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16經》卷1:「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CBETA, T02, no. 99, p. 3, b16)
法師指此處「數」為「定數」,「增諸數」就是「落入凡夫的定數」。後來,法師又說「落入凡夫數」。----
【「數」為「定數」,「增諸數」就是「落入凡夫的定數」】,帖主認為這樣的遣詞用字,似乎有一些「語病」。
此一段經文為:Yaṃ kho bhikkhu anuseti, tena saṅkhaṃ gacchati
菩提比丘的翻譯是:'If a bhikkhu has an underlying tendency towards something, then he is reckoned in terms of it.'
凡是比丘「anuseti 隨煩惱(使)所驅使」Yaṃ kho bhikkhu anuseti,
他就會被認為(被稱作)此 tena saṅkhaṃ gacchati。
在「註47」,菩提比丘解釋說,'then one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at same underlying as "lustful, hating, deluded".' 他就會被以具貪、具瞋、具癡等「隨使」的特性來描述他。
實際上,《雜阿含16經》「增諸數」的譯詞不妥,進一步稱「數」為「定數」,恐怕不是漢、巴經文的本意。
元亨寺《相應部22.36經》翻譯作:「比丘!若有所執者,依此有稱。」(CBETA, N15, no. 6, p. 52, a10 // PTS. S. 3. 35)
--------
元亨寺此一譯文雖然不易理解,對照菩提比丘的解說,兩者顯然是呼相呼應,而不認為經文有【數】的字義出現。
------
《佛光大辭典》解釋「諸數」p6309 :
釋文: 數,法數,即法門之數。諸數,總稱有為之諸法。因諸法有各種差別之法數,故稱諸數。〔維摩經弟子品〕
《佛光大辭典》此則的解釋不是《雜阿含16經》經文的「諸數」;《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則未收錄此一詞條。
佛光《雜阿含16經》21頁註6:「則增諸數(tena saṅkhaṃ gacchati )(巴),巴利文直譯為『由此行至可數』,意與『增加輪迴流轉之數』同。」
莊春江老師的網站則解釋作「以此為名」(saṅkhaṃ gacchatī,另譯為「來到……之數」)。他並且提到:「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以該詞認定;從該角度被認定』(is reckoned in terms of it)。」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690932254811446&id=10001684062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