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出三藏記集》:《詩經》「瓠葉」有兔斯首


《詩經》有一首宴會的名為「瓠葉」的詩(位於〈小雅〉):

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這是說,用酒、兔簡單地現場烹煮,以粗糙的酒菜與朋友歡宴。
「有兔斯首」,大部份註釋家,將「斯首」解釋作「白首」,也就是烹煮獵捕來的白兔佐菜。朱子《詩集傳》認為「有兔斯首」就是「有一頭兔」,就像「有一尾魚」一樣;魚的計量單位是「尾」,兔的計量單位是「頭、首」。另有學者認為「斯」是語助詞,「有兔斯首」就是「有兔首」而已。
--------
當然,本處是佛教文獻的學習園地,《詩經》不是主要的學習範圍。提到此處,是因為僧祐著於西元516年的《出三藏記集》。
《出三藏記集》卷1:
《詩》云:「有兔斯首」。「斯」當作「鮮」。齊語音訛,遂變詩文;此「桑門」之例也。《禮記》云:「孔子蚤作」,「蚤」當作「早」而字同「蚤、虱」,此古字同文;即浮屠之例也。中國舊經,而有「斯、蚤」之異;華戎遠譯,何怪於屠桑哉!」(CBETA, T55, no. 2145, p. 4, c9-14)。

僧祐提到《禮記》云:「孔子蚤作」,即是「孔子早作」,古時候「蚤虱」的「蚤」與「早」字通用。
「有兔斯首」的「斯」當作「鮮」字,這是因讀音偏差,而造成「鮮」字誤寫成「斯」字。
依照西元516年的這個解釋,「有兔斯首」應作「有兔鮮首」,這是鮮活的兔,臨烹飪之前才現宰的兔。
---------
僧祐法師以為梵文「śramaṇa」應翻譯作「沙門」,古代翻譯作「桑門」,是因為讀音不準確。不知古譯來自「samaṇa」(巴利,或 Prakrit)。
至於 Buddha 翻譯為「浮屠」,只是「音譯」選字的俗雅而已。
《釋氏要覽》卷2:「梵語『佛陀』,或云『浮屠』或云『部多』,或云『母馱』、或『沒陀』,皆是五天竺語楚夏也,並譯為覺。」(CBETA, T54, no. 2127, p. 283, c7-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