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讀書雜記--3

680

1958年冬胡頌平與胡適合影於胡適居所前。

Dear HC,

你送我的書看完了。
原作者胡頌平的兒子胡宏造就讀東海大學建築系, 1961.9.11, 胡宏造帶了他的同學漢寶德、華昌宜、程儀賢來見胡適。
這些人名應該可以在東海大學查得到。

書中 231 頁,提到三國康僧會譯的《六度集經》,譯了「泰山地獄」,這是順應中國漢末民間認為死後魂魄上泰山,於是將佛經的的地獄譯為「太山地獄」,可以說是附會了。

233頁,提到
胡適說:「任何事我都能容忍,只有愚蠢,我不能容忍。」
我對於當今各電視台過度報導命相風水,真是新聞界的恥辱,每次見到此類節目與新聞報導,就要破口罵人。

239頁提到羅光著的《利瑪竇傳》195頁,明朝(末年)四大和尚:達觀、憨山、祩弘(姓沈)、三懷,
明末四僧似乎沒有「三懷」,「三懷」應該是「蕅益智旭(姓鍾)」才對。

274頁,胡適提到在上海看痔瘡,留學德國的西醫黃鍾告訴胡適,在他的醫院開刀之後還會復發,要他開刀後去看一位中醫,結果整整36年到胡適去世未再復發。

284頁提到徐復觀詈罵胡適(1962.1.5):
「胡博士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是中國人的恥辱,是東方人的恥辱。我之所以如此說,並不是因為他不懂文學,不懂史學,不懂哲學,不懂中國的,更不懂西方的,不懂過去的,更不懂現代的。而是因為他過了七十之年,感到對人類任何學問都沾不到邊,於是由過分的自卑心理,發而為狂悖的言論...」
與285頁自稱後學,對胡適先生揄揚以邀請到東海小住並演講的信函相比(1958.4.23)顯得前後不一致。

以前曾有師長叮嚀,勿以小齟齬而絕至交,勿要求、期望人而過度。
讀了此段記載,也警惕到,責備人應該就事論事,依理講理。過度了,就像此一情況,反而成為徐復觀先生作為新儒家之累。 

Yifertw

----hc 答
謝謝,宏造應該是"成大建築系"? 漢寶德等都是 (他可能讀過台大數學系 )
關於泰山等 胡適後來也發現某日本人20年前就深入探討過
徐復觀等都是有某種"自卑" 所以奴才像和道貌像都有,

連方東美在1978年演講臨死不久,都還在傳"胡適辱國"等匪夷所思的故事
****

以下引自部落格《胡適之先生的世界》

http://hushihhc.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5425.html

胡适劝学_laochen_新浪博客


這幾天在讀胡頌平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胡頌平晚年隨侍胡適之先生,因此把胡適之先生晚年(民國47年至民國51年)的一言一行,除了編入《胡適之年譜長編》的以外,都收入在這本書裡。

第200頁記錄了民國50年9月6日一篇,摘錄如下:
中午,留胡頌平、胡宏造父子吃飯。 ....... 先生問胡宏造的志願...... “你現在的志願還不是最後的志願;你要多方面去摸,才能摸出自己覺得最相宜的一種,不妨明年再考過。”(哈哈,要以這樣選志願,那不知到要考多少回啊!)

“你買了那麼多的書,都摸過了嗎?每一部大書都摸過,以後知道要什麼材料,才知道向什麼地方去找。先要把自己這一行的各類書、字典、辭典收購起來成了一個小小的library。這是最要緊的工作。”(哈哈,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更多的依賴互聯網來幫助建立自己的library,但是也得學會如何在互聯網上找到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源,建立這些信息源的library。)
----*****

看书说话之第五十七天——晚年智慧的自然显露- 书托八爪-代客找书搜书寻 ...


看書說話之第五十七天——晚年智慧的自然顯露

博記:大概在2006年11月,《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這本書到貨,老書客張志傑先生踩著單車來俺單位,要了一本。聊天的時候,俺才得知作者胡頌平先生是溫州樂清人,於是俺向志傑建議,可以寫一個東西,俺幫忙發表。

後來我們又繼續聊了很多次,關於如何寫這篇文章的思路也日漸清晰。聊天的時候,得知胡頌平先生的後人已經於去年10月,將手稿日記捐贈給了北京大學圖書館。於是俺又聯繫上了北京大學圖書館特藏部主任張紅揚女士,感謝她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胡頌平和胡適的合影,以及捐贈現場的圖片。

此外,俺還聯繫上了本書的責任編輯,新星出版社的劉鋼先生,他也談了編輯這本書的一些故事。

幾個月後,這篇由張志傑先生主筆的文章發表在2007年3月11日《溫州日報》“甌越”副刊版上(6版)。今天俺把原文發在這裡(可能有些長),大家看看,指點指點。其實寫這些文字,張志傑也參考了很多資料,因為有很多溫州、或者說樂清本地學人在關注胡頌平,研究胡頌平,特此也要向他們表示謝意。

最後想說的是,俺覺得這個博客並不一定都要上俺的文字。所有的書客,朋友​​,其實可以把你們的書評傳給俺,發在這裡。文章的標準就是“多擺事實少說主義”。

當然稿費是沒有的,有機會,可以請大家吃單位食堂,管飯。

張志傑這篇,就當拋磚引玉吧!

胡頌平(1904--1988),樂清虹橋鎮杏莊村人,曾在廣州中山大學、上海中國公學等校讀書,1937年起任朱家驊秘書,1958年胡適之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後任胡適之秘書。主要著作除此書外,另有《朱家驊年譜》、《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後者300多萬字,1984年獲台灣“金鼎獎”,余英時專為此書寫了三萬多字的序,稱此書比丁文江主編的《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取材豐富好幾倍,“是中國年譜史上一項最偉大的工程。”胡頌平有關手稿於今年10月捐獻給北大圖書館收藏,以供研究者利用。
晚年智慧的自然顯露——讀《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 
■張志傑

隨著年齡的增大,我越發喜歡寫於晚年的著作。儘管對於著述者來說,晚年意味著精力開始下降,但他們的思想開始成熟,零散的知識開始聚集在一起。當他們集中精力思考一個問題時,其餘與此相關的內容也會自動浮現出來。張光直先生稱之為「觸類旁通」,觸類旁通的是經驗,與綜合研究牽涉到的是客體不同。人文社科類學者在晚年往往會達到其學術的頂峰,其因生活經歷,而人情練達,世事洞明,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看問題變得深刻,在表述上又歸於平淡,娓娓道來,輕鬆讀來,對年輕人又有人生借鑑意義。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便是這樣的一本書。因其是談話錄,傳主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又有生活現場感,讀來越發輕鬆自如。胡適之先生(1891-1962)是二十世紀中國在政治、學術、教育等領域均有影響的人物。他與毛澤東、蔣介石、溥儀有過交往,拋開政治領域的影響不說,單就學術、教育領域他就涉及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且均有不小的建樹。他是「但開風氣不為師」類的人物,有學科開拓之功。此書主要記述胡適之先生晚年的言談,起於1958年12月5日,止於1962年2月24日胡適之卒於「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大會的酒會。著名學者賀衛方認為此書可與《歌德談話錄》向媲美,文史學者毛子水在序中認為此書與《歌德談話錄》相似之處不少,「一、中國的胡適和德國的歌德,才性雖不完全相同,但各人對於國家文化的影響則極相似。二、這兩個談話錄所記的都是他們而人晚年的談話。三、頌平對於胡先生,和愛克爾曼對於歌德,非特身份關係很相同,即相互的信任亦相同。」此書與編著者的另一作品《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已成為胡適之研究的必備參考書。

這本書中有不少內容涉及胡適之對讀書做學問的看法。胡適之先生認為,「寫字叫人認不得是件不道德的事。」他有自己的戒律,「不潦草,不苟且,個個字清楚,排字工人不會排錯的一個樣子。」對於學術成就的取得,他認為,「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絕頂聰明而肯做笨工夫的人。」「像顧亭林,少年時才氣磅礴,中年時才做實學,做笨的工夫。你看他的成就!像王念孫、王引之、戴東原、錢大昕,都是絕頂聰明做笨的工作才能成功的。」他對「六十而耳順」做出自己切身的解說,「我想,還是容忍的意思。古人說的逆耳之言,到了60歲,聽起人家的話來已有容忍的涵養,再也沒有逆耳的了。」真有點「和而不同」的味道了。

喜歡近世典故的讀者讀起此書來會更津津有味。胡適一生交際廣泛,老來對各種人物不免有所品評,尤其是私下言談,更少顧忌。他講,「郭沫若這個人反覆善變,我是一向不佩服的。」認為翁文灝大少爺出身,又在比利時接受修士的訓練,「養成一種刻薄的性格,人家很難做他的下屬。」例如王國維與羅振玉的不同:「靜安先生的樣子真難看,不修邊幅,再有小辮子,又不大會說話,所以很少出門,但他真用功。羅振玉就不同,身材高大,人又漂亮,又會說話,說起話來又有豐采。真漂亮!」

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此書也有較高的趣味性。胡適之先生提倡現代「三從四德」:「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的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了要盲從;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捨得」。這本書裡有他的現身說法,他是怎樣闡發和實踐怕老婆理論的,他還認為,凡有怕老婆故事的國家都是自由民主的國家。

此書精彩的細節不勝枚舉,其內容誠如封底所言,「胡適之先生學識淵博,見聞廣闊,他們談話的內容,小到一個字的讀音,一首詩詞的字句,大到國際局勢的演變,社會背景的探索,無所不包。或茶餘飯後,娓娓道來,逸趣橫生;或有感而發,意氣飛揚,躍然紙上。不僅呈示了胡適之先生幽默風趣的談吐,憂國憂民的情懷,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溫州的讀者讀此書更有親切感,因為每讀幾頁就會發現與溫州有關的內容。如:溫州的古地名中有叫橫陽的,溫州在南宋時代很了不起的,胡頌平想邀胡適之遊雁蕩山,「鯗」字的讀音,翻一個身睡樂清的土話叫「翻轉脊」。當然涉及較多的還是學術方面的,此書提到宋恕、黃溯初編印的《敬鄉樓叢書》、南戲、瑞安的孫詒讓的《永嘉叢書》、陳介石、林損、南懷瑾等,這些內容一般溫州人估計不大關注了。書中提及這些內容,更大原因與編著者胡頌平先生是溫州人有關。

胡頌平先生次子胡宏造(左)、長女胡宏蕤、三女胡宏詞在捐贈日記手稿前合影。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楊河(左)向胡頌​​平先生親屬代表三子胡宏逵頒發榮譽證書,右為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戴龍基。

胡頌平 胡適史料建設的有心人 ---陳紹魯 張志傑

胡頌平(1904-1988),樂清虹橋人,主要編著《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朱家驊年譜》等。

2006年發生的兩件事:《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2006年10月由新星出版社重新出版發行、胡頌平日記手稿於2006年10月12日捐獻給北京大學圖書館,使胡頌平——這位傑出的溫州學人浮出歷史的水面,進入人們的視野。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最早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出版,大陸最早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引進出版發行,但1993年的版本現在難覓其踪影。新星出版社出版該書後,溫州多個青年學人的博客專門予以介紹評價。因他與胡適關係的密切與特殊,他的日記、著述手稿也成為研究胡適晚年思想的重要材料,如南京大學楊金榮博士在寫《角色與命運:晚年胡適的自由主義困境》時,曾到胡頌平先生的公子、美國愛荷華大學教授胡宏述先生家,查閱秘藏多年的胡頌平先生的日記。現手稿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更方便國內學者的利用。

胡頌平的生平經歷
胡頌平1904年出生於虹橋鎮杏莊(現黎明村)。其父親鬍子和,以醫術聞名鄉里,在他3歲時就去世,胡頌平靠母親和大哥撫養。他大哥胡伯周承父業,醫術在地方上也有名氣,其後代學醫的不少。胡頌平少時聰慧,精讀經史,過目不忘。某日,與校友陳俠超同訪業師林某,師之侄不喜讀書,師命其兩人撰聯勸之,胡氏才思敏捷,立就吟成二聯:「朱顏綠鬢寧常駐; 黃卷青燈宜及時」、「立志應期名有壽;讀書豈僅俗能醫」
。業師聞後頻頻點首,立批十六字云:「語壯才宏,必仰其志。名垂久久,勉矣胡生。」

1922年,他考入省立第十師範學校,曾師從朱自清、馬孟容等名師,1926年考入廣州中山大學,第二年母親病故,他輟學返鄉奔喪。 1928年轉入上海中國公學繼續讀書。

1930年胡頌平從中國公學畢業後,一度擔任過上海敬業中學和浦東新陸師範學校教員。 1933年轉任國立同濟大學校長室秘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追隨時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朱家驊到杭州任職,此後一直在國民政府任職。

1934年,胡頌平與寧波鎮海女子薛媯珍在上海結為秦晉。此後54年,兩人風雨同舟,恩愛如初。薛媯珍溫婉端莊,善良賢惠,主持家務,井然有序,無論寒暑,井臼親操,還燒得一手好菜。胡頌平收入不豐,一家全靠她精打細算,克勤克儉過好日子。胡適曾打趣說她把頌平'慣壞了',變成了老太爺。晚年胡頌平纏綿病床,她設法系一長繩於身上,一旦需要,胡頌平抽緊繩索,她便放下家務,趕來伺候。

胡薛夫婦生有子女六人,三男三女。夫婦倆生活簡單,自奉甚廉,但對子女的教育是極為重視的。他們悉心培養六位子女成才,在各自的職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業績。

胡頌平在過80壽辰時,送客不慎跌倒,傷及肢骨;又被診斷為結腸癌,醫生因其年邁,未行手術治療。只得終日臥床,經年纏綿。頌平先生病體延至1988年8月14日,終因心臟衰竭而長眠。其追悼會由中央研究院主持,原台灣立法院院長倪文亞先生(樂清虹橋人)題寫輓幛。研究院的悼詞對亡者的人品和道德風範作瞭如下贊評:先生智慧如海,天性純誠;處世以莊,待人以誠;任事惟勤,治學嚴謹;溫文爾雅,謙光挹人,固彬彬君子也。他的骨灰由其子女帶到美國,埋在愛荷華州愛荷華城的山丘上,以便其後輩經常去祭弔。

胡頌平與胡適之的關係

胡適擔任中國公學校長兼文理學院院長時,胡頌平剛好就讀該校的政治經濟系,「選過先生在暑期班開的『中國最近三百年來的幾個思想家』,又旁聽過在大禮堂上主講的『文化史』。」他除了聽胡適講課外,還曾到胡適家裡去請教、談話。 1946年7月,胡適由美回國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後每次到南京教育部辦事,胡頌平總是抽空拜謁,並代為辦理一些瑣事。

余英時在《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中是這樣評價胡頌平的,「頌平先生是最有資格編寫這部年譜的人。第一、民國十七年譜主出任吳淞中國公學校長的時代,頌平先生恰好是公學的學生,因此他在思想上直接受過譜主的熏陶。他對譜​​主的認識不僅是情感的,而且也是理智的。第二、他早在民國三十五年就開始為譜主服務,譜主與教育部有關的許多事情都由他代為辦理。而尤其重要的是他在譜主最後四年(1958年4月至1962年2月)的生活史上佔據了一個特殊的地位:他不但擔任了譜主的主要文書工作,是譜主的私人顧問,而且實際上還照顧譜主的日常生活,因此他有機會觀察譜主最後幾年的一切言行。譜主有不少私下談話​​現在都保留在這部年譜中了;對於傳記而言,這些尤其是最可貴的第一手資料。」

1958年,胡適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後,胡頌平做了胡適的秘書和助手,​​直到胡適逝世為止,歷時近四年。胡頌平那時「每晚從南港下班回家,想想白天適之先生的言談,最感興趣,若不設法保存,將會隨同時光流失,豈不可惜。我先有這麼一個意念,躊躇了好幾個月。有一天,忽然想起民國十九年馬相伯先生九十歲生日時,適之先生曾對新聞記者的訪問說:『馬相伯先生是我們的國之瑰寶,他的一言一行,應該有一個人在他的身旁,隨時把它記錄下來。』我從這段話裡豁然有悟,於是下了決心,就在1958年12月裡恢復了中斷二十年的日記。」

這樣秘密記錄大約一年後,事情被胡適發現。一開始胡適很緊張,不知胡頌平這樣做到底為了什麼?在得知原委後,胡適很豁達地說:「你還是當我不知道的記下去,不要給我看。將來我死了之後,你的記錄有用的。」胡頌平用的是袖珍日記本,經常放在衣袋裡,白天難得有空,總要到夜裡回家默記的。一年下來,漸漸的記了六七本。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就是在這些日記的基礎上完成的。

胡頌平編著的《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已成為胡適研究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胡頌平的名字就這樣和胡適連在一起。

胡頌平的主要編著

1,《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本書主要記述胡適之先生晚年的言談,起於1958年12月5日,止於1962年2月24日胡適之卒於“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大會的酒會。文史學者毛子水在序中認為此書與《歌德談話錄》相似之處不少,「一、中國的胡適和德國的歌德,才性雖不完全相同,但各人對於國家文化的影響則極相似。二、這兩個談話錄所記的都是他們而人晚年的談話。三、頌平對於胡先生,和愛克爾曼對於歌德,非特身份關係很相同,即相互的信任亦相同。」

這本書中有不少內容涉及胡適之對讀書做學問的看法。胡適之先生認為,「寫字叫人認不得是件不道德的事。」他有自己的戒律,「不潦草,不苟且,個個字清楚,排字工人不會排錯的一個樣子。」對於學術成就的取得,他認為,「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絕頂聰明而肯做笨工夫的人。」「像顧亭林,少年時才氣磅礴,中年時才做實學,做笨的工夫。你看他的成就!像王念孫、王引之、戴東原、錢大昕,都是絕頂聰明做笨的工作才能成功的。」他對「六十而耳順」做出自己切身的解說,「我想,還是容忍的意思。古人說的逆耳之言,到了60歲,聽起人家的話來已有容忍的涵養,再也沒有逆耳的了。」真有點「和而不同」的味道了。

喜歡近世典故的讀者讀起此書來會更津津有味。胡適一生交際廣泛,老來對各種人物不免有所品評,尤其是私下言談,更少顧忌。他講,「郭沫若這個人反覆善變,我是一向不佩服的。」認為翁文灝大少爺出身,又在比利時接受修士的訓練,「養成一種刻薄的性格,人家很難做他的下屬。」例如王國維與羅振玉的不同:「靜安先生的樣子真難看,不修邊幅,再有小辮子,又不大會說話,所以很少出門,但他真用功。羅振玉就不同,身材高大,人又漂亮,又會說話,說起話來又有丰采。真漂亮!」

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此書也有較高的趣味性。胡適之先生提倡現代「三從四德」:「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的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了要盲從;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捨得」。這本書裡有他的現身說法,他是怎樣闡發和實踐怕老婆理論的,他還認為,凡有怕老婆故事的國家都是自由民主的國家。

此書精彩的細節不勝枚舉,其內容誠如封底所言,「胡適之先生學識淵博,見聞廣闊,他們談話的內容,小到一個字的讀音,一首詩詞的字句,大到國際局勢的演變,社會背景的探索,無所不包。或茶餘飯後,娓娓道來,逸趣橫生;或有感而發,意氣飛揚,躍然紙上。不僅呈示了胡適之先生幽默風趣的談吐,憂國憂民的情懷,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著名學者賀衛方1998年讀了此書後,大發感嘆:如果其他像胡適這樣的「國之瑰寶」型的大學者、大思想家,都能有人對其言談作經常的和準確的記錄,那麼思想史和學術史將會增添多麼豐富和生動的史料。像黃裳先生曾就錢鍾書先生所說的那樣:「聽錢先生談天,是一種極好的享受。那真是咳唾珠玉,充滿了機鋒的。每常感到,這些精彩的談話,不能加以記錄真是十分可惜的事。是不是可以想法補救呢?我不敢說,只能提出一種希望。如有適宜人選,有領受機會,多少記下一二,使清言妙語不隨風俱逝,那就太好了。」如此看來,胡頌平先生的工作其意義不可低估。

2,《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1962年10月,繼任院長王世傑在院務會議上組織一個「胡故院長遺著整理編輯委員會」,根據同仁意見,一致推定由胡頌平先生負責胡適的年譜。胡頌平先生一開始誠惶誠恐,不敢承擔此一重任,曾建議由前輩中幾位更為理想的人執筆,但王院長堅持非其莫屬。幾經敦促,兩年後頌平先生終於接受此番任務。王院長及同仁們堅持的一個重要理由,是他有機會觀察胡適最後四年的一切言行,並且做了精心的記錄。此後十五六年,他把自己的生活交給了胡適年譜。

他依照南宋史學家李燾的「事遠則略,事近則詳」的原則,試用長編體裁。他先考定胡適一生的行止、著述與地點,然後按照時間先後,將所收集的資料及其歷年所記的胡適的言談編進去。 1966年1月1日至1971年2月23日夜,他完成這本書的初稿。以後又不斷地收集新出現的材料加以補充。在經歷十幾年緊張繁累的蒐集、整理、編寫之後,一部煌煌十卷本、凡300多萬字的《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終於1982年付梓,1984年5月由台灣聯經出版公司出版。該書出版當年,即獲台灣出版界最高榮譽「金鼎獎」。著名學者余英時專為此書寫了一篇三萬多字的長序,稱此書比之丁文江主編的《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取材豐富好幾倍,「是中國年譜史上一項最偉大的工程」。在中國史學傳統中,長編是一種史料整理的工作。章學誠在《文史通義》稱長編的工作為「比類」,並肯定其價值不在「著述」之下。

3,《朱家驊年譜》

1962年,姚從吾等人想給朱家驊70歲生日出一本紀念論文集,想請胡適之寫篇弁言放在卷首。 1月28日,胡頌平和胡適之說這個事情時,胡適之先生說:「頌平,今年是朱先生的70歲,你應該替他寫一本年譜。朱先生從政之後,沒有時間著作了,但他的事功並不比有著作的人不重要;你比較熟,你把它寫出來。」

後來朱家驊口述回憶錄,胡頌平為之筆錄,歷經數載成稿,縮編為《朱家驊年譜》,由傳記文學出版社於1969年出版發行,為中國現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朱家驊(1893-1963)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人物,浙江吳興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曾留學瑞士、德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 1926年到廣東協助戴季陶創建中山大學,任校務委員、代理校務委員長。後來任過中央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交通部長、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胡頌平追隨時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朱家驊到杭州任職。此後20年,他的命運就和朱家驊聯繫在一起,其職務亦與朱家驊同進退,直至朱家驊卸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

书的封面

1958年冬胡颂平与胡适合影于胡适居所前。

胡颂平先生次子胡宏造(左)、长女胡宏蕤、三女胡宏词在捐赠日记手稿前合影。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左)向胡颂平先生亲属代表三子胡宏逵颁发荣誉证书,右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戴龙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