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紀贇:《微妙法音——佛教經典觀》

P1150812 

《微妙法音——佛教經典觀》

2013-08-28 11:40:02

說明: 這是大概2008年6-8月利用業餘時間寫的小冊子,寫完後卻在出版社停了好幾年。一直到11年才出出來,並寄了十來本到我無錫的家中。但我自己已經多年沒回過無錫了,所以從來沒看過這本小冊子。前幾天「佛教文獻群」的群主「讀佛經」先生竟將之製成了pdf 檔,我也就此得見其尊容。呵呵。想著不如發在這裡,供大 家一笑。

這本書編輯曾特意囑咐過,要寫得通俗易懂,但我還是不禁往中間夾了一些未必全然適合的內容。以下是初稿,不知道與後來有無區別,反正也沒人讓我校過稿什麼的,就胡裡胡塗地出來了,當然頁碼也是不對的。呵呵。至於pdf本,我回頭有功夫會發到網上。

微妙法音——佛教經典觀

〈序 2〉

一、 三藏結集與傳誦 5

1、佛陀駐世,德音流轉 5

2、世尊涅槃,大教初集 11

3、口耳相傳,遺音宛在 17

4、結集傳法,流布世間 21

二、 梵胡佛典之傳譯 23

1、阿育銘文,聖法分張 23

2、梵語改譯,有敦茲言 27

3、殊方胡語,化行西域 32

三、 巴利聖典與結成 36

1、佛法南遷,踐於愣伽 36

2、教法分殊,典冊乃成 39

3、清淨無礙,聖音永存 44

四、 甘丹二藏,如意寶鬘 47

1、雪域傳法,化度高原 47

2、顯密經咒,善逝訓誡 50

3、觀行二門,勝義解脫 54

五、 漢譯佛經,博大精深 57

1、白馬馱經,求法西行 57

2、譯師拔萃,漢典得成 61

3、寫卷古奥,版刻爭奇 64

4、律藏論藏,解脫法門 73

5、中土著述,法相莊嚴 76

公元七世紀中葉,在中亞的沙漠地帶,一個瘦削的身影踽踽獨行。他一抬頭,在一處王城的東北看到了兩尊佛像,其中一尊是巨大的金色立佛像。在夕陽的餘暉之下,佛像閃耀著奪目的光芒。看到此情此景,他不禁伏下身軀,在心中默默地感歎世尊的偉大。但他在這裏並沒有停留,因為還有更為崇高而重要的使命在等待他的 完成,於是又匆匆地踏上了自己的朝聖之旅。這個人,他是一位法師,並且有一個法號稱作玄奘。

在二十一世紀的初葉,同樣的地方,幾乎一樣的氣候條件,在經過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風沙侵襲和無盡時間磨礪之後,那兩尊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偉岸的巨大佛像,卻在一陣硝煙彌漫之中,毀於一群狂熱的教徒之手。我們人類在自然世界中創造了各種燦爛的文明,而在毀滅文明的天賦上,我們也並不示弱。

如今,如果我們能夠駐足於那被抹去了容顏而只剩下殘軀的洞窟時,即使動用最現代化的手段,人們完全重建同樣的輝煌,卻始終抹不去野蠻、偏見、不寬容給文明帶來的傷痕。毀掉了佛像可以重建,毀掉了的歷史卻再也不能恢復昔日的容顏,留下的只能是記憶。

然而,時間有時真像個性格讓人捉摸不透的孩子,我們不知道會在什麼地方它會用一個噩耗來捉弄那些還處在興奮之中的人們;但我們同樣也不會知道它於無邊的黑暗之中,會在什麼地方,會突然給我們透露一星寶貴的光明。就像那場導致了巴米揚古佛被毀的戰爭,因為戰事的關係,竟也使一些久被沉埋的佛教珍貴典籍得以重 見天日。

而且,這些並不是普通的經典,而是到目前為止最為古老的佛教經典。就像庫蘭石窟中殘存的、寫在羊皮紙上的死海古卷一樣,我們透過這古老的經卷得以重溫那已然逝去了的遙遠佛音。就像那沈入暗夜之中的過去,在不經意間竟然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小小的窗戶。

這些經典是如此的古老,以至於僅僅標明一下年代,我們已經很難理解它的無比珍貴。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在明清之時,宋版書就已經是價值不菲了,以至於這些珍貴的刻本或寫本是以書葉來計算價值的,薄薄的一頁紙就需要幾兩銀子。算算年代,我們知道宋代的這些經典是十世紀以後的產物,離現在大概有千年之 久。在這珍貴的宋版書中,也包括為數可觀的佛經的刻本與翻刻本。

但這並不是最為古老的漢文佛經,自從敦煌藏經洞發現之後,我們才知道原來還能看到大量的唐代寫經,甚至還有一些南北朝時的寫經。這樣,我們能用手觸摸到的佛經,就又往前推進了三四百年。三四百年,這是什麼樣的概念?如果以人的世壽來計算,那是五六個並不算短的人生。而如果以王朝來計算,那將又是一個偉大的 王朝,由勃興到輝煌,再到夕陽西下。然而,再往前,也就實在無法再前推進一步了。畢竟,我們不能對於這個文明在時間的沖刷之下對文化的保存,存有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人類是有極限的,起碼在時間面前永遠是如此。在時間面前,世間的一切都顯得過於浮薄,根本經不起歲月的考驗。

而其它語言的佛經呢?巴利語三藏是被南傳上座部佛教稱為最為古老的佛經,因為他們從來都認為自己的語言就是佛陀的語言。但是,這並不等於他們所使用的貝葉經本是最為古老的經本,反而,由於南方氣候的異常潮濕,現在的佛經很少能存留三四百年。在這點上,這種號稱最為古老的佛經,甚至翻檢不到像中文佛典那樣來 自一千四五百年以前的原典。

梵語佛典也是如此,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殖民者霍奇森在尼泊爾發現的梵語佛典至多只有數百年歷史,在中亞乾燥地帶發現的佛經的歷史可以稍微往前再上溯一點。像吉爾吉特佛教寫本以及中國新疆地區發現的佛經古寫本由於沙漠地帶對於貝葉與樺樹皮古代寫卷保存的有利條件,甚至可以追溯到一千四五百年以前。也只能這麼 長了,時間究竟太為無情,它創造一切,又吞沒了一切。對於遙遠的過去,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望洋興嘆,敬畏幾乎成了我們面對自然唯一可以保留的正確態度。

但是,我們有時也會驀然發現,那個無情的時間機器,也偶而會給我們一個驚喜。在二十世紀的尾音,我們卻突然發現了一片來自西元前後的遠祖遺音。這就是在被戰亂折磨的阿富汗地區發現的早期和犍陀羅語寫就的原始佛典。這些寫在樺樹皮上的經典竟然是公元後第一個百年的作品,這是何等的了不起啊。想想在這些經典誕 生之時,劉秀剛剛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而岳飛這樣的名將馳騁疆場之時,則竟然要等待千年之久!而那些宋版的珍貴佛經也是要晚整整一個千年!從這些中亞胡語寫成的珍貴典籍中,我們可以一窺祖先的的精神世界,可以找尋到存世最為古老的佛經文本,它們的年代是如此久遠,故而,雖然數量並不算巨大,卻如暗夜中的明珠 一樣幾乎在一剎那間就引起了世界的注目。

如果說犍陀羅語佛教文獻是以年代的古老而彌顯珍貴的話,那麼巴利語文獻就以其系統的完整性而顯出其獨特的魅力。而且,就語言的體系而言,由於其屬於俗語系統,無疑它是比其他任何有系統譯經存留的古代經典語言更加接近於原始佛教的經典的一種語言。當我們今天看到在整個東南亞國家中的上座部佛教體系之中,那些 勤勉的僧人還以這樣一種如此接近於佛陀在世時傳教所使用的語言來唱誦佛經並念頌日常課誦時,我們不能不由衷地發出無聲的贊嘆。

如果巴利語佛經是以其系統的完整而著稱於世的話,那麼漢語佛經則以其內容的豐富性而在教經典世界中獨樹一幟。從後漢三國時期開始,印度次大陸的僧侶、佛教徒還有來往穿梭於兩大古文明之間的一些商人就把這種起源於五印度的古老宗教傳佈到了赤縣神州的廣袤大地。為了便於炎黃苗裔能夠毫無罣礙地領悟佛陀的遺音,這些文化與宗教的使者就開始將胡語與梵語的佛經零散或系統地翻譯成了漢語。尤其是從南北朝開始,建立了譯場制度,故而使佛經的漢譯成了一件由國家資助,並 有嚴密分工合作的龐大系統工程。而到了唐宋之間,這種譯場制度日臻完善,就使得佛經的漢譯的質量和數量都有了巨大的提高與飛躍。除了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以外,由於歷時彌遠與譯經大師的迭出,故而使得漢語佛經不但基本囊括了佛教發展各階段的全部重要經典。而那些重要的經典甚至於出現了五六次以上的重新翻譯, 這就使得經典的準確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證。這在其它任何一種語種的佛教經典之中也是完全找不到的。

簡而言之,從後漢三國時期起一直到元代蒙古族建立的王朝開始,這場歷時一千餘年,先後有數以萬計的僧俗參與的龐大譯經運動,由於其歷時的久遠性、經典原始語種的複雜性、經典來源的廣泛性、翻譯質量的高水平等特點,而使之成為了迄今為止最可寶貴的佛經典籍寶庫。

而且,由於中土本身就是佛教的第二故鄉,在佛教的發展歷程之中,漢傳佛教是一個具有完全自我性格的獨特部分。在綿延兩千餘年的漫長歲月裡,佛教幾乎完全水乳交融地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份子。而此過程之中,中國歷代的高僧大德也創造性地闡釋了佛陀的教理、教義、儀軌、法則。並且也產生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 文獻,比如大量的佛教史地類典籍等等。

尤其是到了禪宗在中國佛教中佔據主導地位開始,這一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佛教教派更是產生了大量在先民精神世界裡成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經典著作。這些在中國產生的佛教典籍其數量之巨大,即便是除掉為數可能更為龐大的已經在歷史上失傳的部分,僅僅今存的經典,其數量就已經數倍於三藏原典了。而這一部分,也是用以 挖掘漢傳佛教歷史發展的生根精神寶庫。

而從唐代開始,在中國廣大土地之中,佛經翻譯的隊伍裡,又加入了一支生力軍,這就是梵語佛經的藏譯。由於藏語本身在創造過程之中曾經借鑒了梵語,這就為兩種語言的互譯創造了極大的便利。自此以後,藏族的僧侶與俗眾以及由印入藏的傳教師就開始將大量的梵語佛教典籍逐漸翻譯成了這種雪域高原上的神奇語言。與漢語佛典的龐雜與多樣不同,藏語佛教典籍比較單純。由於從梵語藏譯開始,印度的佛教已經發展到了大量中觀唯識和密教經典流行的階段。故而,在藏語佛經之中, 也就因此而有幸保留了大量其它任何一種佛經語言中都不曾保存的珍貴中晚期佛教典籍。而更為可貴的是,由於藏語與梵語的親緣關係,使得某些重要的佛經,具有了從藏語直接還原回譯成梵語的可能性。比如有名的《維摩詰所說經》,在學者從布達拉宮找到梵語原本之前,我們所能使用的梵語本就是從藏語的還原本。而藏語 佛經的這種優點,是漢語佛經無論如何也不具備的。

至於其它一些語種的佛教經典,其實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比如蒙文、滿文的三藏經典,是經典二次翻譯了的佛教經典。除此以外,還有不少數量不大,卻具有強烈個性的某些語種的佛教經典。像中亞的一些除犍陀羅語之外的胡語佛教文獻,就保留了由公元後第一個千年裡,佛教由印度次大陸傳入中原之前在中國西北與中 亞地區傳播時的文獻。這一部分由於最近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中西學者的共同努力,我們今日也得窺其一斑。

時至今日,佛教的典籍更是由於現代社會的交流日益頻繁,佛教在五大洲的流布而得以以更多的語種的形式而加以傳播。這些日、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韓語的新譯也反映了佛教日益國際化的大趨勢。再加上佛經的電子化在二十世紀末年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也使得過去即便是高師大德也遍尋難覓的珍貴 典籍,今日坐於書齋之中,敲敲鍵盤就可以得其真實面目。

然而資料的豐富性又容易使如今的佛教徒與世俗的佛教學者目迷五色,在目前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中,佛教的經典文獻是最為複雜的。因為基督教的根本典籍只有《聖經》,伊斯蘭教的根本典籍是《可蘭經》,而佛教的典籍則是全套藏經文獻,即使是選擇條件最為苛刻的巴利三藏,其數量級也是幾十冊之多。而漢語的大小乘三藏少則四五千卷,多則一萬餘卷,即便剔除了中土的著述,僅是翻譯而來的經典,數量頗為可觀;藏語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基本全是梵語翻譯,其數量也數百倍於其它宗 教。由於為數眾多,就使得一般信眾要想全面掌握佛教的經典產生了極大的困難。所以,在過去和現在,即使是極為精進的僧人,要想粗粗地轉一遍大藏經,也還是要歷時數年。從此中我們可見,僅僅是面對一種語言的佛經,我們已然是如此目迷五色。因此本書擬以較為通俗的特點,來將佛教典籍的總體概況作一個鳥瞰似的縱覽。讓普通讀者能於一冊之中,對佛教的經典文獻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對於教眾而言,由此得以粗知佛陀教法的方便法門,而對於一般俗眾,則也可了解一些佛教典籍的文化知識與背景。

在這個序的最後,我再作一点小小的說明。本来,本套书的尊敬的编辑告诉过我,希望這本书我能寫得通俗一点,再通俗一点。但是,我在想过很长时间以後,還是決定往這本小册子裡儘可能地塞進更多的内容。因為我自己實在是無法抵抗那種想將各種語言寫就的數量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都一股腦地塞進可憐的讀者的腦子裡强大誘惑。我在想,如果你真的能咬著牙將這本小册子讀完,那麼你大約可以對自己說,我對整個佛教的經典確實有一個雖然模糊但還是粗線條的整體印象了。如果真能這樣,那麼也就不枉我在教學之餘,花了三個月的一點辛勞了。

======================

2013-08-28 16:34:04 歸依法

這是「巴利」、「漢語」、「西藏」的「閱藏知津」型式的「概述」,我讀起來,覺得因為作者求行文簡潔,壓縮眾多資料於一本「小冊子」裡頭,有時言不盡意,有時無暇提及「異議、異說」,但是,總的來說,給初學者一個鳥瞰式「文獻地圖」,嘉惠初學,有功於佛教研究。

2013-08-28 16:54:11 歸依法

總之,由於過度壓縮,(不知原書是否在歧異較多之處加上註解?),本書有些敘述可能是只能當「簡介」,而不能當定論。先以我最熟悉的攝頌來說:
「目前的攝頌,從現存的文獻來看,經、律、論都有攝頌;經中的攝頌,有品攝頌(結集品名)、有相應攝頌(結集相應名)、有經攝頌(結集經名)、有結集「單一的一部經」內容的「內攝頌」、有結集偈頌內容的「伽他攝頌」等等,即使純就「結集十經的攝頌」而言,例外也不在少數,以《中阿含》攝頌來說,有含攝5經的攝頌,也有含攝25經的攝頌。
如我的部落格所談的「十二分教」,目前所需不是隨順「律典」、「論典」來解釋「四阿含」和「十二分教」,而是以現存的文獻現況來評論這些「古說」是否恰當。
如果由我來談攝頌,我會提及經、律、論都有攝頌,攝頌是印度用來背誦大量資訊的方法,有提綱或僅是「提示」的效果。
雖然你或許無此意,但是從上下文讀來,給人一種攝頌成於「第一結集」的印象,這是與文獻現況不符的。
一般来看,除了较长的佛经,稍短的,一般还要大致每十首左右会编在一 起,形成一品。并且每品之后,还会安上一个摄颂,将这品中的诸经经名都罗列出来,这样就非常方便僧众忆持。这种情况在印度各种文字的佛经中有,翻译成汉语 以后也还会有一些遗存,象目前汉译的《中阿含经》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摄颂。

======================

2013-08-28 17:04:13 michael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總之,由於過度壓縮,(不知原書是否在歧異較多之處加上註解?),本書有些敘述可能是只能當「簡介 ... 歸依法

歸依法老師,哪里可能有注釋或者注意行文的準確性?要求就是要照顧對此稍有興趣者。所以您沒看到,連經文的引文都一律要譯成現代漢語,好照顧讀不懂的人。
攝頌的功用性確實如您所說,這個我也知道,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之中以前也特意提到過這是因為“口傳時”的需要,而其實到了後來寫本階段,其功能就被弱化了。不過,這種話題,在這種小冊子顯然不太可能展開。呵呵。

2013-08-28 17:06:32 michael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是「巴利」、「漢語」、「西藏」的「閱藏知津」型式的「概述」,我讀起來,覺得因為作者求行文 ... 歸依法

出版社要求是8萬字,我已經寫了12萬字(讓出版社非常不高興了),呵呵,沒有可能再拉長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