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善業能否抵消惡業? --- 法友飛鴻 53


P1140029
施貫子      2013年2月19日上午10:23      提到...
「凡今生所受都是宿業造成」---法友飛鴻 44
 
感謝有這篇主題討論,讓我在讀漢譯阿含時要更留心。但有個疑問,不知能否請教?

佛陀在阿含經中似乎沒有提及已造的宿業要如何消除,也沒有提及善業不能抵消惡業的說法,但為何後來發展成以懺悔消宿業,也廣為流傳善業不能抵消惡業的說法。

請老師幫忙解惑!
================
親愛的法友:
 
老實說,這個議題我沒研究,我的回答應該是「不知道」。
 
  《中阿含97經,大因經》卷24〈4 因品〉:「世尊告曰:『阿難!汝莫作是念:「此緣起至淺至淺』。所以者何?此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阿難!於此緣起不知如真,不見如實,不覺不達故。令彼眾生如織機相鎖,如蘊蔓草,多有調亂,匆匆喧鬧,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往來不能出過生死。阿難!是故知此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CBETA, T01, no. 26, p. 578, b15-22)

我的理解是,阿含中多談「緣起」、少談「業報、因緣果報」。

《雜阿含154經》提到十種邪見之一是:「無善趣、惡趣業報」,所以正見是「有善趣、惡趣業報」。

《雜阿含154經》卷7:「無善趣、惡趣業報」(CBETA, T02, no. 99, p. 43, c24-25)
但是,通常止於「不數聞法,不正思惟,身行惡行,口行惡行,意行惡行。行惡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惡趣泥犁中」,
 
《雜阿含94經》卷4:「若善男子不習近善知識,不數聞法,不正思惟,身行惡行,口行惡行,意行惡行。行惡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惡趣泥犁中。」(CBETA, T02, no. 99, p. 25, c15-18)

《雜阿含458經》卷17:「云何因生欲想?謂緣欲界也。緣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欲求。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如是邪因緣故,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欲想。」(CBETA, T02, no. 99, p. 117, a23-28)

《雜阿含788經》卷28:「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CBETA, T02, no. 99, p. 204, c11-12)

你可以參考〈隨緣消舊業〉一文。

http://yifertw.blogspot.tw/2009/05/blog-post_23.html

並不是說「隨緣消舊業」的說法就一定錯誤,但是在「阿含教義」上讀到的是:
「佛教不主張『宿業盡吐、方得解脫』」、「佛教不主張『凡所有受都是宿業所造』」。

在菩提比丘《增支部新譯》裡:
Bodhi, Bhikkhu, (2012), 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isdom Publication, Boston, USA.

《增支部 3.100經》提到,「佛教不主張『如是造因、就如是得業報』」。

台灣坊間的善書,以因果勸善,給人的印象是「如是造因、就如是得業報」,類似「殺雞,後世轉生作雞被殺」、「殺魚,後世轉生作魚被殺」、「殺人,後世轉生作人被殺」,這種錯誤的印象不是佛教的教導。

阿含中肯定的是「身口意惡業,得惡報;身口意善業,得善報」,但是並未細談「善惡業互相抵銷」、「那一善業必得那一善報、那一惡業必得那一惡報」。

但是,《增支部 3.100經》提醒學佛者:「佛教不主張『如是造因、就如是得業報』」,「因緣果報的機制」並不是淺易可知,而阿含中也未鼓勵學佛者去探究「精確的細節」。而是:

《雜阿含414經》卷16:「佛告比丘:『汝等比丘莫作是說「宿命所作」。所以者何?此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汝等比丘當共論說「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此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是故,比丘!依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CBETA, T02, no. 99, p. 110, a25-b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