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209:無著比丘《中部比較研究》,2011,Bhikkhu Anālayo: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jjhima-nikāya,法鼓出版社。


-----------
我參加無著比丘的「巴利《中部》比較研究」的因緣,是菩提比丘向他推薦、介紹的。
帖主於2005年6月12日在智觀寺初次見到長老菩提比丘,跟他提幾個「漢巴比較研究」的相關問題,(請參考附上的網址)。長老詢問我是否仍然對「漢巴比較研究」感興趣。他說,如果我有興趣的話,有一位德國人正在進行此類工程,他可以介紹我參加。
於是,我就跟隨無著比丘的校讀進度,一部一部地閱讀巴利《中部》各經的英文譯本,對照著漢譯《中阿含》閱讀。如果我發現各無著比丘的英譯《中阿含》與漢譯原文有差距時,就跟無著比丘反應,有時也提供我對相關經文的英譯。
整個完整地閱讀一輪下來,等於是受了一套完整的訓練。如果不是參加了此一專案,我不可能將巴利《中部》152經與漢譯《中阿含》222經閱讀完畢。
由於,我不希望浪費無著比丘的時間,所以我給自己一個目標,對每一篇對照閱讀,至少要提一個有意義的發現或提問。就這樣子完成將近巴利《中部》98經的對照閱讀。
菩提比丘鼓勵無著比丘能到台灣一趟,但是,無著比丘非常忙碌,很難抽出時間訪台。
2006年9月26日 呂凱文 教授主辦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研討會,我以此為由邀請他到台灣訪問,終於成行。
這一趟訪台之旅,他拜訪了香光尼眾僧團、福嚴佛學院、新竹市法源寺荔枝禪林。法鼓佛教學院(法鼓文理學院的前身)。他很高興因此而對台灣佛教有比較具體的認識,也跟法鼓佛教學院(法鼓文理學院的前身)結了較深的法緣,最終,無著比丘安排《中部比較研究》一書在法鼓出版。
無著比丘曾對我說,當年他有很多事務待辦,如果不是為了見我一面,他不會特地飛來台灣一趟,事後,他也感覺到這一趟台灣之旅是一件重要而且又意義的安排。
作為《中部比較研究》一書的「覆讀」,我主要在閱讀此書的初稿,將我對漢譯經文的理解與無著比丘的英譯比較,如果發現兩者有差異,則向他反映問題。
有時,無著比丘會要求我對經義、字義及對應經典的主張,提出文獻證據,他完全不會接受「我堅持這樣的解釋才是正確」的理由。
由於,我特別頑固,有時他會為說服我而精疲力竭,不過,他也因此了解我不過是一個愚痴無聞凡夫,但是對經義不隨便妥協。

---------------

在西元1964年之前,探討 巴利《四部》與漢譯《四阿含》的比較研究,除了赤沼智善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The Compa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Agamas & Pali Nikayas 》之外,就只有釋明珠的書:
Minh Chau, Thich, (1964/1991), The Chinese Madhyama Āgama and the Pāli Majjhima Nikāya, (Buddhist Tradition Series, volume 15),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India.
釋明珠老師是創立台北靈山講堂的淨行法師的老師,而淨行法師則是廣淨法師 Abhidharma Kosa 的剃度師,他們師徒兩人在法國巴黎弘法,並且已經將漢語大藏經翻譯成越南語。(淨行法師已經於幾年前在法國圓寂。)
當時釋明珠老師的書出版時,受到學界、教界的高度好評與期待,可惜,明珠老師並未在此一「中阿含比較研究」的議題繼續深耕、發揮,帖主參考此書時也不是那麼得心應手。帖主的論述主要是倚賴無著比丘此書《中部比較研究》,帖主身為早期讀稿者(critical reader)之一,也頗受惠於此書的啟發。
無著法師來含聲稱,此書 257 頁第 3行,原書印作 "a need not taken into account" 應作 "a need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在下文的 table 4.10 已經提供正確的訊息:漢譯經文提到 sense-restraint is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收攝諸根也應列入考量。
------
無著比丘的大部分論文可以在 academia.edu 下載、閱讀。漢譯的論文散見如下(有幾篇論文僅有漢譯版,英文原稿尚未發表):
  1. 〈巴利口誦傳統的形式與功能〉,(2006),《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2006年九月,台灣,嘉義縣,南華大學。
  2.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助四阿含解讀巴利經典 I〉,(2007a),《正觀》,第42期,2007年九月。
  3.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助四阿含解讀巴利經典 II〉,(2007b),《正觀》,第43期,2007年十二月。
  4. 〈中阿含比較研究摘要〉,(2007c),《福嚴佛學研究》第二期,2007年五月)
  5. 〈巴利與漢譯經典中天使(Devadūta)的意涵〉,(2008a),《福嚴佛學研究》第三期,2008年五月。
  6. 〈誰說的法、誰說的話〉,(2008b),《正觀》,第47期,5-27頁,2008年十二月。
  7. 〈《優陀那》的結集〉,(2008c),《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2008年十月,台灣,中和放生寺與南華大學協辦。
  8. 〈註釋書對阿含經文的影響〉,(2009),《正觀》,第48期,1-48頁,2009年三月。
  9. 〈諸部《阿含經》中的「受」〉,(2011),《香光莊嚴》106期88-101頁,2011年9月。
  10. 〈初期佛教婦女的證悟解脫---四眾弟子與比丘尼僧團的建立〉,(2013),《福嚴佛學研究》8期,1-48頁,新竹市,台灣。
  11. 〈初期佛教文獻中的「治療」〉,(2015),《福嚴佛學研究》10期,1-18頁,新竹市,台灣。
  12. 〈巴利《優陀那》結集的發展〉,(2017),《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4期153-181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Bhikkhu Anālayo 原作:‘The Development of the Pāli Udāna Collection’, Journal of Indian and Buddhist Studies, Bukkyo Kenkyū, 《佛教研究》, Vol. 37, pp. 39-72, Tokyo, Japan.)。
-------------
  1. 施郁芬翻譯,〈觀智的開展 -- 早期佛典與烏巴慶、葛印卡內觀法門的比較研究〉,(2011),《福嚴佛學研究》6期,175-192頁,新竹市,台灣。
  2. 釋常叡翻譯,〈從對讀觀點看佛典中的《本生經》〉,(2012),《福嚴佛學研究》7期,101-114頁,新竹市,台灣。
  3. 邱大剛翻譯,〈探討四念住的研究與修行〉,(2015),《福嚴佛學研究》11期,1-22頁,新竹市,台灣。
  4. 溫宗堃翻譯,〈《阿含》和《尼柯耶》的悲心〉,(2018),《福嚴佛學研究》13期,1-24頁,新竹市,台灣。
  5. 溫宗堃翻譯,〈悲心如何變成釋痛苦的〉,(2019),《福嚴佛學研究》14期,85-112頁,新竹市,台灣。
4. 翻譯書籍:
4.1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無著比丘著,釋自鼐、釋恆定、蘇錦坤、陳布燦、王瑞鄉翻譯,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2013年元月。近期發行訂正後的第三版。
------
請參考〈初見長老菩提比丘〉:
https://yifertw.blogspot.com/2008/06/2008623-3.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