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阿那律的神通,應有深禪定,為何還受五蓋的影響?---法友飛鴻 50

k85

Wildkid 於 2012/12/11

師兄好 為什麼尊者阿那律有這麼樣的神通,他應該也具有深禪定,卻還受五蓋的影響?

Ken Yifertw  2012/12/11下午 9:08

「Dear Wildkid:

《雜阿含197經》卷8:「爾時,世尊為千比丘作三種示現教化。云何為三?神足變化示現、他心示現、教誡示現。

神足示現者,世尊隨其所應,而示現入禪定正受,陵虛至東方,作四威儀,行、住、坐、臥,入火三昧,出種種火光,青、黃、赤、白、紅、頗梨色,水火俱現、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圓四方亦復如是。爾時,世尊作種種神變已,於眾中坐,是名神足示現。

他心示現者,如彼心、如彼意、如彼識,彼應作如是念、不應作如是念、彼應作如是捨、彼應作如是身證住,是名他心示現。

教誡示現者,如世尊說:「諸比丘!一切燒然。云何一切燒然?謂眼燒然,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如是耳、鼻、舌、身、意燒然,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以何燒然,貪火燒然、恚火燒然、癡火燒然,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火燒然。」(CBETA, T02, no. 99, p. 50, b15-c4)

《中阿含143經--傷歌邏經》:「有三示現:如意足示現、占念示現、教訓示現。」(CBETA, T01, no. 26, p. 651, a7-8)

我認為我們應多談「教誡示現」、「教訓示現」,而少談「如意足示現、神足示現」的所謂「神通」,你認為呢?

--------------------------------------------------------------

Wildkid   2012年12月12日下午7:09   提到...

師兄我不是要談神通....也沒興趣
定與五蓋不是敵對法嗎?
為什麼會這樣?
您舉:『教誡示現者,如世尊說:「諸比丘!一切燒然。云何一切燒然?謂眼燒然,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如是耳、鼻、舌、身、意燒然,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以何燒然,貪火燒然、恚火燒然、癡火燒然,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火燒然。』
這些所緣其實是修觀,您是意指這AN.3.128 是修觀的指導? 還是其他意思?
溫宗堃師兄是有一篇講到比婆舍那也是禪那,末學看了覺得很有道理。
如果您是意指這AN.3.128 是修觀的指導。則是跟這篇文章立場一樣。
師兄博學多聞,想請教師兄看法。

Wildkid    2012年12月12日下午7:11   提到...

溫宗堃師兄文章是指這篇
〈毗婆舍那也是禪那? —巴利註釋文獻裡的「觀相(禪那)〉—

-----------------------------------------------

Ken Yifertw 2012年12月12日下午9:36 提到...

Dear Wildkid:

1. 依據經典,(我沒有神通,所以沒有親身經驗),外道也有未得定而有神通,也有得外道定而有神通,所以佛陀禁止其弟子顯現神通。

2. 經典中有些故事不是真實的情況,有時是依方便而說法,有時是後代傳誦、抄寫失實。
我們讀經要「依義不依語」,不要咬定經文就一定是歷史事實。我舉兩個例子:
2.1 《增壹阿含48.5經》:「爾時師子長者白舍利弗言:「唯願尊者當受我請。」是時舍利弗默然受請。
是時長者見尊者默然受請,便從坐起,禮足而退,復至大目乾連、離越、大迦葉、阿那律、迦旃延、滿願子、優婆離、須菩提、羅云、均頭沙彌,如此上首者請五百人。......
爾時諸大聲聞各著三衣,持鉢入城至長者家。」(CBETA, T02, no. 125, p. 791, c3-12)
大迦葉持頭陀行,不會到施主家應供。
2.2 《雜阿含583經》:「佛興未曾有,安隱於世間,說呪偈能令,羅睺羅捨月。」(CBETA, T02, no. 99, p. 155, b1-2)
說阿修羅王障月造成月蝕,佛說偈令其捨月。這是印度民間傳說誤入《雜阿含經》,不可聽信。

==================================================

AN 3.128 阿那律(2)

《增支部 3.128 經》:

尊者阿那律前往拜訪尊者舍利弗,交換問候之後,坐於一側,尊者阿那律問說:

「友,舍利弗,我的天眼淨超出人間,能過觀一千世界。我精進不懈,建立正念,身中無瞋,心能定於一,可是仍然無法心解脫而無繫著。(尊者舍利弗,請教導我。)

尊者舍利弗說:

「友,阿那律,當你認為『我的天眼淨超出人間,能過觀一千世界』時,這是『慢』,

當你認為『我精進不懈,建立正念,身中無瞋,心能定於一』時,這是『掉舉』,

當你認為『無法心解脫而無繫著』時,這是『悔』。

如果尊者阿那律你能斷除這三種想法,則能導致甘露法(心解脫而證得涅槃)。」

尊者阿那律即時去除此三想法,而得證甘露法(心解脫而證得涅槃)。於是,尊者阿那律獨一靜處,精勤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為究竟無上梵行,見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尊者阿那律即成阿羅漢。

經文「當你認為『無法心解脫而無繫著』時,這是『悔』」。「悔 kukkuccaamiṃ」英文譯為「憂慮 worry」,無著比丘在書中指出,「悔 kukkuccaamiṃ」有兩個意涵:憂慮過去所做不善業,與憂慮不能證法。

4 則留言:

Wildkid 提到...

師兄我不是要談神通....也沒興趣

定與五蓋不是敵對法嗎?

為什麼會這樣?

您舉:『教誡示現者,如世尊說:「諸比丘!一切燒然。云何一切燒然?謂眼燒然,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如是耳、鼻、舌、身、意燒然,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以何燒然,貪火燒然、恚火燒然、癡火燒然,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火燒然。』

這些所緣其實是修觀,您是意指這AN.3.128 是修觀的指導? 還是其他意思?

溫宗堃師兄是有一篇講到比婆舍那也是禪那,末學看了覺得很有道理。

如果您是意指這AN.3.128 是修觀的指導。則是跟這篇文章立場一樣。

師兄博學多聞,想請教師兄看法。

Wildkid 提到...

溫宗堃師兄文章是指這篇

毗婆舍那也是禪那?
—巴利註釋文獻裡的「觀相(禪那)」—

台語與佛典 提到...

Dear Wildkid:

1. 依據經典,(我沒有神通,所以沒有親身經驗),外道也有未得定而有神通,也有得外道定而有神通,所以佛陀禁止其弟子顯現神通。

2. 經典中有些故事不是真實的情況,有時是依方便而說法,有時是後代傳誦、抄寫失實。
我們讀經要「依義不依語」,不要咬定經文就一定是歷史事實。我舉兩個例子:
2.1 《增壹阿含48.5經》:「爾時師子長者白舍利弗言:「唯願尊者當受我請。」是時舍利弗默然受請。
是時長者見尊者默然受請,便從坐起,禮足而退,復至大目乾連、離越、大迦葉、阿那律、迦旃延、滿願子、優婆離、須菩提、羅云、均頭沙彌,如此上首者請五百人。......
爾時諸大聲聞各著三衣,持鉢入城至長者家。」(CBETA, T02, no. 125, p. 791, c3-12)
大迦葉持頭陀行,不會到施主家應供。
2.2 《雜阿含583經》:「佛興未曾有,安隱於世間,說呪偈能令,羅睺羅捨月。」(CBETA, T02, no. 99, p. 155, b1-2)
說阿修羅王障月造成月蝕,佛說偈令其捨月。這是印度民間傳說誤入《雜阿含經》,不可聽信。

Wildkid 提到...

師兄這邊 AN.3.128應該沒有類似的問題吧?

我精進不懈,建立正念,身中無瞋,心能定於一,(這邊就說有禪定)。

南傳講出定作觀,和瑜伽師地論引的經典定義比婆舍那是要求『觀必須是定心相應』,兩者只是對奢摩他與比婆舍那定義的鬆散不同。

修觀的對象是變動所緣,五蘊、六入..等,依南傳的說法出定作觀,出定越久五蓋的力量越強,看起來像是修觀的指導,這點師兄有沒有特別的看法呢?

其中又講到慢... 末學想到五上分結,又或許是在講這個部分呢?

先感謝師兄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