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平、上、去、入』四聲詩

4

照片引自"tony045"

http://map.answerbox.net/user-126022.htm

中文有『平、上、去、入』四聲,可以說是略知漢學的人都知道。但是如何區別就較少有人提及。
台語之古老與典雅,可以從台語上溯宋詞、唐詩、漢賦、詩經、甲骨文看到見證,只有皮相的人才會認為台語「有音無字」。「平、上、去、入」四聲是兩岸中文系的基本常識,如今保存在台語中,只是台語古典的一個例子,今天的「北京話,(普通話,華語)」已經沒有入聲的音,在台語的入聲字,如第一聲的「激、屋、督」,第二聲的「吉、竹、獨」,第三聲的「谷、蜀、乞」,第四聲的「速、木、六」。

在唐朝時,韓國人、日本人到長安學習儒學、佛學及其他文化,當時有唐朝的釋神珙作了教學用的四聲詩:

『平聲哀而安,

上聲厲而舉,

去聲清而遠,

入聲直而促』。

詩中「安、舉、遠、促」分別是「平、上、去、入」四聲,同時「舉」字和「促」字要押韻,這兩個字原來的讀音是什麼而會押韻呢?

明朝時釋真空也作了一首題為「玉鑰匙歌」的四聲詩: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詩中「昂、強、道、急」分別是「平、上、去、入」四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