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雜阿含經》:億波提轉


《雜阿含291經》卷12:「佛告阿難:「善哉!諦聽,當為汝說。此諸比丘取內觸法,應如是思惟:『若眾生所有種種眾苦生,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作如是取時,當知此苦[4]億波提因、億波提集、億波提生、億波提轉。」(CBETA, T02, no. 99, p. 82, b8-12)
[4]億波提因…轉Upadhinidānaṃ upadhisamudayaṃ upadhijātikaṃ upadhipabhavaṃ.。
印順導師在《雜阿含經論會編》中冊19-20頁(《雜阿含經論會編》經號「472經」)註解:「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應如「億波提因、億波提集、億波提生、億波提轉」,而作「何因、何集、何生、何轉」。
接下來《雜阿含292經》卷12:「何因、何集、何生、何觸」(CBETA, T02, no. 99, p. 82, c21),此經的「因、集、生、觸」等等用詞也應該作「因、集、生、轉」。
如果導師的此一主張是正確的,那麼是何原因造成同一錯誤發生這麼多次呢?如果是出自誤譯,那麼,為何《雜阿含291經》會翻譯得正確呢?如果是出自抄寫訛誤,為何會抄錯這麼多字呢?
檢索一下五十卷本《雜阿含經》,譯作「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的有《雜阿含291經》、《雜阿含292經》、《雜阿含371經》。譯作「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的有《雜阿含57經》、《雜阿含58經》、《雜阿含570經》、《雜阿含969經》。
其中《大正藏,雜阿含466經》作「何因、何集、何生、何轉」(CBETA, T02, no. 99, p. 119, a16),而【宋】【元】【明】是作「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以《雜阿含969經》的經文來看,應該是「轉」字,而不是「觸」字。《雜阿含969經》卷34:「有三種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種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集,則受集;彼彼觸滅,則受滅,寂靜、清涼、永盡。」(CBETA, T02, no. 99, p. 249, c10-14)。
類似的句子,北宋譯經師法賢(天息災)是翻譯作《帝釋所問經》卷1:「何因何集?何生何緣」(CBETA, T01, no. 15, p. 248, b11-12)。
從巴利對應經典來看,這個翻譯作「轉」或「觸」的字會是哪一個字?又為何會被譯成「轉」或「觸」字?
這個在巴利經典的字應該是「pabhava」,意為「根源」,菩提比丘翻譯作「from what is it produce 從它而產生的」,顯然翻譯作「轉」是不相襯。
這個字,很可能是與巴利「pavattati 流轉(輪迴)」相當的字,這個字可以解析為「pa-vattati 出 - 轉」。
因此這個字在北傳是「pavatta」被翻譯為「轉」,在巴利《相應部》是當作「pabhava 根源」。
雖然各有其意義,我認為「轉 pavatta」的意思比較合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