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阿含字典》(6):七處善

P1010266

「七處三觀」,意為在「色、受、想、行、識」具「蘊、集、滅、道、味、患、離」七處如實知,三觀在《七處三觀經》為觀「身色、五陰、六衰」,在《雜阿含42經》為觀「陰、界、入」,在對應的《相應部 22.57經》為觀「界、處、緣起」,《舍利弗阿毘曇論》也是以「界、處、緣」為三觀。《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以「味、患、離」為再次觀「集、苦、滅」三諦,相當不恰當。《佛光大辭典》以「諦、習、盡、滅、味、出要、苦」為七處,也是誤解「名相」。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有詞條「七處善」
 
(術語)觀法之名。一觀色為苦,二觀色為集,三觀色為滅,四觀色為道,五觀色為愛味,六觀色為過患,七觀色為出離。前四種觀色之四諦,色愛味之言,重觀色之集。色過患之言,重觀色之苦,色出離之言,重觀色之滅諦。如是受想行識各七,故為三十五也。不過七,故但曰七處善。見婆沙論百八十三,俱舍光記二十三。

《佛光大辭典》有詞條「七處三觀經」:

釋文: 全一卷,或二卷。後漢安世高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冊。乃集輯有關修道修觀之小經。此經版本有二:(一)高麗本為一卷,共收三十部小經。(二)宋、元、明三本為二卷,共集四十七部小經。就後者而言,第一經(稱為七處三觀經)及第三經後半(無眼)說色諦、色習、色盡、色滅、色味、色出要、色苦之七處,及觀色、觀五陰、觀六衰之三觀,故經名七處三觀。p10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