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普賢學佛會演講紀錄 |
版主的附註用斜體粗字表示
---------------------------------------------------------------
以下引自部落格《國學數典》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461624&extra=page%3D1
================================
本帖最後由 michaelji 於 2011-3-22 12:04 編輯
這是我前天晚上草擬出來的,因為是個草稿,所以希望能得到廣大數友的支持,補充一些重要又具有翻譯可行性與緊迫性的西文佛教研究書目(主要還是英語,至於德、法、俄則需專文)。至於日語則需要專門製作,我沒有這個能力,只能等《數典》裡天山兄等幾位了。
〈英文佛教研究書籍經眼錄(非佛教文獻校勘翻譯部分)〉
簡單說明:某豆友提到國內某出版社想出一套新的佛學名著譯叢,命我介紹此書,就拉了下面這個東西。我自己的主業是佛教文獻,所以看得最多的是這個。不過,這類書大多數不需要,也不太容易翻成漢語。所以,下面的書目就考慮到了翻譯的可行性。另外,我看書的範圍極為狹窄,對佛教義理研究完全是一竅不通。而就佛教之發展而言,也對中期大乘以後完全陌生。所以這個書目本來就是個個人的經眼目錄,根本不配做翻譯書目的。故而,如有相關前賢能在後面附加補充,則庶幾可一補愚夫之闕。
另以下書目限於在中國大陸地區未有譯本的情況,所以一些好書雖然現在的譯本並非沒有重譯的必要,比如印佛史中渥德爾的《印度佛教》(Warder, A.K. Indian Buddhi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3rd ed., 2000),雖然感覺王世安先生的舊譯本中問題還是頗多的,我自己只要從此書中引用,基本都是重新譯過,所以感覺有一個更好的譯本並非毫無意義。但是,需要翻譯的重要著作實在太多,只能就此忽略不計。
其次是佛教文獻的英譯本一律不取,如PTS對巴利佛經的翻譯,以及其他梵語和漢語文獻的英譯等等。但對於文獻的綜合性研究則予以收錄,比如孔澤的《般若經》譯本等一律不取,而對他的《般若文獻》這部對此類佛經群的總體性研究則認為特別有翻譯的必要。
另外對於專以傳教為目的的英文書籍也一般不取,如一行禪師和另一位中國西藏的喇嘛lama(知名不具)的書籍在西方影響之大,流傳之廣,中國大陸一般人是難以想象的,但這類書也不在我這個簡介範圍之內。
如果海外有中譯本,則標明版本,以供引進時參考。而在海外著作中,也僅以本人所及為限,比如本人就對佛教義理沒有興趣,平常略有所及的不過是佛教史、上座部佛教、佛教文獻等數科而已,在佛教發展史上也只是對早期稍微熟悉一點,而對中晚期,尤其是中觀以後和密教是全無涉獵,而在西方此方面研究的書籍真可謂汗牛充棟,故必有遺珠之憾,希望能得到補充與訂正。特此說明。
其實就英文的比較雜的(非某一領域的專書)研究叢書,我比較熟悉的是“Studies 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s”系列,這套書早年由密教研究大家Alex Wayman主編,在他過世以後現在由Luis O. Gómez繼任。這套書中有很多都是經典著作,而且因為是在印度的Motilal Banarsidass出的,所有書價也比勞特奇等便宜太多了,非常適合一般人購買。我沒有搜這個系列最新的書,印象中應該出到五十五本以上了。其實可以考慮出一套中文版的《佛教研究經典系列》,既包括新譯本,也包括一些台港(主要是台,但香港也有一些佛教的好書在大陸沒有出版)重要研究的引進。另外,Peter N. Gregory 還編輯了《東亞佛教研究》Studies in East Asian Buddhism 和《東亞佛教經典》Classics in East Asian Buddhism 兩個系列,書都是在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的。數量不算是很大,前一系列二十多本,後一系列只有幾本。網址可參:http://www.google.com.sg/url?sa=t&source=web&cd=1&ved=0CBwQFjAA&url=http%3A%2F%2Fwww.uhpress.hawaii.edu%2Fcatalogs%2Fkurodainstitute.html&ei=dkh0TZSFLcLtrAf0_f3SCg&usg=AFQjCNFVsHttreFhkixnaHNHUWYczICRQw&sig2=0N9qhoMCeEO2Yeff36WYrw
這兩個系列中前者中收錄的好書不少,太史文、柯嘉豪的兩本書都收在此集之中,當然也包括編者自己的中國佛教研究。
以下為簡目,認為重要的加粗線用紅字標出。
總體概介與佛教史... 3
總體概介... 3
印度佛教史類... 4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 6
佛教寺院與教團... 7
大乘佛教... 7
中觀學派... 9
佛教倫理學... 10
女性與佛教... 11
佛教與性禁忌... 12
佛教思想... 12
阿毗達摩文獻與思想... 13
律藏研究... 14
佛教文獻的總體研究... 15
佛教考古文獻... 15
疑偽經研究... 17
佛陀與聖徒傳記... 17
佛教文獻(非文獻校訂與翻譯)... 18
犍陀羅語佛教文獻系列... 19
大英博物館藏部分... 19
Schøyen Collection 斯柯延搜集品部分... 20
梵文佛教文獻... 20
寫本總錄... 20
尼泊爾寫本... 21
中文佛教文獻導論... 21
巴利文獻... 22
梵語佛教文獻... 23
混合梵語... 23
和闐語佛教文獻... 23
南亞、中亞及印度佛教... 24
東南亞佛教... 25
斯里蘭卡佛教... 25
柬埔寨佛教... 26
佛教心理學... 26
上座部佛教... 27
禪宗... 27
中國佛教... 30
台灣佛教... 32
西方佛教... 33
英國佛教... 33
美國佛教... 33
佛教藝術... 34
梵巴教材... 35
巴利教材... 35
雜項... 35
佛教研究情況綜述... 36
研究綜述... 36
學者研究... 37
總體概介與佛教史
總體概介
1、Bechert, Heinz and Richard Gombrich, eds. The World of Buddhism: Monks and Nuns i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4.
此書的編輯為兩大名宿,前者貝歇特是德國梵學界的元老,已然去世,後者目前還主持牛津佛研中心,以前也曾是PTS的總裁(主席?),是梵學專家,並精研上座部佛教。此書由於這兩個人的號召力,可以說是幾乎將當時佛教最頂尖的幾位都拉進來組織撰寫了這部著作,如拉莫特、許理和、辛漁伯等等皆是一時之選,由於多人後來都相繼去世,以後再想找到這樣的陣容,幾乎已經完全不可能了。而且,此書相對較為通俗,大家能放下身段做此種工作殊為難得。另外般若文獻研究的第一人——孔澤也頗有幾本這種小册子,也是普及的好材料:
2、Conze, Edward. Buddhism: Its Ess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65.
Conze, Edward. Buddhist Meditati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9.
Conze, Edward. Buddhist Thought in India.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7.
Conze, Edward. A Short History of Buddhism.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0.
還有一本在西方寺院中經常見到的向普通信眾作普及的極為通行的書是:
3、Rahula, Walpola. What the Buddha Taught. New York: Grove Press, 1974.
此書在台灣有中譯本,但不知翻譯質量如何:
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台北巿:慧炬出版社, 1983。
版主按語:此書為相當普遍的入門書,譯文流暢,頗能掌握上座部佛教精神,但是,如果能將註解的內容譯成中文(原文只是書名與頁次),配合起來閱讀,更是簡潔而深入。
4、Gethin, Rupert. The Foundations of Buddh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Gethin是現任PTS的總裁,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教授(這個大學除了RG以外還有兩位非常不錯的佛教學者,下面也會介紹他們的書),素研巴利學,他的這本佛教入門書在歐美也極為暢銷。此書在台灣有一個新譯本,但筆者沒有見過,不知翻譯質量如何:
賴隆彥: 《佛教基本通 – 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台北:橡實文化,2009.
Rupert Gethin的個人介紹,可見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Rupert_Gethin
5、Harvey, Peter.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Teachings, History and Practic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Harvey是英國桑德蘭大學的佛教學者,在西方也是名聲顯赫。這部書也是一部值得一讀的佛教入門書。
其學校的網頁個人介紹見:
http://www.sunderland.ac.uk/research/rae/staff/staffdetail/index.php?stid=352
印度佛教史類
1、Lamotte, Étienne, 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 des origines à l'ère Saka, Louvain : Publications Universities, 1958.
拉莫特 (Lamotte, Etienne) 的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印度佛教史》,原為法文,可能是最為權威的一部佛教史。此書有英譯本,在《國學論壇》的佛教文獻版就可以找到。
Lamotte, Étienne (Sara Webb-Boin, trans.).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Louvain-Paris: Peeters Press, 1988.
2、Akira, Hirakawa,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Sakyamuni to Early Mahayana,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此書即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的英譯,從1989年至2002年共出版了五種語言的21個版本,可以說是印度佛教史研究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此書有台灣的漢譯本,建議直接引進。版本如下: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10月。有網路版。
3、Nakamura, Hajime, Indian Buddhism: A Survey with Bibliographical Notes,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6.
此書是研究印度佛教的必備工具書之一,此書最大的特點是徵引豐富,其書按照歷史的脈絡盡量地網羅到了當時所能見到的全部的研究成果。作者中村元本人一方面是佛教思想研究的大家,又非常熱衷於編纂辭典與工具書,其學風之踏實穩健,其思想之弘富都非常令人嘆為觀止。
4、Rhys Davids, T. W., Buddhism: Its History and Literature, Cosimo, Inc., 2005.
此書也是偉大的PTS的創始人戴維斯先生的著作,雖然出版至今已有一個世紀,卻一直不斷再版。此書的电子本也很容易在網路上搜到。可惜他的書很多都是文獻校訂,不屬於本書單推薦的範圍之內。
5、Dutt, Sukumar, Buddhist monks and monasteries of India: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Indian culture,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62.
此書為研究早期印度佛教教團與寺院史的重要專著之一,我自己的是印度本土的新刷本。另此人還有另一部相關的專著:
6、Dutt, Sukumar. Early Buddhist Monachism, 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1984.
7、George Grimm, M. Keller-Grimm, Max Hoppe, The doctrine of the Buddha: the religion of reason and meditation,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58.
此書也是介紹佛教義理較為有名的入門書籍,原文為德文,此為英譯。作者格林(1868-1945)為早期的西方佛教徒之一,為佛教的踐行者,故而學術價值可能有限,但在西方卻影響一直較大,就筆者所知也至少刷印過五次以上。
8、Heinz Bechert, When did the Buddha live? The controversy on the dating of the historical Buddha,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5.
佛陀的紀年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又太重要了。因為不僅僅是對佛教史的研究,對整個印度史而言,佛陀的紀年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點。為此德國科學院在1988年初舉行了一次跨學科的大型專題討論會專門研究佛陀的繫年問題。此次會議集中各宗教各學科的學者從歷史學、文化背景、南傳與北傳資料對比、佛教與耆那教文獻對比、文獻學資料與考古學內容參照等各種手段對佛陀繫年加以研究。可以說是此一具體問題到目前為止最為重要的一次成果推介。其中一些用英文或是翻譯成英文的文章就由偉大的Bechert先生編輯成冊,而在出版之後,一些文獻的貢獻者也相繼故去,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此書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但可惜漢語佛教界對此一研究一直可以說是完全忽視。所以如果此書得到翻譯,則對漢語佛教研究界一定會有不小的貢獻。
9、Kanai Lal Hazra,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Buddhism in India,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1996.
此書名為《印度佛教的興起與衰落》,所以其實也是一部印度佛教史。但是此書較具價值的一點在於,此書對一般佛教中描述較多的早期中期佛教史著墨不多,而是主要集中在中晚期印度佛教之上。全書十四章,到阿育王時期才是前三章內容。
10. Warder, A.K. Indian Buddhi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3rd ed., 2000.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
1、Nalinaksha Dutt, Buddhist Sects in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98.
Dutt 已有介紹,此書是印度佛教部派介紹非常重要的一本書,我舉個小例子,以部派分裂後的部派名稱為例,此書中就詳細徵引了碑刻材料中的原始資料,這些我在以前的所有漢文研究之中都沒有任何人對這些部派名稱作過追蹤溯源的研究。
2、Andre Bareau, The Buddhist sects of lesser vehicle
此書頗為奇怪,是由法語原著 Les Sectes Bouddhiques du Petit Véhicule 英譯而成,卻沒有出版,而只是有網路版。原作者是研究部派佛教最為重要的學者之一。後面還會介紹到他的書籍。
3、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The Buddhist Councils, K. P. Bagchi, 1976
這可能是佛教研究史上最偉大的幾位學者之一的蒲仙所著的一本小冊子,只包括了前兩次佛教結集的研究,後面還有一個附錄關於十事等等。
4、Sumangal Barua, Buddhist councils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tisha Memorial Pub. Society, 1997.
此書同樣專門研究佛教結集,其時間在古代則一直到迦膩色迦王結集為止,現代則分述錫蘭、緬甸、泰國的現代結集。
佛教寺院與教團
早期寺院修行(僧院比丘)與林住修行(阿蘭若比丘)之間的互動是筆者較為留心的一個早期佛教研究領域。所以略介紹西方的研究如下:
1、Rekha Daswani, Buddhist monasteries and monastic life in ancient India, Aditya Prakashan, 2006
此書探討了早期林住與寺院修行的歷史與教義背景,寺院生活,寺院作為學習中心的功用性特點,寺院及其社會背景以及佛教部派在後阿育王時期的發展等問題。此書研究還算是比較深入的,如果有缺點,就是沒有利用到大量的漢文資料,而作者的研究限定在公元七世紀之前,而這個時期漢文資料的豐富是其他語言不能比擬的。這在很大限度上限制了作者的研究,但對於可以熟練使用漢語的讀者來講,作者的這種缺陷並不是問題,正好可以利用他的研究來補足漢語文獻的不足。
2、Gunaratne, Panabokke, History of the Buddhist Sangha in India and Sri Lanka, Postgraduate Institute of Pali and Buddhist Studies, University of Kelaniya, 1993
此書名為《印度與蘭卡佛教教團史》,但研究重心主要還是放在蘭卡(約占篇幅四分之三左右),所以如果對蘭卡教團發展感興趣,則此書就比較重要了。
大乘佛教
1、Reginald, A. Ray, Buddhist saints in India: a study in Buddhist values and orient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此書對於大乘佛教起源作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2、Boucher, Daniel, Bodhisattvas of the fores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Mahāyāna: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he Rāṣṭrapālaparipr̥cchā-sūtr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Daniel Boucher 是一位非常活躍的學者,以前畢業自賓大,導師是赫赫有名的中國通梅維恒,他現在在康奈爾大學教書,其關注點是大乘佛教的起源,這本書是以《護國尊者所問經》為中心的研究,其要點是林住菩薩與大乘起源之間的聯繫。
下面是他的學校網頁:
http://www.lrc.cornell.edu/asian/faculty/bios/boucher
3、Nattier, Jan, A few good men: the Bodhisattva path according to the Inquiry of Ugra (Ugraparipṛcchā) :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Jan Nattier 是位非常出色的女學者,她的幾本書都值得讀或者譯,早年在印第安那大學,後來到日本創價呆了幾年。另此書也有印度版(Buddist Tradition Series第五十六本),書名略作了更換(The Bodhisattva Path Based On The Ugrapariprccha, A Mahayana Sutra),內容完全沒變。她的另外一本書我收在「雜項」中。
4、Williams, Paul, Mahāyā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Taylor & Francis, 2009.
此書是真正的一本關於大乘佛教的暢銷書,已經刷印了數十次,這是最新的一個修訂本,不過,剛剛有豆友反映作者還在繼續修訂此書,呵呵。
其學校網頁:
http://www.bristol.ac.uk/thrs/staff/pw.html
5、Dutt, Nalinaksha, Mahāyāna Buddhism, Bharatiya Kala Prakashan, 2003
Nalinaksha Dutt 是一位早期的文獻研究大家,印度加爾各達大學的巴利學教授。著名的吉爾吉特寫本就由其校訂而出。其著述也頗豐,這本書大體追溯了巴利文獻中的大乘源頭,並解釋了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就總體而言,有些失之簡單,資料也較為過時,但好處是可能版權期已經過了吧。
6、Pfandt, Peter, Mahāyāna Texts translated into Western Languages: A Bibliographical Guide, Kouln, 1983; (rev.1986 with supplement).
這是本非常不錯的工具性的書目,列舉了到九十年代之前的大乘翻譯,網上還有一個更近一點的翻譯書目,其實也可以供一般研究參考。
=============================
本帖最后由 michaelji 于 2011-3-22 11:11 编辑
中觀學派
中觀學派是西方佛教哲學中可能是研究最為充分的一個領域,名著多,名家也多,從早年的舍巴茨基 Stcherbatsky、拉莫特 Lamotte、梅爾蒂 Murti、弗勞沃納 Frauwallner、羅賓森 Robinson 到魯埃格 Ruegg等,但鄙人天性愚鈍不堪,對佛教哲學素乏天份,再加天性疏懶成性,故而對中觀學研究可說雙目如盲,但此領域過於重要,不可不缺,聊舉一二,以備一觀,識者莫笑。
1、Santina, Peter Della, Madhyamaka schools in India: a study of the Madhyamaka philosophy and of the division of the system into the Prāsaṅgika and Svātantrika schools,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86
此書是中觀學派較為重要的一部總結性著作。作者在故世前是國際佛教大學教授,據一位熟悉他的人說道他是一位盲人,頗讓人驚異。下面是他的個人紀念網站:
http://peterdellasantina.org/index.html
2、Ruegg, D. S., The Literature of the Madhyamaka School of Philosophy in
India,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 1981.
David Seyfort Ruegg 沒什麼好說的,是西方佛教界中的大師級人物,九十年代一直做國際佛教研究會的主席(馬上最新一屆國際大會將於本年在法鼓山舉行)。早年一口氣在法國拿了兩個博士,後來主要在萊頓教書,繼席於著名的 de Jong。這本書的規模不太大,但以歷史為線索交待清楚了整個印度中觀學派文獻發展過程,而且對於中觀的研究也引述非常豐富。是一本絕對值得一讀的好書,當然也值得翻譯。他的著作不少,不好意思,我只看過這本。
他的維基介紹: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Seyfort_Ruegg
3、Robinson, Richard H., Early Ma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 New York: Samuel Weiser, 1978.
中譯本:郭忠生譯《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正觀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我原著和譯著都有,但都沒有翻過,不過想來郭先生翻的書質量應該是好的,就附在這裡。
佛教倫理學
前面介紹過的哈維還有一本佛教倫理的書也頗值得一譯,國內對佛教倫理學的研究頗為草草,而這在西方則研究不少,讀下面此書也可粗得門徑:
1、Harvey, Peter,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Ethics: Foundations, Values and Issues.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另一位專研佛教倫理學的學者是 Damien Keown,此人是倫敦大學的教授,其學校網頁見: http://www.gold.ac.uk/history/staff/d-keown/
牛津大學的《牛津通俗讀本》(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系列中的《佛教》就是出自他的手筆,不知此書的漢譯本是否已出,雖然感覺比較通俗,未必有出譯本的必要,但作為佛教入門書或者中國學生熟悉英語佛教的術語感覺是一本不錯的小冊子。另外此套叢書中還有《佛教倫理 Buddhist Eth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UP, 2005),對此領域的基本問題都作了簡介,雖然同為非學術性出版物,但覺得頗值一譯。此人其他重要的佛教倫理學著作如下:
The Nature of Buddhist Ethics. Macmillan/Palgrave, 1992/2001
Buddhism & Bioethics. Macmillan/Palgrave, 1995/2001
Contemporary Buddhist Ethics Curzon Press, 2000
Buddhism and Human Rights (with Charles S.Prebish and Wayne Husted, Curzon Press, 1998)
Buddhism and Abortion (Macmillan/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女性與佛教
女性與佛教是西方佛教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熱門項目,我對此非常沒有興趣,但手頭還是搜羅和掃描了一些圖書,下面僅就所有及略讀過的稍作介紹:
1、Horner, Isaline B. Women Under Primitive Buddhism. London: South Asia Books (January 4, 1999).
Horner女士是巴利文獻史上最偉大的兩位女性之一,她對於巴利律藏的整理至今還是佛教文獻研究的典範。同時此書也是早期研究印度佛教中的女性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2、Peter N. Gregory, Susanne Mrozik, Women practicing Buddhism: American experiences, Wisdom Publications, 2007
此書是研究當代美國佛教圈中的女性,與佛教歷史與教義基本無關,主要是社會學的研究。
3、Chatsumarn Kabilsingh, Thai Women in Buddhism, Parallax Press, 1991
這本小冊子主要是介紹泰國以及佛教中女性的地方與踐行,其中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內容。比如第七章就是《娼妓與佛教》,裡面提出了一個問題即泰國這樣一個佛教國家為什麼娼妓如此盛行?
佛教與性禁忌
這方面書也有一些,我只大略翻過下面一本:
1. Faure, Bernard, The red thread: Buddhist approaches to sexual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大陸這方面研究極少,這本書絕對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好書,如果此書能獲得翻譯,一定能引起並帶動相關領域的研究。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日本宗教學教授,其學校網址為: http://www.columbia.edu/cu/relig ... -faure/faculty.html
佛教思想
1、Potter, Karl H., ed. Encyclopedia of Indian Philosophies, Vol. VII: Abhidharma Buddhism to 150 A.D.,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7.
Potter, Karl H., ed. Encyclopedia of Indian Philosophies, Vol. VIII: Buddhist Philosophy from 100 to 350 A.D.,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9.
此二書是印度佛教哲學大百科全書中的第七和第八冊,是研究早期佛教(公元後 3 ??
2、Williams, Paul (with Anthony Tribe), Buddhist Thought: A Complete Introduction to the Indian Tradi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0.
Williams, Paul. Altruism and Reality: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odhicaryavatara.
Surrey, England: Curzon Press, 1997.
Williams, Paul. The Reflexive Nature of Awareness: A Tibetan Madhyamaka Defense. Surrey, England: Curzon Press, 1997.
保羅·威廉是布里斯托爾大學教授,資深的研究佛教思想的學者。他的《大乘佛教》一書可能是最受人歡迎的佛教教材之一。
3、Frauwallner, Erich, The Philosophy of Buddhism, Gelong Lodrö Sangpo(tr.),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vt. Ltd., 2010.
此書原為德文本 Die Philosophies Des Buddhismus 的英譯,英譯者是 Gelong Lodrö Sangpo,這本書的特點是引用了大量的原典(當然是翻譯),所以可能既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作者弗勞沃勒是奧地利學者,佛教研究的先驅之一。上世紀二十世紀起就在維也納大學教授梵語與佛教相關課程。其著述也非常豐富,後面還會介紹他的其他一些著作,台灣也有其書的譯本。而且,此人非常有趣的是,同時也被人所爭論的是其納粹黨的背景。
4、Y. Kajiyama, Studies in Buddhist philosophy: (selected papers), Rinsen Book Co., 1989。
這是梶山雄一教授從京都大學退休時門生故舊替他出的一個榮休集,是作者以英文發表的論文的選集。其中牽涉面極廣,但主要還是集中於大乘佛教的功德轉讓(迴向)、般若中觀、淨土等哲學思想。
他的日文書,吳汝鈞先生曾有翻譯,即《佛教中觀哲學》,這書網路上滿天飛,搜搜就知道了。 作者的日文維基: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A2%B6%E5%B1%B1%E9%9B%84%E4%B8%80
5、Inada, Kenneth K., Guide to Buddhist Philosophy. Boston: G. K. Hall, 1985.
這也是對佛教哲學非常適合的入門讀物。作者稻田龜男也是京都大學一派,後在美國教書。
阿毗達摩文獻與思想
1、Frauwallner, Erich, Studies in Abhidharma Literature and the Origins of Buddhi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弗勞沃勒的書都是經典,顧名思義,這本書分為兩部分,分別關於阿毗達磨文獻的研究以及佛教哲學的起源,篇幅不是很大,但論述非常簡明扼要。
2、Poussin, Louis De la Vallee, Abhidharmakosabhasyam, Asian Humanities Press, 1988
這是偉大的蒲仙的《俱舍論》法譯本的英譯,有四巨冊。是最重要的西方佛教研究成果,但我覺得根本沒辦法中譯。
3、Potter, Karl H., Abhidharma Buddhism to 150 A.D.,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96
這其實是波特組織編寫的一本辭典,是《印度哲學大百科全書》的第七卷,第一部分為總論,其次就是以書籍為標目列出了每部書的很長的詞條解釋,每本佛教《論藏》文獻的釋詞都非常充分,基本概括了某部論藏的精要。
4、Bhikkhu KL Dhammajoti, Sarvastivada Abhidharma, Hong Kong: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2007.
法光法師是當今一位專門研究上座部論藏的著名學問僧,此書是一巨册,專門講說一切有部論藏。在西方學界之中,能像法光法師這樣較為熟練地掌握漢文文獻資料的學者並不是特別多,正因為有這方面的優勢加上傳統經典語言的掌握,以及個人僧人身份的特殊性,使他成為當今學問僧的代表之一。
5、Charles Willemen, Bart Dessein, Collett Cox, Sarvāstivāda Buddhist scholasticism, BRILL, 1998
此書應該為西方學界研究說一切有部最為重要的一部總結性著作,其中不僅包括了有部的義理研究,還有其歷史與文獻的詳細介紹。作者魏查理等對漢文文獻也較為嫻熟,這在西方實為難得,故而在駕馭有部文獻時就遠較一般西方學者當行本色。
律藏研究
1、Prebish, Charles S., A Survey Of Vinaya Literature, Oxon: Routledge, c2006.
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介紹律藏文獻的基礎性工具書,全書介紹了上座部、大眾部、大眾部說出世部、彌沙塞、法藏、迦葉遺、三彌底、有部、根有部等諸部派佛教文獻中律藏文獻的大體文獻遺存、語種、翻譯與研究等情況。
此書作者是一位非常勤奮的學者,出了大概超過二十本專著,其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早年在賓大教書,現在轉到了猶他州立大學,這是他的學校網頁:
http://www.usu.edu/history/faculty/prebish/profileprebish.htm
2、Prebish, Charles S., ed. Buddhist Monastic Discipline: The Sanskrit Pratimoksa Sutras of the Mahasamghikas and Mulasarvastivadins. University Park,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5.
此書是譯介大眾部與根有部的梵語波羅提木叉。
===============================
本帖最后由 michaelji 于 2011-3-22 11:20 编辑
佛教文獻的總體研究
1、Ruegg, David S., The Literature of the Madhyamaka School of Philosophy in India. Wiesbaden:Otto Harrassowitz, 1981.
魯埃格的重要著作,主要關於早期中觀學派佛教文獻與哲學。
2、Winternitz, Maurice,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85
這也是一本老古董了,是溫特尼茨的巨著《印度文獻史》中的佛教部分,主要是介紹巴利和梵語佛教文獻,雖然很舊了,但還是經典,值得一讀或一譯。對了,原著是德文,這是英譯。
3、Oskar von Hinüber, A Handbook of Pāli Literature, Walter de Gruyter, 1996
這部巴利文獻的手冊是佛教文獻學者最基本的幾種工具書之一,作者辛漁伯是漢堡大學的著名印度俗語專家,也是這個世界上活著的最好的幾位佛教文獻學家之一。對了,作者的夫人就是季先生的弟子胡海燕女士,一個被中國人漠視的佛教文獻學家。
4、N Singh, Ecyclopaedic Dictionary of Pali Literature, Global Vision Publishing Ho, 2003
兩冊,這是巴利文獻的一個百科全書,是我最常用的幾部辭典之一。平常有些什麼很冷僻的佛教巴利文獻名,在這裡基本一索即得。不過,此辭典的翻譯,呵呵我也覺得有點遙遙無期。
5、Law, Bimala Churn, A History of Pāli literature, Indica Books, 2000
這也是本老古董,但還是經典中的經典。原書為兩冊,我手頭的印度新版成了一厚冊,啃完這本厚書,基本就對巴利佛教文獻瞭如指掌了。
佛教考古文獻
1、Salomon, Richard, Indian epigraphy: a guide to the study of inscriptions in Sanskrit, Prakrit, and the other Indo-Aryan languag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這是目前最頂尖的佛教文獻學者邵瑞祺寫的一部印度碑銘文的總論,篇幅不算大,但基本包括了印度碑銘的書寫與文字、語言、碑銘學研究的方法、研究史、以碑铭文作為來源來研究印度的文化、研究書目等相關方面。所以,我一直把這本書當作佛教文獻學研究的最基本工具書之一。
附:另外還有一本同名的印度碑銘學著作,即
D. C. Sircar, Indian Epigraphy,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96
Sircar是此一領域最重要的一位印度文獻學者,此書較老,其敘述不是像邵書那樣以類相從,而是以時間為序。
2、Kanai Lal Hazra, Buddhism and Buddhist literature in early Indian epigraphy,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2002
Hazra前面好像提到過,是一位相當活躍的印度佛教學者,著述相當豐富。這本書規模不算大,主要是集中在早期佛教的碑銘文案例研究,一直到部派佛教為止。
3、Schopen, Gregory. Bones, Stones, and Buddhist Monks: Collected Papers on the Archaeology, Epigraphy, and Texts of Monastic Buddhism in India.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Schopen也是目前非常重要的一位佛教文獻及歷史學家,此書是一部個人的文集,其中很多文章都對早期佛教史上的一些重要問題有參考意義。作者另一個重要的領域是早期佛教史。但是某些著作如 Buddhist monks and business matters,也是不無爭議的,並且教界和信仰者也對其研究頗為牴觸。
附錄: 兩本想看的書:
1、Sukumari Bhattacharji,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literature, Asiatic Society, 1992
看書名是一本佛教混合梵語文獻的概介。
2、Johan Elverskog, Uygur Buddhist literature, Brepols, 1997
一看就是本回鶻佛教文獻的總述。
疑偽經研究
1、Buswell, Robert E. Jr., 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Buswell 是研究疑偽經起家的著名學者,著述極為豐富。上面這本是他編輯的一部關於中國佛教疑偽經的研究專著,其中第一篇就是編者所寫的關於疑偽經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方法論的問題,以後則多是一些個案研究,非常值得一讀。編者小巴斯韋爾是美國佛教的研究重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教授,主攻朝鮮佛教與疑偽經。其學校網頁為:
http://www.humnet.ucla.edu/humnet/alc/faculty/buswell.html
他的另一本疑偽經研究的名著是關於《金剛三昧經》的研究:
Buswell, Robert E. Jr., The Formation of Ch’an Ideology in China and Korea: The Vajrasamadhi Sutra, A Buddhist Apocryph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佛陀與聖徒傳記
1、Thomas, Edward J., The Life of Buddha as Legend and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3rd ed., 1949.
這部書有點老,所以沒有版權問題,而且也是一部相當學術化的著作。就佛陀傳記研究而言,雖然此方面的書實在是層出不窮,但真正具有學術水準的並不多。作者本身也是一位早期佛教研究的重要學者。
2、Strong, John S., The Buddha: A Short Biography. Oxford, England: Oneworld Publ., 2001.
此書較新,作者是一位相當傑出的學者,其研究領域就是佛教僧人的傳記,此書不是特別學術化,好處是引用的資料較新。
作者還有一部聖徒傳也很重要,暫附在這裡:
3、The legend and cult of Upagupta: Sanskrit Buddhism in north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92
這是研究佛教史上著名的相傳為禪宗四祖的優波崛多的傳記與史實,以及在北印與東南亞地區的崇拜及其演變。
佛教文獻(非文獻校訂與翻譯)
1、K. R. Norman, A philological approach to Buddhism: the Bukkyō Dendō Kyōkai lectures 1994, The Pali Text Society, 2006
K. R. Norman 是我最景仰的佛教文獻學家之一,他以前也作過 PTS 的會長,翻譯校注了大量的巴利佛經,這本書是一系列演講的結集。此書最大的優點是非常簡明地介紹了佛教文獻學的一般特點,所以對於希望投身於此一行當或者想對之有所了解的學生及學者來講,這是一部不錯的入門書。
2、Kanai Lal Hazra, Buddhism and Buddhist literature in early Indian epigraphy,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2002
這本書的作者著述非常豐富,前面已經介紹了他的一些著作,這本書中討論了到部派佛教為止的石刻材料所反映出的佛教史實。雖然份量不大,但還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專著。
3、Winternitz, Maurice,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Vol. 2: Buddhist Literature and Jaina Literature. Trans. V. Srinivasa Sarma.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溫特尼茨的這本書本來是德文本,這是英譯,雖然有點老,但其實還是值得一讀的綜覽性好書。聽復旦的劉震兄說有意從德文本中譯,希望能早日見到。尤其是後面半部為耆那教文獻,對於國內此方面的研究來講,那絕對是一大空白。因為耆那教與佛教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印度學的一個重要領域,而國內耆那教的研究則根本無從提起。
4、Conze, Edward, The Prajñāpāramitā Literature. Indo-Iranian Monographs, vol. 6. The Hague: Mouton, 1960. 2nd edition, revised and enlarged: Tokyo : Reiyukai, 1978.
孔茲的《般若文獻》一書是最為重要的佛教文獻學研究之一。對於研究大乘乃至一般佛教文獻的學者而言,都應該是基本讀物。
5、 Yasuhiro Sueki, Bibliographical sources for buddhist stud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buddhist philology, Internat. Inst. for Buddhist Studies of the Internat. College for Advanced Buddhist Studies, 2008
這本書編者出了好幾個修訂版,這是最新一版,規模非常可觀。是一本專門收集佛教文獻學的研究書目,對於從事此一領域的學者而言,是一本案頭的必備工具書。此書以語言為分類,如梵語佛教文獻,下則列搜集品目錄、總體研究、分別研究。再在分別研究之下又列出早期佛教文獻、大乘、阿毗達磨、中觀、瑜珈行、因明、佛教文學等分類。每類之下都列出研究書目,在書後又備有多種索引,非常方便查用。僅就梵語搜集品而言,也非常詳細地列出了尼泊爾加德滿都 Asha 圖書館、俄國科學院聖彼得堡遠東研究所、孟買亞洲學會、牛津鮑德萊恩圖書館、加德滿都 Durbar 圖書館和國家檔案館、劍橋大学、東京大学、霍奇森搜集品、吉爾吉特寫本、中亞寫本、日本藏梵語寫本等等。以後其他語種如犍陀羅語的寫本目與研究也同樣按此排列,非常明了。
6、Buddhist manuscript cultures: knowledge, ritual, and art, Taylor & Francis, 2009
這是一部編著,很多文章都是關於佛教寫本文化的一些重要問題。
犍陀羅語佛教文獻系列
大英博物館藏部分
1、Richard Salomon, Frank Raymond Allchin, Mark Barnard, Ancient Buddhist Scrolls from Gandhāra: the British Library Kharoṣṭhī fragments, The British Library, 1999。
這是邵瑞琪的這個團隊研究的第一部總論,以後繼續由華盛頓大學出版的叢書依次為:
* GBT 1: Richard Salomon. A Gāndhārī Version of the Rhinoceros Sutra: British Library Kharoṣṭhī Fragment 5B. 2000. 犀牛角經
* GBT 2: Mark Allon. Three Gāndhārī Ekottarikāgama-Type Sūtras: British Library Kharoṣṭhī Fragments 12 and 14. 2001. 增一阿含
* GBT 3: Timothy Lenz. A New Version of the Gāndhārī Dharmapada, and a Collection of Previous‐Birth Stories: British Library Kharoṣṭhī Fragments 16+25. 2003. 法句經等
* GBT 4: Andrew Glass. Four Gāndhārī Saṃyuktāgama Sūtras: Senior Kharoṣṭhī Fragment 5. 2007. (這一本是來自 Senior 搜集品,雜阿含)
* GBT 5: Richard Salomon, Two Gāndhārī Manuscripts of the Songs of Lake Anavatapta (Anavatapta‐gāthā): British Library Kharoṣṭhī Fragment 1 and Senior Scroll 14. 2008. (阿耨達經)
* GBT 6: Timothy Lenz. Gandhāran Avadānas: British Library Kharoṣṭhī Fragments 1–3 and 21 and Supplementary Fragments A–C. 2010.(這一本筆者尚未見到)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成果與進展可參考其網頁:
http://ebmp.org/p_wrk.php?PHPSES ... fdc55f1e37e4110496e
Schøyen Collection 斯柯延搜集品部分
2. Manuscripts in the Schøyen Collection I, Buddhist Manuscripts, Vol. 1., by Braarvig, Jens. Oslo: Hermes Publishing, 2000.
(版主按語:阿富汗流出的殘卷都跑到這個 Sam Fogg 書店,散在外面的敦煌卷子,後來也是在這個Sam Fogg賣出去的。這個書店先後一共賣出去的這些殘卷,其實最後都落到一個人手裡,這個人叫 Martin Schøyen。是個挪威的鐵路大亨。他把這兩萬件的梵文寫本、佉盧文寫本、大夏語的寫本、甚至漢文的,全部買到挪威的一個山莊,然後他出錢,請世界上的這些梵文的高手,管吃管住,只作研究。所以大量的這種寫本在 Martin Schøyen手裡,但是我們沒有時間多說這個。 )
梵文佛教文獻
寫本總錄:
1、Yuyama, Akira, Buddhist Sanskrit manuscript collections: a bibliographical guide for the use of students in Buddhist philology, The Librar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1992
Akira Yuyama 湯山明教授是老牌子的梵學家,這是他編寫的一個寫本目錄的小冊子,基本以收藏地為序羅列了各地梵語佛經寫本的目錄。現在看來這個寫本目錄有點過時了,其中的不少內容都已經被其他書,比如 Yasuhiro Sueki 的目錄更新或覆蓋掉了。
湯山明早年還有一本《法華經》梵本的目錄,也附在這裡:
A bibliography of the Sanskrit texts of the Saddharmapuṇḍarīkasūtra, Centre of Oriental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71
尼泊爾寫本
1、Brian Houghton Hodgson, Essays on the Languages,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of Nepal and Tibet,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1
此書是尼泊爾寫本的發現人霍奇森的作品選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針對尼泊爾與西藏地區的語言、宗教與文獻。此書非常老,但還是非常有價值的一部著作。
2、Shanker Thapa, Buddhist Sanskrit literature of Nepal, Minjoksa Pub. Co., 2005
此書筆者未見,主要是作者本人供職於尼泊爾的一所大學,出版社也比較冷僻,一直沒有訂到。
3、Rajendralala Mitra, The Sanskrit Buddhist Literature of Nepal,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5
這是對霍奇森搜集品的一個著錄,以經題的英文字母為序,每經皆標明材質,大小、形制、字體等等,後則標出大致的內容,並用天城體轉寫佛經的開頭與結尾部分以及佛經的題記。雖然此書已經非常老了,但對於漢語佛教世界來講,有中譯本還是非常必要的。
最後說一句,尼泊爾寫本的電子輸入工程正在進行中,相信要不了多長時間就能看到非常完整的轉寫。
中文佛教文獻導論
1、Nattier, Jan, A guide to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 texts from the Eastern Han "Dong Han" and Three Kingdoms "San Guo" period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2008
這是「那體慧」在創價佛教高研所研究的成果,是一部早期中國譯經的目錄,其好處是吸收了歐美目前最新的漢文佛教文獻研究成果。
版主按語:讀到這本書,心情沉重了下來,這是一本完完全全可以由華語世界來作的書,而且華語世界會有更多人更能勝任去掌握古漢語,之後,即使書中有錯,後來者只是作補丁的工作。整個桂冠仍然是歸屬 Jan Nattier。
雖說,學術無國界,只要能將知識往前推進,成功不必在我。但是,忍不住仍然要問:「還有那些學術範圍還會拱手讓人?」遼金元史?台灣原住民語言研究?台灣平埔族源流與語言?西晉以前佛典翻譯史?
2、網上還有一個由很多學者共同編纂的中文佛經西譯的目錄——《Bibliography of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into Western Languages.》
這個書目對於查找主要是《大正藏》佛經的西譯情況是非常簡單明了的,當然也包括不多的一些藏外如敦煌佛經西譯的介紹。
巴利文獻
1、Hazra, K. L. (1994). Pāli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 systematic survey and historical study. Emerging perceptions in Buddhist studies, no. 4-5. New Delhi: D.K. Printworld. ISBN 81-246-0004-X
這是最新的一本巴利文獻介紹的專書,共分兩冊,非常詳盡。作者的著述非常多,我自己就買過四五種以上。
2、Wilhelm Geiger, Pāli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University of Calcutta, Translated by Batakrishna Ghosh,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Calcutta, 1943
這是蓋格爾名著的英譯本,我沒有看過德文本,英譯本也不是這個版本,但懶得去找出版商了。
3、Oskar von Hinüber, A handbook of Pāli literature, Walter de Gruyter, 2000。
這本書是介紹巴利佛教文獻最重要的一本,作者也沒什麼好說的,可能是研究印度俗語的第一人,娶了胡海燕女士,後者是季羡林的高足,現同供職於德國漢堡大學。胡海燕在國內也寂寂無名,國內佛教文獻研究之弱也可見一斑了。
4、N Singh, Encyclopaedic Dictionary of Pali Literature, Global Vision Publishing Ho, 2003。
兩冊的巴利文獻辭典,非常詳盡,很多在漢語世界裡根本不知道的巴利文獻查此辭典一索即得。是我最離不開的辭典之一,不過,要譯這本辭典,我覺得可能會頗費一些工夫。
5、Law, Bimala Churn, A history of Pāli literature, Indica Books, 2000。
這部書是經典中的經典,舊書為兩冊,在ARCHIVE上有,現在的新版併為一厚冊,我一直想把它掃描下來,卻太懶沒有動手。
6、Mabel Haynes Bode, The Pali Literature of Burma, General Books LLC, 2010。
這是一個小冊子,初版於二十世紀初,我只約略翻過。大致其實是介紹巴利文獻(其中主要還是佛教文獻)向緬甸的流傳過程,從早期一直到十八世紀以後。這對於緬甸佛教史的研究也是不無意義的。
7、Malalasekera, G. P., The Pāli Literature of Ceylon, BPS, Kandy, Sri Lanka, (1928, 1994)。
梵語佛教文獻:混合梵語
1、Edgerton, Franklin,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Grammar and Dictionary,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2004
最重要的還是艾哲頓的兩冊本《佛教混合梵語:語法與辭典》,雖然問世已有半個世紀了,但還是經典中的經典,可惜此辭典的翻譯恐怕還是遙遙無期。
2、Th Damsteegt, Epigraphical Hybrid Sanskrit: its rise, spread,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to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BRILL, 1978
此書較為詳盡地介紹了馬吐臘地區的石刻混合梵語的語言學特點以及石刻混合梵語與佛教混合梵語的關係,以及佛教梵語化的過程等等。
梵语佛教文獻:和闐佛教文獻
1、Emmerick, R. E., A guide to the literature of Khotan, Volume 3 of Studia philologica Buddhica: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1992。
R. E. Emmerick 沒什麼好講的,專研和闐語的名家,現在北大段晴教授的老師,可惜已經於 2001年過世了。這部小冊子主要部分是介紹和闐語的佛教部分,後面也附帶介紹了一些非佛教經典。其著作中我自己還有一本由PTS出版的和闐語《金光明經》的翻譯:
The Sūtra of golden light: being a translation of the Suvarṇabhāsottamasūtra, Volume 27 of Sacred books of the Buddhists。
2、Baily, Harold Walter, Khotanese Buddhist texts, Volume 31 of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oriental publications,Volume 31 of Cambridge Studies in Modern Political Econom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3、Baily, Harold Walter, Dictionary of Khotan Sak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Bailey 老爺子是學者中的學者,第一本非常重要,可惜我並沒看過。至於後一本,那實在是極端重要的一部辭典,他的著作很多,但有望翻成漢語的恐怕不會太多,伊朗學的研究在中國大陸比印度學還要冷門,這部于闐塞語辭典的漢譯恐怕也會遙遙無期了吧。
======================
本帖最后由 michaelji 于 2011-3-22 11:52 编辑
南亞、中亞及印度佛教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分類法,但確實有點不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前面很多印度佛教其實是印度佛教史,而另有一類書籍其實并非是史類,而只是概介區域佛教。比如對南亞大陸(不只是現今作為國家的印度一地)佛教的介紹。
1、Berkwitz, Stephen C., South Asian Buddhism:a survey, Routledge, 2009
此書是著名的勞特里奇出版的,不過質量頗為平平。雖然名為《南亞佛教》,但全書共分為六章,前面四章都是泛泛地談佛教史,後兩章才切題,談到現代南亞地區,包括錫蘭、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等國的佛教情況。
2、D. C. Ahir, Buddhism in north India and Pakistan,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8
此書作者也是一位研究區域佛教的重要學者,其著述相當豐富,但問題感覺是其研究興趣較廣,但一般都不太深入。此書也為一例。這本書主要集中在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及現在屬於巴基斯坦地區的佛教歷史與現實。全書只有一百三十來頁,分為十章,所以可以想見其內容不可能太深入,但仍然提供了一些其他書中不被人所觸及的地方。比如佛教對錫克教的影響等等。
作者還有幾本書,也順便放在這裡。
a. Buddhism in South India,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2
本書與前一本為作者著述的一個系列,前本介紹北印度,這本介紹南印度,依然是以地域為章節。如案達羅邦、泰米爾那德邦等等。其中不僅引用了佛教經典、歷史書,還徵引了不少考古資料來證明當時這些地域的佛教分布與歷史,對研究南印度佛教的情況還是頗值一讀的。
b. Buddhism declined in India:how and why, B.R. Pub., 2005
此書專門探討佛教為什麼在印度衰亡,以及其具體過程。對此問題,大陸及漢語佛教研究界的研究也較少,此書先研究了婆羅門教對佛教的鎮壓,後談到穆斯林入侵帶來的毀滅,以及佛教自身的一些因素等等。
c. Himalayan Buddhism, past and present,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3
此書主要介紹印度一些與藏傳佛教密切相關的邦、以及中國藏南地區、克什米爾、不丹、尼泊爾等地區的佛教情況。
3、Baij Nath Puri, 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87
此書是幾部我見過的《中亞佛教史》中較好的一部,其中大體介紹了中亞的早期史,這部分對漢語研究界并不陌生。後面兩章又分別介紹了中亞地區的佛教及其他宗教的交涉,以及中亞佛教的語言與文獻,最後兩章分別介紹中亞地區的物質文化與佛教藝術。總體而言,此書對於我們研究或者撰寫中亞佛教史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框架。
東南亞佛教
東南亞佛教我的收藏還是非常豐富的,可能有六七十本之多,這主要是因為去年社科院的一位同學要做這個方向,我就自己訂購並且掃描了一批書籍,這裡只簡單介紹幾本。
1、Kanai Lal Hazra, The Buddhist annals and chronicles of South-East Asia,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2002
這是一部專門介紹東南亞地區佛教歷史書的解題性書籍。
2、Kanai Lal Hazra, History of Theravada Buddhism in South-East Asia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dia and Ceylon,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c1982.
本書是同一作者對東南亞佛教史的概述性著作,主要以蘭卡佛教為中心。介紹了到十一世紀為止的早期蘭卡佛教以及與緬甸、泰國、老挝之間的佛教及文化交往。
斯里蘭卡佛教
1、Rahula, Walpola.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Colombo: Gunasena, 1956.
這是羅睺羅尊者的一部介紹錫蘭佛教史的名著了,國內這方面著作完全是空白,急待翻譯,而且版權也應該過期了。
2、Adikaram, E. K., Early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Sri Lanka: The Buddhist Cultural Centre, c1994.
此書是一部主要從巴利注疏類文獻中的資料為基礎所撰成的早期蘭卡佛教史,作者學風非常嚴謹,是一部相當有價值的著作。
3、Sandhya Bhattacharya, State of Buddhism in Ceylon (Srilanka) As Depicted in The Pali Chronicles, India: Pilgrims, c2003
此書恰好與前面一書可以互補,其采擷的材料主要是來自《大史》、《島史》、《菩提樹史》等史傳類文獻。
4、Gombrich, Richard F., Precept and Practice: Traditional Buddhism in the Rural Highlands of Ceylon.Oxford, UK: Clarendon Press, 1971.
貢布里希早年的代表作,他的情況後面會略作介紹。
5、Gombrich, Richard F. and Gananath Obeyesekere, Buddhism Transformed: Religious Change in Sri Lank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這是貢布里希與另外一位作者的合作,主要是從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角度切入,是研究錫蘭佛教,不能忽略的一本巨著。
柬埔寨佛教
1. Harris, Ian, Cambodian Buddhism: History and Practic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Ian Harris ,Buddhism Under Pol Pot ,Documentation Centre of Cambodia, 2007
以上二書都是英國 Cumbria 大學教授 Ian Harris 的著作,作者專研柬埔寨佛教,第一本為總括性的介紹。第二本筆者也未見過,看書名是專門研究紅色高棉時期的佛教情況。筆者曾與哈里斯教授有一面之緣,據其自言目前境況頗為不順,在英國大學教書確實不太容易,昔日大英帝國真是江河日下啊。
http://www.cumbria.ac.uk/AboutUs ... f/Ian%20Harris.aspx
佛教心理学
這方面筆者實在沒有興趣,搜搜自己的書列出一兩本聊備一格,其實這方面西方研究是極多的。 除了一般基礎佛教心理學外,還包括不少佛教心理學治療的書籍。
1、Edwina Pio, Buddhist psychology: a modern perspective, Abhinav Publications, 1988
此書略翻過,我沒有受過心理學的訓練,所以覺得寫的比較好懂。作者主要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佛教,而不像是大陸陳兵先生所出的《佛教心理學》給人一種還是佛教研究,卻套了個心理學的名頭。當然,我不懂心理學,只是覺得這本書的分析讓我從另一角度看待一些佛教中的義理闡述,而非依然只是傳統的思想分析。
2、Padmasiri De Silva,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psychology,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
這是一本佛教心理學的概介,基本可以讓讀者對西方佛教心理學研究的特點與方法有個大致的了解。這種書建議國內多多翻译。
上座部佛教
1、Gombrich, Richard F., Theravada Buddhism: A Social History from Ancient Benares to Modern Colombo.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8.
此書可以說是最為流行的一本上座部佛教的教材。雖然主要是從社會學角度作的研究,但無疑此書是一本值得翻譯的好書。作者理查˙貢布里希,其父就是那個有名的藝術史家貢布里希。現在他是牛津佛研中心的負責人、梵學家、上座部佛教的權威。
2、Paravahera vajiranana, Buddhist medit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1975
此書是從南傳上座部的角度來談禪定,作者是一個出家僧人,難得的是此書既體現了修行的特點,又不失學術研究的意味,是難得的一本好書。
禪宗
禪宗我完全外行,只好挑名氣大的老一輩學者杜默林和新銳馬克瑞的書簡單介紹一下,鈴木大拙就算了,有點太老了。另外,這些書我自己幾乎都沒怎麼看過,我對禪宗興趣確實不大。
1、Dumoulin, Heinrich. A History of Zen Buddhism. Boston, MA: Beacon Press, 1969.
2、Dumoulin Heinrich. Zen Buddhism: A History, Vol. 1—India and China. New York:
Macmillan, 1988.
Dumoulin, Heinrich. Zen Buddhism: A History, Vol. 2—Japan. New York: Macmillan,
1990.
3、Dumoulin, Heinrich. Zen Enlightenment: Origins and Meaning. New York: Weatherhill, 1979.
杜默林無疑是二十世紀西方(他自己在日本)研究禪宗的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的書我只略翻過,但感覺以他在西方的影響而言,其書當有翻譯之價值。當然,我是外行,沒有仔細看過他的書,自然沒有發言權。
4、McRae, John R. The Northern School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an Buddhism. Honolulu, H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
馬克瑞McRae是以研究禪宗聞名的大學者,早年曾在印第安那和康奈爾教書,後去日本,去年末聽說身體出了問題,不知現在如何。
鈴木大拙的書也實在是不少的:
Suzuki, Daisetz T. The Awakening of Zen. Boulder, CO: Prajña Press, 1980.
Suzuki, Daisetz T. An Introduction to Zen. London: Rider, 1986.
Suzuki, Daisetz T. Manual of Zen Buddhism. London: Rider, 1956.
Suzuki, Daisetz T. The Zen Doctrine of No-Mind. London: Rider, 1986.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筆者也完全外行,所以沒有資格推薦書,只是耳食了一些重要學者的著作而已。
1、Snellgrove, David, Indo-Tibetan Buddhism: Indian Buddhists and Their Tibetan Successors, 2 Vols. Boston, MA: Shambhala, 1987.
斯奈谷魯夫是英國可能最偉大的藏學家,不知現在是否還活著,反正年輩很長了,以前在倫大的亞非教書。其著作是相當相當豐富的,我們圖書館也收藏不少,只可惜我興趣不大。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Snellgrove
2、Wayman, Alex, The Buddhist Tantras: Light on Indo-Tibetan Esoterici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6.
3、Wayman, Alex. The Ethics of Tibet: Bodhisattva Section of Tsong-kha-pa’s Lam Rim Chen Mo,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Wayman, Alex. Yoga of the Guhyasamaja-tantra.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77.
魏曼是美國哥大的老牌藏學家,04年剛剛去世了,以前就是那套前面提到的印度佛學經典叢書的編者。他的著作極多,我自己也是一本也沒有看過。所以無法推薦。
朝鮮佛教
韓國佛教我熟悉的只有兩位文獻學家的作品。
1、Buswell, Robert E., Jr. The Korean Approach to Ze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hinul.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3.
Buswell, Robert E., Jr. Tracing Back the Radiance: Chinul’s Korean Way of Zen. Honolulu, H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Buswell, Robert E., Jr. The Zen Monastic Experience: Buddhist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Kore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巴斯韋爾是 UCLA 的佛教教授,名氣很大,是專研朝鮮佛教名家的。我略翻過他的兩本書,沒有仔細看過,也不敢推薦。但他是我知道的此領域的最有名的學者。
他的學校網頁:
http://www.humnet.ucla.edu/humnet/alc/faculty/buswell.html
2、Lancaster, Lewis R. The Korean Buddhist Canon: A Descriptive Catalogu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蘭卡斯特是加大伯克利分校的榮休教授,其研究領域是朝鮮佛教、佛教文獻學,而且他還是藏經電子化的先驅之一。依稀記得他做過佛光山在美國的大學——西來大學的校長。
http://ieas.berkeley.edu/faculty/lancaster.html
中國佛教
1、Ch’en, Kenneth. Buddhism in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4.
Ch’en, Kenneth.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
美國華裔學者陳觀勝的這兩本書確實在西方影響非常大,我不知道這兩部書是否有中譯本存在,但既然連芮沃壽的那本中國佛教的小冊子(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都被商務譯成了中文(那本小冊子我覺得可以給本科生練習佛教英語用),這兩本書就更值得一譯了。
2、Peter N. Gregory, Tsung-mi and the sinification of Buddhism, 2002
Gregory 是美國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美國非常不錯的學院,只是在中國名氣不大,這個學校另一位不錯的佛教學者是Jamie Hubbard)的宗教教授,其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古華嚴與禪宗。
其學校網頁為:
http://www.smith.edu/religion/faculty_gregory.php
Gregory另外的一些著作與編著包括:
A、Studies in Ch'an and Hua-Yen, ed. by Robert M. Gimello and Peter N. Gregory (1983)
B、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 ed. by Peter N. Gregory (1987)
C、Sudden and Gradual: Approaches to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Thought, ed. by Peter N. Gregory (1988)
D、Buddhism in the Sung, ed. by Peter N. Gregory and Daniel A. Getz Jr. (cloth 1999, paper 2002)
E、Approaching the Land of Bliss: Religious Praxis in the Cult of Amitâbha, by Peter N. Gregory (2002)
以上所有的書皆出自《東亞佛教研究系列》,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
3、Welch, Holmes,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Buddhism:1900-1950.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Welch, Holmes. 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Welch, Holmes. Buddhism Under Mao.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韋爾茲(中文名好像是「尉遲酣」)是美國中國佛教研究的開創者,以上三書即是其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研究的三部曲,其中第一部有台灣華宇譯叢的節譯,即《近代中國的佛教制度》。上海古籍又譯了第二本: 《中國佛教的復興》[美]霍姆斯•維慈著 王雷泉等譯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不過,此書的翻譯質量不容樂觀,可參《學者翻譯名著連「庚子賠款」英文名都認不出》: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_7183_1457937.shtml
另外忘記說一句,韋爾茲還有一位在中國非常有名的學生,即卜正民,他的關於晚明佛教的書也在劉東的那套海外漢學中出了譯本。
4、Kieschnick, John.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柯嘉豪的中國佛教研究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這本就專重於物質文化方面的影響,此書的部分,曾經以漢文的形式發表過,但全書的翻譯則還沒有。無疑是一本非常有份量的著作。作者在離開中研院史語所後去了英國的布里斯托爾,其學校網頁為:
http://www.bristol.ac.uk/thrs/staff/jk.html
作者還有另一本關於中國古代高僧傳研究的非常不錯的著作:
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5、Teiser, Stephen. 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4.
ter Haar, B.J. White Lotus Teachings in Chinese Religious History.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太史文在中國的名氣一直不小,他早期的一本書(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1988))已經由社科院的侯旭東譯成了中文,而這一本我認為早就有中譯的必要了。是關於中古佛教地域觀對中國文化影響的一部重要專著。其學校網頁:
http://www.princeton.edu/~sfteiser/index.htm
6、Joseph Edkins, Chinese Buddhism: A Volume of Sketches, Historical, Descriptive and Critical, Gorgias Press LLC, 2003
這是本中國佛教的老書了,作者艾約瑟(1823 – 1905)是個早期的傳教士,真正的中國通,在中國生活了五六十年,著述也非常豐富。這本書我粗翻過,確實有點過時了,而且第三章提到天台智者所標的拼音是 ZHIKAI(原文是威妥瑪),頗有些扎眼。但是想到數年前,我答辯時某位博導也是滿口 ZHIKAI 的,我覺得也算是可以原諒的吧。還有這本書的版權一定是過期的了,呵呵。
版主按語:「智者大師」是稱號,他的法名為「智顗(ㄧˇ)」,讀成「至凱(Zhikai)」應該是讀錯了音,此字有不少人讀錯,不足為怪。
艾約瑟的維基: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Edkins
7、Zhiru Ng, The making of a savior bodhisattva: Dizang in medieval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研究中世紀地藏信仰的一本新書,本書討論了地藏信仰的文本來源,中世紀的演變以及儀式相關的問題。(東亞佛教研究系列)
台灣佛教
1、Jones, Charles Brewer. Buddhism in Taiwan: Religion and the State, 1660-1990.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這本書主要是一部概括性的台灣佛教研究史,雖然篇幅不大(兩百來頁),但對大陸了解台灣過去的佛教發展歷程還是不錯的讀物。
西方佛教
介紹西方現當代佛教發展演變的書也可謂汗牛充棟。我還因為替別人搜集資料,所以略翻了一些,非興趣所在,所以都是蜻蜓點水。很多都是翻了翻目錄而已,所以談不上推薦。
英國佛教
1、Almond, Philip C. The British Discovery of Buddhis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Humphreys, Christmas. Sixty Years of Buddhism in England (1906-1967). London: Buddhist
Society, 1968.
3、Oliver, Ian P. Buddhism in Britain. London: Rider, 1979.
美國佛教
1、Hunter, Louise. Buddhism in Hawaii.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71.
2、Ames, Van Meter. Zen and American Thought.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62.
3、Fields, Rick. How the Swans Came to the Lake: A Narrativ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America, Boulder, CO: Shambhala, 3rd ed., 1992.
4、Prebish, Charles S. Luminous Passage: The Practice and Study of Buddhism in Americ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只這本書稍微看過,覺得值得推薦。
4、Seager, Richard Hugh. Buddhis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
本帖最后由 michaelji 于 2011-3-22 11:55 编辑
佛教藝術
1、 Albert Grünwedel, Buddhist art in India, BiblioBazaar, 2009
這是格倫威德爾的一本名著,雖然原書出版已經一個世紀了,但還是值得一讀或作翻譯。其中而且有很多漂亮的插圖(黑白)。
2、 Denise Patry Leidy, The Art of Buddhism: An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y and Meaning, Shambhala Publications, 2009
這本書感覺學術性不是特別強,類似於一本概介性質的圖書,其好處是範圍基本涵蓋了佛教藝術的全部領域,並且還附有非常精美的彩色插圖。
3、Debala Mitra, Buddhist monuments, Sahitya Samsad, 1971
此書是一巨冊,作者是著名考古與佛教藝術研究者,此書是從考古學的角度對全印度以邦為次序介紹了全部的佛教紀念物,如石窟、寺院遺存等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概介類研究。
4、Cunningham, Alexander, Stupa of Bharhut, 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ial Publ., 1998.
康寧漢爵士是早期印度佛教藝術與考古學的研究先驅,這也是非常經典的一本,對巴爾胡特的研究在漢語研究界非常缺乏,所以雖然此書很老,但还是值得一读或者一譯的。
5、Muhammad Ashraf Khan, Gandhara: geography, antiquity, art & personalities, illustrious heritage of Pakistan, Ashiq Hussain Chaudry, 2004
這本書圖文並茂,而且作者又是相關領域知名學者,所以此書可讀性和知識性都還是不錯的。關於此一領域,另一本名著是馬歇爾的《犍陀羅佛教藝術》,已經由王冀青先生等譯為中文了。
巴利教材
巴利教材其實還是不少的,這裡挑一本難的,挑一本容易的。
1、Warder, Anthony Kennedy, Introduction to pali, the third edition, Pali Text Society, 1999
這是渥德爾(《印度佛教》一書的作者)所著的巴利入門,也可能是最好的一本巴利教材,有些人批評此書可能徵引過多,因本書厚達近五百頁,但如果手頭上巴利資料不全的情況下,像中国大陸,此書無疑具有非常大的好處。此書好像有印度刷印本,應該便宜得多,可惜我自己所用的還是昂貴的PTS本。
2、Nārada (Maha Thera.), An elementary Pāḷi course, Associated Newspapers of Ceylon, 1953
這本教材在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裡很是流行,因為沒有版權問題,所以很多寺院都以此書來教學,有的是一冊本,有的是兩冊分行。是我用過的最為好用的一本巴利教材。
雜項
1、Nattier, Jan, Once Upon a Future Time: Studies in a Buddhist Prophecy of Decline. Fremont, CA:Asian Humanities Press, 1991.
這是一本專門研究佛教末法思想的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
2、Chun-fang Yu, 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wvar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于君方的這本書非常出名,在聖嚴法師過問下,已經有了台灣的中譯本。
3、Ancient India and Ancient China: Trade and Religious Exchang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June 2, 1988)
這是社科院世界史所劉欣如教授早年的著作,其中第二与第三部分都是牽涉到了中印間佛教的交流。此書到公元600年為止,作者還有另一部續篇:
Silk and religion: an exploration of material life and the thought of people, AD 600-12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此書筆者沒有看過。
4、Gregory Schopen, Figments and fragments of Mahāyāna Buddhism in India: more collected paper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這是本介紹關於大乘佛教,主要還是文獻與歷史方面的一個作品集,非常重要的一本研究。作者使用了很多考古與碑銘文獻來解決印度佛教史上非常重大的課題,如大乘佛教早期的歷史等等。相信任何仔細讀完此書的讀者都會覺得很多觀點,起碼對漢語學界是相當讓人覺得耳目一新的。
5、Gregory Schopen, Buddhist monks and business matters: still more papers on monastic Buddhism in Ind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此書是一部集中於早期佛教經濟問題的研究專著,對研究佛教制度史非常有借鑑。
佛教研究情況综述:研究综述
1、Jan Willem de Jong, A brief history of Buddhist stud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Kōsei Pub., 1997
早年有一本《歐美佛學研究小史》(藍譯叢),這是譯自 Jan Willem de Jong 的1974. A brief history of Buddhist stud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這是作者在日本演講的結集,當時發表在《東方佛教徒》Eastern Buddhist,vol. VII.(1974),P.49-82; vol. VII.2, (1974), p.55-106. 後於 1976年在印度的瓦那納西 Varanasi 出了單行本。此書有香港霍韜晦先生的翻譯,先在香港《內明》上連載(80-93期,1978年11月-1979年12月)。後又被收入了藍吉富《佛學名著譯叢》。
但此文還有兩個姊妹篇,在1984年,作者又在《東方佛教》發了序篇即《1973-1983年歐美佛學研究紀要》Recent Buddhist Stud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1973-1983, Eastern Buddhist, Vol.XVII, no.1 1984, pp.79-197。此文後由台灣著名譯者郭忠生先生譯成漢語,發表在《諦觀》第72期,頁 205-260,1993年。這一部分與前一部分在印度又出了一個單行本,即 A Brief History of Buddhist Stud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Bibliotheca Indo-Buddhica, no. 33. Delhi: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87),
到了1990年,作者又寫了一篇《最近數十年的歐美的佛教研究》Buddhist Stud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in Recent Decades,發表於《中央學術研究所記要 》20 (1990): 1–60。這一部分沒有漢譯,而前面這些全部加在一起就是1997年的新本。綜上所述。此書確實有必要重新譯成漢語。
版主按語:1994年, K. R. Norman 寫了一篇〈巴利學的現況與未來任務〉 (The presentt state of Pali studies and future tasks),發表於日本《中央學術研究所紀要 》第23 號,(1994): 1–19頁。收錄於 PTS 出版的 K.R. Norman 《論文集》(collected papers)68-87頁。此篇由台灣學者蔡奇林翻譯,發表於《正觀雜誌》第18期,(2001),171-209頁。
蔡奇林又寫了一篇〈巴利學研究紀要:1995-2001〉,發表於《正觀雜誌》第20期,(2002),225-283頁。
如此又過了將近十年,今年已是2011年。
2006 年9月26日,台灣南華大學舉辦了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由楊郁文作 Keynote speech: 〈人間佛陀最早的教導〉,之後有十一篇論文發表,包含一篇來自德國的無著比丘〈巴利口誦傳統的形式與功能〉。
2008 年10月17-18日,台灣南華大學與中和放生寺合辦了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共有十二篇論文發表,包含一篇來自德國的無著比丘〈巴利《優陀那》的結集〉。
台灣巴利學的進展仍然慢得讓人心焦,很多急待譯介的論文和書籍完全沒有譯介、報導,而台灣許多學者念念不忘的是,在元亨寺版的《南傳大藏經》之後,這些巴利文獻亟待重新再譯一遍;同時,1929年出版的赤沼智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也有待訂正,並且補上藏文、梵文等殘卷的對應經典。
K. R. Norman 的那一句話仍然有效:「還沒翻譯的(巴利文獻)需要趕快翻譯,已經翻譯出版的必須趕快再譯。」
在此順道插嘴中國與台灣在佛教研究的差異。雖然中國長期抑制甚至禁止佛教宗教活動與佛教研究,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在佛教研究逐漸迎頭趕上,在漢譯佛典語言學、西藏學與藏傳佛教研究、西域學與西域佛教研究與梵文研究上,中國已經居於領先地位。但是,台灣在幾個研究專題上,仍然獨具特色。例如呂凱文等人的「佛教詮釋學」,江燦騰等人的「台灣佛教」、幾位學者的「漢巴對照研究」與溫宗堃的巴利註釋書研究(〈管窺巴利註釋文獻的特色:文法解析—以《清淨道論大疏鈔》第十八、十九品為例〉)等等範圍。版主也在此斷言(希望能在十年內證明我是錯的):中國在缺乏精通佛教義理的研究人才的現況之下(不是說完全沒有,而是說數量不足),要獨力完成巴利三藏的漢譯是幾乎不可能的,即使勉強倉促成事,也將不能臻於完善。台灣雖有能力,但是缺乏經費與完善的巴利文獻研究組織,看來也是遙遙無期。
de Jong自己是位佛教研究的大人物,自己學問好,故人弟子又多。而且,他自己又是個書痴,澳州的坎特伯雷大學 1988年就給他的書出了一本1949年以後的個人藏書錄,達六十三頁之多。他死後留下了兩萬本以上的個人藏書,幸好,其中大多數都被收進了這個大學的圖書館。這個學校不太有名,但僅僅他的這些書就讓我對此校頗為嚮往,以 de Jong 的眼光,肯定收了不少好東西。
2、Edward conze, Thirty years of buddhist studies, Cassirer, 1967
孔茲的這本書有點老,但無疑仍是一本相當經典的佛教研究的概述。
3、Narendra Nath Bhattacharyya, History of researches on Indian Buddhism,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1981
此書其實是一部 1825-1975年之間的印度佛教研究史,大體涵蓋了佛陀及其原始教義、佛教結集及部派、大乘佛教、佛教哲学、密教、中亞材料來源對印度佛教的研究、巴利文獻、漢藏語資料對印度佛教的研究、碑刻銘文與考古學、佛教藝術、歷史學、社會學等印度佛教研究領域的研究史。
4、William Peiris, The Western contribution to Buddhism, Motilal Banarsidass, 1973
此書對早期西方的佛教學者,也包括一些傳教士都作了不錯的介紹。此書中基本都是一些小傳,讀讀此書對於了解早期的一些研究者生平是非常有益的。
佛教研究情况综述:學者研究
1、Ananda Wickremeratne, The genesis of an orientalist: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 and Buddhism in Sri Lanka, Motilal Banarsidass, 1984
巴利聖典協會PTS的創始人戴維斯先生實在可以說是西方佛教研究的先驅之一,這一點非常像馬克思•繆勒,此二人正好分工清楚。前者做巴利和上座部佛教,後者做梵語和印度學。但無疑後者在中國更為出名,但直至今日還運作良好的巴利聖典協會無疑在延續性比起繆勒來更勝出一籌了。戴維斯本人的事跡在漢語學界更是了解者極少,更不用說早期情況了。而此書則正好是填補了這個空白,我個人非常喜歡讀傳記,所以也把此書列出。
2、 Akira Yuyama, Eugène Burnouf: the background to his research into the Lotus Sutra,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d Buddhology, 2000
這是日本著名佛教文獻學家湯山明先生利用法文資料撰寫的一部關於梵文佛教文獻學家伯諾夫的研究,此書最大的特點可能就是可以讓我們對一百多年前歐洲,主要是法國的梵學研究有一個比較直觀而感性的認識。另外,由於作者本人屬於崇尚《法華經》信仰的創價學會,所以本書的副標題其實是《伯諾夫研究法華經的背景》,故而本書對於《法華經》的研究者也具有參考價值。
======================
本帖最后由 michaelji 于 2011-3-22 11:56 编辑
編輯完了,請大家補充訂正。上面的書只限於我讀過的,前面說過了,我讀書範圍很狹窄,對佛教義理又毫無慧根,所以希望大家積極補充。多謝。
=======================
書目原作者紀贇 2011年5月4日上午9:13 回應
感謝版主轉載,我是原文作者紀贇。也希望在這裡聽到諸賢的高見。
但對於大陸與台灣佛教研究而言,我覺得兄不必妄自菲薄,其實台灣的佛教研究我相當推重。不提過世的順公,就算是吳汝鈞先生這樣水準的在大陸還找不到一位可與一較高下的研究者。但大陸人多,數量是數十倍於台灣,一旦風氣形成,一定會有巨大優勢的,但那是可能,不是現實。
兄可能沒有在大陸高校呆過,其外文資料之缺乏,研究者視野之封閉,實在還是與台灣不可同日而語。我最羡慕台灣學者的兩點,一則是有高水平的圖書館,二則是有一大批有國際眼光的學者,這兩點大陸都是弱項。
輸入法壞了,用拼音打字實在太痛苦,不說了。順祝樓主
法安
末學MJ拜
----------------------------
Yifertw 2011年5月4日下午7:08 回應
紀贇先生晚上好:
歡迎來訪,請坐喝茶。
我也不知道吳汝均先生是否可以算是台灣的佛學研究學者,他長於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拿到學士、碩士學位,從加拿大拿到博士學位後,又在香港任教,雖然擔任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依我個人的看法,他比較算是香港的佛學研究學者。
早期他致力於「佛學研究方法」與「中論研究」。近期他有幾篇介紹他與京都學派的互動,以及他所構想的某種哲學(我很粗魯地猜測:那可能是另一種對佛教的「詮釋」)。
紀先生,可否提供數篇論文,讓我貼出與讀者共享?
從此篇論文,覺得紀先生廣讀兵書、知識淵博,這樣的一篇書目,是對佛學研究初學者有極大助益的一篇文章。紀先生花費那麼多心力打字,嘉惠學者,令人佩服。
樓主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敬上
Yifertw 2011年5月5日上午9:24 回應
4 則留言:
感謝版主轉載,我是原文作者紀贇。也希望在這裡聽到諸賢的高見。
但對於大陸與台灣佛教研究而言,我覺得兄不必妄自菲薄,其實台灣的佛教研究我相當推重。不提過世的順公,就算是吳汝俊先生這樣水準的在大陸還找不到一位可與一較高下的研究者。但大陸人多,數量是數十倍于台灣,一旦風氣形成,一定會有巨大優勢的,但那是可能,不是現實。
兄可能沒有在大陸高校呆過,其外文資料之缺乏,研究者視野之封閉,實在還是與台灣不可同日而語。我最羡慕台灣學者的兩點,一則是有高水平的圖書館,二則是有一大批有國際眼光的學者,這兩點大陸都是弱項。
輸入法壞了,用拼音打字實在太痛苦,不說了。順祝樓主
法安
末學MJ拜
也不知道剛剛有沒有貼上去,呵呵。再次感謝版主轉帖。
紀贇先生晚上好:
歡迎來訪,請坐喝茶。
我也不知道吳汝均先生是否可以算是台灣的佛學研究學者,他長於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拿到學士、碩士學位,從加拿大拿到博士學位後,又在香港任教,雖然擔任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依我個人的看法,他比較算是香港的佛學研究學者。
早期他致力於「佛學研究方法」與「中論研究」。近期他有幾篇介紹他與京都學派的互動,以及他所構想的某種哲學(我很粗魯地猜測:那可能是另一種對佛教的「詮釋」)。
紀先生,可否提供數篇論文,讓我貼出與讀者共享。
從此篇論文,覺得紀先生廣讀兵書、知識淵博,這樣的一篇書目,是對佛學研究初學者有極大助益的一篇文章。紀先生花費那麼多心力打字,嘉惠學者,令人佩服。
樓主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敬上
台灣學者如關則富博導為 Richard Gombrich,莊國彬、越建東博導為 Rupert Gethin 都是系出名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