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自王昭華部落格《花埕照日》:
http://blog.roodo.com/cit_lui_hoe/archives/27313430.html#comments
世界母語日ê由來(摘自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西元1952年2月21日,當時仍隸屬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學生發起遊行,爭取孟加拉語的語言權,結果遭到警察開槍射殺,事後,國際社會稱受難學生為「語文烈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資產的重要性,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及語言、文化多樣性的價值,以避免世界大部分語言消失,乃將這個具有意義的日子訂為「世界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當保存語言多元性已成為世界潮流時,台灣人是否仍抱持過時落伍的思想,仍認為「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當國際組織、許多國家認知到語言是自我認同、族群文化的載體,歷史智慧及獨特價值的結晶,並投入扶植與復振弱勢語言的同時,相對於約六十年前即為自身母語挺身而出、寧可流血犧牲的那群年輕人,台灣人焉能置身事外、甘落人後?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1年11月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在二十一世紀結束前,全人類將有半數的語言步入死亡,而少數幾個語言稱霸的現象則愈發明顯;台灣的各族群語言,包括各原住民語、客語,甚至台語,都有可能在數十年內消逝,成為死語。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為紀念「世界母語日」,自2008年起每年舉辦兒童台語講古、台語朗讀比賽、台灣母語藝文節及講座等活動,希望透過相關活動,讓社會各界了解語言多元、文化多樣的國際潮流,使身為地球村一員的台灣有份於「世界母語日」復興在地母語、追求文化多樣性的大目標當中,並做為紀念「世界母語日」最佳的獻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