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彼岸道品第一問, 阿逸多問--1


有時我覺得我像一位小提琴手,我並未發明小提琴,也沒有製造琴和琴弓,我只能忠實地演奏作曲家的曲譜,甚至連指法與演奏技巧也是老師代代相傳,甚至無法說什麼地方是我的「詮釋」,也許是某個透過我演奏,但是完成一小部分旋律的演奏之後,總讓我覺得受到鼓勵,想往下完成整部演奏。

在2007年10月第16期的《福嚴會訊》54 頁,溫宗堃老師翻譯的《解脫道上》,有緬甸禪師班迪達(Sayādaw U Pandita) 的解釋:

在此有兩個問題:

世間被什麼遮蔽(kenassu nivuto loko)?

為何世間沒有光芒(kenassu nappakāsati)?

其實這是《小部尼柯耶》《經集》《彼岸道品》的第一問,十六位婆羅門遠道而來,逐一輪流向世尊發問(彌勒是第二問),因此,我們提前討論此部經。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心於過去長時染污無作者性,於現在世性是剎那自性清淨,於未來世由有放逸不放逸故染污清淨。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1032 誰能覆世間?誰能令不顯?誰復能塗染?誰為大怖畏?

1033 無明覆世間,放逸令不顯,戲論能塗染,苦為大怖畏。

1034 諸流處處漏,是漏誰能止?當說誰防護?眾流誰所偃?

1035 世間諸流漏,是漏念能止;我說能防護,由慧故能偃。

1036 念慧與名色,今問是一切;何當永滅盡?唯願為我說。

1037 念慧與名色,我說是一切。若諸識永滅,於斯永滅盡。

云何念所行,諸識當永滅?今請垂方便,為釋令無疑。

於內外諸受,都不生欣樂;如是念所行,諸識當永滅;

1038 若諸善說法,及有學異類;彼常委能趣,請大仙為說。

1039 不耽著諸欲,其心無濁染;於諸法巧念,是苾芻能趣。

言世間者略有三種:一欲世間,二色世間,三無色世間。今此義中,意辨出家、在家二種世間。出家世間復有二種:一惡說法,二善說法。惡說法者,無明所覆;善說法者,由有明故應可顯了,由放逸故令不顯了。若諸在家異類白衣,˙˙˙˙˙˙˙˙˙

雖然是出自《瑜伽師地論》,不管是偈頌還是註解,此處和巴利文獻幾乎完全相同:

1032 什麼能遮蔽世間?什麼能令世間沒有光輝?什麼能污染世間?什麼是世間的大恐怖?

1033 無明能遮蔽世間,放逸令世間無光輝;貪欲能污染世間,苦是世間的大怖畏。

1034 無明能遮蔽世間,放逸令世間無光輝;貪欲能污染世間,苦是世間的大怖畏。

1035 無明能遮蔽世間,放逸令世間無光輝;貪欲能污染世間,苦是世間的大怖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