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友:
近幾日來,與青年學佛者來往討論《雜阿含經》,頗得激勵。也因此想到這一題目:「如果有一《雜阿含經》研討會,時間上只容許討論十部經,你會選取那十部,選取的原因是什麼?」
在開始研讀《雜阿含經》時,莊春江先生的《雜阿含經二十選》一直都是我的啟蒙老師,讓我在淡而無味、平實無奇的經文之中得到滋味,才能完成整整1362經的閱讀,日後又以漢譯、巴利對應經典對照閱讀的精神又讀了一遍,覺得其中所講說的法義樂趣無窮,莊先生此書發揮的導讀功用當然位居首功。
莊先生所選依次是
次序 | 經號 | 次序 | 經號 |
1 | 267 | 11 | 347 |
2 | 258 | 12 | 53 |
3 | 42 | 13 | 265 |
4 | 305 | 14 | 803 |
5 | 62 | 15 | 797 |
6 | 104 | 16 | 275 |
7 | 33 | 17 | 311 |
8 | 250 | 18 | 107 |
9 | 39 | 19 | 236 |
10 | 245 | 20 | 638 |
莊先生選經的著眼點是「接引初機」,所以這算是一張「必讀的書單」。如果我們審視這張書單,《雜阿含347經》以後的僅有 638, 797, 803三經。也就是說,〈八眾誦〉的經文全部落選,《雜阿含638經》在《道品誦》〈念處相應〉,《雜阿含797經》在《道品誦》〈聖道分相應〉,《雜阿含803經》在《道品誦》〈安那般那念相應〉,除了簡介「道品」的《雜阿含797經》,與兩部和「念處」相關的經文,與《雜阿含347經》在《雜因誦》的〈因緣相應〉,除此四經之外,其餘16經都是選自《五陰誦》與《六入處誦》,簡而言之,這份選單是偏重在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的上冊,而完全不介紹下冊。
如果以介紹漢、巴對照閱讀的立場來開列書單的話,你會推薦那些書呢?
Yifertw 2012.12.14
=====================
Dear Yifertw,
很高興收到你的 mail,你的腳好一點了嗎?
我想,你的意思是替「雜阿含讀書會」的同學開一張書單,利用閱讀十部《雜阿含經》來體會跨文本的對照閱讀能帶來怎樣的法味。「對照閱讀」能糾正抄寫、翻譯的訛誤,在各版藏經之間的不同異讀作出正確的選擇,對難懂的譯詞、譯文提出正確的法義,在表面沒有疑義的地方提出正確的看法,能體會不同部派之間傳承的差異,這些在在都可以進一步滿足「願解如來真實義」的願望。你們對可能是「如來金口親言」的經文一字一句都不放過,要求字字句句都能得到合理的詮釋,與一般「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不同,有人認為這是「法執」、「文字障」,我認為這不只是你們對佛陀、佛法、僧團表達景仰之意,也是對自古以來譯經大德的懷念與崇敬。
其實「跨文本的對照閱讀」不是奢侈品,而應該當作現代學佛的必需品,即使自己有語言障礙,無法學習新的語言,也應該從近代台灣學者的相關論文找到一些對照經文的介紹,來體會這樣的讀經方式所能帶來的訊息。無著比丘說得很好:
無著比丘,(2007),〈他山之石可以攻錯〉(II),《正觀》第43期, 23-42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Some Pali Discourses in the Light of Their Chinese Parallel ’,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22.2 (2005) page 93-105, London, UK.)
<37 頁>感謝自古以來的經典傳誦者與翻譯者的努力,我們現在才能擁有篇帙浩大的文獻資料,而能對照閱讀不同版本的同一經文。這樣的比對閱讀讓我們除了單一傳統的研究成果之外,增加了另一傳統提供的細節所帶來的清晰度;初期佛教因此所增加的視野,我們可以用獨眼的人恢復第二隻眼睛的視力來比喻,他用雙眼所看到的與他當初用單眼所看到的一樣,不過他現在用雙眼看的視野更廣,也更精確。
我建議的第一部經是《雜阿含64經》:
「法無有吾我, 亦復無我所;
我既非當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脫此, 則斷下分結。」
藉著漢巴對照經文去詮釋這首可能翻譯得不算精確的「優陀那」偈,同時也介紹當代歐美學者對「九分教」的詮釋,我們應該不再純粹倚賴漢譯佛典解釋的「十二分教」,應該由「語源學 etymology」與「語文學 philology」去追尋「九分教」在佛教的早期詞義。
我建議的第二部經是《雜阿含262經》:
「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CBETA, T02, no. 99, p. 66, b15-19)
闡陀比丘所不能接受的是什麼觀點?尊者阿難的解說為何能讓闡陀比丘釋疑?
阿難引述的佛說與龍樹的「八不」是異是同?為何同?為何異?
這些問題,巴利對應經典能提供或協助怎樣的解答?
我建議的第三部經是《雜阿含1002經》,也是《雜阿含1312經》,此兩部經都關係著一首南北傳《法句經》共有的偈頌:
「斷除五捨五, 增修於五根,
超越五和合, 比丘度流淵。」(CBETA, T02, no. 99, p. 262, c21-22)
偈頌中的四個「五」,指的是什麼?類似這樣同一偈頌翻譯兩次的經典有幾經?為何「同一偈頌」要翻譯兩次?為何《法句經》的偈頌會出現在《雜阿含經》,可以用下一敘述詮釋嗎?
〈《法句經》序〉:「是後五部沙門各自鈔眾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為品」(CBETA, T04, no. 210, p. 566, b23-25)
我建議的第四部經是《雜阿含551經》:
「如世尊[6]義品答[7]摩揵提所問偈:
『[8]斷一切諸流, 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習近, 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五欲, 永以不還滿,
世間諍言訟, 畢竟不復為。』」(CBETA, T02, no. 99, p. 144, b3-7)
[6][義品]Aṭṭhakavaggika.。[7][摩揵提所問偈]Māgandiyapañha.。[8]斷…復為Sn. 844.。
從漢譯能否詮釋此偈頌的涵義?如果《雜阿含551經》引用《義品》,是否《義品》的結集比《雜阿含經》的結集還早?如果《雜阿含經》是第一結集時所結集,那麼比第一結集還早的結集是第幾結集?
巴利對應經典對這些問題能提供怎樣的解答?
我建議的第五部經是《雜阿含1174經》:「恒水中大樹」(CBETA, T02, no. 99, p. 314, c15)
從巴利對應經典能得到怎樣的啟示?
我建議的第六部經是《雜阿含267經》,「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CBETA, T02, no. 99, p. 69, c21),「嗟蘭那鳥真的是因為心種種,所以會有種種色嗎?」巴利經文怎麼說?
我建議的第七部經是《雜阿含1329經》,真的有「雪山夜叉」嗎?「夜叉」是六道輪迴裡的那一道?夜叉是神?還是鬼?
我建議的第八部經是《雜阿含1078經》:
「斷愛及名色, 除慢無所繫,
寂滅息瞋恚, 離結絕悕望,
不見於人天, 此世及他世。」(CBETA, T02, no. 99, p. 282, a16-18)
巴利經典的對應偈頌如何解說此頌?
從這些比較研究來看,《雜阿含經》與《別譯雜阿含經》,何者翻譯得比較準確?
我建議的第九部經是《雜阿含98經》:
「如是廣說,如前為火與婆羅門廣說。」(CBETA, T02, no. 99, p. 27, b12)。
「如前所說」是指那一部經?
最後,第十部經我建議閱讀《雜阿含33經》: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CBETA, T02, no. 99, p. 7, b23-25)
林崇安教授認為此段經文應該作: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不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CBETA, T02, no. 99, p. 7, b25-27)
林崇安教授認為此段經文應該作:
「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從漢巴對照閱讀的立場來思考,你認為該改?還是不該改?
最後,大家依照次序發表此十部經的讀後感想。
草草寫來,未經深思,或許日後再增補改訂吧?
祝 安祥
友 2012.12.15 晚上十點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