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漢文佛典課程」

P1150372

以下引自「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buddhism.hku.hk/certificate.html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第二屆「漢文佛典證書課程」

(甲) 目的

為要培養學員對「中、印佛學」獲致全面和具系統性的正確理解,對根本佛教、大乘佛教與中國佛教的主要基本經論有直接閱讀的能力,以作為將來對佛學進行專題研究的穩固基礎,故安排此「漢文佛典」證書課程。

(乙) 內容特色

本課程依印度及中國佛學的發展,選取每一時期可作代表的經論,包括根本佛教的《阿含經》,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觀、法性如來藏、法相唯識三系的要典、唐密的《大日經》、藏密的《密宗道次第論》,以及中國佛教的三論、華嚴、天台、禪宗的著作,選取精要的篇章,疏釋其文辭,演析其義蘊,探討其思想源流,尋究其所面對的問題與其處理的方法、效果、作用、影響等,藉此以論定其在佛學中的地位。

全部課程統攝根本佛教與大乘佛教(其中根本佛教的《阿含經》已涵攝小乘思想),顯教與密宗,難行道與易行道,戒學、定學與慧學,宗門與教下,中觀、如來藏與唯識的大乘三系,三論、華嚴、天台、南禪的中國佛教四宗,如是乃至因明學的佛家思想方法,如是不同範疇的重要典藉多已該攝,加上基礎梵文與梵漢經論對讀,使課程更趨完備。

〔中國佛學〕(2013)

第一年、〔諸經選要〕(2010)

1.1 《雜阿含經》選(必修)

1.2 《般若經》選(必修)

1.3 《華嚴經》、《淨土三經》選

1.4 《維摩》、《法華》、《如來藏經》選

1.5 《解深密經》選

1.6 《大日經》選

1.7 基礎梵文(上)

第二年、〔中觀學與如來藏〕(2011)

2.1 《中論》選(必修)

2.2 《百論》及《十二門論》選

2.3 《菩提資糧論》選

2.4 《入中論》選

2.5 《究竟─乘寶性論》選

2.6 《大乘起信論》選(必修)

2.7 基礎梵文(下)

第三年、〔唯識學〕(2012)

3.1 《辯中邊論》選

3.2 《瑜伽師地論戒品》(必修)

3.3 《因明入正理論》

3.4 《攝大乘論》選

3.5 《唯識三十頌》(必修)

3.6 《六門教授習定論》

3.7 梵漢經論對讀(上)

第四年、〔中國佛學〕(2013)

4.1 《肇論》選

4.2 《法華玄義》選(必修)

4.3 《金師子章》(必修)

4.4 《六祖壇經》選(必修)

4.5 《五燈會元》選

4.6 《密宗道次第論》選

4.7 梵漢經論對讀(下)

課程內容

第一年、〔諸經選要〕(2010)

1.1 《雜阿含經》選(必修)

首先介紹佛教產生的背景、佛陀生平、經教的結集、阿含的內涵、本經的內容結構,然後選讀有關四諦、五蘊、十二緣起,十二處、十八界、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涅槃及阿羅漢果德等篇章。

1.2 《般若經》選(必修)

首先介紹佛教的分裂、部派諍議、大乘諸經的出現與流傳、般若思想的涵義與發展,般若經典的纂編與《心經》、《金剛經》的關係。然後參考玄奘譯本,以「般若中觀」的思想,疏釋鳩摩羅什所譯的《般若心經》,並通過討論糾正時人對「空」義的誤解。跟著運用無著、世親的分析方法,探討《金剛經》所討論的二十七個主題,介紹此經的主要內容與其在般若系統中的重要性,然後參考玄奘、義淨二譯,依「般若中觀」的觀點,略釋鳩摩羅什所譯《金剛經》的重要文句。

1.3 《華嚴經》、《淨土三經》選

首先介紹大乘菩薩道與十方淨土建立的關係,再依「一即一切」的圓教精神,說明《華嚴經》「普賢十大行願」導歸西方淨土的旨趣,然後解釋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願和往生淨土的修行方法,並與「彌勒淨土」及「般舟三昧」作簡略比較。本課程將選讀《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無量壽經》「四十八大願」、《觀無量壽佛經》之「十六觀門」與「九品往生」及《阿彌陀經》的淨土描寫與持名念佛法門。

1.4 《維摩》、《法華》、《如來藏經》選

首先介紹此三經傳出的思想背景,闡述其內容概要及維摩、法華的相關風格,又略論如來藏思想的淵源及其發展,然後分別探討此三經所要解決的問題,對印度及中國大乘佛教發展所引發的影響。跟著疏釋什譯《維摩經》的〈觀眾生品〉,欣賞「天女散花」的趣味片段,以顯示本經的文學手法;疏釋〈佛道品〉有關「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一段,以彰顯本經的「反修」與「圓教」思想特色,以及其對中國佛學發展的影響。最後選講〈文殊問疾品〉及〈入不二法門品〉的若干章節,以顯示本經「彈偏斥小」、「嘆大褒圓」的宗趣。

跟著選講《法華經》,通過「火宅之喻」、「三車之喻」、「化城之喻」的選讀,顯示本經的文學趣味特色,然後選講〈方便品〉以彰顯「會三歸一」、「開權顯實」的如來但教化菩薩的佛陀本懷。最後參考不空所譯《大方廣如來藏經》,以疏解佛陀跋陀羅所譯的《大方等如來藏經》,以彰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宗旨。

1.5 《解深密經》選

首先介紹《解深密經》乃瑜伽行派直接所依的聖典,闡釋其思想源流,介紹佛教「無我緣起論」對宣說「生死流轉」的困難,敘述部派解決此困難的不同方法與得失,以彰顯「種子識」建立的需要;又述說「三性、三無性」的建立因緣,以明「三性」是否與般若經所說「畢竟空」義相違。第二部分乃選講《解深密經》的<心意識相品>、<一切法相品>及<無自性相品>等內容,並從漢譯文獻解讀瑜伽行派早期「心意識」及「三性、三無性」等核心精神及其意義。

1.6 《大日經》選

《大日經》全稱《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乃漢地密教兩部根本依據經典之一。本課程首先介紹大乘密教興起的歷史背景、《大日經》的建立、傳入中土及弘揚經過,繼而選取第一品<入真言門住心品>,輔以一行禪師記的《大日經疏》作重點的專題文獻解讀,以明菩提心、大悲及方便三事與成佛的關係,闡釋漢地密教所顯「即身成佛」義理的旨趣。

1.7 基礎梵文(上)

本課程教授基礎梵文文法。首先從認識梵文(天城體及羅馬體)字母的書寫、發音及連音的變化開始,然後講解詞彙的組成、類別和八格及其基本語法,例如簡單動詞及形容詞的結構和應用。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會多引梵文佛教經論的詞彙以作説明。

第二年、〔中觀學與如來藏〕(2011)

2.1 中論》選(必修)

首先介紹中觀學派的產生、發展與影響。然後選講〈觀因緣品〉諸頌以破生,選講〈觀有無品〉以破自性,選講〈觀四諦品〉以顯「空」的大用,選講〈觀涅槃品〉以顯空的究竟。

2.2 百論》及十二門論》選

於介紹二論的作者、內容概要之後,選講〈捨罪福品〉以破吉福,〈破神品〉以破實我,〈破常品〉以破時、空、極微,〈破空品〉以破空執;然後再選講《十二門論.觀作者門》以破創造神論中有關「造物主」的思想。

2.3 菩提資糧論》選

首先介紹大、小三乘修行證果的方法異同與果德差別,然後從龍樹的《菩提資糧論》選錄其重要篇章,演述疏釋其中福德修持與知慧修持的內容與方法,以彰顯佛家大智、大悲並重的精神。

2.4 入中論》選

首先介紹中期中觀學派的代表人物佛護、清辨、月稱等如何在唯識顯學流行期間復興中觀思想,再重點介紹月稱的中觀宗義及應成中觀的八難題。本課程將選讀月稱《入中論》第六地辯破唯識無境之部。

2.5 究竟乘寶性論》選

首先介紹如來藏思想的發展概要,交代如來藏是體是用的問題,如來藏與中觀的關係與諍論、本論作者的諸說差異等,然後依梵、藏本的「金剛七句」,把勒那摩提譯本選取適當篇章,整理成三寶、如來藏、身轉菩提、如來功德事業等四部,疏釋文義,彰顯如來藏的思想系統與理論依據。

2.6 大乘起信論》選(必修)

首先介紹此論有關成書問題與作者的諍論、本論思想與印度傳統如來藏諸經思想的差別、以及本論對中國佛教的巨大影響,然後選讀其中重要章節,以了達本論「一心二門」、「真如緣起」、乃至流轉、還滅諸相關理論。

2.7 基礎梵文(下)

本課程承接基礎梵文(上),繼續講解梵文語法的結構和應用,希望學員在完成此課程後,可掌握梵文的一些基本文法規則去閱讀梵文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及梵文本《金剛經》選讀之經文。

第三年、〔唯識學〕(2012)

3.1 辯中邊論》選

首先介紹瑜伽行派的思想淵源、建立宗派的過程、發展、傳承、影響、研究資料與進路,然後參考窺基《述記》選講其〈辯相品〉以彰顯「唯識中道」,進而討論唯識言「空」與中觀言「空」的異同,唯識「中道」與中觀「中道」的差別與會通。

3.2 瑜伽師地論戒品》(必修)

首先介紹戒學在佛教中的起源、結集、分類、基本概念,以及其對修行證果的重要,然後選講〈菩薩地戒品〉以彰顯菩薩戒的內容及其所蘊涵著的宗教實踐與人生修養之積極意義。

3.3 因明入正理論》

首先介紹佛陀演教的思想方法、外道正理學派的論理方式、龍樹中觀的論證形式與陳那、法稱的因明創製,然後依窺基大疏,配合近代西方邏輯的方法,疏解本論的重要文義,以彰顯唯識學的思想方法梗概。

3.4 攝大乘論》選

首先介紹《攝大乘論》乃瑜伽行派唯識思想建立的重要典籍。課程內容第一部分著重分析「三性」思想的演變,解說由「阿陀那識」發展到「阿賴耶識緣起」的歷程,並說明無著菩薩最終把「三性」攝屬「唯識」的意義。第二部分乃選講《攝大乘論》的<所知依品>及<所知相品>等內容,並解讀此派從教、理上證成「阿賴耶識」,以及奠立「一切法唯識」的新里程,成為世親菩薩弘揚「唯識」思想的重要依據。

3.5 唯識三十頌》(必修)

首先簡述本論如何統攝瑜伽行派諸論要義、如何發展而構成「唯識今學」的思想體系,然後依《成唯識論》與窺基的《述記》,疏釋「三十頌」的含義,彰顯生命存在、流轉、還滅與修行證果的歷程等有關境、行、果的完整唯識理論。

3.6 六門教授習定論》

首先介紹佛教一般禪修的主要內容及其在宗教實踐中對修行、證果的重要,然後演釋本論的禪修理論,並參考《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的旨趣、以及窺基「五重唯識觀」的觀法,以彰顯唯識的禪修方法。

3.7 梵漢經論對讀(上)

本課程及梵漢經論對讀(下)會選取《中論》梵文本及漢文本的重要偈頌以作對讀。在講授過程中,亦會引南傳尼卡耶(Nikāya)相應部的《因緣品》相關經文(巴利文本),以疏釋《中論》及《金剛經》的文辭;從「緣起、性空、中道」這一線索去演析此等經論的相關義蘊。

第四年、〔中國佛學〕(2013)

4.1 肇論》選

首先簡述中國佛學的建立過程與印度佛學思想的異同,格義思想對般若空義的干擾,然後於《肇論》選講其中的《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的重要章節,以顯示肇論如何會通梵華的思想內容以及其對中國佛學發展的影響和貢獻。

4.2 法華玄義》選(必修)

首先介紹天宗台宗的源流、傳承理論要義與思想特色,再說明智者大師如何以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五重玄義來詮釋佛陀的一代時教。本課程將選讀《法華玄義》「跡門十妙」之「境妙」,藉十如是、四種十二因緣、四種四諦、七種二諦、三諦、一實諦及無諦來說明天台探索真理的門徑。

4.3 金師子章》(必修)

首先簡述華嚴宗的立宗經過、理論要義與思想特色,然後闡釋《金師子章》文義(可用中華書局方立天校釋本),以彰顯華嚴宗「相即相入」、「一即一切」以及判教的宗旨,同時討論天台、華嚴圓教的異同。

4.4 六祖壇經》選(必修)

首先簡述禪門的立宗、發展、南北分流的經過及其思想背景與特色,然後於宗寶本《壇經》從〈行由品〉、〈般若品〉、〈定慧品〉等諸篇選講其要義,彰顯南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宗旨。

4.5 五燈會元》選

首先簡述南禪一花開五葉的經過、宗門接引的特色、各種不同參悟方法,然後於《五燈會元》中選講行思、懷讓、希遷、道一、百丈、希運、普願、從諗、以及五家宗風的公案事跡,以彰顯諸家或動或靜、或言或默的單刀直入的各種不同禪風及其中可能的涵義。

4.6 密宗道次第論》選

宗喀巴大士為建立新藏地密法系統,撰下鉅著《密宗道次第廣論》,由於其篇幅太廣,故其高弟克主傑依《廣論》作《密宗道次第論》。本論原稱《密續部總建立廣釋》,是詮釋四部密續建立的依據。本課程首先介紹本論之宗旨與大綱,繼而選取有關密教事、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續所修生起、圓滿次第、繪曼荼羅法、修灌頂法及各級灌頂等而作出扼要的解讀,於此可視為藏傳密教之略覽。

4.7 梵漢經論對讀(下)

本課程承接梵漢經論對讀(上),繼續與學員講解梵文本《中論》的重要篇章。在完成此課程後,希望學員能進一步掌握到梵文的文法規則,乃至能以梵文作為多一種「善方便」去探索佛陀所説「緣起、性空、中道」的義理。

=======================

版主按語:

版主基本上將此一課程內容當作「佛學入門書目」,版主會列不一樣的書目:

1. 佛陀傳、佛教簡史與《法句經》。

2. 《雜阿含經˙八眾誦》與巴利《相應部尼柯耶˙有偈品》。

3. 《雜阿含經》的結構與「對照閱讀」導讀舉例。

4. 《中阿含經》與巴利《中部尼柯耶》「對照閱讀」導讀舉例與「《中阿含經》閱讀地圖」。

5. 巴利〈經集〉與漢譯《義足經》。

6. 四阿含與四部尼柯耶對應結構的省思。

7. 《大智度論》簡介:「中國五時判教」與近代「大乘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三系」。

8. 《壇經》與《碧巖錄》導讀,兼談禪宗參禪規矩。

9. 天台《禪波羅蜜》、《六妙門》導讀:四念處、祖師禪與近代禪修理論。

10. 淨土宗與華嚴宗經論選讀。

11. 三論宗與律宗選讀。

12.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