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198:《雜阿含1335經》:誰心生恐怖?


書房夜話 198:《雜阿含1335經》:誰心生恐怖?
-----------------
《雜阿含1335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於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入晝正受。時彼比丘日中時,不樂心生。而說偈言:『於此日中時,眾鳥悉靜默﹔空野忽有聲,令我心恐怖。』時彼林中住止天神而說偈言:
『於今日中時,眾鳥悉寂靜﹔
空野忽有聲,應汝不樂心﹔
汝當捨不樂,專樂修正受。』
時彼天子說偈覺悟彼比丘已,時彼比丘專精思惟,捨除煩惱,得阿羅漢。 《別譯雜阿含355經》:爾時復有一比丘遊俱薩羅國,止一林中,於其日中盛熱之時心生不樂。時此比丘即說偈言:
『日中既盛熱,林木甚鬱蒸;
眾禽以熱故,各自停不飛;
布穀厲其聲,我聞生驚懼。』
彼林天神聞此偈已,即說偈言:
『日中盛熱時,眾鳥皆停住;
布穀厲聲鳴,汝應生快樂;
不應生怖懼,此處當畏誰?』
在巴利對應經典為《相應部 1.15經, Saṇamāna 吵雜聲》與《相應部 9.12經 Majjhanhika 日中》。(英譯出自菩提比丘《相應部英譯》'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hen the noon hour sets in, And the birds have settled down, The mighty forest itself murmurs, How fearful that appears to me!” 在中午時分, 眾鳥(安靜)棲息; 廣大的森林裡傳來聲響, 令我心裡恐懼。 《雜阿含1335經》:「於此日中時,眾鳥悉靜默﹔空野忽有聲,令我心恐怖。」 《別譯雜阿含355經》:「日中既盛熱,林木甚鬱蒸﹔眾禽以熱故,各自停不飛﹔布穀厲其聲,我聞生驚懼。」 ” When the noon hour sets in, And the birds have settled down, The mighty forest itself murmurs, How delightful that appears to me!” 在中午時分, 眾鳥(安靜)棲息; 廣大的森林裡傳來聲響, 令我心裡喜樂。 《雜阿含1335經》:「於今日中時,眾鳥悉寂靜﹔空野忽有聲,應汝不樂心﹔汝當捨不樂,專樂修正受。」 《別譯雜阿含355經》:「日中盛熱時,眾鳥皆停住﹔布穀厲聲鳴,汝應生快樂﹔不應生怖懼,此處當畏誰?」
  1. 入晝正受:蔡奇林老師的解釋:「在當時,比丘、比丘尼吃過午飯之後,通常就到森林裡禪坐,這在《阿含經》常翻作『日住』,巴利經文為 divavihara,就是中午的安住或禪坐。」
  2. 菩提比丘依照覺音論師的《顯揚真義》及此註的疏,作此解釋:「在中午,所有的鳥類(以及樹林中其他動物)因為炎熱而精疲力竭,安靜地停息(來驅除疲勞)」。實際按照字面來翻譯為:「停留在這鳥類安靜的中午時分」,對照閱讀,可以發現《雜阿含1335經》翻譯得非常簡潔精準,而《別譯雜阿含355經》再一次呈現「將註解也翻譯進入本文,雖然不準確,卻是可以幫助理解偈頌」的特點﹔就《相應部》的『註』與『疏』、《別譯雜阿含355經》而言,兩者出奇的相似。從《相應部》1.1經讀到S1.15經等十五部經為止,可以發現兩者相異與相似之處。
  3. 第二首偈頌的翻譯與解讀各家出入較大﹔在菩提比丘的註解,發出聲響 Saṇateva (在此時,eva 好像,Saṇati 出聲),為深邃廣大的森林發出(沙沙)聲響,《雜阿含1335經》的譯文『空野忽有聲』相當近似﹔《別譯雜阿含355經》的譯文「布穀厲聲鳴(布榖鳥大聲鳴叫)」,則與其他兩譯不同。第二偈的第四句(巴利文 sā rati paṭibhāti mam. 心裡守護喜樂。),漢譯顯示較大的差異,《別譯雜阿含355經》的譯文「不應生怖懼,此處當畏誰?」,參考其他兩經,此處似乎並非疑問句,也沒有〔畏懼〕的字詞出現。《雜阿含1335經》的譯文「汝當捨不樂,專樂修正受」,似乎表達「守護喜樂、正住喜樂」的意思,如果兩者依據的經文沒有出入的話,漢譯可能是將相當於巴利文偈頌中「paṭibhāti 顯露」這個字翻譯成『正受(禪定)』。
  4. 菩提比丘引述覺音論師的《顯揚真義》:「在旱季,正午時分所有森林中的鳥獸都寂靜棲息,當風吹過樹林、竹叢與空處時,森林深處傳來沙沙的聲響,在那時候一個較不敏銳的天神未能找到同伴陪伴或會談,說了第一首偈頌。但是,當一位比丘乞食回到森林,獨自坐在一處僻靜的他駐留的角落,開始他的禪坐時,內心充滿喜樂。
  5. 問答者的身分:在〈有偈品〉中,前面的問答都是天子問、世尊答。唯獨本經,《別譯雜阿含355經》與《雜阿含1335經》的敘述均為「一比丘說前偈、另一天神說後偈」,雖然《相應部 1.15經》未明顯說出問答者各自的身分,但是依照《相應部 9.12經》(以及菩提比丘及蔡奇林教授)的敘述,是天神說前偈、另一比丘說後偈。在此又出現《別譯雜阿含355經》與《雜阿含1335經》相同、而和巴利系統的經、註不同的狀況。這又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們不能僅憑一句句義、一部經文的異同,來判讀整部篇帙較大的經文隸屬那一個部派,除非我們已經熟悉地掌握可靠的文獻,來顯示兩者的關係。
  6. 蔡奇林老師指出,元亨寺版《相應部 1.15經》第一首偈頌,呈現出「林中鳥不動而大鳴」的景象,與偈頌原意不符。《相應部 1.15經》「麗日正盛時,鳥停不飛動;以鳴於大林,恐怖以襲我。」(CBETA, N13, no. 6, p. 9, a8-9 // PTS. S. 1. 7)
  7. 元亨寺版《相應部 1.15經》第二首偈頌,則無此問題;文中是「大林鳴」而非「鳥鳴」。《相應部 1.15經》「麗日正盛時,鳥停不飛動;於是大林鳴,其樂現於我。」(CBETA, N13, no. 6, p. 9, a10-11 // PTS. S. 1. 7)
-----------------
蔡奇林教授講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宗教與文化研究室」 原始佛教讀書會【相應部選讀•第二單元:天子相應‧2003/3/22】
第15經「大林鳴」。天神唱誦說:「麗日正盛時,鳥停不飛動,以鳴於大林,恐怖以襲我」,意思是:正當中午時分,成群的鳥兒停住休息,廣大的森林沙沙作響,我感覺到萬分恐怖。第三句「以鳴於大林」翻譯有點問題,原文意思是「廣大的森林沙沙作響」,而不是鳥兒在林中鳴叫。這首詩偈儘管出自天神之口,但大約反應一般尚未成就的修行者的內心狀態。
在當時,比丘、比丘尼們吃過午飯之後,通常就到森林裡禪坐,這在《阿含經》常翻作「日住」,巴利語是 divavihara,就是中午的安住或禪坐。日正當中,天氣正熱,鳥類及動物都停下休息,這時整個森林萬般寂靜,只有風吹過時發出的沙沙聲音。修行者獨自一人,面對廣大而幽深寂靜的森林,內心不禁泛起了陣陣恐怖的情緒。但佛陀回答說:「麗日正盛時,鳥停不飛動,於是大林鳴,其樂現於我」。前面三句是一樣的,表達森林中幽深寂靜的情景,但佛陀面對同樣的情境卻是「其樂現於我」--內心感到無限的喜樂。真是一樣深林兩樣情!這是很耐人尋味的對話。為什麼天神或一般人在森林中會萬般恐懼,而佛陀卻感到無限喜樂呢?
其實一般人,在生命的深層,總有許多的不安、猶疑、恐懼,這些生命底層的細微情緒,在一般的時空情境中,經常被轉移、或覆蓋、或隔絕。例如在比較繁雜的人事交接時,必須去面對及處理更即時、更表層的一些情緒,顯然就不容易觀察到這種底層的不安;另外,在比較安全而可控制的人為環境中,像人煙較多的地方或居所裡面,也會相當程度的減輕這種情緒。只有當一個人沒有任何保護的,將脆弱的生命,孤獨的、赤裸裸的委諸荒山野地時,才能直接面對這些生命底層的、隱微的不安、恐懼、害怕。佛陀在經典中常說「取著而恐懼」,就是說,這些恐懼、害怕的情緒,其實只是顯現於外的現象,就像疾病的「症狀」,它們背後真正的原因,其實是我們對於生命的「執著」,就是這種「我執」或「自體愛」,使得人們處在無助而不可預知的環境時,會產生劇烈的不安--害怕生命遭受傷害或毀滅。佛陀就是「滅除」或「解脫」了這種深層而隱微的「愛執」,才能坦露在任何危險無助的情境時,依然「其樂現於我」。
《雜阿含1183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夜宿一娑羅林中。時有一婆羅門近彼林側,與五百年少婆羅門共。彼婆羅門常稱歎欽想,欲見世尊。何時遊於此林,我因得見遇、問所疑,頗有閑暇為我記說。
時彼婆羅門年少弟子為採薪故,入於林中,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端正,諸根寂靜,其心寂定,形若金山,光明徹照。見已,作是念:『我和尚婆羅門常稱歎欽仰,欲見瞿曇,問其所疑。今此沙門瞿曇到此林中,我當疾往白和尚令知。』即持薪束,疾還學堂。捨薪束已,詣和尚所,白言:『和尚當知,和尚由來常所稱歎欽仰,欲見沙門瞿曇,脫到此林,當問所疑。今日瞿曇已到此林,和尚知時。』時婆羅門即詣世尊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獨入此恐怖,深邃叢林中;堅住不傾動,善修正勤法; 無歌舞音樂,寂默住空閑;我所未曾見,獨樂深林者;欲求於世間,自在增上主;為三十三天,天上自在樂;何故深林中,苦行自枯槁?』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若欲種種求,諸界多種著;彼一切皆是,愚癡之根本;如是一切求,我久悉已吐;不求不諂偽,一切無所觸;於一切諸法,唯一清淨觀;得無上菩提,禪思修不樂。』
婆羅門復說偈言:『我今敬禮汝,大寂牟尼尊;禪思之妙王,覺無邊大覺;如來天人救,巍巍若金山;解脫於叢林,於林永不著;已拔深利刺,清淨無餘跡;論師之上首,言說最勝辯;人中雄師子,震吼於深林;顯現苦聖諦,集滅八正道;能盡眾苦聚,乘出淨無垢;自脫一切苦,濟彼苦眾生;安樂眾生故,演說於正法;已斷於恩愛,遠離於欲網;斷除於一切,有愛之結縛;如水生蓮花,塵水不染著;如日停虛空,清淨無雲翳;善哉我今日,至拘薩羅林;得見於大師,兩足之勝尊;大林大精進,得第一廣度;調御師之首,敬禮無所畏。』
時婆羅門廣說斯偈,讚歎佛已,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CBETA, T02, no. 99, p. 319, c26-p. 320, b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