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書房夜話 168:《相應部 1.1經》與《雜阿含 1267經》


書房夜話 168:《相應部 1.1經》與《雜阿含 1267經》
-------------
《雜阿含 1267經》與《別譯雜阿含 180經》表面看不出有什麼重要性,可是這是巴利《相應部》的第一經(SN 1.1) 的對應經典!
就巴利《相應部》而言,此經位於第一經,在法義上似乎應有其重要性;就漢譯經典而言,此經位於《雜阿含經》48卷,位於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下冊、八眾誦、諸天相應的57經,顯示不出有什麼特殊地位。事實上,《雜阿含經論會編》在下冊並未配置任何《瑜伽師地論》的《雜阿含經》「古本母(摩呾里迦 Matrika)」的釋文,有可能《瑜伽師地論》的「古本母」所解釋的《雜阿含經》不含「有偈品」,也有可能此「古本母」所針對的『古本《雜阿含經》』也包括『有偈品』」,但是,因某種未知原因而不與解釋。
其實,《瑜伽師地論》第 18, 19 卷含有 33 首偈頌的解說,這 33 首偈頌的對應偈頌,有些是在 T210《法句經》,有些則在《雜阿含經》〈有偈品(八眾誦)〉,有些出現在《小部》第五經《經集》的第四品〈義品〉與第五品〈彼岸道品〉(波羅延那)中;帖主建議除了一般正規的就《瑜伽師地論》的結構解釋此兩卷之外,也可以把此兩卷當作該部派對古偈頌的註釋。
十分幸運地,在《瑜伽師地論》第 18卷(CBETA, T30, no. 1579, p. 378, a3) 保留了對本偈頌的解說。所以本偈頌我們共有四個版本:《雜阿含 1267經》、《別譯雜阿含 180經》、《相應部1.1經》與《瑜伽師地論》。不過,《瑜伽師地論》版本將留在最後面討論。
A. 《雜阿含 1267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比丘、比丘度駛流耶?』佛言:『如是,天子。』天子復問:『無所攀緣,亦無所住,度駛流耶?』佛言:『如是,天子。』天子復問:『無所攀緣,亦無所住而度駛流。其義云何?』
佛言:『天子,我如是、如是抱,如是、如是直進,則不為水之所漂;如是、如是不抱,如是、如是不直進,則為水所漂。如是,天子,名為無所攀緣,亦無所住而度駛流。』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CBETA, T02, no. 99, p. 348, b7)
B. 《別譯雜阿含 180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晃然大明,卻坐一面,而問佛言:『瞿曇,汝為能度瀑駛流耶?』爾時世尊答言:『實爾。』天言:『瞿曇,如此駛流,深廣無際,傍無攀緣,中無安足;而能得度,甚為奇特。』佛言:『實爾。』天復問曰:『瞿曇,汝今云何於此駛流,無可攀挽,無安足處而能得度?』
佛答天曰:『若我懈怠,必為沈沒,若為沈沒,必為所漂。若我精進,必不沈沒,若不沈沒,不為所漂。我於如是大洪流中,無可攀挽,無安足處而能得度此大駛流。』
天即讚言:『善哉善哉,比丘於此駛流,無所攀挽而能得度,甚為希有。』
天復以偈讚言:『我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捨於嫌怖,能度世間愛。』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還宮。」(CBETA, T02, no. 100, p. 438, c12)
C. 《相應部 1.1經》 Ogha 流
Thus have I heard. On one occasion the Blessed One was dwelling at Savatthi in Jeta’s Grove, Anathapindika’s Park. Then, when the night had advanced, a certain devata of stunning beauty, illuminating the entire Jeta’s Grove, approached the Blessed One.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夜晚已過,有一天子容色殊妙,身光遍照整個祇園,來詣世尊處。
Having approached, he paid homage to the Blessed One, stood to one side, and said to him:”How, dear sir[註一], did you cross the flood?”
已到世尊處,敬禮世尊,立於一面,彼天子向世尊說:「友,你如何渡過瀑流?」
“By not halting, friend, and by not straining I crossed the flood.”
世尊回答:「朋友,我不停留也不攀緣來渡過瀑流。」
“But how is it, dear sir, that by not halting and by not straining you crossed the flood?”
天子問:「朋友,如何是不停留也不攀緣來渡過瀑流?」
“When I came to a standstill, friend, then I sank; but when I struggled, then I got swept away. It is in this way, friend, that by not halting and by not straining I crossed the flood.
世尊回答:「朋友,我停留時沉沒,我攀緣時被沖走。朋友,我如是不停留不攀緣來渡過瀑流。」
(The devata:)
“After a long time at last I see A Brahmin who is fully quenched, Who by not halting, not straining, Has crossed over attachment to the world.”
天子以偈讚佛:「經過長久的時間我終於見到, 一位究竟涅槃的婆羅門, 不停留也不攀緣, 他超越世間的執著。」
This is what that devata said. The teacher approved. Then that devata, thinking, “The teacher has approved of me.” Paid homage to the Blessed One, keeping him on the right, disappeared right there.
天子如是讚揚佛陀,得大師認可。天子知已得大師認可,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
帖主在此試著以《相應部 1.1經》為閱讀主軸,而參照漢譯經典對讀。
(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夜晚已過,有一天子容色殊妙,身光遍照整個祇園,來詣世尊處。已到世尊處,敬禮世尊,立於一面,彼天子向世尊說:「友,你如何渡過瀑流?」世尊回答:「朋友,我不停留也不攀緣來渡過瀑流。」
巴利經典中,世尊與天子互稱「朋友」,在《雜阿含1267經》天子稱佛為「世尊」,《別譯雜阿含180經》則直稱佛的姓「瞿曇」。
「瀑流」 對應的巴利用字為 ogha,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稱為流,因為不斷被生死輪迴所淹沒,而無法昇到較高的層次或涅槃。』經典中稱為四流:欲流 (kāmogha, 對五欲的慾貪),有流(bhavogha, 對色界與無色界的慾貪),見流(diṭṭhogha, 執著於六十二見),無明流(avijjogha, 不如實知四聖諦)。在中文「駛流」的意思是「急流」。
(2). 天子問:「朋友,如何是不停留也不攀緣來渡過瀑流?」世尊回答:「朋友,我停留時沉沒,我攀緣時被沖走。朋友,我如是不停留不攀緣來渡過瀑流。」
《雜阿含1267經》經文「無所攀緣,亦無所住」,此句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不停留(無所住),為不因煩惱、漏而『停留(意思為淹沒)』」。 Anāyūhaṃ 依據《中部》116頁(MN I, page 116, line 12~13)意為「不繫著,不累積」,主要是指十二緣起的行saṅkhāra 所造作累積的業。此字《雜阿含1267經》譯為『不攀緣』,《別譯雜阿含 180經》譯為『不攀緣』與『不攀挽』,菩提比丘譯為『not straining 不緊抱』,帖主此處採用《雜阿含1267經》譯文『不攀緣』。
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佛陀的回答似乎有一點詭異,一般人不被洪水所淹沒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找到立足點而停留,另一種是緊抱漂流物而漂渡。如今佛陀的回答是『不停留也不緊抱』,似乎不太尋常。」
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佛陀故意給此天子一個難以了解的答案,讓此天子去除驕慢而知謙卑。」
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以七個對比來解釋『不停留也不攀緣』。
  1. 停留於有漏煩惱,沉沒﹔繫著於行、業,被沖走。
  2. 停留於渴愛與邪見,沉沒﹔繫著於其他貪欲,被沖走。
  3. 停留於渴愛,沉沒﹔繫著於邪見,被沖走。
  4. 停留於常見,沉沒﹔繫著於斷見,被沖走。
  5. 停留於放逸,沉沒﹔繫著於過勞,被沖走。
  6. 停留於五欲,沉沒﹔繫著於苦行,被沖走。
  7. 停留於不善行(saṅkhāra),沉沒﹔繫著於世間善行,被沖走。
此處佛陀示以中道(majjhima paṭipadā),此處應該是與『轉法輪經』呼應。(可參考:《雜阿含379經》、《相應部56.11-12經》,和《中阿含31經》『分別聖諦經』,《中部141經》 )
3. 天子以偈讚佛:「經過長久的時間我終於見到,一位究竟涅槃的婆羅門,不停留也不攀緣,他超越世間的執著。」天子如是讚揚佛陀,得大師認可。天子知已得大師認可,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雜阿含1267 經》經文『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世尊稱為婆羅門,因為是阿羅漢。」在《經集》、《法句經》及早期的經典中,仍可發現世尊稱大智慧者、斷生死輪迴者為「真正的婆羅門」,這在舍衛城以後的經典應屬少見。「逮得般涅槃」,在英譯為 fully quenched 完全止息、熄滅,巴利經文此字為 parinibbuto 究竟涅槃,parinibbāna 為名詞,parinibbuto 為過去分詞,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稱為究竟涅槃 parinibbuto,因為他已經完全止息煩惱、漏 kilesanibbānnena 而涅槃 nibbutaṃ。」
漢譯經文的「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為巴利經文所無,巴利經文為:『不停留也不攀緣,他超越世間的執著。』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taṅhā 貪欲、渴愛(此為十二緣起的『愛』)稱為『繫著』,因為執持、附著於六塵。」
《相應部》〈有偈品〉的第一部經〈流ogha〉可以看成《轉法輪經》的扼要敘述,從覺音論師《相應部註,顯揚真義》中列舉的七對,可以理解經中的『既不停留也不攀緣』其實與《轉法輪經》「不隨順五欲,也不嚴求苦行」的中道呼應。
至於《瑜伽師地論》18卷的解釋,將此經扣住世尊的修行過程,筆者認為可供參考,但是沒有必要將此作為唯一的解釋。
---------------
問題:(難易度:非常簡單*,簡單**,有點難***,困難****,非常困難*****)
  1. 本經中的『天子』是天道的眾生嗎?(****)
  2. 本經有那四個版本?(*)
  3. 就偈頌本身,《雜阿含 1267經》與《瑜伽師地論》的版本差異為何?(***)
  4. 就偈頌本身,《雜阿含 1267經》與《SN 1.1.1》的後兩句不同,你認為那一版本較正確?(****)
  5. 試著用白話解釋「無所攀緣,亦無所住,而度駛流」(***)
  6. 為何「無所攀緣,亦無所住」能度駛流?(****)
  7. 「駛流」是什麼?(***)
  8. 本經的教導是什麼?(****)本經是對在家弟子還是出家弟子的教導?(***)
  9. 本經的漢譯兩譯與巴利版本主要的差異在那裡?(***)
  10. 本經作為巴利《相應部尼柯耶》的第一經,你認為重要的意義是什麼?(****)
  11. 讀完本經的感想是什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