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高麗大藏經》的歷史與現狀——柳富鉉


韓國《高麗大藏經》經版

以下引自部落格《佛學數位圖書館》
http://big5.fjnet.com/fjlw/200903/t20090329_114769.htm
《高麗大藏經》的歷史與現狀——柳富鉉 南韓大真大學校文獻資訊系教授
一.《高麗大藏經》的雕造與經版的流傳
高麗朝時期雕造了《初雕藏》(《初雕大藏經》)及《再雕藏》(《再雕大藏經》)兩部大藏經。學術界認為《初雕藏》是從高麗顯宗2年(1011年)至宣宗4年(1087年)雕刻完成的,主要依據如下:
《大藏板刻君臣祈告文[丁酉年(1237)行]》: “……達但之為患也, 其殘忍兇暴之性, 已不可勝言矣……於是, 符仁寺之所藏《大藏經》板本, 亦掃之無遺矣……今與宰執文虎百僚等, 同發洪願, 已署置‘句當官司’, 俾之經始。 因考厥初初創之端, 則昔顯宗二年(1011), 契丹主大舉兵來徵, 顯祖南行避難, 丹兵猶屯松岳城不退。 於是, 乃與群臣發無上大願, 誓刻成《大藏經》板本, 然后丹兵自退, 然則大藏一也, 先后雕鏤一也。”(該祈告文出自李奎報之手, 收錄在《東國李相國集》卷25)
《高麗史·宣宗世家·四年(1087)條》: “二月……甲午, 幸開國寺, 慶成‘大藏經’.……。 三月…… 己未, 王如興王寺, 慶成大藏殿。……夏四月, ……庚子, 幸歸法寺, 慶成《大藏經》。”
從以下史料來看,高麗在顯宗朝時期(1010~1031),刊刻了《開元釋教錄》裡收錄的5048卷《開寶藏》。 到了文宗朝(1047~1083),刊刻完成了《貞元續開元釋教錄》收錄的經典與宋新譯經論等約1000卷。
《寄日本國諸法師求集教藏疏》: “敬白諸善友緣本國崇奉佛教日已久矣, 其《開元釋教錄》智昇所撰, 《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圓照所撰, 兩本所收經律論等, 洎大宋新翻經律論總六千來卷, 並已雕鏤施行訖。 自古聖 □”(本疏為大覺國師義天所做, 收錄在《大覺國師文集》卷14)
《代宣王諸宗教藏雕印疏》:“顯祖(1010-1031)則雕五千軸之秘藏, 文考(1047-1083)乃鏤千萬頌之契經。 正文雖布于近遐, 章疏或幾乎墜失。”(本疏為大覺國師義天所做, 收錄在《大覺國師文集》卷15)
據《高麗史》及《大藏板刻君臣祈告文》所載,《初雕藏》的經板,原本藏于興王寺的“大藏殿”, 后移至符仁寺保管。 1232年,隨著蒙古入侵高麗,《初雕藏》的經板也不知去向。目前,藏于國內的《初雕藏》有300余卷,另外日本有2400余卷。
關於《再雕藏》的雕造,有以下兩種史料值得我們注意。
《高麗史·高宗世家·三十八年(1251)條》: “九月 …… 壬午, 幸西城門外‘大藏經板堂’, 率百官行香。 顯宗時板本毀於壬辰(1232)蒙兵。 王與群臣更媛立‘都監’, 十六年(1251)而功畢.”
《大藏板刻君臣祈告文[丁酉年(1237)行]》: “……今與宰執文虎百僚等, 同發洪願, 已署置‘句當官司’, 俾之經始。”
從以上敘述來看,高宗23年(1236)高麗國設立了大藏都監(上文中的“都監”、“句當官司”指專管《再雕藏》的校勘與刊雕的大藏都監),開始了《再雕藏》的雕刻工作,高宗38年(1251)經板雕造完畢。 因此學術界普遍認為《再雕藏》的刊刻期間為高宗23年(1236)至38年(1251)。還有一點《再雕藏》經典的卷尾通常有“××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敕雕造”的刊記,通過刊記我們可以了解到雕鑿時間最早的是丁酉年(1237),最晚的則是戊申年(1248)。
如《高麗史·高宗世家·三十八年(1251)條》所記,《再雕藏》雕造完畢以後安置在江華都城西門外的“大藏經板堂”。 又如以下記錄,之後又被移至江華禪源寺。北韓朝太祖7年(1398),,《再雕藏》經板暫時被安放在首爾支天寺,定宗元年(1399),又被移至慶尚道陜川的海印寺保管至今。
《太祖實錄》卷14 : “七年(1398)……, 七月五日丙午, 幸龍山江。 大藏經板輸自江華禪源寺。 戊午雨。 令隊長, 隊副二千人, 輸經板于支天寺。”
《定宗實錄》卷1 : “元年(1399)五月庚辰, 命慶尚道監司, 發印經僧徒于海印寺, 太上王欲以私財, 印成大藏經, 納東北面所蓄菽粟五百四十石……”
二.《再雕藏》的結構與內容
《再雕藏》從千字文天函至洞函,共639函, 1574部6547卷。 筆者對《再雕藏》的結構進行了分析,其結果可見<表1>“《再雕藏》的結構”。 如<表2>所見, 再從千字文帙號來比較了《再雕藏》和《趙城藏》。
眾所週知, 《再雕藏》是在《初雕藏》入藏經典的基礎上(<表1>中“甲. 《初雕藏》入藏經典”),又收錄了《初雕藏》以後從中國引入的經典及其他經典而刊刻完成的(<表1>中“乙. 《再雕藏》入藏經典”)。
三.《高麗大藏經》的校勘以及它的底本與刊刻
《再雕藏》的“俊、乂、密”函裡收錄的《高麗國新雕大藏經校正別錄》30卷及其各卷首中都有“沙門守其等,奉敕校勘”的字樣,由此可知《再雕藏》在刊刻之前經過了與《開寶藏》、《契丹藏》、《初雕藏》等大藏的校勘工作。 因此與後世的大藏相比, 《再雕藏》在經文的準確性上可以說是無與倫比。 所以日本在明治年間發行《縮刷藏經》時, 還有在大正年間編撰《大正新修大藏經》時都將《再雕藏》作為底本。
關於《初雕藏》、《再雕藏》的底本和雕造過程,國內外學術界一直沒有得到統一的見解。
日本的小野玄妙曾在《佛書解說大辭典》中認為《初雕藏》是《開寶藏》的復刻本。
中國的《中華大藏經》編輯部在《中華大藏經》“內容簡介”中將《再雕藏》看作是《開寶藏》的復刻本。
南韓人李箕永在他的“高麗大藏經的歷史與意義”中認為《初雕藏》是《開寶藏》的復刻本。 而對於《再雕藏》, 他認為是守其法師校對了《開寶藏》、《契丹藏》、《初雕藏》後,重新編撰了登梓本刊刻的。
千惠風在《湖林博物館所藏初雕大藏經調查研究》認為,《初雕藏》是在收錄了《開寶藏》、《契丹藏》、貞元入藏諸經論、宋新譯經以及國內傳本的基礎上編撰了登梓本以後刊刻的。至於《再雕藏》,他認為是在修改《初雕藏》以後復刻的。
筆者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 在“關於《高麗大藏經》的底本與刊刻的研究”(《南韓圖書館情報學會志》第32卷第3號,2001)中寫到《初雕藏》、《再雕藏》是《開寶藏》的修訂、復刻本。 而關於守其法師用來校勘並刊刻《再雕藏》的底本與對校本,筆者曾得出以下結論。 即在“國本”(《初雕藏》)、“丹本”(《契丹藏》)、“宋本”(《開寶藏》)中, 法師主要以“宋本”為底本,再以“國本”、“丹本”校勘修訂了“宋本”。 也就是說“宋本”是刊刻《再雕藏》的底本即登梓本。 “宋本”中沒有的經典或有較大缺陷的經典則以“國本”或“丹本”為底本, 或進行修訂以後當作登梓本,或重新製作登梓本雕造,編入了《再雕藏》。
根據筆者目前進行的研究(“漢文大藏經的文字異同研究”)來看大藏經的文字異同, 《再雕藏》基本上屬於“中原系統”, 但同時吸收了“北方系統”、“南方系統”的因素(文字異同)[1]。而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再雕藏》特有的特點,自成體系。


[1] 例如, 關於80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文字異同, 在《豐潤本》·《趙城藏》為“眾會海已”(《中華大藏經》第12冊, 670頁,上段,16行), 而在《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南藏》、《徑山藏》、《清藏》中是“道場眾會”。《再雕藏》將以上內容合二為一,修訂為“到場眾會海已”。
[2]《再雕藏》裡收錄的《續開元錄》經典入藏順序與《續貞元錄、入藏錄 》相同,而不同於《續開元錄、入藏錄 》。
[3] 《趙城藏》與《初雕藏》一樣,收錄了《廣品曆章》,而不是《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4] 《趙城藏》的踐(581)函至刑(592)函,收錄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120卷,而非《新華嚴經》40卷。
編輯:笑忘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