重新審訂。
----------
疑?我是第一位公開指出「誤譯」的人嗎?
先略舉兩例:
1. 〈第二章 四聖諦〉在介紹「苦諦」時,譯文作:
「他是拯救世間疾患的,有智慧而且合乎科學的科學的醫師(藥師佛)(此藥師佛並非大乘經中之東方淨土藥師佛。——張澄基註)」
原著英文為:
「He is the wise and scientific doctor for the ills of the world (Bhisakka or Bhaisajya-guru). 他是對治世間疾苦的睿智且科學的醫生(Bhisakka or Bhaisajya-guru 醫師,像醫生一樣的老師)。」
原文括符內的巴利用字和梵文詞彙並無佛字,也似乎不該譯為「藥師佛」。
如果這是失誤的話,不知該算顧法嚴還是張澄基的失誤?
2. 在〈第二章 四聖諦〉,約第17頁處,「註四」寫著:「見巴利文學會版《中部經》第五集第九十頁大涅槃經。」
這是明顯的「誤譯」。
原著的註解為:「Mahadukkhakkhandha-sutta, M I (PTS), p. 90.」
這是《中部13經》,《中部》第一冊第90頁《苦蘊大經》 Mahādukkhakkhandha Sutta, 對應的漢譯經典為《中阿含99經》「苦陰經」(CBETA, T01, no. 26, p. 584, c8)。
原著所說:「In one of the suttas of the Majjhima-nikdya, (again one of the five original Collections), after praising the spiritual happiness of these dhyanas, the Buddha says that they are 'impermanent, dukkha, and subject to change' (anicca dukkha viparinamadbamma) 在《中部經》(也是巴利文經藏中五部原典之一)裡有一部經,佛先讚嘆禪定之樂,後接著說這些喜樂是無常、苦、變易不居的。﹝註四﹞」
對應的漢譯為:《中阿含99經》卷25〈因品 4〉:
「云何覺味?比丘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於爾時不念自害,亦不念害他,若不念害者,是謂覺樂味。所以者何?不念害者,[4]成就是樂,是謂覺味。云何覺患?覺者是無常法、苦法、滅法,是謂覺患。」(CBETA, T01, no. 26, p. 586, a18-23)
[4]成就=我說【宋】,=我謂【元】【明】。
此處「覺」字,是「vedanā 受」的對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