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晝度樹」,也就是平埔族的「莿桐」。)
那一年,西元 2005 年,版主我想在新竹市科學園區附近找一個地方辦讀書會,希望能讓園區附近的學佛者一起閱讀佛經。那天走進一間佛教寺院,無人招呼,我就在大殿附近的圖書架上抽一本巴利《相應部》翻閱。不久來了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法師,問明我的來意,聽到我要招集同好,以漢巴對應經典的方式,試圖去了解「經典的原始教導」與「漢巴異同處的意義」。
這位法師不以為然。他認為在家學佛不該如此浪費時間。古代的譯經師在佛學、在禪修、梵文能力與古文基礎,都是我們現代人所望塵莫及的;不去老實念佛,卻盤算著理解佛經譯文的出入,這是入海算沙、說食充飢;應該用心在六波羅蜜上,而不是去作經文對讀。
今天,中國網路上提到,有一位講課老師在某佛學院課堂上,通過對照不同語言的譯本,發現漢譯佛經似有訛誤。
剖析之間,兩位年輕和尚忍不住衝上講台,說:「老師,話可不能這麼說!譯經的都是大菩薩,大菩薩怎麼可能會出錯呢?!」
=============
愛因斯坦一直反對「量子物理」,即使在1905年,他提出光的行為有時像粒子而稱這些粒子為「光量子」(光子),與當時物理界的觀點不同(當時物理界的觀點認為光是一種電磁波),他特別寫了一篇〈上帝不玩骰子〉的文章來表示他個人不贊同「量子物理」,或許當年有人會提出:「偉大的愛因斯坦不會在物理學上犯錯」。最後,歷史的紀錄是「愛因斯坦反對量子物理,他作了一個不正確的見解」。
波爾一直是「量子物理」的開山祖師之一,他卻是光量子假說的最堅定反對者,直到1925年他才接受這個觀點。物理學界也從不接受這樣的陳述:「波爾是量子物理的開創者之一,在量子物理這一範圍,波爾不可能犯錯。」
=============
無著比丘的論文如此建議:
「本篇文章以上所檢視的例子,顯示有時巴利經文提供一種較可能的陳述,可是有時是漢譯經文提供了較令人信服的敘述。這不僅出現於此處有限的經文研究,在更廣泛的巴利《尼柯耶》與漢譯《阿含》比較研究裡,顯示兩者之中的任合一方都無法自稱毫無改變地保存最原本風貌的敘述。由此可見,要對原始佛教傳承下來的經典作一適切的評價,必須仔細檢視與比對每一部經的巴利與漢譯版本。」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