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並不算「古老」,這是 1985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的。(世界上有兩家「中華書局」,一在中國北京,一在台灣台北)
但這算是漢語最古老的字典之一,也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典之一。在顧野王《玉篇》之前的「字典」,還有《爾雅》、《說文》、《釋名》等等。
顧野王是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梁朝、陳朝人,他曾帶軍抵抗侯景的亂兵。他著作豐富,但是唯一傳世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玉篇》。
《封氏聞見記》聲稱《玉篇》共收錄 16,917 字。有人認為:「《玉篇》與《說文》不同,先出反切,點出讀音,再引用《說文》之釋義,價值更勝於《說文》。」實際上,由於輾轉傳抄的緣故,《玉篇》本文在傳抄過程之中被淹沒了,後世很難分辨何者是本義,何者是歷代抄書人所積累的註釋。如果我的判讀沒錯,甚至有些出家僧人在抄寫《玉篇》時,將梵文附加在原來的釋義之上。
從唐朝玄應《眾經音義》與慧琳《一切經音義》可以看到部分被引用的《玉篇》原註,以下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時所附加的前言。
「《玉篇》是我國第一部以楷書為主體的古代字典,南朝梁陳之間顧野王撰。《玉篇》的編撰是在『微言既絕,大旨亦乖,故五典三墳竟開異義,六書八體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訓同,或文均而釋異;百家所談差互不少,字書卷軸舛錯尤多。難用尋求,易生疑惑』的情況下進行的。其目的是為了『總會眾篇,校讎群籍,以成一家之制』。
此書在唐宋間曾經多次修訂、增補,流傳至今的《大廣益會玉篇》已失原本面目。今本《玉篇》增字較多,釋義較粗疏,一般沒有書證、疏證,顧野王案語也被刪去。清代末期黎庶昌、羅振玉先後在日本發現了原本卷子《玉篇》的殘卷,並各自集佚成書。原本《玉篇》釋義完備,例證豐富;詞義不明時,還有野王按語。目前,雖然只有若干殘卷,但卻使我們得見其原貌,對於研究這部歷史名著,對於研究語言、文字、訓詁有極重要的意義。
為了滿足讀者需要,我們將黎本、羅本匯集影印。兩種本子中雖有部分部首重合,但其內容,仍有可相參校之處。另外又獲日本東方文化學院影印之卷八心部,僅殘留五字,列於卷首一併付印。
中華書局編輯部 一九八四年八月。」
(這是「日本東京木村嘉平」刻)。
唐朝的《一切經音義》最有可能保存顧野王《玉篇》的原貌:
《一切經音義》卷12:「瑕(…《玉篇》云:『玉之病也』。」(CBETA, T54, no. 2128, p. 380, c14)
《一切經音義》卷1:「襃(…顧野王曰:『褒,猶揚美之也』。」(CBETA, T54, no. 2128, p. 313, a17)
不知什麼緣故,這一版的《玉篇》有梵文「稽首」。
顧野王的《玉篇》原作有三十卷。
黎庶昌《經籍訪古志》〈玉篇零本〉(舊鈔卷子本,石山寺藏):
「現存第二十七卷糸部第四百二十五至索部第四百三十一,凡七部四百二十二字為一卷,每行長七寸強,字數不定,卷末有梵字及訓釋數行。又石山寺經藏墨印,又高山寺、東大寺、崇蘭館、及佐佐木宗四郎家並藏殘本,今鈔錄為三冊,一、言部第九十一至幸部第一百十七,中間有缺,此為一冊,即第九卷。一、第十八卷之後半分,放部第二百七十一至方部二百八十四,此為一冊。一、水部淦字至洗字,中有紙質損壞處,此為一冊,即第十九卷。按康熙中張士俊翻刻宋版《玉篇》,天保甲午昌平學重雕以行於世,固已為稀世之珍,然,已非唐孫強增字之舊,卷首題云『大廣益會玉篇一部并序凡三十卷』,而合為上中下三卷。朱彝尊所謂『釋慧力撰象文,道士趙利正傳解疑,至宋陳彭年、吳銳、丘雍輩又重修之,於是廣益者眾,而《玉篇》又非顧氏之舊者」是也。若此本之傳,則遠在孫強增字已前,真為顧氏原帙也。每注中有也王按語,與慧琳《經音》及弘決外典鈔等所引合,其為可貴珍品,非宋本所可得而比肩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