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比丘於2017年出版了 "Dīrgha-āgama Studies" (《長阿含研究》)一書,成為法鼓文理學院眾多「阿含經研究」叢書的一員。阿含經的研究書籍本就相當稀少,法鼓文理學院又以「跨語言文本比較研究」和「古代寫本解讀」等現代學術方式,開啟了四阿含學術研究的新章。
德國教授 Jens-Uwe Hartmann 哈特曼為此書寫了一篇序,他是一位在「佛教文獻學」與「古代梵文、犍陀羅文寫本研究」兩個領域均名聲卓著的學者。
哈特曼教授首先提到在 2006-2016 年間,阿含、尼柯耶的跨文本比較研究的數量突然大增。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文獻數位化,讓眾多學者更容易接觸、閱讀與搜尋所需的資料。即使學者更容易在螢幕上閱讀不同語言的文本內容,甚至是稀有寫本與文本的清晰影像,仍然有待學者的語言能力和問題意識去挖掘背後的真相。
哈特曼教授也提到一個他的經驗,在研讀挪威「斯柯延集藏 Schøyen collections」的梵文殘卷《十上經》時,他發現該份寫本載明是位於第十經。
以現存文獻而言,《十上經》在巴利文獻是位於《長部34經》(分別說部),在梵文《長阿含經》是位於《長阿含 1經》(說一切有部),只有漢譯《長阿含經》是位於《長阿含 10經》(學者推測為「法藏部」)。
「斯柯延集藏 Schøyen collections」的梵文殘卷《十上經》,講說「十上法」的是世尊本人,而不是「舍利弗」,加上其他細節的差異,顯然與漢譯《長阿含 10經》不同。
這也就是說,各部派的「阿含、尼柯耶」的結集頗為複雜,不是五百羅漢在王舍城七葉窟進行第一結集,一句話就可以交代得過去的,不信的話,法友可以閱讀:
https://www.academia.edu/36042153/17_%E5%8F%8D%E6%80%9D_%E7%AC%AC%E4%B8%80%E7%B5%90%E9%9B%86_Reflections_on_The_First_Council_2018_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i91FviYb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