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漢譯與巴利經典對照閱讀--8, (2008.4.14)


二、漢譯《雜阿含經》〈八眾誦〉與巴利《相應部尼柯耶》〈有偈品〉對照閱讀

6. 傳說中的第一結集


無著比丘說:『事實上,這是從口誦傳承傳遞下來的可以預期的結果,如同在《中部 76經,旃陀經》,阿難提到「口誦傳承 anussava,或者記憶得正確、或者記憶得不正確,它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中部76經,旃陀經》(M i, 520),長老菩提比丘的英文翻譯為:「復次,旃陀,此處有一些老師是傳統主義者,他認為口誦傳承是真理,他依口誦傳承、古來的傳說、古經文來教導法。但是,當老師是傳統主義者,認為口誦傳承是真理;可是口誦傳承有些傳誦得很正確,有些傳誦得不正確。有些是真實的,有些則不是。」
此經赤沼善智(1990),167頁列《雜阿含973經》與《別譯雜阿含207經》為參考經典,漢譯經文相當簡潔,而無類似此段引文的對應經文。
(原文來自福嚴會訊,第十七期,2008年1月)慧樹居士慧鑒: 關於「中有」問題,在原始佛教中並無說明。致部派間分「有中有」、「無中有」兩大派。如「中有 『七日一生死至七七日決定次生』」,實為(約西元前一世紀)「世友」所說,為一般承認者。如「中有」識見父母行淫而入胎,亦屬後世所說。論究佛法,不可為後代論師所說拘限。然入胎必有父母,此父母即男女兩性之意。「必有父母」通於旁生,而人間所說之父母,乃人類社會文化所決定。如古代人知母而不知有父,不可為無父。故試管嬰兒所用之男精,非一般社會所認定之父,但不可謂無父也。
AN 4.16.10(A ii 147):
” idha, bhikkhave, bhikkhū duggahītaṁ suttantaṃ pariyāpuṇanti dunnikkhittehi padavyañjanehi. Dunnikkhitassa, bhikkhave, padavyañjanassa atthopi dunnayo hoti. ayaṃ bhikkhave, paṭhamo dhammo saddhammassa sammosaaya antaradhaanaaya saṁvattati.”
回到第一結集的議題來,
王舍城五百結集,是佛入涅槃以後佛教界的第一大事。這一次結集決定了初期佛教的動向,也造成了佛教分化的必然形勢。對佛教來說,這一次結集是無比重要的!先來說:誰發起這次結集?為什麼要結集?結集些什麼?
釋尊入滅以後,一代的教說當然是要結集的,結集是佛弟子的共同要求。但結集的倡議者,主持者,對於結集的成果如何,是有特殊關係的。古代一致傳說,王舍結集是大迦葉發起的。大迦葉為有名的大德,以「頭陀第一」而受到尊敬。釋尊最後的遊行,到拘尸那入滅,大迦葉並沒有隨從。但知道了釋尊將要入滅,就率領五百比丘急忙趕來。在佛入滅的第七天,大迦葉趕到了拘尸那,就以年高望重的上座身分,主持了莊嚴的荼毘大典。就在大典期中發起結集法藏的會議,而決定在當年的安居期中,在王舍城召開結集大會。王舍城是大迦葉一向遊化的區域;這一次也還是從王舍城趕來(僧祇律32;[涅槃經後分])。從王舍城來又決定去王舍城結集法藏,對這次結集,大迦葉顯然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
為什麼要發起結集?傳說是:一、出於諸天的勸請:這可解說為佛教界的一致要求(阿育王傳6;『有部毘奈耶雜事』39)。二、出於大迦葉的意思:巴利『銅鍱律、小品(11)、五百犍度』,『五分律(30)、五百集法』,『四分律(54)、集法毘尼五百人』,『僧祇律(32)、雜跋渠』,『十誦律(60)、五百比丘結集三藏法品』,一致說到:當大迦葉來拘尸那,途中得到釋尊已入涅槃的消息時,有比丘說:「彼長老(指佛)常言:應行是不應行是,應學是不應學是。我等於今始脫此苦,任意所為,無復拘礙」。這位比丘的言論,也見於巴利『長部』的『大般涅槃經』,『長阿含、遊行經』等,所以是聲聞經律的一致傳說。這位比丘,『銅鍱律』(善見律同),長部大般涅槃經,說是老年出家的須跋陀羅。五分律,四分律,(長含遊行經),說是(六群之一的)釋種跋難陀(般泥洹經作釋種桓頭)。『迦葉赴佛般涅槃經』,作「老比丘波或」。波或即波婆Pava的異譯,是地名而非人名。此外,『十誦律』等,只說是老年出家不懂事的比丘(摩訶羅)。總之,大迦葉發見了這種論調(實在就是阿難傳佛遺命──【小小戒可捨】的主張),非常不同意,因而下了立即召開結集會議的決心。重視這一召集會議的主要動機,再與結集大會所發生的重要事項,作綜合的研究,也就能理解王舍結集的特性。
當時結集了些什麼?這首先要說,釋尊的身教言教,在王舍結集以前,早就有了部分的編集。王舍結集以後,也還要繼續纂集流通。釋尊在世時,聖典的集成部類,至少有[法句]、[義品]、[波羅延]、[鄔陀南]、[波羅提木叉]──五種。[法句]是德行(法)的類集。[義品]或譯作[義足]、[義句],是甚深義的類集。[波羅延]譯為彼岸道,是到彼岸(涅槃)的法門。[鄔陀南]譯為(無問)自說,是釋尊因物因事而說的感興語(這與詩教六義的[興]一樣)。這四類或是佛說的、或是佛與弟子的問答;還有編集者的敘述語。文體方面都是易於傳誦的偈頌。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是佛所制的成文法典。佛世有半月半月誦波羅提木叉的制度,可見早就有了編集。但波羅提木叉是因事立制,所以是不斷增加,逐漸完成。佛入涅槃時,比丘戒就有二百五六十戒嗎?這是很難說的。南傳『增支部』(3.83、3.85─3.87)一再說到:「一百五十餘學處(戒)每半月誦」。雖然漢譯的相當部分(雜阿含經),已改為二百五十餘戒,但玄奘所譯『大毘婆沙論』引經,也還說到「誦戒百五十事」,可見一百五十戒的古說,不只是南傳銅鍱部的傳說。佛世所誦的波羅提木叉,也許就是這樣的吧!
說到王舍城的結集,是在大迦葉領導下完成的。由優波離誦出律藏,阿難誦出經藏。但說到論藏,無論是內容,是誦出者,傳說得都不相同。如僧祇律、銅鍱律、五分律,根本沒有說到論藏的結集。銅鍱律論──覺音的『善見律(註)』、法藏部的『四分律』雖說到阿毘曇藏,但沒有說誦出者是誰。而且,[善見律]所說,是『分別』等七部論;而[四分律]所說的:「有難、無難、繫、相應、作處」,與『舍利弗毘曇』所說相合。摩偷羅有部的『十誦律』,說阿難出阿毘曇藏,舉五戒為例;『智度論』與此相合。首舉五戒,意指有部的『法蘊足論』。『根本說一切有部律雜事』,說大迦葉誦出摩呾里迦,與『阿育王傳』相合;這是有部譬喻師的傳說。『西域記(3)』也說迦葉出論,但說是阿毘達磨。此外,真諦三藏『部執論疏』,傳說富樓那出阿毘曇藏。這樣的或者沒有說到,說到的又全不相合,所以王舍結集論藏的傳說,是難以使人相信的。關於阿難出經,優波離出律的實情,留待以後研究。
但是我們的問題是:(1)參加第一結集的人數有幾人?(2)所結集的都是世尊涅槃之前的經或律嗎?(3)如果參加第一結集者都是阿羅漢,有那些經律似乎不是阿羅漢所認同的說法?
(1) 參加第一結集的人數是多少人?
《增壹阿含經,序品》「
善逝泥曰供舍利,從拘夷國至摩竭;迦葉端思行四等,此眾生類墜五道;
正覺演道今去世,憶尊巧訓懷悲泣;迦葉思惟正法本,云何流布久在世?
最尊種種吐言教,總持懷抱不漏失;誰有此力集眾法?在在處處因緣本;
今此眾中智慧士,阿難賢善無量聞;即擊揵椎集四部,比丘八萬四千眾;
盡得羅漢心解脫,已脫縛著處福田;迦葉哀愍於世故,加憶尊恩過去報;
世尊授法付阿難,願布演法長存世;云何次第不失緒,三阿僧祇集法寶;
使後四部得聞法,已聞便得離眾苦;阿難便辭吾不堪,諸法甚深若干種;
豈敢分別如來教,佛法功德無量智;今尊迦葉能堪任,世雄以法付耆舊;
大迦葉今為眾人,如來在世請半坐;迦葉報言雖有是,年衰朽老多忘失;
汝今總持智慧業,能使法本恒在世;我今有三清淨眼,亦復能知他心智;
一切眾生種種類,無有能勝尊阿難;梵天下降及帝釋,護世四王及諸天;
彌勒兜術尋來集,菩薩數億不可計;彌勒梵釋及四王,皆悉叉手而啟白;
一切諸法佛所印,阿難是我法之器;若使不欲法存者,便為壞敗如來教;
願存本要為眾生,得濟危厄度眾難;釋師出世壽極短,肉體雖逝法身在;
當令法本不斷絕,阿難勿辭時說法;」
(CBETA, T02, no. 125, p. 549, b15-c17)

《增壹阿含經序》晉朝釋道安「四阿含四十應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題其起盡。為錄偈焉。懼法留世久。遺逸散落也」(CBETA, T02, no. 125, p. 549, a21-23)
《大智度論》卷2:「是犍椎音大迦葉語聲,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聞知:『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來集會大迦葉所。』爾時大迦葉告諸會者:『佛法欲滅。佛從三阿僧祇劫,種種勤苦,慈愍眾生,學得是法。佛般涅槃已,諸弟子知法、持法、誦法者,皆亦隨佛滅度。法今欲滅,未來眾生甚可憐愍,失智慧眼,愚癡盲冥。佛大慈悲,愍傷眾生,我曹應當承用佛教,須待結集經藏竟,隨意滅度。』諸來眾會皆受教住。爾時大迦葉選得千人,除善阿難,盡皆阿羅漢得六神通,得共解脫、無礙解脫,悉得三明禪定自在,能逆順行諸三昧皆悉無礙,誦讀三藏,知內外經書,諸外道家十八種大經盡亦讀知,皆能論議降伏異學。
問曰:『是時有如是等無數阿羅漢。何以故正選取千人不多取耶?』答曰:『頻婆娑羅王得道,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是時王教勅宮中,常設飯食供養千人,阿闍世王不斷是法。爾時大迦葉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當有外道強來難問,廢闕法事。今王舍城,常設飯食供給千人,是中可住結集經藏。』以是故選取千人,不得多取。是時大迦葉與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告語阿闍世王:『給我等食,日日送來。今我曹等結集經藏,不得他行,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說戒時,集和合僧。大迦葉入禪定,以天眼觀今是眾中誰有煩惱未盡,應逐出者,唯有阿難一人不盡,餘九百九十九人。」(CBETA, T25, no. 1509, p. 67, c4-p. 68, a6)

(2) 四阿含中有那些經典是在第一結集之後結集的?

1. 雜阿含262經,闡陀比丘經:[時佛般泥洹未久],阿難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善見律毗婆沙(漢譯及巴利文均言及阿難在世尊涅槃後,先到舍衛城祇園精舍,再往王舍城參加第一結集。)
2. 雜阿含1144經,世尊涅槃未久,迦葉與阿難住王舍城耆闍崛山。阿難自南山國土人間遊行歸來。
3. 中阿含33侍者經,[復次,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阿難遊於金剛,住金剛村中。是時尊者阿難無量百千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於是尊者金剛子亦在眾中,尊者金剛子心作是念:『此尊者阿難故是學人,未離欲耶?我寧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觀尊者阿難心。』於是尊者金剛子便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觀尊者阿難心。尊者金剛子即知尊者阿難,故是學人而未離欲。於是尊者金剛子從三昧起,向尊者阿難而說頌曰:『山林靜思惟,涅槃令入心﹔瞿曇禪無亂,不久息跡證。』]
4. 中阿含34薄拘羅經,[我聞如是,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薄拘羅遊王舍城在竹林加蘭哆園。] 中部124經只言薄拘羅出家以來已80年,未言佛已涅槃,可是由推算可知佛已涅槃。
5. 中阿含39郁伽長者經,[我聞如是,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眾多上尊長老比丘遊鞞舍離,在獼猴水邊高樓臺觀。]
6. 中阿含145瞿默目犍連經,[佛般涅槃後不久,阿難遊王舍城,阿難答雨勢大臣比丘無一人與世尊等。]中部108經亦言佛已涅槃。
7. 中阿含217八城經(中部52經,未言及佛已涅槃),佛般涅槃後不久,眾多上尊名德比丘遊波羅利子城(華氏城)住在雞園,是時第十居士八城持多妙貨,往至波羅利子城治生販賣,阿難在毗舍離。
8. 中阿含220見經,佛般涅槃後不久,阿難遊王舍城。

第一結集的探討給我們那些啟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