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彼岸道品第二問, 帝沙彌勒問--1
Tissa 帝沙與 Yassa 耶舍是兩個佛教文獻常見的名字,《佛說佛名經》「南無奢利弗呾羅尊者Upotissa Sariputta。」(CBETA, T14, no. 441, p. 310, c8),Tisa 也代表尊者舍利弗不太廣為人知的名字。巴利文獻提到從佛陀到阿育王的老師是「五師相傳」。五師是優波離Upāli ,馱寫拘Dāsaka,蘇那拘Sonaka,悉伽婆
Siggava,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 tissa,帝須是記載中,引阿育王崇信佛教,同時收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達為徒的長老比丘,摩哂達與他的妹妹(比丘尼)將佛教傳入錫蘭,也因此保留住巴利傳統佛教。Tissa 也是目犍連子帝須的名字。這兩個名字也出現於藏傳佛教,在宗喀巴之前,把佛教帶入西藏的阿底峽尊者,他的名字 Atisa 正是用以崇敬舍利弗。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在《波羅延品》中,帝須彌勒Tissa-metteyya與阿耆多Ajita,
是二人;漢譯《雜阿含經》也相同。《中阿含經》的《說本經》,敘述彌勒成佛時,同時說到阿耆多作輪王,也是不同的二人。但在大乘法中,彌勒是姓,阿逸多是名,只是一人,與上座部的傳說不合,可能為大眾部的傳說。未來彌勒佛的出現,只是前佛與後佛──佛佛相續的說明。由於釋尊入涅槃,不再與世間相關,僅有佛的法與舍利,留在世間濟度眾生。對於懷念釋尊所引起的空虛感,在一般信者,是不容易克服的。所以釋尊時代的彌勒,未來在這個世界成佛,而現在上生在兜率天,雖然遠了些,到底是現在的,在同一世界的,還可能與信眾們相關。部分修學佛法的,於法義不能決了,就有上昇兜率天問彌勒的傳說。在中國,釋道安發願上生兜率見彌勒,就是依當時上升兜率問彌勒的信念而來。這一信仰的傳來,是吳支謙(西元222─253)所譯的『惟曰雜難經』。惒須蜜Vasumitra菩薩與羅漢問答,羅漢不能答,就入定上升兜率問彌勒。這一信仰,相信是部派時代就存在的(大乘經每稱譽兜率天)。西元五世紀,還傳來上升兜率問彌勒的傳說,如:
「佛馱跋陀羅……暫至兜率,致敬彌勒」。
「羅漢……乃為(智)嚴入定,往兜率宮諮彌勒」。
「罽賓……達摩曾入定往兜率天,從彌勒受菩薩戒」。
西元四世紀,傳說無著上升兜率問彌勒,傳出《瑜伽師地論》,也是這一信仰。現在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多少彌補了佛(彌勒是未來佛)與信眾間的關切。但見彌勒菩薩,主要是法義的問答。能適應一般信眾的,如沮渠京聲所譯的『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以歸依、持戒、布施作福,稱名的行法,求生兜率天上,可以從彌勒佛聽法修行。將來彌勒下生,也隨佛來生人間,成為易行道的一門。
三世佛,不論傳出過去的佛有多少,對固有的佛法,不會引起什麼異議。但現在的十方世界有佛出世──多佛同時出世說,在佛教界所引起的影響,是出乎意想以外了。
1040 誰能知二邊?誰能依智慧而不著於二邊之中?誰能稱為大人?誰能超出縫紩憂?
1041 彌勒啊!比丘在世間過著梵行的生活,俱念而捨棄貪欲,思慮沉靜,這樣的比丘沒有躁動。
1042 智者依智慧而不著於兩端之中,我稱這樣的人為大人,他於此世超越縫紩。
1040 頌,在《雜阿含 1164經》也出現過:「如世尊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若知二邊者,於中永無著,說名大丈夫,不顧於五欲,無有煩惱鏁,超出縫紩憂」(CBETA, T02, no. 99, p. 310, b22-26)
我看我們還是老老實實讀《雜阿含 1164經》好了!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有眾多比丘集於講堂,作如是論:「諸尊!如世尊說波羅延、低舍彌得勒所問:『若知二邊者,於中永無著;說名大丈夫,不顧於五欲,無有煩惱鎖,超出縫紩憂。』諸尊!此有何義?云何邊?云何二邊?云何為中?云何為縫紩?云何思?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有一答言:「六內入處是一邊,六外入處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習於受者,得彼彼因,身漸轉增長出生,於此即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復有說言:「過去世是一邊,未來世是二邊,現在世名為中。愛為縫紩,習近此愛,彼彼所因,身漸觸增長出生,…乃至脫苦。」復有說言:「樂受者是一邊,苦受者是二邊,不苦不樂是其中,愛為縫紩,習近此愛,彼彼所得,自身漸觸增長出生,...乃至作苦。」復有說言:「有者是一邊,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如是廣說,乃至脫苦。」復有說言:「身者是一邊,身集是二邊,愛為縫紩,…如是廣說,乃至脫苦。」復有說言:「我等一切所說不同,所謂向來種種異說,要不望知,云何世尊有餘之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我等應往具問世尊,如世尊所說,我等奉持。」爾時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向諸比丘集於講堂,作如是言:『於世尊所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所謂二邊,乃至脫苦。有人說言:[內六入處是說一邊,外六入處是說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如前廣說,悉不決定;今日故來請問世尊,具問斯義,我等所說,誰得其義?」佛告諸比丘:「汝等所說,皆是善說,我今當為汝等說有餘經,我為《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有餘經說,謂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習近愛已,彼彼所得,身緣觸增長出生,於此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