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興伯的論文:〈相應部〈有偈品〉的形成與它的《吠陀》背景〉
封興伯說,〈11. Sakkasaṃyuttaṃ 帝釋相應〉的經典,其實有相當多的數量是《吠陀》故事的轉述或改寫。
-------------
Vuddha Dhamma :
老師可否著重講解下第8個話題?帝釋相應如何跟《吠陀》相似?
-------------
蘇錦坤回答:
這一問題有些棘手,似乎難以回答。原因有三:
- 問答的人必須知道《吠陀》故事和《相應部》經文,否則無法抓住要領。
- 問答的人必須知道「吠陀文獻」與「佛教文獻」之間,判定誰先誰後的依據是什麼,以及當代「最前緣的 leading-edged 」結論是什麼。才不會以漢譯佛典去建構吠陀背景下的佛教文獻的情境。
- 問答的人必須熟稔「佛教文獻比較研究」,有不少結論出自此處。
我必須老實招來,封興伯的論文提到的許多「吠陀文獻」與吠陀背景,我是一竅不通。我稍微可以跟上的是第三點。
所以,在此預設條件之下,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11. Sakkasaṃyuttaṃ 帝釋相應〉的經典,其一些是《吠陀》故事的轉述或改寫。
------------
《雜阿含1118經》卷40:「過去世時,[5]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疾病困篤,往詣釋提桓因所,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當知我今疾病困篤,為我療治,令得安隱!』
釋提桓因語毘摩質多羅阿修羅言:『汝當授我幻法,我當療治汝病,令得安隱。』」(CBETA, T02, no. 99, p. 296, a25-b1),[5]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 Vepacitti asurinda.。
《別譯雜阿含47經》卷3:「往昔之時,質多阿脩羅王病患委困。時,釋提桓因往詣其所,阿脩羅語帝釋言:『願汝使我病差、安隱,身得平健,肥鮮如前。』帝釋語言:『汝可教我阿脩羅幻化之法,我當使汝安隱、病差,歡樂如前。』」(CBETA, T02, no. 100, p. 389, b9-13)。
這個故事很特別,帝釋常帶領著諸天與阿修羅征戰,現在死對頭阿修羅軍的二當家的生病,不管誰去找誰,阿修羅王居然請帝釋幫他治病,帝釋開了一個條件:「教我阿脩羅幻化之法」,我就幫你治病。
諸天之王還想學阿修羅軍的幻法,這是道德崩壞呀!
我們看對應的《相應部11.23經》,帝釋想學的是「sambarimāya 山巴拉魔法」,那麼「Sambara」是誰呢?他是當時阿修羅王「Vepacitti」的前代阿修羅王,這兩位是不同的阿修羅,覺音論師把他們當成一位:生病前是「Sambara」,生病後稱為王「Vepacitti」(梵文紀錄作「Vemaicitrin, Vaimacitra」,所以「毘摩質多羅」不是翻譯自巴利文獻)。
這個故事基本上是吠陀故事的重述,看不出與佛陀的教說有什麼關係。
------------
另一個故事是《雜阿含583經》、《相應部2.9經》與《別譯雜阿含167經》提到的「阿修羅王羅睺障月」的故事,雖然漢譯經典稱障月的阿修羅王為「羅睺羅」,巴利作「Rāhu」,音譯僅為「羅睺」,所以漢譯偈頌作「羅睺」並非簡譯。
當世尊說偈令「羅睺」放開月亮之後,另一位天子阿修羅(王)問「羅睺」為何要放開月亮。這一位串場的臨時演員,巴利經文稱他為「Vepacitti」,《別譯雜阿含167經》稱他為「跋羅蒲盧旃」(CBETA, T02, no. 100, p. 436, a21),《雜阿含583經》稱他為「[9]婆稚」(CBETA, T02, no. 99, p. 155, a22),[9]Vepacitti.。
其實,「月蝕」是天文現象,不是「阿修羅王障月」所引起,也就不用說「世尊說偈令『羅睺』放開月亮」了。
這純粹是復述、改造遠古的吠陀故事而已。
-----------
Yuan Chuan Su 的補充說明:
《雜阿含》之中,例如〈八眾誦〉有一些偈頌可以在耆那教經典找到。
所以想探究初期佛教的最初型態,其實最好要有《吠陀》跟《奧義書》的學術背景,甚至也需要多少要了解耆那教,而不是單純只懂佛教教理即可。當然語言學,文獻學,史學,考古各方面的專業也不能欠缺。
每隔一陣子都會有人提出,《雜阿含》跟《相應部》的共說是否就是佛陀最早期的教法,甚至還有人主張「七事相應」是最古。但這都只是「想當然爾」,認為《雜阿含》或《相應部》是最早經典因而造成的盲點。
我常舉例,若此用共說的做法,如果《雜阿含》跟《相應部》,與其他教派(例如耆那教)經典重疊的部分,是否我們要得出佛教源出耆那教這樣荒謬的結論呢?這都還沒談到語言學,文獻學方面的探究。如果單靠《雜阿含》、《相應部》共說就可以還原,那初期佛教的種種議題早應該在兩千年前就解決,但為何至今仍被學界研究著呢?
更何況,學界也沒有認為《雜阿含》跟《相應部》一定是最古老的說法。有古老的成分,跟最古老是兩件事。
--------------
Yuan Chuan Su :
阿修羅(Asura)跟波斯的索羅亞斯德教主神阿胡拉(Ahura)一詞同源,因為印度跟波斯感情不太好,所以阿修羅在吠陀時代中期就放在天神(Deva)的對立面。
不過波斯那邊也不甘示弱,就把惡魔叫做Daēva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