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書房夜話 223:對李周淵〈永崎研宣:《大正藏》源自《嘉興藏》〉一文的迴響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Q4OTQ0Ng%3D%3D&mid=2247484348&idx=1&sn=87c1beeb4d50511fcfc9ef946ceaa88a&chksm=909186b5a7e60fa328d03be0db613318f29b0f82bbc6c378ef605698c8b9efd998d180566564&token=686784391&lang=zh_CN&fbclid=IwAR3D89RxTrlOMsbtw8WFDbG-wBsoKj3dZi66Mf9iF1YaSqfZ16Y6vbF9kyI#rd
李周淵〈永崎研宣:《大正藏》源自《嘉興藏》〉
《大正藏》是學界最常使用的藏經,所以它的底本問題,也最迷人。誰不想知道自己朝夕相對的經文,是從哪裡來的?永崎研宣暫時終結了話題。他在博客以及發表的幾篇文章中,多次講了下面這樣的故事。在講故事前,需要先明確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底本」和「工作底本」。古籍整理的時候,會有個「底本」,而整理出來的成果要和「底本」一致。比如我們的底本是A,要出版的成果是B,那麼B必須和A一致。當然了,完全一致的話沒有太大學術價值,一般會在B上添加注釋。這些注釋既可以是對正文的補充,也可以是羅列其他版本的不同用字。至於「工作底本」,則可以理解為中介。底本是A,但是A太珍貴了,怎麼能亂塗亂畫?那就有折中的方法,把底本A影印出來,在這個影印的紙張上工作。這個影印的紙張就是「工作底本」。有時候,如果影印不方便,還可以採取别的方式,比如找個和底本A相差無幾的文本,改一改,改得和A一模一樣,也可以作為「工作底本」了。《大正藏》的故事是這樣的:
第一,《大正藏》的工作底本是民國初年的《頻伽藏》。1928年,山崎清華在《現代仏教》發表的《異字の撰択に就いて》已經指出了這一點。第二,《頻伽藏》的底本是日本的《縮刷藏》。《頻伽藏》基本上是對《縮刷藏》的影印,沒有做太多修改。唯一的區别是,《縮刷藏》校勘了宋、元、明本,且放在頁面上方,但是《頻伽藏》删去了這些注釋。現在的問題是,《大正藏》是日本人編輯的,《縮刷藏》也是日本人編輯的,為什麼《大正藏》的編輯者不直接用《縮刷藏》作工作底本,而是捨近求遠,用中國的《頻伽藏》?原因很簡單,《頻伽藏》字大。《頻伽藏》放大了《縮刷藏》密密麻麻的小字,變得字大行疏,很適合做工作底本。第三,《縮刷藏》的工作底本是《黄檗藏》。《縮刷藏》號稱用校勘精良的《高麗藏》作底本,但在當時,《高麗藏》還是比較貴重的,很難直接拿來作底本。所以需要一個中介,於是選擇了《黄檗藏》。首先,在《黄檗藏》上標示出和《高麗藏》的區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把《黄檗藏》變成了高仿《高麗藏》。其次,用這個高仿《高麗藏》去對校宋本《思溪藏》和元本《普寧藏》。注意,這個高仿本的前身是《黄檗藏》,所以此時工作者手中的藏經其實是四藏合一!第四,《黄檗藏》的底本是明本《嘉興藏》。《黄檗藏》複製了《嘉興藏》,只不過略有增補。
到現在,版本的傳承就很清楚了。我們當然可以繼續追索下去,《嘉興藏》肯定也不是憑空產生的。
故事已經完整,只是我想了好久,也不知道如何描述《大正藏》和《嘉興藏》的關係。姑且就說,《大正藏》的靈魂來自《嘉興藏》吧,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故事有什麼意義呢?永崎研宣引了一個讓我很驚訝的例子。作者提到,現在有些文章在談《大正藏》的印刷錯誤等問題,但是很少有人參照《嘉興藏》這個源頭去做進一步探索。比如說,《高麗藏》收有《大乘中觀釋論》的下半部分的9卷,但在《大正藏》和《縮刷藏》中却見不到。按理來說,《大正藏》和《縮刷藏》都以《高麗藏》為底本,應該和《高麗藏》一樣才對。問題出在哪裡?核《嘉興藏》,也沒有這9卷!
-------------
李周淵博士這篇貼文趣味盎然,有學術知識,也有趣味掌故。
以下為帖主的感想與回應:
  1. 不知道如何描述《大正藏》和《嘉興藏》的關係:《大正藏》以《高麗藏》為底本,但是以宋本《思溪藏》、元本《普寧藏》和明本《嘉興藏》為「校本」;編《大正藏》者應列《縮刷藏》而未列,《大正藏》的少數錄文卻改了底本《高麗藏》的正文,照成一些混淆。
  2. 《大正藏》的「頁底註」或者不完整,或者出現訛誤。
  3. 《大正藏》與《嘉興藏》的關係,應從兩個面向去看:永崎研宣提到《高麗藏》收有《大乘中觀釋論》的下半部分的9卷,但是,《嘉興藏》與《大正藏》都缺此9卷。
  4. 帖主另舉一例,《嘉興藏》與《磧砂藏》在《中阿含經》卷 59末維持《中阿含215經》正文,而《房山石經》、《高麗藏》與《大正藏》則誤錄了與《增壹阿含22.10經》有關的 121字。這要舉更多經例來審核。很可能是依「阿含部」、「般若部」、「論釋部」等等不同而隨之不同的,這有可能跟身為「担當者」的學者有關,不能以一經而論整部藏經。
---------------
  1. 《中阿含215經》誤錄 121字:「若有斷樂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若復有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若復有人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若人有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處。是故諸比丘常當捨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供養、三善根  三痛、三覆露; 相法、三不覺  愛敬、無厭足」(CBETA, T01, no. 26, p. 800, b19-27)
  2. 《增壹阿含22.10經》卷12〈三供養品 22〉:「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若復有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若復有人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若[20]有人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1]之處。是故,諸比丘!常當捨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供養、三善根  三痛、三覆露 相、法、三不[2]覺  愛敬、[3]春、無足』」(CBETA, T02, no. 125, p. 608, c27-p. 609, a6)。
  3. 《中阿含215經》正文 213字:「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苦有斷苦遲者,此斷苦遲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若有斷苦速者,此斷苦速故,此斷非廣布、不流布,乃至天人亦不稱廣布,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云何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謂八支正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我如是,諸沙門、梵志虛偽妄言,不善不真,實誣謗於我,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沙門瞿曇無所施設,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若此無我不如是說,彼如來於現法中斷知一切,得息、止、滅、涅槃。」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1, no. 26, p. 800, c1-1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