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義足經讀書會, 第一章--4



在閱讀支謙翻譯的《佛說義足經》,我們除了巴利經論資料與日文的《南傳大藏經》之外,中英文可供參考的資料有:(1)《義品》《The Group of Discourses II》,[K. R. Norman、UK],<PTS>. (2) 《南傳大藏經》,[台灣、吳老擇編譯],<元亨寺>,【小部尼柯耶】《經集》及《義釋》. (3) 《經集》,[中國、郭良鋆譯],<恩楷探索家>或<佛陀教育基金會>。

郭良鋆先生翻譯之《經集》一書,筆者可以見到在書局陳列出售的[博遠出版社]白話佛教經典系列之九,一般佛教善書流通處流通的[佛陀教育基金會] 版,最近在府城佛教網以及Cbeta 網均有熱心人士張貼作網路流通,令筆者一者以喜、一者以憂。喜的是《經集》書中的〈彼岸道品〉與〈義品〉雖在《雜阿含經》、《發智論》、《阿毗達摩毗婆沙》、《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均有引述,甚至連小學生琅琅上口的「瞎子摸象」的故事也出自《義品》(《義足經》第五章〈鏡面王經〉 T4.178a),但是在華文世界裡,讀者始終無法窺見《經集》一書的全貌,直到近期才有元亨寺出版、吳老擇居是主編的《南傳大藏經》的《經集》及《義釋》(《南傳大藏經》小部20、21、22冊,《大義釋》、《小義釋》,台灣、悟醒譯,1996年8月出版),與大陸郭良鋆先生譯的《經集》在市面流通,可以說是解『千年之渴』。憂的是『郭書』翻譯佛教名相時,常直翻成現代用語,有時不易把握原意,甚至可能將早期原始佛教的重要教義翻譯成「大乘」思想,讀者在驚喜之後,必須對照巴利或英譯書籍才知道《經集》原文不是這個意思﹔對巴利聖典不甚了解的讀者,可能會忽略了『巴利聖典』與『大乘佛教』的差異,而錯引此經作為大乘起源的依據。『元亨寺版』較詳盡精確,也是直到目前為止最可靠的漢譯資料,不過行文沒有『郭書』流暢簡潔,篇幅也較多,偶爾有排字錯謬,或者文意不夠清晰,會讓一般佛學讀者望而卻步。(不易買到單行本,也是讀者不易接觸的原因之一吧?)

筆者個人認為,下一個巴利『經集』的中文翻譯版本,譯者應該閱讀巴利原文,應該能有〔經集英譯本〕、〔義釋英譯本〕、〔中文義足經〕、〔中文六度集經〕作對照,比對〔巴利〕、〔英文〕、〔中文〕三種譯文的異同,並且把〔巴利〕、〔英文〕、〔中文〕的詞義作一個對照表,甚至方便讀者,儘可能把註釋引用的經典也摘錄下來,在每一章作提綱挈領的概述或導讀。除了出版如此詳盡的學術性的書籍之外,同時也根據這樣的工作,刪除大部分的英文、巴利資料,去掉繁複的註解,而以類似[郭書〕的簡潔結構作現代白話文的佛教書籍流通。

在詢問長老菩提比丘與無著法師之後,兩位尊者均回答尚未能閱讀有關巴利《義品》的背景故事,所以,中文讀者想要了解漢巴兩種版本的背景故事之差異,恐怕至少要在西元 2015年之後吧?(巴帕博士 Dr. Bapat 也未把對應故事在他的〈英譯《佛說義足經》〉發表出來。

蔡奇林教授翻譯的『巴利學的現況與未來任務』文中,作者 『PTS 巴利經典協會』前主席K. R. Norman說:「假如要我簡單總結一下巴利學的現況與未來必要的工作,我要說,『尚未做的,必須要做;已經做的,還要再做。』」他的意思是:「還沒整理的巴利資料應儘早整理,已經整理的巴利經典應儘早轉寫成羅馬字體,尚未翻譯、註釋及出版的經典應儘早出版,已經翻譯、註釋成巴利以外的現代語的經論應該儘快參考前人的心力與成果、再翻譯、再註釋、重新出版。」這樣的方向在中文大藏經與巴利文經典的翻譯介紹同樣適用,我們也需要有人像K. R. Norman那樣大聲疾呼。

在此筆者依自己對《義品》的有限理解,試著指出「郭書」中值得商榷的譯文。郭譯的問題在未引用佛學已廣泛使用的術語,未參考《大、小義釋》對《義品》、《彼岸道品》的註解,這樣子就文字表面意義的直接翻譯,是十分不理想。

瑜伽師地論(卷19)釋義(此段緊接在解釋彼岸道品1038後):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在家者及於外法而出家者決定雜染,及顯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若行放逸墮染污品,若不放逸墮清淨品,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766 於諸欲悕求,或所期果遂;得已心定喜,至死而保愛;

767 諸樂欲眾生,若退失諸欲;其色便變壞,如毒箭所中。

768 若遠離諸欲,猶如毒蛇首;彼於愛世間,正念能超度;

769 田事與金銀,牛馬珠環釧;女僕增諸欲,是人所耽樂;

770 攀緣沈下劣,變壞生諸漏;從此集眾苦,如船破水溢;

771 若永絕諸欲,如斷多羅頂。棄捨諸愁憂,猶蓮華水滴。

此是義品中依諸欲頌。謂如有一悕求未來所有諸欲,為獲得故發勤方便;得已現前耽著受用,如是悕求及正受用所得諸欲,由此因緣生喜生樂,如是總名諸欲愛味。又彼悕求及正受用所有諸欲,於其所得所受用事若退失時,隨彼諸欲戀著愛味,愛箭入心如中毒箭,受大憂苦或致殞歿,如是名為諸欲過患。又復毒蛇譬諸欲境,毒蛇首者,譬諸欲中所有愛味,若諸愚夫愛味諸欲貪著受用,如蛇所螫;若有多聞諸聖弟子遠離諸欲,所有愛味如毒蛇首,終不愛染而受用之,廣說乃至不生耽著。彼於諸色所有貪愛,乃至於觸所有貪愛,皆能調伏、斷滅超度;如是名為諸欲出離。又諸欲自性略有二種:一者事欲,二者煩惱欲。事欲有二:一者穀,彼所依處,謂田事。二者財,彼所依處,謂金銀等事。何以故?諸求穀者必求田事,諸求財者必求金銀等事。求金銀等復有二種:一者事王,二者商賈。求穀求田方便須牛,求財、事王、方便須馬。求財商賈所有方便,若金銀等共相應者,謂諸寶珠,金銀異類不相應者謂環釧等,此舉最勝。若買賣言說事務當知亦爾,積集如是財穀事已,受用戲樂所有助伴,謂諸女色;若未積集招集守護,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謂諸僮僕。如是財穀積集廣大,於此處所耽樂不捨,如是一切皆名事欲。煩惱欲者,謂於事欲隨逐愛味,依耽著識發生種種妄分別貪;又於事欲由煩惱欲,令心沈沒成下劣性,若彼事欲變壞散失便生諸漏;愁歎憂悲種種苦惱纏繞其心,彼由如是,於現法中諸漏蔽伏無有對治;猶如船破水漸盈溢,招集當來生老病等種種苦惱。若於諸欲已得出離,便能永絕隨欲愛味發起貪著諸染污識,猶如斷截多羅樹頂不復生長。又彼事欲可愛可樂乃至可意,若變壞時於清淨識諸憂愁等一切苦惱皆不得住;如蓮華葉水滴不著。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欲愛味過患出離三種自性;又顯愛味能為過患及彼出離所有功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