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HC 借回《胡適的日記》,讀到許多新東西,如校勘學、聲韻學的新看法。對《師門五年記》一書頗為嚮往,「羅爾綱」這一類的人我多少也遇到幾位,感遇、感恩,認為這身功夫大半得自你的啟發。但是,人在江湖,為了生存,不得不講了一些言不由衷的話,這也是人之常情。「挺起脊樑立定腳,展開眼界放平心。」畢竟只有「大宗師」作得到,用不著對人「求全求備」。
鋼和泰中國中華書局 1985 年出版,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這本書中有很多校勘資料。
219頁,提及鋼和泰(Stael-Holstein)用四種中文版本與梵文、藏文譯本對勘,發現一些錯誤。例如:
《大寶積經論》卷2:「說執無常執無我為因者。無破除無常執時亦除無我執事應知」(CBETA, T26, no. 1523, p. 217, a2-4)
第一句應為「說『執無常』為『執無我』因者」。第二句應為「破除『無常執』時,亦除『無我執』事應知」。
如依鋼和泰的校勘意見,則第一句「為」字是倒文,第二句第一個「無」字是誤衍。
版主案語:聲韻學的路數可分為幾種:
1. 倚依古代韻書如《切韻》、《廣韻》為主,其次是利用古書如《詩經》、《易經》、《老子》作為探索單字的古音。這是聲韻學的主流,一千多年以來,大致以此為方法。
2. 鋼和泰與陳寅恪指出以梵漢對音定出古音
3. 1940年之後,以方言讀音(台語、吳語、日文保存之唐音)探索古音流變的足跡。
《胡適的日記》,305 頁,提到1922 年4月4日,鋼和泰〈陀羅尼與中國古音〉一文,從梵漢對音尋出漢譯咒語(陀羅尼),sa 譯為「沙」,si 譯為「史」,ti 譯為「帝」,等等。
此為第二項,施向東:〈梵漢對音與古漢語的語流音變問題〉將印度語言「sandhi 連音」用於「漢語」,這使此一領域的重大突破。
《胡適的日記》,476 頁,1922 年10月3日提到錢玄同的信,錢氏以為「以」、「台」兩字的古字相似,可以通用。
蘇錦坤在與台語相關的討論中指出「ㄨㄥ…ㄤ」雙對轉的現象,同時以「兩個字聲符相同,古音『應該』相同的假設」,指出「怡」、「貽」、「飴」、「眙」、「詒」、「佁」、「治」、「苔」、「笞」、「齝」、「始」字都有「一」(-i)的讀音,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台」字有古音讀作「一」。一是「有一與『台字』近似讀音為『一』的古字,從古字轉寫成『六國文字』或『隸書』時,寫成與『台』字近似,而混為一字」。
也就是今時各字的聲符「台」字,一是由「台」(讀音為”一ˊ”)作為聲符而來,一是由「臺」」(讀音為”ㄊㄞˊ”)作為聲符而來。
另外,考量「利」、「梨」、「來」讀作「ㄞ」,很可能也是語音流變中的另一組「雙對轉」。
著落。此處應該再對勘各語言版本再作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