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盧行者是誰?---法友飛鴻 102

胡適

東坡詩:

『前生恐是盧行者,

後學過呼韓退之。』

=====以下引自部落格《胡適之先生的世界》=======

http://hushihhc.blogspot.tw/2011/02/ken-su.html

以下是蘇錦坤先生給我們的一則" 陳寅恪與胡適之"的筆記
1948年國民黨派機接圍城中的北京大學學者中
與胡適同機的 只有 陳寅恪和其家人.....
-----

感謝蘇錦坤

上周,蘇先生北上,某國際公司希望他能到中國當其事業之高幹。蘇先生現在的著述事業忙得很,而不是「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待業中。

我想,他如果沒有重披「製造業之戰袍」,可能少賺一大筆錢,不過做為他的筆友,經常將他當佛學等學問的「活百科全書」,而且通常「有問必答」,收益最多。

他給我的解答與鞭策,真是說不完,有的反問,我還是後知後覺呢!譬如說他2011年考我的「藏書」的題目:

----

Dear HC,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與劉俗雅論國文試題書〉,
提到清華入學考試,陳寅恪出題「對對子」,
上對為「孫行者」。此考題一出,全國譁然,在五四運動之後,全國推行白話文之時,開倒車考「對對子」,
真所謂不識時務者。
書上257頁,陳自作解釋:
「其對子之題為『孫行者』,因蘇東坡詩有:
『前生恐是盧行者,
後學過呼韓退之』一聯,『韓盧』為犬名,
行與退皆步履進退之動詞,者與之為虛字。
東坡此聯可稱極中國對仗文學之能事。...
抑更有可言者,寅恪所以以「孫行者」為對子之題者,
實欲應試者以「胡適之」對「孫行者」。
蓋猢猻乃猿猴,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
此不過一時故作狡猾耳。」
元宵替你出個燈謎,
東坡詩:『前生恐是盧行者,
後學過呼韓退之』
『盧行者』指誰?
Ken Su

----

他所提的《金明館叢稿二編》是我少數的陳寅恪著作藏書。去年初,那篇〈與劉俗雅論國文試題書〉也沒去查,辜負朋友的鞭策。

上周,Ken Su 訂的《梵漢對勘維摩詰所說經》終於來了,我有機會翻翻它,還決定研究一下這本書呢 (先徹底了解胡適著作中提到此書及相關的部分,包括他引神會和尚利用此書的說法) 。

我昨晚想到「陳寅恪對《維摩詰所說經》說過什麼」?

《金明館叢稿二編》內有兩篇:「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問疾品演義跋」(1930)和「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問疾品演義跋書後」(1932)。

陳先生說王國維將敦煌說唱等新取名「佛曲」不恰當,因為宋的《武林舊事》等已有類似的名字,所以他將胡適說的這種「敘述(史)詩」取名「演義」(就像日本長用的「物語」是唐朝用法) 。陳先生的文字,多有中華文化發展史的「蒼涼」感慨,有緣的朋友可以體會一下。

昨晚還讀陳先生對他的已故舊同事的推崇:「論許地山先生宗教史之學」。當然,會重溫〈與劉俗雅論國文試題書〉(1932)。不過,此版本(2001北京)有陳先生在75歲(1965)的附記最有意思。在Ken 引的「此不過一時故作狡猾耳」之後有「今日馮君尚健在,而劉胡並登鬼錄,思之不禁惘然!是更一遊園驚夢矣。」

案:劉胡指劉俗雅與胡適。遊園驚夢指陳當年給清華的普通國文試題題為「夢遊清華園記」。「……蓋曾遊清華園者,可以寫實。遊清華園者,可以想像。此即趙彥衛雲麓漫鈔玖所謂,行卷可以觀史才詩筆議論之意。若應試者不被錄取,則成一遊園驚夢也。一笑!…….」

*****

陳寅恪對胡適的兩次指教

陳福康

    三聯書店2001年版《陳寅恪集》的《書信集》,收有陳寅恪致胡適的信八封。內容有對自己文章的疏誤的更正,對年輕學者的推薦介紹,對時事的感慨等等;而排在最後的三封信,更都是專談學問的,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可惜的是,《書信集》對這三封信的年份均未能考出,從而大大影響讀者對它們的深入理解。

    其實第六封信注不出年份是最不應該的。因為早在1998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中,就已經注出此信作于1931年。這從該信第一句話就可得知:「頃閱讀(引者按,《書信集》竟誤成『偷讀』,令人實在哭笑不得!)大著銷釋真空寶卷跋,考證週密,敬服之至。」胡適的《跋銷釋真空寶卷》作於1931年3月15日,陳寅恪此信署3月30日,肯定是寫於同年。

    第七、八兩封信,都是對胡適的指教,內容重要,而具體寫信的時間也都是可以考證出來的。第7封信內容如下:

適之先生著席:

    弟前謂凈覺為神秀弟子,係據敦煌本歷代法寶記之文“有東都沙門淨覺師,是玉泉神秀禪師弟子,造楞伽師資血脈記一卷,……(大正藏五十一卷一八○頁中)。今函公教正,惜公稿已付印,吾未改正為憾耳。敬復,並申謝意。即叩

    日安

     弟寅恪頓首四月三十日

    我認為此信寫于1930年。因為這年4月,亞東圖書館出版胡適整理的《神會和尚遺集》,書中收有胡適的長文《荷澤大師神會傳》,文中寫到神秀和淨覺,但未説明兩人關係。陳信中説的「公稿已付印」者,即此文也。

    第八封信也很短:

    適之先生:

     匆匆離滬,不及詣談為歉!前讀大著,中多新發明,佩甚佩甚。惟鳩摩羅什卒年月似應據《廣弘明集》僧肇〈什公耒文〉。因《開元釋教錄》「什公傳」末所附諸問題,非得此不能解決。《高僧傳》所載年月恐不可依據也。身邊無大著,舟中無事,偶憶及之。今以求教,尚希指正為幸。敬叩

    著安!

     弟寅恪頓首廿六日青島舟中

    信中所説的「大著」,我認為指1928年6月上海新月書店出版的胡適《白話文學史》上冊。該書中寫到的鳩摩卒年,正是據《高僧傳》。而陳寅恪認為不對。1928年夏,陳寅恪暑假從北平來上海探望父親,並與唐曉瑩結婚,後因開學在近,便隻身返回清華大學。陳先生當時有《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一詩,可證正是乘舟北上。是年中秋為9月28日,是日船已在渤海,那麼兩天前(26日)船尚未繞過山東半島,正在青島海面,與信末“廿六日青島舟中”完全吻合。因此,此信實應作於1928年9月26日。此信也曾收入《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編注者亦失考,未能注出年月,並把兩處「什公」都誤成「什麼」,令人失笑。

    陳寅恪比胡適年長一歲,他的考證功夫為胡適所不及。這兩封信,明明都是他對胡適的指教,但他卻十分謙虛,非但毫無驕色,相反還用了「申謝」、「求教」諸語。這種學者風度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以上有關小考正確與否,敬請高明賜教。

     《中華讀書報》2003年4月2日

=========================

《五燈會元》卷1:

「五祖自後不復上堂。大眾疑怪,致問。

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詢之。』

復問:『衣法誰得邪。』

祖曰:『能者得。』

於是眾議盧行者名『能』。

尋訪既失,潛知彼得,即共奔逐。」(CBETA, X80, no. 1565, p. 46, a9-12 // Z 2B:11, p. 19, a6-9 // R138, p. 37, a6-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