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讀詩會 29:楊青矗《台詩三百首》

P1150407
楊青矗:「台詩三百首」,敦理出版社,2003年出版,呂秀蓮與許達然分別作序,全書,76+934=1010頁。
全書收錄了238首詩,即使不論篇幅,也能算是鉅著。
此書體例為「詩選」,「詩選」不外以人選詩、以題材選詩、以詩趣選詩;「以人選詩」是將選詩的年代範圍裡的詩人,依詩的成就與對後世的影響程度分為重要詩人、次要詩人,以其份量依比例選詩,這是「詩史」的意味,不遺漏一重要詩人,也不過量或不成比例地收錄特定詩人的詩作。以詩趣選詩,則符合選詩意趣的詩則收,不符則缺。楊青矗「台詩三百首」大抵以題材選詩,題材中,分「平埔族詩歌」,選入鳳毛麟爪、珍貴的平埔族歌的紀錄。另一題材為「台灣勝景」,既留下台灣早期詩人的身影,也重現已經失落、破壞的早年勝景。其他,則分別依五七言絕句、律詩、古詩與竹枝詞選錄。
從這些詩作看來,藝術含量、文學成就並不高,當年作詩的諸位詩人,如將類似的題材以豐富而精細的文字描述,甚至加上圖繪,都會成為稀世奇珍的紀錄,可惜,留下的詩作常是空泛的套語(隨手翻閱一首詩,如林獻堂「多少英雄新事業,白雲依舊捲西風」,何亞季「一路蜿蜒多檜樹,東墩傍晚著吟鞭。」),不如一篇山川形勢、風土民情的報導。
既然是「辣筆詩評」不能只是為此書吹噓,總得吹毛求疵、譏彈疏失一番。
本書首先是收錄的標準鬆散,對有些未收入的詩作、詩人有失公允,有些詩又不該收錄。平埔族詩歌方面,應收入
《半線社聚飲歌》
真角夫甲文南(捕得鹿),
支備辰呵打(收得米),
密林嗎流呵嚎(做下酒),
保務務其阿肖萬什呵嚎(社眾齊來賽戲喝酒)。
在「台灣勝景」方面,收了連橫「台南」一詩泛泛之語,而獨缺許南英的詩作,令人惋惜。
許南英(清末,台南市人)
深林日出曉煙消,
過一重溪是菜寮;
拔馬錫猴番社路,
檳榔樹下綠芭蕉。

烏山頂上有人家,
少婦茅檐擘苧麻;
黑齒紅唇蟬鬢整,
滿頭亂插瑞香花。

第一首詩:
太陽一出來,清晨的霧氣就消散了,過了「一重溪」就是「菜寮」了,沿路經過「拔馬」、「錫猴」等番社,經常看到的景象是檳榔樹下種了青翠的芭蕉樹。
第二首詩:
在偏僻的烏山頭上還有住著人家,有年輕的婦人在稻草屋簷下掰開苧麻,整理苧麻。她紅潤的嘴唇露出黑牙齒,薄薄的鬢髮梳理得很整齊,頭上隨意地插了許多瑞香花。
楊青矗收了自己的兩首詩作,雖然此書用力甚深,居功奇偉,慰勞一下自己,聊收幾首詩作,似乎無傷大雅。但是選詩如同寫史,這是公器私用,其實大可不必。如同,吳晟編彰化詩人步道不收自己的詩作一樣,不選己詩,才是虛懷若谷。至於選于右任、柏楊的詩,也是竽濫。
其他兩項缺點是:「未編索引」與「標音系統不理想」。
最後,版主想說一說此書「註釋不夠精確」。
195頁,施肩吾「島夷行」:
「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里;
黑皮少年學採珠,手把生犀照鹹水。」
施肩吾是唐末進士(西元820年),應該讀過杜環《經行記》(西元750年?),或杜佑《通典》(西元801年),詩中「鬼市」用典出於此處: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8974.html
而不是「鬼魂聚集之處」。
書中解釋「生犀」為鹿茸,而說「手持鹿茸映照海水」,可以說是駭人聽聞。其實此處是引用「燃犀照妖」的傳說,此句也透露施肩吾是依傳聞入詩,而不是寫親身見聞。
34頁《斐亭聽濤》:
「獨坐幽亭百感生,天風吹下海濤聲;
淒情似鼓湘靈瑟,激烈疑彈趙女箏;
潮信好逢秋八月,客心無奈夜三更;
此君還助瀟瀟聲,潘鬢愁添白幾莖。」
此書註「此君指天風」,其實「斐亭種竹,此君正指『竹』」,用典並不生僻。
其他如,600頁,郁永河《台灣竹枝詞》(4):
耳畔時聞軋軋聲,牛車乘月夜中行;
夢迴幾度疑吹角,更有床頭蝘蜓鳴。

「蝘蜓」應作「蝘蜒」。
《一切經音義》卷69:「《爾雅》云:『蠑螈、蜥蜴、蝘蜒,守宮也。』《郭璞注》云:『異語,別四名也。』《說文》云:『蝘蜒,在草曰「蜥蜴」也』。」(CBETA, T54, no. 2128, p. 760, c12)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4769.html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西風路

P1150397

菡萏香銷翠葉殘,

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

不堪看。

===========================

1996-2000 之間,常登上遠方的山丘,

P1150401

也在雪地裡遇見鹿媽媽帶著三隻小鹿出來覓食。

P1150382

這是 Thunderbird 雷鳥路。

P1150391

這是 S. Desert Blvd 沙漠南路。

P1150380

這個沙漠城市居然成為夢境的一部分。

P1150381

夢裡似曾遷海外,

醉中不覺到江南。

P1150394

仙人掌花。

P1150402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漢文佛典課程」

P1150372

以下引自「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buddhism.hku.hk/certificate.html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第二屆「漢文佛典證書課程」

(甲) 目的

為要培養學員對「中、印佛學」獲致全面和具系統性的正確理解,對根本佛教、大乘佛教與中國佛教的主要基本經論有直接閱讀的能力,以作為將來對佛學進行專題研究的穩固基礎,故安排此「漢文佛典」證書課程。

(乙) 內容特色

本課程依印度及中國佛學的發展,選取每一時期可作代表的經論,包括根本佛教的《阿含經》,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觀、法性如來藏、法相唯識三系的要典、唐密的《大日經》、藏密的《密宗道次第論》,以及中國佛教的三論、華嚴、天台、禪宗的著作,選取精要的篇章,疏釋其文辭,演析其義蘊,探討其思想源流,尋究其所面對的問題與其處理的方法、效果、作用、影響等,藉此以論定其在佛學中的地位。

全部課程統攝根本佛教與大乘佛教(其中根本佛教的《阿含經》已涵攝小乘思想),顯教與密宗,難行道與易行道,戒學、定學與慧學,宗門與教下,中觀、如來藏與唯識的大乘三系,三論、華嚴、天台、南禪的中國佛教四宗,如是乃至因明學的佛家思想方法,如是不同範疇的重要典藉多已該攝,加上基礎梵文與梵漢經論對讀,使課程更趨完備。

〔中國佛學〕(2013)

第一年、〔諸經選要〕(2010)

1.1 《雜阿含經》選(必修)

1.2 《般若經》選(必修)

1.3 《華嚴經》、《淨土三經》選

1.4 《維摩》、《法華》、《如來藏經》選

1.5 《解深密經》選

1.6 《大日經》選

1.7 基礎梵文(上)

第二年、〔中觀學與如來藏〕(2011)

2.1 《中論》選(必修)

2.2 《百論》及《十二門論》選

2.3 《菩提資糧論》選

2.4 《入中論》選

2.5 《究竟─乘寶性論》選

2.6 《大乘起信論》選(必修)

2.7 基礎梵文(下)

第三年、〔唯識學〕(2012)

3.1 《辯中邊論》選

3.2 《瑜伽師地論戒品》(必修)

3.3 《因明入正理論》

3.4 《攝大乘論》選

3.5 《唯識三十頌》(必修)

3.6 《六門教授習定論》

3.7 梵漢經論對讀(上)

第四年、〔中國佛學〕(2013)

4.1 《肇論》選

4.2 《法華玄義》選(必修)

4.3 《金師子章》(必修)

4.4 《六祖壇經》選(必修)

4.5 《五燈會元》選

4.6 《密宗道次第論》選

4.7 梵漢經論對讀(下)

課程內容

第一年、〔諸經選要〕(2010)

1.1 《雜阿含經》選(必修)

首先介紹佛教產生的背景、佛陀生平、經教的結集、阿含的內涵、本經的內容結構,然後選讀有關四諦、五蘊、十二緣起,十二處、十八界、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涅槃及阿羅漢果德等篇章。

1.2 《般若經》選(必修)

首先介紹佛教的分裂、部派諍議、大乘諸經的出現與流傳、般若思想的涵義與發展,般若經典的纂編與《心經》、《金剛經》的關係。然後參考玄奘譯本,以「般若中觀」的思想,疏釋鳩摩羅什所譯的《般若心經》,並通過討論糾正時人對「空」義的誤解。跟著運用無著、世親的分析方法,探討《金剛經》所討論的二十七個主題,介紹此經的主要內容與其在般若系統中的重要性,然後參考玄奘、義淨二譯,依「般若中觀」的觀點,略釋鳩摩羅什所譯《金剛經》的重要文句。

1.3 《華嚴經》、《淨土三經》選

首先介紹大乘菩薩道與十方淨土建立的關係,再依「一即一切」的圓教精神,說明《華嚴經》「普賢十大行願」導歸西方淨土的旨趣,然後解釋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願和往生淨土的修行方法,並與「彌勒淨土」及「般舟三昧」作簡略比較。本課程將選讀《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無量壽經》「四十八大願」、《觀無量壽佛經》之「十六觀門」與「九品往生」及《阿彌陀經》的淨土描寫與持名念佛法門。

1.4 《維摩》、《法華》、《如來藏經》選

首先介紹此三經傳出的思想背景,闡述其內容概要及維摩、法華的相關風格,又略論如來藏思想的淵源及其發展,然後分別探討此三經所要解決的問題,對印度及中國大乘佛教發展所引發的影響。跟著疏釋什譯《維摩經》的〈觀眾生品〉,欣賞「天女散花」的趣味片段,以顯示本經的文學手法;疏釋〈佛道品〉有關「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一段,以彰顯本經的「反修」與「圓教」思想特色,以及其對中國佛學發展的影響。最後選講〈文殊問疾品〉及〈入不二法門品〉的若干章節,以顯示本經「彈偏斥小」、「嘆大褒圓」的宗趣。

跟著選講《法華經》,通過「火宅之喻」、「三車之喻」、「化城之喻」的選讀,顯示本經的文學趣味特色,然後選講〈方便品〉以彰顯「會三歸一」、「開權顯實」的如來但教化菩薩的佛陀本懷。最後參考不空所譯《大方廣如來藏經》,以疏解佛陀跋陀羅所譯的《大方等如來藏經》,以彰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宗旨。

1.5 《解深密經》選

首先介紹《解深密經》乃瑜伽行派直接所依的聖典,闡釋其思想源流,介紹佛教「無我緣起論」對宣說「生死流轉」的困難,敘述部派解決此困難的不同方法與得失,以彰顯「種子識」建立的需要;又述說「三性、三無性」的建立因緣,以明「三性」是否與般若經所說「畢竟空」義相違。第二部分乃選講《解深密經》的<心意識相品>、<一切法相品>及<無自性相品>等內容,並從漢譯文獻解讀瑜伽行派早期「心意識」及「三性、三無性」等核心精神及其意義。

1.6 《大日經》選

《大日經》全稱《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乃漢地密教兩部根本依據經典之一。本課程首先介紹大乘密教興起的歷史背景、《大日經》的建立、傳入中土及弘揚經過,繼而選取第一品<入真言門住心品>,輔以一行禪師記的《大日經疏》作重點的專題文獻解讀,以明菩提心、大悲及方便三事與成佛的關係,闡釋漢地密教所顯「即身成佛」義理的旨趣。

1.7 基礎梵文(上)

本課程教授基礎梵文文法。首先從認識梵文(天城體及羅馬體)字母的書寫、發音及連音的變化開始,然後講解詞彙的組成、類別和八格及其基本語法,例如簡單動詞及形容詞的結構和應用。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會多引梵文佛教經論的詞彙以作説明。

第二年、〔中觀學與如來藏〕(2011)

2.1 中論》選(必修)

首先介紹中觀學派的產生、發展與影響。然後選講〈觀因緣品〉諸頌以破生,選講〈觀有無品〉以破自性,選講〈觀四諦品〉以顯「空」的大用,選講〈觀涅槃品〉以顯空的究竟。

2.2 百論》及十二門論》選

於介紹二論的作者、內容概要之後,選講〈捨罪福品〉以破吉福,〈破神品〉以破實我,〈破常品〉以破時、空、極微,〈破空品〉以破空執;然後再選講《十二門論.觀作者門》以破創造神論中有關「造物主」的思想。

2.3 菩提資糧論》選

首先介紹大、小三乘修行證果的方法異同與果德差別,然後從龍樹的《菩提資糧論》選錄其重要篇章,演述疏釋其中福德修持與知慧修持的內容與方法,以彰顯佛家大智、大悲並重的精神。

2.4 入中論》選

首先介紹中期中觀學派的代表人物佛護、清辨、月稱等如何在唯識顯學流行期間復興中觀思想,再重點介紹月稱的中觀宗義及應成中觀的八難題。本課程將選讀月稱《入中論》第六地辯破唯識無境之部。

2.5 究竟乘寶性論》選

首先介紹如來藏思想的發展概要,交代如來藏是體是用的問題,如來藏與中觀的關係與諍論、本論作者的諸說差異等,然後依梵、藏本的「金剛七句」,把勒那摩提譯本選取適當篇章,整理成三寶、如來藏、身轉菩提、如來功德事業等四部,疏釋文義,彰顯如來藏的思想系統與理論依據。

2.6 大乘起信論》選(必修)

首先介紹此論有關成書問題與作者的諍論、本論思想與印度傳統如來藏諸經思想的差別、以及本論對中國佛教的巨大影響,然後選讀其中重要章節,以了達本論「一心二門」、「真如緣起」、乃至流轉、還滅諸相關理論。

2.7 基礎梵文(下)

本課程承接基礎梵文(上),繼續講解梵文語法的結構和應用,希望學員在完成此課程後,可掌握梵文的一些基本文法規則去閱讀梵文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及梵文本《金剛經》選讀之經文。

第三年、〔唯識學〕(2012)

3.1 辯中邊論》選

首先介紹瑜伽行派的思想淵源、建立宗派的過程、發展、傳承、影響、研究資料與進路,然後參考窺基《述記》選講其〈辯相品〉以彰顯「唯識中道」,進而討論唯識言「空」與中觀言「空」的異同,唯識「中道」與中觀「中道」的差別與會通。

3.2 瑜伽師地論戒品》(必修)

首先介紹戒學在佛教中的起源、結集、分類、基本概念,以及其對修行證果的重要,然後選講〈菩薩地戒品〉以彰顯菩薩戒的內容及其所蘊涵著的宗教實踐與人生修養之積極意義。

3.3 因明入正理論》

首先介紹佛陀演教的思想方法、外道正理學派的論理方式、龍樹中觀的論證形式與陳那、法稱的因明創製,然後依窺基大疏,配合近代西方邏輯的方法,疏解本論的重要文義,以彰顯唯識學的思想方法梗概。

3.4 攝大乘論》選

首先介紹《攝大乘論》乃瑜伽行派唯識思想建立的重要典籍。課程內容第一部分著重分析「三性」思想的演變,解說由「阿陀那識」發展到「阿賴耶識緣起」的歷程,並說明無著菩薩最終把「三性」攝屬「唯識」的意義。第二部分乃選講《攝大乘論》的<所知依品>及<所知相品>等內容,並解讀此派從教、理上證成「阿賴耶識」,以及奠立「一切法唯識」的新里程,成為世親菩薩弘揚「唯識」思想的重要依據。

3.5 唯識三十頌》(必修)

首先簡述本論如何統攝瑜伽行派諸論要義、如何發展而構成「唯識今學」的思想體系,然後依《成唯識論》與窺基的《述記》,疏釋「三十頌」的含義,彰顯生命存在、流轉、還滅與修行證果的歷程等有關境、行、果的完整唯識理論。

3.6 六門教授習定論》

首先介紹佛教一般禪修的主要內容及其在宗教實踐中對修行、證果的重要,然後演釋本論的禪修理論,並參考《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的旨趣、以及窺基「五重唯識觀」的觀法,以彰顯唯識的禪修方法。

3.7 梵漢經論對讀(上)

本課程及梵漢經論對讀(下)會選取《中論》梵文本及漢文本的重要偈頌以作對讀。在講授過程中,亦會引南傳尼卡耶(Nikāya)相應部的《因緣品》相關經文(巴利文本),以疏釋《中論》及《金剛經》的文辭;從「緣起、性空、中道」這一線索去演析此等經論的相關義蘊。

第四年、〔中國佛學〕(2013)

4.1 肇論》選

首先簡述中國佛學的建立過程與印度佛學思想的異同,格義思想對般若空義的干擾,然後於《肇論》選講其中的《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的重要章節,以顯示肇論如何會通梵華的思想內容以及其對中國佛學發展的影響和貢獻。

4.2 法華玄義》選(必修)

首先介紹天宗台宗的源流、傳承理論要義與思想特色,再說明智者大師如何以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五重玄義來詮釋佛陀的一代時教。本課程將選讀《法華玄義》「跡門十妙」之「境妙」,藉十如是、四種十二因緣、四種四諦、七種二諦、三諦、一實諦及無諦來說明天台探索真理的門徑。

4.3 金師子章》(必修)

首先簡述華嚴宗的立宗經過、理論要義與思想特色,然後闡釋《金師子章》文義(可用中華書局方立天校釋本),以彰顯華嚴宗「相即相入」、「一即一切」以及判教的宗旨,同時討論天台、華嚴圓教的異同。

4.4 六祖壇經》選(必修)

首先簡述禪門的立宗、發展、南北分流的經過及其思想背景與特色,然後於宗寶本《壇經》從〈行由品〉、〈般若品〉、〈定慧品〉等諸篇選講其要義,彰顯南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宗旨。

4.5 五燈會元》選

首先簡述南禪一花開五葉的經過、宗門接引的特色、各種不同參悟方法,然後於《五燈會元》中選講行思、懷讓、希遷、道一、百丈、希運、普願、從諗、以及五家宗風的公案事跡,以彰顯諸家或動或靜、或言或默的單刀直入的各種不同禪風及其中可能的涵義。

4.6 密宗道次第論》選

宗喀巴大士為建立新藏地密法系統,撰下鉅著《密宗道次第廣論》,由於其篇幅太廣,故其高弟克主傑依《廣論》作《密宗道次第論》。本論原稱《密續部總建立廣釋》,是詮釋四部密續建立的依據。本課程首先介紹本論之宗旨與大綱,繼而選取有關密教事、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續所修生起、圓滿次第、繪曼荼羅法、修灌頂法及各級灌頂等而作出扼要的解讀,於此可視為藏傳密教之略覽。

4.7 梵漢經論對讀(下)

本課程承接梵漢經論對讀(上),繼續與學員講解梵文本《中論》的重要篇章。在完成此課程後,希望學員能進一步掌握到梵文的文法規則,乃至能以梵文作為多一種「善方便」去探索佛陀所説「緣起、性空、中道」的義理。

=======================

版主按語:

版主基本上將此一課程內容當作「佛學入門書目」,版主會列不一樣的書目:

1. 佛陀傳、佛教簡史與《法句經》。

2. 《雜阿含經˙八眾誦》與巴利《相應部尼柯耶˙有偈品》。

3. 《雜阿含經》的結構與「對照閱讀」導讀舉例。

4. 《中阿含經》與巴利《中部尼柯耶》「對照閱讀」導讀舉例與「《中阿含經》閱讀地圖」。

5. 巴利〈經集〉與漢譯《義足經》。

6. 四阿含與四部尼柯耶對應結構的省思。

7. 《大智度論》簡介:「中國五時判教」與近代「大乘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三系」。

8. 《壇經》與《碧巖錄》導讀,兼談禪宗參禪規矩。

9. 天台《禪波羅蜜》、《六妙門》導讀:四念處、祖師禪與近代禪修理論。

10. 淨土宗與華嚴宗經論選讀。

11. 三論宗與律宗選讀。

12. 》、,,,,,,,,,,,,,,,,,,,,,,,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批評的中國學系列學術研討會(三):「佛教史研究的方法與前景」

P1150335

以下引自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部落格

http://www.iahs.fudan.edu.cn/cn/conference.asp?action=page&type_id=0&id=19

批評的中國學系列學術研討會(三):「佛教史研究的方法與前景」

2010.9.24-25

辦: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2801會議室

以現代學術研究方法所作佛教研究已經在國際學界取得相大大的進展,東西方學者分別從不同的問題、材料、視角和方法對佛教的思想和歷史等作出了深入的探討,同時也留下了許多新的有待開發和深化的學術議題。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的佛教史研究,加強東西方的佛教史研究方法上的交流,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將於2010年9月24-26日,在上海復旦大學召開以「佛教史研究的方法與前景」為主題的學術討論會。

(一)對中國佛教史研究傳統的反思:中國佛教史研究者為何忽略與印度、中亞、日本佛教之關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之後,中國佛教史研究中語言知識與訓練為何缺失?

(二)歐美、日本對中國佛教史研究的新進展與新取向。

(三)重新檢討佛教史與政治史、藝術史、社會史等領域的綜合研究方法。

2010924

900920    簡短開幕式

歡迎致辭(10分鐘)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合影留念(10分鐘)

9201020

I.主題:佛教研究的學術史和方法論

主持人: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發言人:(每人15分鐘)

1、黃夏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2008年中國大陸佛教研究方法討論之我見》

2、陸揚(美國堪薩斯大學歷史系)

《萬劫因緣會剎那——論近代中國佛教史研究系譜的誕生》

討論(30分鐘)

10: 20-10: 35 茶歇15分鐘

10351205

II.主題:佛教中的物質文化與藝術史研究

主持人:羅柏松(James Robson,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

發言人(每人15分鐘):

1、李星明(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護法與鎮墓:唐陵禮儀空間中的石獅》

2、劉震(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德國佛教藝術史研究方法舉隅:以九色鹿故事為例》

3、陳懷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歷史、哲學、宗教學院)

《敘事、隱喻與象徵:中國佛教中的動物》

討論(45分鐘)

1400-15:30

III.主題:佛教研究的語文學和知識論

主持人:劉震(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言人(每人15分鐘)

1、沈衛榮(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明代漢譯藏傳密教文獻和西域僧團——兼談漢藏佛教史研究的語文學方法》

2、羅柏松(James Robson,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

《在佛教研究的邊界上:東亞佛教研究的概念和方法的轉化》(On the Bounda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in the Study of East Asian Buddhism)

3、劉宇光(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

《漢語學界唯識研究六十年回顧》

討論(45分鐘)

15: 30-16: 00 茶歇(30分鐘)

16001700

IV.主題:唐代佛教的思想史和政治史

主持人:劉宇光(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言人(每人15分鐘)

1、土屋太祐(日本新潟大學經濟學部)

《日本的禪學研究和禪宗思想史的課題》

2、孫英剛(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置佛教史於「歷史」語境之中:以隋唐親王蒞州與地方僧團相關問題研究為例》

討論(30分鐘)

2010925

9001130

主持人:黃夏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1、圓桌會議(120分鐘)

2、會議總結(30分鐘)

沈衛榮(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陸揚 (美國堪薩斯大學歷史系)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章炳麟 1919年:〈支那內學院緣起〉

pict 334

版主並非完全贊成章炳麟此一論調:「自清之季,佛法不在緇衣,而流入居士長者間」,但是此一敘說反映 1900-1930 當年的佛教生態。這些景象,可以用來回顧、反省 2000-2030 的台灣佛教百態,看看歷史是否一再重覆,還是台灣佛教正在進化,或台灣佛教正在退化中。

===========

以下引自《豆瓣網》: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9602091/

來自: 卿罡 2013-05-23 14:08:07

章炳麟:支那內學院緣起

自清之季,佛法不在緇衣,而流入居士長者間。以居士說佛法,得人則視苾芻為盛;不得則無繩格,亦易入於奇衰。是故遵道而行,昔之富鄭公、張安道是矣。襍引他宗,迆入左道,今時裨販言佛者是矣。

余素以先秦經法教,步驟不出孫卿、賈生,中遭憂患,而好治心之言。始窺大乘,終以慈氏、無著為主,每有所說,聽者或灑然。晚更括囊無所宣發,蓋不欲助偽者之焰。友人歐陽竟無嘗受業石埭楊居土,獨精《瑜伽師地》,所學與余同。嘗言:「唯識法相唐以來並為一宗,其實通局、大小殊焉。」余初驚怪其言,審思釋然,謂其識足以獨步千祀也。

竟無以佛法垂絕,而己所見深博出恆人上,不欲褱窯韞斑效師拳者所為,因發願設支那內學院以啟信解之士,由其道推之,必將異於苾芻顓固之倫,又不得與天磨奇說混淆可知也。世之變也,道術或時盛衰,而皆轉趣翔實,諸游談不根者為人所厭聽久矣。自清世士大夫好言樸學,或失之瑣,然詭誕私造者漸絕,轉益確質,醫方、工巧二明於是大著。佛法者可以質言,亦可以滑易談也。然非質言,無以應今之機,此則唯識法相為易入。觀世質文,固非苾芻所能知,亦非浮華之士所能與也。以竟無之辯才而行之以其堅苦之志,其庶幾足以濟變哉!

若夫挹取玄智,轉及萌俗,具體則為文、孔、老、莊,偏得則為橫浦、象山、慈湖、陽明之儕,其以修己治人,所補益博,此固居士之所有事,而余頗嘗涉其樊杝者也。

民國八年十月章炳麟記。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回顧 2008 舊貼文〈重譯巴利聖典芻議〉

pict 396

今天無意中閱讀到「牧行者」 2013 年 4 月 3 日在南傳大藏經工作站

http://seelandmonastery.org/pali/

轉貼我的舊文(http://seelandmonastery.org/pali/?p=96):

〈重譯巴利聖典芻議〉

http://yifertw.blogspot.tw/2008/04/blog-post_6389.html

我這篇舊文是 2008 年 4 月 6 日寫的,今天回顧,轉眼之間又是過了五年,我也蹉跎了不少時間。看來我是見不到「巴利佛教聖典」五部《尼柯耶》的完整翻譯了,更不用說主要「註」、「疏」的翻譯,何況還有五部《尼柯耶》以外的巴利文獻的翻譯,路很漫長,卻還未舉步向前,真令人焦急。

僅僅是簡單將經文譯成流暢的現代中文,對讀者幫助其實不大,例如:

達和法師,(翻譯),(2008),《經集》,法鼓文化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即使是像莊春江老師《莊春江工作站》的完整的漢譯與經文對照:

http://agama.buddhason.org/

版主仍然認為在巴利註釋書與漢巴比較的細部工作,仍有再擴充的空間。

===========

建議的譯法:

一. 正文:以流暢的白話中文翻譯經文。

二. 註解:參照覺音論師的『顯揚正義』以及法護論師的疏『真實義』。

三. 對照的中文古譯:可引用『雜阿含』、『別譯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法句經』、『義足經』、『阿毗達摩毗婆沙』、『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發智論』、『俱舍論』等等。

四. 對照的英譯:以菩提比丘『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Buddha』為主,輔助以『經集』、『長老偈』、『長老尼偈』、『法句經』、『大義釋』、『小義釋』。

五. 巴利文本對巴利『爭議字』不同的釋義,以及古代漢譯對此「爭議」所提供的詮釋。

六. 綜合評述。

===============================

Blogger Ken Yifertw 提到...

Ken Yifertw 2013/5/22
由一個專職團體,有固定預算、預設的翻譯時程,作體系較為完備的「巴利佛教聖典漢譯計畫」,仍然還是一個夢。
台灣支持興建寺院、佛教大學的人不算少,肯為弘法大業奠下里程碑的人卻不多。

2013年5月24日下午9:22

刪除

Blogger Ken Yifertw 提到...

Maha Wu下午9:141
Yifer, 你想像的狀況,現實上,可遇不可求。這不單是經費、人力、人才的問題,關鍵在於「整合」(某種因緣,讓一批專家、學者、有識之士,有著共同努力的方向),以及「使命」(從事者不顧個人學術或職業前程,做自己眼前感動而想做的事)。

2013年5月24日下午9:24

刪除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台文正字:「刣豬公,無相請,嫁查某囝,還大餅」

pict 395

本文圖片引自部落格《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

台語有一句「刣豬公,無相請,嫁查某囝,還大餅 thai5-ti1-koon1-bo5-sio1-tshiann2, ke3-tsa1-boo2-kiann2-henn5-tua7-piann2」 (「請、囝、餅」押 -iann2 的韻),一般寫作「刣豬公,無相請,嫁查某囝,貺大餅」。意思是「請客時,不會想到某人,到了紅白事,卻給某人送來帖子、訃音」,也就是「只懂入門禮,不懂出門禮」(入門禮,別;出門禮,不別 lip-mng5-le2, bak; tshut-mng5-le2, m7-bak)的意思。

在我哥哥那一年代的婚禮,一些給長輩的喜帖要新郎親自送、親自邀請。哥哥曾跟我提及,有一位住得較遠的長輩,請人轉送而沒親自送喜帖,居然沒到,還得新郎親自跑一趟去邀請。

結婚大喜日之前,新郎家必須事先詢問新娘家要「多少斤」大餅,在結婚日之前(通常至少是十天前)必須送大餅過去。新娘家就將這些大餅分送給親戚、朋友、鄰居、同事。照一般禮數,收到大餅的人必須給新娘子「添嫁妝」,送一些賀禮(主要是現金、金飾)給新娘。後來,新郎家怕「大餅」不中意,或臨時追加份數,媒人在提親時,通常會問是否要「聘金」,以及多少斤「大餅」。問明白了之後,媒人會提議用多少錢「打 tann2 充當此份禮品的金錢」,由新娘家自己訂製「大餅」,自己分發。

至於「刣豬公」,主要是答謝神明,宴請客人時,客人不用送禮;而對方送來大餅時,通常要送禮去「添妝、添嫁妝」,近五十年來女方都會請客,更早時,只是「還大餅」。

在我們家鄉:「嫁查某囝,還大餅 ke3-tsa1-boo2-kiann2-henn5-tua7-piann2」 ,「還」字讀如「還願」的「還 henn5」,而不是有些地方讀成「幸運」的「幸 henn7」。

如上圖所示,「貺」的意思是「賜」,讀音是「許訪切」,讀音和「狀況」的「況 khoon2」相同。唐朝玄應法師的標音為:

《一切經音義》卷28:「禮貺(許誑反,《爾雅》:『貺,賜也。』郭璞曰:『謂賜與也。』)。」(CBETA, T54, no. 2128, p. 493, c1)

依據《一切經音義》,讀音也是「khoon2」,這和「還 henn5」或「幸 henn7」,字音、字義都不相符,因此選用「貺」字並不理想。

《萌典》 提到「敢做匏桸毋通」,請參考網址:

https://www.moedict.tw/#!%E6%95%A2%E5%81%9A%E5%8C%8F%E6%A1%B8%EF%BC%8C%E8%91%97%E6%AF%8B%E9%80%9A%E9%A9%9A%E6%B0%B4%E7%87%99%E3%80%82

 

雖然「桸」字,有「勺、杓」的意思,畢竟這是罕字,建議還是直接用「勺」字。請參考版主的貼文: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1/05/blog-post_8421.html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評論「假如真有佛,你損失了什麼?」

pict 207

多年前,讀過朋友傳來的所謂「假如真有佛,你損失了什麼?」的文章,當時不以為意,就擱置一旁。昨天,又有另一位朋友傳達給我,問我對此的看法。我認為「這篇『推崇相信有佛』的文章」有很嚴重的邏輯問題。我就兩點來說明:

1. 宗教信仰與「功利」無關。台灣早期有所謂「信麵粉教」,「信耶穌基督,家裡就有麵粉;不信耶穌基督,家裡就沒有麵粉」。但是台灣人也有真誠信奉天主的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他們信奉這個教理,遵循此一教理作為道德行為的準則,並不是以「功利」為衡量的標準。

這也不是什麼新鮮的說法,約五十多年前,當時我「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以掃除迷信為己任,不肯拜任何神、佛、天主、耶穌。

我母親十分擔心,她幫我解說:「如果沒有城隍爺存在,我們拜他,我們也沒有損失,最後祭品還是全家都吃了。如果有城隍爺存在,我們不拜他,我們會有很大的損失,我們沒得到他的保佑和寬恕。」我相信,這一理論也不是我不識字的母親「發明的」,我母親一定是從其他「講經說道的人」聽來的。

此處的邏輯問題是,「一件事物、一個人物如果存在,我們不能因為『相信他不存在對我們比較有利』,就去相信他不存在」;「一件事物、一個人物如果不存在,我們不能因為『相信他存在對我們比較有利』,就去相信他存在」。

2. 此一「說帖」在邏輯上並未達到『推崇相信有佛』的效果,反而會讓人以為「『信仰』是愚夫愚婦的心靈寄託」。因為,「所謂妙智比丘尼的文章」裡頭,只要將「佛」換成「上帝」、「耶穌」、「媽祖」、「關公」、「孫悟空」、「城隍爺」、「石敢當」、「黑社會頭子」等等,此一推理,如「所謂妙智比丘尼」所主張的,都還有效。

我不喜歡此一「愚蠢的說帖」。

======================

主旨:假如真有佛,你損失了什麼?
文:  妙智比丘尼

多年前一天,有個中國的學者在某大會場向人們講「佛」絕對不可能存在。

當聽眾感覺他言之有理時,他便高聲向佛祖挑戰說:「佛!假如你果真有靈,請你下來,在這廣大的群眾面前把我殺死,我們便相信你是存在的了!」

他故意靜靜地等候了幾分鐘,當然「佛」沒有下來殺死他。他便左顧右盼地向聽眾說:「你們都看見 了,佛根本不存在!」

有一位婦人,頭上裹著一條盤巾,站起來對他說:「先生,你的理論很高明,你是個飽學之士。我只是一個農村婦人,不能向你反駁,只想請你回答我心中的一個問題:

我信奉佛多年以來,心中有了佛的慈悲感恩,十分快樂;我心中充滿佛法給我的安慰祥和;因為信奉佛,人生有了最大的快樂。請問:假如我死時發現佛根本不存在,我這一輩子信奉佛,損失了什麼?」

學者想了好一會兒,全場寂靜無聲,聽眾也很同意農村婦人的推理,連學者也驚嘆好單純的邏輯,他低聲回答:「女士,我想你一點兒損失也沒有。」

農村婦人又向學者說道:「謝謝你的回答。我心中還有一個問題:當你死的時候,假如你發現果真有佛,是千真萬確,也有天堂和地獄的存在,我想請問,你損失了什麼?」

學者想了許久,竟無言以對!

讀詩會 28:品讀古詩,白居易與蘇東坡

pict 392
論古詩者,有人說「元輕白俗」,大抵是說,元稹的詩或是「宮詞」、艷語,或是贈內(給自己太太的詩),只是出語輕浮。白居易的詩用典不深,用語如市井小民,只是平俗。元稹詩可能無法進入重要詩人之列,可是認為「白俗」的人,不知有幾人留下能與「長恨歌」、「琵琶行」、「慈烏夜啼」比擬的詩篇,即使是蘇東坡,也列不出如此感人的長篇。
所以讀詩猶如飲食,甜不甜、酸不酸還是必須自己品嚐,不能隨意附和別人,這是所謂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能靠別人告訴你溫度,而自己不去試探。
白居易的詩如<種荔枝>:
紅顆珍珠誠可憐,白頭太守亦何癡;
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前種荔枝。

通篇不用典故,也無佶屈聱牙的僻字( 「佶屈聱牙」四個字就是僻字),雖然用字淺近,說理平直,卻韻致深遠。
此詩是說「荔枝像紅色的珍珠一般玲瓏可愛,像我這樣的白髮老太守也未免太癡心了,種下荔枝樹之後,要十年才能長出荔枝果實來,那知道自己是否還能享用得到,不考慮這種得失計較,我還是逕自到庭前種植荔枝樹」。
讀此詩,感覺白頭太守與紅顆珍珠的對比,彷彿可以看見一位老翁,獨自在空庭中,鋤土種植,意象明顯。因為喜好荔枝而種植荔枝,並不在意自己是否能享受到果實,自己吃的荔枝還不是前人種樹的成果?世間很多事本來就不以成敗得失計較,只要對人有益,就身體力行。
在這裡要比較的是蘇東坡的一闕〈行香子〉與白居易的〈對酒〉,都有杜甫「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的意味,白詩用《莊子》「蠻觸爭戰」的典故(住在蝸牛左角的觸國與右角的蠻國爭戰,伏屍數萬,血戰十五日,不過是為了微不足道的小名小利),而類似的人生如電光石火短暫的描述,也出現在蘇東坡的〈行香子〉中。
對酒 (唐﹒白居易)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白居易的詩描述,人生的汲汲營營,不過像是蝸牛角上的蠻、觸兩國的爭戰,就算贏了又能得到多少利益,人身生命短暫就像電光石火(閃電的亮光、打火石打出來的星火都是一閃即失)一樣,富貴隨緣,富就作富時的歡樂,貧就作貧時的歡樂,在短暫的生命還要愁眉苦臉,為了樣樣事不順心而憂愁,真是愚癡,只有愚癡的人才不肯每日隨緣歡笑。
蘇東坡,〈行香子〉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休去勞神! 似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取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蘇東坡〈行香子〉(詞牌名,是一種曲調)上半闕描述,在清朗的夜晚,月光皎潔如銀,應該斟滿酒,品嚐美酒,別再煩惱人世間浮名浮利,這一輩子不過像白駒過隙、打石出火般短暫,人生如夢,何用太過計較!接著下半闕提到自己,雖然滿腹文章經綸,可是親近的知交能有幾人?倒不如保持著天真的性情,樂陶陶地適情適意過生活,不知何時才能辭官歸去,閒對著一張琴、一壺酒與滿溪雲霧?
兩種作品,你喜歡那一首呢?
(重貼版主舊文:http://yifertw.blogspot.tw/2009/02/blog-post_7712.html)
pict 6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台文正字之「炁」與「(毛/灬)」

pict 388

pict 389

「炁」字,與「氣」字相通,《說文》與《玉篇》未收此字;《一切經音義》(西元807年),《龍龕手鑑》(西元997年),《廣韻》(西元1008年)則收了此一字:

《一切經音義》卷96:「[山/毒]气(上音獨,下『欺既反』。《考聲》云:『陰陽之所生、[黍/日]殠之所聞也。』《說文》:『雲,气也。象形,亦作氣。』《集本》作『炁』,古文字。下文同此也)。」(CBETA, T54, no. 2128, p. 908, b18-19)

《萌典》未收此字,其實台語仍用此字,如道教術語「一炁化三清」,「修真練炁」。台語讀音與「氣」相同,讀作「khi3」。

《萌典》收了「(毛/灬)」字:

https://www.moedict.tw/#!%F0%A4%86%AC

  1. 帶領
    tshuā-thâu

  2. 照顧養育囡仔
    I kā lâng tshuā gín-á.
    別人照顧

  3. 引誘囡仔
    I kā lâng thau tshuā gín-á.
    別人

《萌典》版主用「(毛/灬)」字,是有根據的。

http://web.ffjh.tyc.edu.tw/tai5gi2/353.htm

如上所說,此一「(毛/灬)」字,在現存《說文》、《玉篇》、《一切經音義》、《龍龕手鑑》,《廣韻》、《康熙字典》等等「漢字」字典、詞典都未收,僅出現於《彙音寶鑑》(1800)、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1913)與《台日大詞典》(1931),很顯然地,後兩者所以選用「(毛/灬)」字是因為《彙音寶鑑》(1800)收錄此字作為台語「tshua7 帶領、照顧」的「本字」。

即使如此,版主認為選用「(毛/灬)」字來作為台語「tshua7 帶領、照顧」的「本字」,只是造增加其他母語的人學習聽、讀、說、寫台語的障礙。非常不恰當。

pict 390

上圖引自部落格「王順隆新編註解《台日大詞典》」(上欄右起,第五字):

http://taigi.fhl.net/dict/gm.php?fn=A/A0890.png

「台文正字」的目的不外此兩項:

1. 溯源:追溯台語此音在古漢語的本字。

2. 寫音:「外來語」和「擬聲字」沒有「溯源」的議題,只是選用發音近似的漢字來代表此「外來語」或「擬聲字」的音。部分台語,因為無法達到「形、音、義相符」及「確切書證」的「溯源」,因此選用音、義相近的字來「代表此音」。

以「溯源」來看,選用「(毛/灬)」字來作為台語「tshua7 帶領、照顧」的「本字」,是沒意義的,因為現存從漢朝、晉朝、隋唐、宋元明清的所有「字書」都不收此字,如何溯源?溯到的只是 1800 年《彙音寶鑑》(正名《彙音妙悟》)的用字,其實可以不用另創此字增加「額外的學習負擔」。

以「寫音」來看,選用「(毛/灬)」字,「形」則是「火上有毛、羽毛」,應該是「燒焦、蜷曲」的字義,與「帶領、照顧」無關。以「音」來審視,「毛」字如為形聲字的「聲符」,「毛」字的讀音和「tshua7 」是天差地別;由於漢語各類字典都無此字,也沒辦法從「反切」理解是否此字與「tshua7 」接近。

以「義」來看,漢語各類字典,都無此字,根本談不上「字義」相近。

我們再看「娶」字,《萌典》、《彙音寶鑑》、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與《台日大詞典》都標此音為「tshua7」,那麼,為何不將此字標為「取」字?

如果認為「取」字已有「tshu2」的讀音,而且沒有「帶領、照顧」的字義,為何不將此音標作「帶」字,可以看出,其實,《萌典》、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與《台日大詞典》都把此音解釋作「帶」字。

如果,仍然覺得不妥,部落格《台語信望愛站》的方法是值得考慮的方向:承認自己在「溯源」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答案,直接用「台羅標音」,而不是「自創一字」或「編派一字」來寫音。

9227
tshua7
[娶]
娶boo2。
為伊 ∼ boo2;∼ 一個boo2 hoo7伊;作tioh8 phaiN2田望後冬, ∼ tioh8 phaiN2-boo2一世人。
原冊掃描

9228
tshua7
[tshua7]
引導;陪伴。
∼路;∼學生;相招∼好。
原冊掃描

頁次:   1


本工作為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閩客語典藏」計畫ê一部分,資訊技術由
台語信望愛站提供,圖形調號使用的Unicode字型來自拋荒台語文工作室,並蒙允許使用。

七夕乞巧與七娘媽生

pict 72

《維基百科》記載台灣七夕的民俗為: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9%9E%E5%B7%A7%E8%8A%82

七月七日也是「七娘媽」的誕辰,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床母是幼兒的保護神,台灣人有拜「床母」的習俗,有幼兒的家庭便在這晚祭拜床母,還會焚燒紙錢「四方金」(或「刈金」)和「床母衣」。除了在台南、鹿港還保有「做十六歲」成年禮,傳統七夕民俗活動在台灣已日漸式微。

《萌典》的資料來源似乎與《維基百科》的來源相同:

https://www.moedict.tw/#!%E4%B8%83%E5%A8%98%E5%AA%BD%E7%94%9F

農曆月初七星娘娘。「七娘媽就是七星娘娘傳說保護以前農業社會醫藥發達夭折所以祈求七娘媽平安因此等到成年月初便舉行祭祀七娘媽」。

版主是彰化市人,是賴和的對面鄰居,太太是台南市人,兩家都是世居當地市區五十年以上,不是外地搬遷進來,應該有相當的代表性(當然,台灣各地習俗不同,不能以一地、一人的觀察代表全台灣的民俗)。版主的鄰居夫婦生了兩個男孩、五個女孩,有幾位小孩和版主隸屬同一年齡層。農曆七月七日時,俗稱「七娘媽生」,意為「七娘媽的生日」,女孩子們擺了一個小茶几,用小臉盆裝了一盆清水,架上擺了「新竹白粉」(當年最高檔的臉部美白的化妝品),一面小圓鏡,擺上穿了線的針,燒香祭拜時,不讓男生看。據大人說,一則「乞巧」(乞求刺繡手藝精巧),二則「祈求姻緣順遂」。印象當中,其他鄰居家也有四五位女孩,但是家境較差,大人為衣食奔忙,我從未聽過、見過她們祭拜「七娘媽」乞巧。

我們夫妻兩家倒是未見到、聽到、參加什麼「農曆七月七日」祭拜「床母」的習俗。台灣確實有祭拜「床母」的習俗,但並不特別挑在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好像是嬰兒出生後或出生滿月時祭拜。

上述兩則《萌典》的記載與《維基百科》的記載,似乎未提到「拜七娘媽」是專屬未婚女孩的祭拜活動,以「乞巧」與「祈求保佑能有美好姻緣」為主。

其實,以我的年紀來說,也不能夠讀懂《台日大詞典》的每一則詞條,小我二十歲的人,有些事物都沒見過,更難讀得懂了。所以台語詞典當務之急,是趕快把《台日大詞典》與《日臺大辭典》的詞條加以翻譯、改寫、訂正,像《萌典》或《台灣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詞典》都像小孩子扮家家酒一樣,不算是嚴肅而認真地編一部《台語詞典》。

台語:「米麩」與「麵茶」

pict 387

上圖引自部落格《新編台日大詞典》

http://taigi.fhl.net/dict/gm.php?fn=B/B0692.png

上圖中欄,右起第四個字「米麩」,解釋作「米粉」不算完全正確。

部落格《萌典》:

https://www.moedict.tw/#!%E9%BA%B5%E8%8C%B6

解釋「麵茶」為:「麵粉加油時候加入點心。」

《萌典》未收「米麩」。

「米麩」是台灣人給嬰兒吃的副食,將米磨成粉後,在熱鍋加油炒熟,熱炒時斟酌加入少量的糖。食用時,只要沖熱開水即可給小孩止饑。「麵茶」則是台灣收到美援或教會的麵粉之後,仿照「米麩」的製作方法,炒成「麵茶」讓小孩可以快速食用,在下一個階段,台灣人才有錢買奶粉,給小孩沖泡牛奶。版主沒見過「麵茶」裡加芝麻,也許是各個店家作法不同。

所以,「米麩」是「麵茶」的母舅,「麵茶」是仿造「米麩」作成的。今天,台灣人吃過調成白色乾糊狀米麩的人,已經不多了。

其實,以我的年紀來說,也不能夠讀懂《台日大詞典》的每一則詞條,小我二十歲的人,有些事物都沒見過,更難讀得懂了。所以台語詞典當務之急,是趕快把《台日大詞典》與《日臺大辭典》的詞條加以翻譯、改寫、訂正,像《萌典》或《台灣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詞典》都像小孩子扮家家酒一樣,不算是嚴肅而認真地編一部《台語詞典》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敦煌殘卷裡的《法句經》---P 2381 與 P 2192

pict 160

在支謙《法句經》(T210),竺佛念《出曜經》(T212),天息災《法集要頌經》(T213),與巴利《法句經》對照表之後,顯示前三部漢譯經典有相當程度的糾葛,接下來是將敦煌殘卷裡的《法句經》與現存唐宋之間的《房山石經》、南宋《思溪藏》、宋元之間的《磧砂藏》、金版《高麗藏》、《趙城金藏》相比較。
當然,劫後餘生的敦煌殘卷裡的《法句經》,會免除許多後代的謄寫訛誤;但是,如果假設留存下來的敦煌殘卷都是最佳的抄寫版本,這也未免過於樂觀了。
目前已知的敦煌殘卷《法句經》有 P 2381 與 P 2192 兩號(位於上海古籍2000年的《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十三冊,78頁, P 代表「伯希和 Pelliot」,為法國典藏的「敦煌殘卷」),我在此先核對 P 2381:( P 2192  是屬於疑偽經典的T2901 《佛說法句經》)
http://yifertwtw.blogspot.tw/2013/05/p-2381-22.html
此卷(P 2381)包含〈1 無常品〉到〈22 述佛品〉,尚缺〈23 安寧品〉到〈39 吉祥品〉等17 品。除了〈1 無常品〉殘缺不全與字跡幾乎完全無法辨認之外,當中有不少字因字跡模糊而辨認不出,就以「」表示。此卷的字跡雖然接近楷書,有一些筆劃特徵如最後一比的「捺」特別粗厚而似乎有一點誇張(可能是仿照碑體的書法),其中也有不少字的筆畫構造和現行的繁體正楷字不同,有些是通假字,例如「無」字都寫作「无」字,「憍」字都寫作「驕」字,「昇」字都寫作「升」字,「花」字都寫作「華」字。有些像是「以」、「已」混用無別,「智」、「知」混用無別。但是,也有如「戒」字與今體楷書完全不同。這當中有一些字辨識得十分勉強,有待他日到圖書館詳細核對,也就是說,本版的一些指認,仍待確認,不能當作定論。
此卷(P 2381)顯示一些頗饒趣味的差異,例如,
1. 《法句經》卷1〈2 教學品〉:「被髮學邪道,草衣內貪濁,[51]曚曚不識真,如聾聽五音。」(CBETA, T04, no. 210, p. 559, c18-20)
[51]曚曚=矇矇【宋】【元】【明】【聖】。

P 2381 是作「矇矇不識真」,與【宋】【元】【明】【聖】版藏經相同。
2. 《法句經》卷1〈3 多聞品〉:「多聞能持固,奉法為垣牆;精進難[8]踰毀,從是戒慧成。」(CBETA, T04, no. 210, p. 560, a10-11)
[8]踰=喻【宋】【元】【明】。

P 2381 是作「精進難踰」,與【宋】【元】【明】版藏經不同,而與《大正藏》相同。
3. 《法句經》卷1〈3 多聞品〉:「能攝為解義,解則[13]義不穿,受法猗法者,從是疾得安。」(CBETA, T04, no. 210, p. 560, a20-22)
[13]義=戒【元】【明】。

P 2381 是作「解則戒不穿」,與【元】【明】版藏經相同,而與南宋《思溪藏》和《大正藏》不同。
4. 《法句經》卷1〈4 篤信品〉:「信不染他,唯賢與人,可好則學、非好則遠。」(CBETA, T04, no. 210, p. 560, c12-13)
P 2381 是作「信不染他,唯賢與仁,可好則學、非學則遠」,與各版藏經不同,頗難軒輊其是非。
5. 《法句經》卷1〈6 惟念品〉:「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願、無相,晝夜當念是。」(CBETA, T04, no. 210, p. 561, b12-13)
P 2381 是作「念身意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願、無想,晝夜當念是。」,與各版藏經不同。
6. 《法句經》卷1〈10 放逸品〉:「正念常興起,行淨惡易滅,自制以法壽,不犯善名增。」(CBETA, T04, no. 210, p. 562, b27-29)
P 2381 是作「正念常興起,行道德正法,自別以法壽,不犯善名增」,與各版藏經不同。
7. 《法句經》卷1〈17 惡行品〉:「凶人行虐,沈漸數數,快欲為[42]人,罪報自然」(CBETA, T04, no. 210, p. 564, c23-24)
[42]人=之【元】【明】。

P 2381 是作「凶人行虐,沈漸數數,快意為之,罪報自然」,「之」字與【元】【明】版藏經相同,而與南宋《思溪藏》和《大正藏》不同。「快意為之」似乎比「快欲為人」合適。
8. 《法句經》卷1〈21 世俗品〉:「萬物[18]如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CBETA, T04, no. 210, p. 566, a25-26)
[18]如=為【宋】【元】【明】【聖】。

P 2381 是作「萬物為泡」,與【宋】【元】【明】版藏經相同,而與《大正藏》不同,最後一句作「有何死畏」,與各版藏經不同,但是與巴利偈頌呼應,也頗值得注意。
依照版主的判讀,此卷(P 2381)傾向將同一首偈頌抄作一行,加上蓄意在每兩句之間留下空隔,造成有些字擠成一團而更加難以辨識,不過,這也提供一個相當有用的線索,讓讀者清晰地知道每一首偈頌的字句範圍,不像今本《大正藏》、《磧砂藏》、金版《高麗藏》、《趙城金藏》的排版方式,有時會誤判一首偈頌的起始句和結束句。
例如:下文所舉的《法句經》卷1〈20 愛身品〉中的16句,《大正藏》無任何句讀,不知每首偈頌的始末範圍。 CBETA 標點作三首
「如真人教,以道法身,愚者疾之,見而為惡。
行惡得惡,如種苦種,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自代;
習善得善,亦如種甜,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欲知利身,戒聞為最。」(CBETA, T04, no. 210, p. 566, a7-12)
從台灣嘉義《法雨道場》下載的《法句經》分成下列三頌:
「如真人教 以道法身 愚者疾之 見而為惡
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 彼不自代
習善得善 亦如種甜 自利利人 益而不費 欲知利身 戒聞為最」
除了未加標點符號之外,基本上和 CBETA 相同。(「法雨道場」的檔案在發表時間上早於 CBETA 的標點檔)
1991年台灣中壢圓光寺印製流通了一版《法句經》,這16句的標點是:
「如真人教 以道法身 愚者疾之 見而為惡 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 彼不自代 習善得善 亦如種甜。
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欲知利身,戒聞為最。」
佛光版《法句經》(中國吳根友釋譯)作:
「如真人教,以道法身;愚者疾之,見而為惡;行惡得惡,如種苦種。(8)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自代,習善得善,亦如種甜。(9)
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欲知利身,戒聞為最。(10)」
P 2381 作:
「如真人教,以道法身,愚者疾之,見而為惡,行惡得惡,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自代,習善得善,亦如種甜。
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欲知利身,戒聞為最。」
可以為此段偈頌的標點與分章作一定論。
此卷(P 2381)也出現一些明顯的訛誤,例如
A. 《法句經》卷2〈22 述佛品〉:「快哉福報,所願皆成,敏於上寂,自致泥洹。」(CBETA, T04, no. 210, p. 567, b3-5)
P 2381 是作「哉福報」。
B. 《法句經》卷2〈22 述佛品〉:「壞惡度為佛,止地為梵志,除饉為學法,斷種為弟子。」(CBETA, T04, no. 210, p. 567, a23-24)
P 2381 是作「除僅為學法」。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台語討論 2:《萌典》與「台文正字」

pict 72
最近「冷板凳」介紹了一個《萌典》(台灣教育部國語詞典+台灣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網址:
https://www.moedict.tw/#!%E6%A8%B9
與版主「唐鳳」交換了一些訊息,其中有一些討論是在「台羅標音」與「台文正字」,這裡就介紹一下與「台文正字」相關的討論。
「台文」當然可以用「羅馬字拼音」的方式解決,這樣就將「台語」當成一個全新的文字而完全與「漢字」脫鉤,在目前的文化教育視野之下,這會在「語言史」上斷絕了「台語語言史」的歷史脈絡,也會造成青年學生與「漢語世界」(或者更細分為當代的「華語社會」與古代的「漢語文化」)的隔閡,這是為了一利而生百害,我反對這樣的主張,而主張在台文書寫上,既鼓勵「拼音化」的台文書寫,也贊同「台文正字」,既能寫今文,也能讀上古到今日的漢語書籍。
「台文正字」有幾個用途:
1. 讀「書」,知道台語的用字在「漢語世界」(或者更細分為當代的「華語社會」與古代的「漢語文化」)的書寫用字、用詞。
2. 矯正「台語走音」與因「走音」造成的誤解。
3. 能與漢語文化中的《說文》、《玉篇》、《切韻》、《廣韻》、《切韻》、《一切經音義》相結合。
4. 協助台語和客語、閩南語、當代華語等在「漢語史」澄清歷史定位。
5. 協助其他母語的人學習聽、讀、說、寫台語。
「台文正字」的幾個原則:
1. 應先辨明「外來語」和「擬聲」,此類字只要「約定俗成」有一個或少數幾個不同的寫法、用字即可,不用「溯源」。
2. 形、音、義與「漢字」相符,而且要有「書證」(在古文獻上出現的用例),不可以自己編派「某個漢字」就是台語的「某個字、詞」。
3. 不要造成中、小學生的學習障礙,這些障礙如:
3.1 使用僻字、罕見字,增加學習負擔。
3.2 與現行通用「華語、普通話、國語」衝突,造成混淆。
   3.3 用字不統一,造成學習與用字無所適從,有些字可以有兩、三個寫法,但是不應該有太多不同的用字。
4 對於無法確定的用字,不妨「留白」而以「台羅標音」代替漢字。
-----------------------------------------------
以下,我以《萌典》為例作說明:
1. 「」:
https://www.moedict.tw/#!%E7%8C%B4%E4%B9%9F%E6%9C%83%E8%B7%8B%E8%90%BD%E6%A8%B9%E8%B7%A4%E3%80%82
可以寫作「猴也會跌落樹腳 kau5-ia7-eh-puak-lo7-tsiu7-kha1」。
用「跋」作為「puak」並不合適,音合,但是字義不符,也無「書證」。行走為「跋」,如「跋山涉水」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4006.htm
除了「字義」不符,將「跋」作為台文的「跌倒」來書寫,會造成學習的混淆。
「跤」字也一樣,我不理解為何不用「腳」而用「跤」字。「跤」字出現得很晚,《說文》、《玉篇》都不收。漢語「摔跤」、「他跌了一跤」,「跤」字意為「跌倒、摔倒」。
2. 「眠夢」,「眠夢。」
https://www.moedict.tw/#!%E7%9C%A0%E5%A4%A2
台語有「睏罔睏,毋通 bin5 夢」,意思是「睡可以睡,不要作噩夢」、「睡覺別作噩夢」。
書證:
《說文》:「眯,寐而厭也」,這個「厭」字,就是「夢魘」。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裴注:「曄責帝曰:『伐國,大謀也。臣得與聞大謀,常恐眯夢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
用「眠夢」字義不通,已經睡了,為何不能眠?為何不能夢?
請參考:http://yifertw.blogspot.tw/2011/05/blog-post_30.html
3. 「抾著雞母」:
https://www.moedict.tw/#!%E8%B7%8B%E4%B8%80%E5%80%92%EF%BC%8C%E6%8A%BE%E8%91%97%E4%B8%80%E9%9A%BB%E9%87%91%E9%9B%9E%E6%AF%8D%E3%80%82
將「khiok」的音編派為「抾」。「抾」字,意為「雙手捧取」。《玉篇》:「抾,兩手挹也。」
「khiok」的音編派為「抾」,形、音、義都不符,也無書證。其實,可以直接用「拾」字,不用讓學生再記一個「罕用字」。
4.
https://www.moedict.tw/#!%E8%B2%93%E9%9D%A2
貓仔麻臉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1/12/blog-post_12.html
5.
https://www.moedict.tw/#!%E6%9A%B4%E7%A9%8E
台語有「曬菜穎 phak-tsai7-inn2」的講法,穎的意思為「新葉、新芽」。
發芽,台語有「huat-inn2 發穎」、「pok-inn2 卜穎」兩種講法。
版主以為「pok-inn2」的「pook」是形容「突破、突出」,如氣球破了「khi3-kiu5-pook-phua3」,「暴」字沒有此字義,用「卜」字較合適。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0/07/blog-post_1221.html
如蔡振南的歌「花若離枝」,「為著新穎等春天」: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0/07/blog-post_1221.html
我想例子還很多,舉出這些例子是因為《萌典》此一網站確實方便實用,設計與管理者也十分用心,藉此鼓勵,希望能精益求精。
當然,當務之急,是要增設「台羅標音」,外國人(含居住於大陸對岸的中國人)也較容易學習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