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五老師如此解析「辭」字:
辭的篆字,左半部是上下兩隻手在整理一個線軸,右半「辛」就是「罪」的意思--古時「罪」寫作上自下辛,自己要戴上枷索(辛就是木枷),秦始皇看這字與「皇」有點像,就把它改寫作「犯了錯被羅網罩住」的「罪」(從此也可看出秦人和周人思想文化的差異)。--所以,把有關罪的絲緒整理清楚,「辭」的本義就是司法、訴訟的文書,此義一直用到現在。《楚辭》,就是向上天鳴冤、自訴的詩篇。
基本上,這是照著《說文》解釋字義,今人已經不這麼講。
從中央研究院《小學堂》網址,可以看見左手邊


季旭昇教授《說文新證》說:「『辭』,主管、管理,引申為『訟』也、『文辭』;假為『笥』、『辤別』。『[亂-乙+司]工丁爵』、『兮甲盤』从『䇂口』、『匜』从『䇂言』。『

=========
版主案語:
從字形可以看出「

《說文》:『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
不管右邊偏旁是「乙」或是「辛」,都是拿工具整理「亂絲」的意思。
『亂』、『辭』字形的「系」,中間都有代表「紮束」的筆劃。
「辭」為「理絲」,引申為「治理」與「分離」兩義。加上「口」符,代表是以言語進行「治理」與「分離」兩種動作。
前者是「有修飾、有條理的語言」後者是「以言詞表達分離」。
《易經》:「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戰國策》:「遂辭平原君而去。」
《漢語大字典》:
《說文》:『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治也。讀若亂,同。』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余謂字當从爪从又,爪又皆謂手也。从爪、从又者,人以一手持絲,又一手持互以收之,絲易亂,以互收之,則有條不紊,故字訓治訓理也。如此則形義密合無間,許君之誤說顯然矣。』
====================
所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