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佛光《雜阿含經》與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法友飛鴻 71

P1150682

2013年8月24日 PM 11:09

親愛的掃葉人:

關於此一攝頌只包含《雜阿含57經》與《雜阿含58經》,

《雜阿含經》卷2:「陰.根.陰即受 二陰共相關
名字.因.二味 我慢.疾漏盡」(CBETA, T02, no. 99, p. 15, b2-3)

 

你有文章討論到此一攝頌嗎?

================

親愛的法友:

印順導師是第一位解釋《雜阿含經》攝頌的人,

印順法師,(1983, 1994),《雜阿含經論會編》,正聞出版社,台北市,台灣,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再版。

 

此書179頁註 4 提到:「此頌是『內攝頌』,攝一經十問之義,與攝十經為一頌不同。又原本作『二味』,今改『二我慢』,即『我慢』與『無我慢』」。

這句話的意思是:

1. 陰: 「有五受陰。云何為五」(p. 14, b14-15)

2. 根:「此五受陰,以何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觸?」(p. 14, b20-21)

3. 陰即受:「五陰異受耶」(p. 14, b25)

4. 二陰共相關:「有二陰相關耶?」」(p. 14, b28)

5. 名字:「云何名陰」(p. 14, c4)

6. 因:「何因何緣名為色陰」( p. 14, c10)

7. 味:「云何色味」( p. 14, c19)

8. 9. 二我慢:「云何生我慢」(p. 14, c28)「云何得無我慢」(p. 15, a3)

10. 疾漏盡:「何所知、何所見,盡得漏盡?」」(p. 15, a6-7) 此處「'盡得漏盡」應為「疾得漏盡」。

所以這只是「攝持」《雜阿含58經》一經十問的「內攝頌」,而非一般攝持十經的「攝頌」。

在我的論文裡提到「攝持」《雜阿含57經》與《雜阿含58經》的「攝頌」是:

《雜阿含經》卷5:「[6]彼多羅(57)十問(58),差摩(103).焰(104).仙尼(105)阿[少/兔]羅(106).長者(107),西(108).毛端(109).薩遮(110)」(CBETA, T02, no. 99, p. 37, b26-27)

[6]彼多羅十問經缺,[No. 26(20)],S. 42. 13。

此處《大正藏》的頁底註:『[6]彼多羅十問經缺』並不正確。

佛光《雜阿含112經》(《大正藏》經號為《雜阿含112經》) 236頁註 2為:

「彼多羅十問,為一經名,求那跋陀羅譯本缺此經,中阿含卷四有『波羅牢經』,南傳相應部 (S. 42.13 pāṭali 波羅牢或 Manāpo 可意)經名類似。」

實際上,印順導師的主張為(212頁註7):

「《大正藏》以為『彼多羅十問經』缺,並推定為《相應部》(四三)〈聚落主相應〉之一二經,即《中阿含經》(二0)《波羅牢經》 。此乃不知前『陰根陰即受』為內攝頌而引起之誤解。今謂:『彼多羅』一頌,即今一六九──一七八經。「十問」為一七0經,乃與陰有關之十項問答。『彼多羅』即今一六九經。『彼多羅』應為『波多羅』之誤。依巴利文,經在Parileyya(波陀)說,『波多羅』即『波陀』,今改『彼』為『波』。」

 

所以在論文中,我提到:

《佛光藏,雜阿含經》在《會編》與《互照錄》的「對應經典」有差異時,常常捨《會編》而取《互照錄》,甚至有時則獨排眾議,接受《大正藏》頁底註解的說法,依據筆者的見解,這些兩者之間的差異通常是《會編》比較合理。

「《佛光藏,雜阿含經》與《會編》不同」並無不可(雖然,絕大部分是《會編》正確),但是《佛光藏,雜阿含經》在〈凡例〉宣稱其編定的依據為:

由於《雜阿含》在內容和次第上的混亂顛倒,本經之編整乃根據印順長老所著之《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雜阿含經論會編》,及國內外阿含學者之研究而重整部帙,新編經號,共整理成五誦1359經。」

但是,不管在「經號的編碼」、「經典的次序」、「經文異讀的取捨」、「經典的新式標點」、「經文校勘」、「對應經典的標示」、「註解」有許許多多差異。我的幾位師友偶爾會和我爭辯:「《佛光藏,雜阿含經》遵循《會編》,兩者並無不同」。我也感到十分無奈。

佛光《阿含藏》1983年出版,到今天已經30年了,也應該是重新訂正佛光《阿含藏》的時候了。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2013年8月25日 AM 6:3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