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語(Ityuktaka,Itivuttaka 本事、一筑多、善導)。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549-550頁)
巴利《小部尼柯耶》第四經為《如是語》,玄奘譯有《本事經》(CBETA, T17, no. 765, p. 662b),每經初標「吾從世尊聞如是語」,長行終了,又說「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如是語》與《本事經》的體裁,在聖典集成過程的研究中,有三點值得我們重視:
1. 序說與結說:佛說及弟子說,從傳說(誦)而集成一定文句,展轉傳誦,到結集成為部類,成為現存的形態,是經過多少(種)過程而成的。原始傳誦而結集的(導師原文有:是佛說及弟子所說的)短篇,沒有說在那裡說、為誰說、為什麼事說(案,律的結集也是相同);這些是在傳授中加以說明的(導師原註:有的忘記了,有的傳說不同)。其後,人、事、處逐漸編集在內,篇幅漸長,開始與終了也漸有一定的形式。以《四阿含》及《四部》來說,序說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住」,或加上「與比丘…俱」及特殊的事緣。結說(的)形式不一,如泛為比丘們說的,結為「佛說是經(法)已,彼比丘(等)聞世尊所說,歡喜信受(奉行)」。這類形式的完成,曾經過《如是語》那種體例:不說在那裡說、為什麼人說、為誰(泛說告眾比丘)說,而以「如世尊說、阿羅漢說,我聞」為序說;以「此義,世尊說已,我聞」為結說。起訖都敘明「世尊所說,我聞」,這可說是師資傳授中的習慣用語,表示傳承的可信性,而形成一定文句的。
2.長行與結頌:結合長行與重頌的體裁。
3.增一法:以一、二、三等為次第而集成聖典的,在《長部》中,有《十上經》、《等誦經》,《長阿含》與之相當的,是《十上經》、《眾集經》。《長阿含》中,更有《增一經》、《三聚經》,現存的《如是語》與《本事經》,也是以增一法來集成的
===============================
1. 《瑜伽師地論》卷25:「云何『本事』?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是名本事」(CBETA, T30, no. 1579, p. 418, c18-20)
2.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26「『本事』云何?謂諸經中宣說前際所見聞事,如說『過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見;過去有佛,名毘鉢尸。為諸弟子說如是法...。過去有佛,名為『式企』、『毘濕縛浮』、『羯洛迦孫』、『馱羯諾迦牟尼』、『迦葉波』,為諸弟子說如是法、如是等。」(CBETA, T27, no. 1545, p. 660, a17-24)
3.《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44:「言『本事』者,謂說自昔展轉傳來,不顯說人、談所、說事。」(CBETA, T29, no. 1562, p. 595, a17-21)
4.《大智度論》卷33〈1 序品〉:「《如是語經》者有二種:一者結句言『我先許說者,今已說竟』。二者三藏摩訶衍外,更有經名《一目多迦》。有人言《目多迦》,《目多迦》名出三藏及摩訶衍。何等是?如佛說:『淨飯王強令出家作佛弟子者,佛選擇五百人堪任得道者,將至舍婆提,所以者何?以其未離欲,若近親里,恐其破戒,故將至舍婆提,令舍利弗、目乾連等教化之,初夜、後夜專精不睡,勤修精進故得道。得道已,佛還將至本生國。一切諸佛法,還本國時,與大會諸天眾俱住迦毗羅婆仙人林中,此林去迦毗羅婆城五十里,是諸釋遊戲園。此諸釋子比丘處舍婆提時,初夜、後夜專精不睡故,以夜為長;從林中來,入城乞食,覺道里長遠。爾時佛知其心,有一師子來禮佛足,在一面住,佛以是三因緣,故說偈:『不寐夜長,疲倦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佛告比丘:『汝未出家時,其心放逸多睡眠,故不覺夜長;今初夜、後夜專精求道,減省睡眠,故覺夜大長。此迦毗婆羅林,汝本駕乘遊戲,不覺為遠;今著衣持缽、步行疲極,故覺道長。是師子毗婆尸佛時作婆羅門師,見佛說法來至佛所,爾時大眾以聽法故,無共語者,即生惡念,發惡罵言:『此諸禿輩與畜生何異?不別好人,不知言語。』以是惡口業故,從毗婆尸佛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常墮畜生中,此人爾時即應得道,以愚癡故,自作生死長久,今於佛所心清淨故,當得解脫。」(CBETA, T25, no. 1509, p. 307, b13-c14)
=======舉例=======
《本事經》卷1〈1 一法品〉: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我觀世間無別一法覆障群生,馳騁流轉生死長途,如『無明蓋』。所以者何?世間群生由無明蓋所覆障故,馳騁流轉生死長途。是故,汝等應如是學:『我當云何修起慧明,破無明蓋,出貪愛網?』汝等,苾芻!應如是學。」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無別有一法 覆障諸群生
馳流生死途 如無明蓋者
無明大愚闇 由斯久流轉
彼此有往來 昇沈高下趣
若破無明蓋 解脫貪愛網
不處生死流 以無彼因故。」(CBETA, T17, no. 765, p. 662, b15-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