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法友飛鴻 145 --- 漢譯《法句經》的詮釋策略

P1170650

親愛的法友:

  何時起程前來台灣呢?

  是的,這幾句如果從漢字的文脈來解釋,就會像「某某教授」的《法句經白話校釋》一樣,變成自由聯想。所以,我的解讀策略不一樣。

  上策,是假設翻譯得沒錯,只是我們讀不懂;中策,是假設翻譯得沒錯,但是有一兩個字訛寫;下策是假設翻譯錯了,由其他語言版本來改錯。在T210《法句經》、T212《出曜經》、T213《法集要頌經》都會遇到三種之間的一些例子。

  這幾個「近」字,我是以下策來對待。此時,通常我們必須以文獻學的立場指出是哪一個印度字(梵、巴或犍陀羅語)誤解成哪一個字,而造成誤譯;比較不幸的是,我未能肯定這個「誤譯」的機制,所以只能「瞎猜」地提出「說帖」。就這一點而言,我沒比「某某教授」高明多少。只是他的白話譯解,有幾首偈頌行文顯得「輕佻」(我猜,「某某教授」是找他的碩士生譯的,這幾個碩士生可能因讀不懂偈頌,又要「硬譯」來交卷,因此半開玩笑地「用戲筆翻譯」,對出書的內容以這種態度應付,特別是份量與地位相當儒家《論語》的《法句經》,我非常不能諒解,這一過失,勢必要算在「某某教授」的頭上)。

  讓我舉例說明:

上策:

《法句經》卷2〈34 沙門品〉34.32 頌::

「息心非剔,  放逸無信,
 能滅眾苦,  為上沙門。」(CBETA, T04, no. 210, p. 572, b17-18)

息心為「沙門samaṇa」的譯詞 譯文正確,只是眾人不知此一字義。

中策

《法句經》卷1〈11 心意品〉11.1頌:

「意使作㺃,  難護難禁,

 慧正其本,   其明乃大。」(CBETA, T04, no. 210, p. 563, a4-5)
[3]使作㺃=駛於響【元】【明】。

「㺃」字是「笴」字的訛寫,「笴」的字義為「箭桿」。

《一切經音義》卷52「《中阿含經》音義」(卷60):「箭笴(工旱反。《字林》:『箭莖也。』經文作『幹』,古污反,枝幹也)。」(CBETA, T54, no. 2128, p. 653, a8)

下策:

《出曜經》卷7〈5 放逸品〉《法句經白話校釋》5.9頌:

「不放而得稱,放逸致毀謗,

 不逸摩竭人,緣淨得生天。」(CBETA, T04, no. 212, p. 645, b2-3)

「摩竭人」是「誤譯」,此處應為「帝釋」的名字「maghavā

敬祝

   毋忘夫子鐸;

   快著祖生鞭。

 

        藏經閣外的宇宙大掃葉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